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中农106’黄瓜为试材,对其进行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正常温光25/15 ℃,光强(700 ±30)μmol · m-2 · s-1;亚适宜温光18/12 ℃,光强(200 ± 20)μmol · m-2 · s-1;低温弱光12/8 ℃,光强75 ~100 μmol · m-2 · s-1]处理,研究亚适宜温光条件对结果期黄瓜生长、生理特性和氮(N)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温光处理相比,亚适宜温光和低温弱光处理下黄瓜株高、叶面积、果实大小与产量均明显下降,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果实品质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也随处理温度和光照强度降低而降低。亚适宜温光条件下,结果期黄瓜根系、叶片、果实中N 含量均有所下降,亚适宜温光和低温弱光处理降低了结果期黄瓜N 运转蛋白基因的表达,且温度和光照强度越低,黄瓜根系、叶片和果实中N 运转蛋白基因表达量越低。说明亚适宜温光可能通过降低N 运转蛋白基因的表达,抑制了N 的吸收,降低N 含量,进而抑制了黄瓜生长。  相似文献   

2.
光强对黑豆芽苗菜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精确调制光强,研究不同光强对黑豆芽苗菜生
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黑暗培养相比,光强为3、9、15 μmol·m-2·s-1 时黑豆芽苗菜的下胚
轴直径显著增加;光强为3 μmol·m-2·s-1 时黑豆芽苗菜的VC 含量显著增加;光强为9 μmol·m-2·s-1
时黑豆芽苗菜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显著增加, 并且POD 活性显著提高。在3~15
μmol·m-2·s-1 的光强范围内,黑豆芽苗菜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 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
高于黑暗培养,并且各色素含量均随着光强的增大而显著增加。总体而言,3~9 μmol·m-2·s-1 的光强
培养有利于黑豆芽苗菜的生长和部分营养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以建立月季高频再生体系为目标,以‘月月红’月季叶片为外植体,探索了生长调节剂和光照条件对其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3.0 mg · L-12,4-D + 0.5mg · L-1 TDZ的胚分化培养基上暗培养12周后转入胚成熟培养基,置于红光(光强约为7.2 µmol · m-2 · s-1)条件下培养,能产生较多具肥厚子叶且有高频再生潜力的体细胞胚。暗培养条件下主要产生无子叶的芽状胚。 胚性愈伤组织在含  相似文献   

4.
 以牡丹品种‘卷叶红’(Paeonia suffruticosa‘Juanyehong’)叶片为材料,研究强光(25 ℃,1 400 µmol · m-2 · s-1)、高温(45 ℃,700 µmol · m-2 · s-1)和强光高温(45 ℃,1 400 µmol · m-2 · s-1)胁迫对其光系统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表明,3种胁迫下牡丹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Ⅰ活性(ΔI/Io)均明显下降,且处理2 h内ΔI/Io比Fv/Fm下降程度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PSⅡ向PSⅠ传递电子能力(φEo)下降。强光胁迫下,单位面积内反应中心数量(RC/CSm)明显减少,电子传递能力(VJ)变化不显著;而高温胁迫下,PSⅡ受体侧受到抑制,电子传递能力下降,光化学效率随之下降,导致单位面积内反应中心吸收、捕获的光能和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ABS/CSm、TR/CSm、ET/CSm)进一步减少。与单一胁迫相比,虽高温强光交叉胁迫加重了光抑制程度,但处理1 h内PSⅡ反应中心活性与单一胁迫差异不明显,表明交叉胁迫并不是简单的两个单一胁迫相叠加。  相似文献   

5.
光质对西瓜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瓜(Citrullus lanatus L.)品种青峰为试验材料,在人工光植物工厂育苗条件下,研究光质对西瓜幼苗的生长 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探索提高育苗质量、缩短育苗周期的高效人工光质环境。结果表明:与传统育苗光源荧光灯(CK)相 比,光质5R/4B/1Y(红光150 μmol·m-2·s-1,蓝光120μmol·m-2·s-1,黄光30μmol·m-2·s-1)处理下的西瓜幼苗矮壮、茎粗增 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壮苗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表现出较佳的育苗优势,可推荐作为西瓜人工光育苗较优的光质 配方。  相似文献   

6.
嫁接辣椒光合特性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卫士’(WS)、‘部野丁’(BYD)辣椒为砧木,以‘新丰2 号’(XF)辣椒为接穗进行 嫁接。以‘新丰2 号’自根嫁接辣椒为对照,研究了嫁接对辣椒的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嫁接辣椒叶片的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多明显高于自根;‘卫士’为砧木(XF/WS)和‘部 野丁’为砧木(XF/BYD)的嫁接辣椒光补偿点分别为38.1 和50.9 μmo1 · m-2 · s-1,均低于自根对照,光 饱和点分别为981.0 和903.0 μmo1 · m-2 · s-1,均高于对照;嫁接与自根辣椒的表观量子效率(AQY)、CO2 补偿点和饱和点差异不显著,但XF/WS 的羧化效率(CE)显著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XF/WS 和XF/BYD 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4.9%和8.5%,其果实的大小、形状、颜色及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C 和辣椒素含 量等变化不显著,XF/WS 的干物质与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升高了7.1%和9.7%。‘卫士’和‘部野丁’作为 砧木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加工型番茄品种“屯河9号”为试材,采用固体基质盆栽的方式,在500、300μmol·m-2·s-1和10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研究不同基质含水量(基质最大持水量的80%、70%和60%)对加工型番茄幼苗生长形态、光合参数等碳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以期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结果表明:当光照强度为500μmol·m-2·s-1时,GG处理的加工型番茄幼苗的生长势最好,株高、叶面积、全株干质量均显著高于GZ和GD处理,GD处理的株高、叶面积、全株干质量、茎粗最低,根冠比最高,随着基质含水量降低,加工型番茄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呈显著降低趋势,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显著升高趋势,各处理间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均存在显著差异,且GG>GZ>GD,GG处理的总糖、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GZ和GD处理。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加工型番茄幼苗的生长受到抑制,光合作用减弱,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及产物降低。当光照强度为300μmol·m-2·s-1和100μmol·m-2·s-1时,相同光照强度下基质含水量分别控制在基质最大持水量的70%和60%,有助于加工型番茄幼苗的生长和碳代谢活动的进行。综上可知,光照强度为500μmol·m-2·s-1,基质含水量为基质最大持水量的80%时,最适合加工型番茄幼苗的生长,当光照强度降低时,适当控制基质含水量可以增强植物的耐弱光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间歇供光模式下,LED红蓝灯光照度与光周期对水培臭菜生长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设置了4种光照度(幼苗期/生长期):100μmol·m-2·s-1/300μmol·m-2·s-1、150μmol·m-2·s-1/300μmol·m-2·s-1、200μmol·m-2·s-1/250μmol·m-2·s-1、250μmol·m-2·s-1/250μmol·m-2·s-1和3种光周期梯度5 h/7 h、6 h/6 h、7 h/5 h,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对臭菜进行水培,共12组处理。结果表明,水培臭菜在光周期7 h/5 h,光照度(幼苗期/生长期)为250μmol·m-2·s-1/250μmo...  相似文献   

9.
以南瓜自交系北观(Cucurbita maxima)为材料,利用正交设计L16(45)优化南瓜MSAP 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体系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步最佳酶切时间2 h,Hap Ⅱ(HpaⅡ,MspⅠ)用量0.5 μL;第二步酶切时间6 h,EcoR Ⅰ用量0.4 μL;连接体系包括酶切产物21 μL,EcoR Ⅰ接头(5 μmol · L-1)、Hap Ⅱ接头(5 μmol · L-1)各1.0 μL,连接时间12 h,T4 DNA Ligase 用量为0.5 μL;最佳预扩增反应体系(25 μL)包含2.0 μL 连接产物,1.5 μL 10 × PCR Buffer(Mg2+ plus),2.0 μL dNTP(2.5 mmol · L-1),0.6 μL Taq 酶(5 U · μL-1),0.4 μL 上下游引物(10 μmol · L-1);最佳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为预扩增产物稀释120 倍的模板4.0 μL,其他同预扩增体系。最后,利用建立好的MSAP 体系进行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验证并筛选出适于南瓜MSAP 分析的36 对引物,表明优化后的MSAP 体系多态性好,体系稳定,可重复,为后续进行南瓜MSAP 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优质番茄品种京采6 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3.8、5.0 株 · m-2)与离子处理(K+、Na+)对基质培番茄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构建了番茄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指数TQI。结果表明:提高营养液中的K+ 浓度,能够在不影响产量的同时增加番茄第2 穗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和VC 含量;栽培密度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小;栽培密度× 离子互作显著影响了第1 穗果实有机酸、亚硝酸盐含量与糖酸比;第2 穗果是生产高品质番茄的关键,其在3.8 株 · m-2与高K+ 营养液条件下可获得最高的TQI。综合来看,建议在实际生产中控制栽培密度为3.8 株 · m-2,同时采用高K+ 营养液灌溉,可在稳产条件下获得高品质番茄。  相似文献   

11.
氮肥基追比对设施番茄产量及基质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茄品种罗拉为试材,设置9个氮肥基肥与追肥比例(基追比)处理,研究氮肥基追比对番茄品质、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结果期施氮量的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T3处理(氮肥基施、苗期追施、结果期追施比为15%、0、85%)叶片净光合速率和产量最高,分别为14.14μmol·m~(-2)·s~(-1)、11 008 kg·(667 m~2)~(-1),较对照(氮肥基施、苗期追施、结果期追施比为0、0、100%)分别提高17.15%、21.75%;番茄果实VC、番茄红素和可溶性糖含量也随结果期施氮量的降低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T3和T4处理糖酸比分别为8.76、8.14,口感较佳。T3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基质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均较高。综上,合理的氮肥基追比可显著提高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以T3处理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日光温室基质袋培番茄东西垄向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滑盖式现代节能日光温室采用基质袋培方式开展了番茄东西垄向栽培模式研究,通过分析番茄不同垄向栽培的冠层小环境、植株长势、产量、品质指标,探讨日光温室番茄东西垄向栽培模式产量形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栽培密度相同时,与南北垄向相比,东西垄向番茄冠层辐射量和冠层空气温度较高。东西垄向EW-4处理(2.9株· m~(-2))、南北垄向SN-1处理(2.9株· m~(-2))和SN-3处理(2.9株· m~(-2))的茎粗、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地下部干质量无显著差异。EW-4处理株高比SN-3处理显著提高13.07%;地上部干质量为473.10 g,分别比SN-1和SN-3处理显著降低19.26%和6.86%;平均单果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高于SN-1和SN-3处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SN-1和SN-3处理。东西垄向不同栽培密度处理中,EW-1处理(2.2株· m~(-2))植株冠层辐射量较高,EW-4处理冠层空气温度较高。EW-5处理(3.3株· m~(-2))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EW-4处理叶面积及地上部干质量较大;EW-1处理地下部干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产量方面,EW-3处理(2.6株· m~(-2))的平均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3.68 kg ·株~(-1)和9.57 kg · m~(-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番茄果实可溶性糖、有机酸、VC含量和糖酸比均无显著差异。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单果质量和平均单株产量对不同垄向袋培番茄单位面积产量有直接影响。综上,在滑盖式日光温室内,基质袋培番茄采用东西垄向栽培时产量高于南北垄向,以东西垄向栽培密度为2.6株· m~(-2)进行生产可得到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冬春季节育苗温室补光光强对黄瓜幼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幼苗子叶展平期至两叶一心期进行不同补光光强处理(50、100、150、200μmol·m~(-2)·s~(-1)),研究不同补光光强对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幼苗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补光有效降低了幼苗的下胚轴长度和株高,但显著增加了茎粗、叶面积、比叶重、干物质含量、壮苗指数等指标。而且补光促进干物质向叶片和根部分配,抑制向茎部分配。另外,补光下幼苗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淀粉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但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对照。以壮苗指数作为评判补光优劣的标准,T(100)、T(150)、T(200)处理显著优于对照和T(50)处理,从经济、节能等方面综合考虑,推荐补光光强为100μmol·m~(-2)·s~(-1)。  相似文献   

14.
灌溉量对限根栽培番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灌溉量对番茄品质的调控效果,利用限根槽培无土栽培系统,对不同灌溉量(2.0、1.6、1.2、0.8、0.4 L · d-1)下番茄的生长、叶片光合参数、产量、品质及代谢相关酶等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减少灌溉量显著抑制了番茄的生长,降低了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 浓度、蒸腾速率,单株产量和单果质量也均显著降低;但果实中葡萄糖、果糖、VC 含量及糖酸比明显提高,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逐渐增加。灌溉量的减少降低了番茄果实中蔗糖合成酶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提高了中性转化酶和酸性转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了蔗糖的含量。利用熵权法和TOPSIS 法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得出番茄在限根栽培下的最佳日灌溉量为0.8 L。  相似文献   

15.
在温室基质栽培条件下,以番茄材料A20为试材,采用2因素5水平响应面中心复合设计,研究不同的氮钾营养组合处理对番茄单株产量、果实品质及叶片碳氮代谢产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营养的增加(74~414 mg · L-1范围内),番茄叶片碳氮代谢产物和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随着钾营养的增加(101~525 mg · L-1 范围内),番茄叶片糖含量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活性呈增加趋势,而氮代谢产物和蔗糖合成酶(SS)、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通过建立各指标与氮钾二因子的二次回归方程发现,氮钾营养是影响番茄叶片氮代谢和碳代谢的主要因子,氮钾互作对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影响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番茄产量、品质与叶片碳氮代谢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氮钾共同作用于番茄叶片的碳氮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当营养液氮营养为300~350 mg · L-1、钾营养为370~520 mg · L-1 时,番茄叶片碳氮代谢旺盛,产量和品质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番茄品种罗拉为试材,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CK,定植密度33 300株·hm~(-2),留6穗果;T1,49 500株·hm~(-2),留4穗果;T2,66 000株·hm~(-2),留3穗果;T3,49 500株·hm~(-2),单株留2穗果与留6穗果相间;T4,66 000株·hm~(~(-2)),单株留2穗果与留4穗果相间,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留果方式对外保温覆盖大棚内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品质、群体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T2和T1处理生育期平均温度、温度适宜度较高;T1和T3处理摘心前的叶片SPAD值显著高于对照;T1、T2处理的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VC、可滴定酸、可溶性糖、番茄红素等果实品质以T1处理最优。综合产量、品质以及大棚内的温湿度和光照适宜度,T1处理种植风险较小,是外保温覆盖大棚中较为合适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