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大棚离地床栽、仿野生贴石和仿野生贴树3种栽培模式对金钗石斛种植的影响,测定其农艺性状,筛选出较优的栽培模式,动态检测大棚栽培模式下金钗石斛的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大棚离地床栽模式表现最好,金钗石斛茎长可达19.28 cm,茎粗8.86 mm,叶片数5.10,新芽数3.45,茎节数6.13,平均每公顷产量3 450 kg;在大棚离地床栽模式下,石斛碱和石斛多糖1月份含量最高分别达到0.9%和6%。  相似文献   

2.
制定浙北地区铁皮石斛仿野生贴树栽培技术规程,为浙北地区铁皮石斛栽培技术的提升及其种质改良提供技术支持,从种植环境、种苗驯化管理、贴树栽培、栽后管理、产品采收和包装储存等技术环节总结浙北地区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从苗期管理、贴树栽培、植后管理、鲜条收获、产品品质等关键技术环节,总结南方地区铁皮石斛仿野生贴树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4.
不同仿野生栽培铁皮石斛多品质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栽培出品质好、药用价值高的铁皮石斛,对活树仿野生、死树仿野生、大棚仿野生、石头仿野生、岩壁仿野生、林下仿野生、纯野生栽培方式下铁皮石斛的多糖、甘露糖、醇溶性浸出物、黄酮、多酚、粗纤维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铁皮石斛多糖含量(以干基计)在28.62%~48.73%,平均含量35.12%;甘露糖含量19.08%~28.07%,平均含量23.01%。多糖和甘露糖含量最高的为石头仿野生和林下仿野生,分别为48.73%、44.15%和28.07%、26.45%,极显著地高于其他栽培方式。粗纤维含量(以干基计)在9.63%~16.49%,平均含量11.69%。含量最低的是石头仿野生、死树仿野生、林下仿野生栽培的铁皮石斛,分别为9.63%、9.76%、9.85%;含量最高的是纯野生铁皮石斛,达16.49%,极显著高于其他栽培方式。不同栽培方式铁皮石斛多糖、甘露糖含量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说明不同人工栽培方式生产的铁皮石斛均可替代野生铁皮石斛,而以石头仿野生和林下仿野生栽培的铁皮石斛生态环境更适合道地药材品质的形成。不同栽培方式铁皮石斛醇溶性浸出物(以干基计)含量为4.04%~16.05%,平均含量为7.21%。含量最高的是纯野生铁皮石斛,达16.05%,极显著高于其他任何栽培方式。不同栽培方式铁皮石斛多酚含量(以干基计)为0.31%~0.66%,平均含量为0.43%;黄酮含量(以干基计)为0.09%~0.25%,平均含量为0.16%。多酚和黄酮含量最高的均为纯野生铁皮石斛,含量分别为0.66%和0.25%,极显著地高于其他任何栽培方式。多酚和黄酮含量最低的均是大棚仿野生栽培铁皮石斛,分别为0.31%和0.09%,说明大棚仿野生栽培的铁皮石斛在醇溶性浸出物、多酚和黄酮含量上与纯野生铁皮石斛仍存在有极显著的差异,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广东地区铁皮石斛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珍稀中药材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的品质,促进广东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以不同种源的铁皮石斛为试验材料,研究种苗类型、附生树种以及施肥方式对铁皮石斛林下仿野生栽培的影响,同时对设施栽培和仿野生栽培的铁皮石斛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以广东、福建、云南的铁皮石斛种质资源为材料,将穴盘苗附生于松树、杉树、龙眼树,施以控释肥,仿野生栽培效果最佳;仿野生栽培3年的铁皮石斛多糖和生物碱含量可达40.5%和0.0367%。  相似文献   

6.
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定量测定多糖含量,比较大棚栽培铁皮石斛与仿野生栽培铁皮石斛的生物量、多糖、生物碱、氨基酸含量等主要药用成分和光合特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仿野生栽培的铁皮石斛多糖含量与大棚栽培差异不大,最大含量分别为39.02%、37.90%;大棚和仿野生栽培铁皮石斛的生物碱含量最高分别为0.314、0.295 mg/g,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总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4.711、16.252 mg/g,两者差异较明显;铁皮石斛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相对较低,仿野生栽培的光饱和点仅为327.484μmol/(m~2·s),具有明显的阴生植物特性。仿野生栽培铁皮石斛是一种较优的栽培方式,质量与野生材料相近,可作为野生铁皮石斛的替代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蔡兰英  朱一帮 《农技服务》2013,30(3):238-239
为给金钗石斛栽培提供技术参考,介绍了金钗石斛的播种、田间管理和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不同附生树种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方法]以贵州赤水仿野生3年苗为试验材料,不同树种继续附生生长1年,采用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不同附生树种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色谱柱:DB-1(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初始温度80℃,10℃/min升温至250℃,保持5 min;进样口温度250℃;FID检测器温度250℃。[结果]不同附生树种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杉木附生金钗石斛的石斛碱含量最高,为0.932%,枇杷、杨梅、龙眼附生金钗石斛石斛碱含量分别为0.825%、0.790%和0.601%。[结论]不同附生树种的金钗石斛石斛碱含量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限量要求,该研究为确定适宜的附生树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将7个不同种质的金钗石斛苗分别在3个栽培基地进行多点栽培试验,测定多点栽培金钗石斛的外观性状、产量及活性成分含量,并结合各栽培基地的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软件分析种质与环境对金钗石斛药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栽培基地中,不同种质金钗石斛外观性状、产量、活性成分含量均存在差异,根据联合方差分析可知金钗石斛茎长、茎直径、产量及石斛碱含量主要受种质因素影响,叶长、叶宽、多糖含量主要受种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影响。影响金钗石斛的主要气候因子是相对湿度、1月均温、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温度;直径短边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生长在年平均温度较低的地区金钗石斛直径短边较粗壮;叶长与1月均温呈显著负相关,1月均温较低的地区适宜金钗石斛叶片长度的生长;叶宽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年平均温度较高的地区适宜金钗石斛叶片宽度的生长;多糖含量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年平均温度较低的地区适宜金钗石斛多糖含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金钗石斛原生态集约化栽培,促进金钗石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实现金钗石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扶贫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在赤水市复兴镇和丙安乡开发出了金钗石斛垒石原生态集约化栽培技术。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金钗石斛垒石原生态集约化栽培技术的调查研究,初步研究出了适宜赤水地区金钗石斛垒石原生态集约化栽培技术模式和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介绍基于物联网的铁皮石斛仿野生高品质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即通过对铁皮石斛田间生态指标和多糖的测定,筛选出高品质铁皮石斛品种;通过种苗选择、基质配制及附生种植等技术对铁皮石斛进行仿野生种植;利用智能化物联网栽培管理系统对铁皮石斛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和调控,达到智能化栽培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野生药用石斛人工栽培的需求,以金钗石斛组培瓶苗为试材,模拟金钗石斛的自然生长环境,保证其药性和药效,从场地选择、组培苗选择与驯化、苔藓收集与消毒、幼苗移植、日常管理等方面总结了金钗石斛组培苗树干栽植及养护的关键技术,以期为优化金钗石斛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蘖数、栽培基质对金钗石斛茎叶生长的影响研究,探讨金钗石斛栽培适宜种苗分蘖数和栽培基质,为金钗石斛人工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赤水一年生金钗石斛组培苗为材料,在人工盆栽条件下,3种分蘖数、4种栽培基质,栽培30、60、90、150、360 d,金钗石斛茎、茎粗生长量、植株叶片数、叶SPAD值、茎鲜重、干重、折干率等形态指标研究。[结果]4种栽培基质中,锯末屑是最佳的栽培基质。分蘖数为2,在4种栽培基质中150、360 d茎生长量分别为7.20、5.20、3.20、1.00,8.40、6.80、6.25、2.65 cm,均最高。茎粗的生长量与分蘖数未表现出差异性。3种分蘖数的种苗主茎上叶数的减少量在锯末屑栽培基质中最低,随着栽培时间的增长,叶的减少量越高,叶的SPAD值降低,主茎上叶栽培150、360 d的叶SPAD值,不同分蘖数、不同栽培基质间的差异显著。[结论]金钗石斛不同分蘖数种苗栽培360 d,种苗分蘖数与金钗石斛茎、茎粗的生长量、折干率无相关性,与茎的鲜重、干重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广西龙眼果园林下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为例,总结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的场地要求、移栽技术、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方面的技术要点,为广大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金钗石斛原生态栽培方法及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金钗石斛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从栽培方法,技术及田间管理方面介绍金钗石斛原生态的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栽培方式的金钗石斛品质。[方法]通过对外观性状、多糖含量、石斛碱含量、水分含量、总灰分含量、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比较大棚栽培、附石栽培、附树栽培、盆栽4种栽培方式的金钗石斛品质。[结果]外观性状数理统计结果表明,大棚栽培茎长最长,为(33.68±7.54)cm,附石栽培茎长最短,为(27.32±5.02)cm;附石栽培茎直径较粗壮,长边直径为(11.10±1.10)mm、短边直径为(8.19±0.84)mm,大棚栽培茎直径较细小,长边直径为(9.88±1.11)mm、短边直径为(6.27±0.75)mm。多糖含量以盆栽最高,为(17.76±0.95)%,石斛碱含量以附石栽培最高,为(0.73±0.01)%;浸出物含量为17.84%~21.48%。4种栽培方式的金钗石斛水分含量为3.03%~3.92%,总灰分含量为2.19%~2.92%;以上5个质量控制指标主成分综合评分,附石栽培评分最高。[结论]4种栽培方式的金钗石斛活性成分含量、常规检查均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对金钗石斛的质量要求,外观性状分析与综合评分结果表明附石栽培金钗石斛品质最佳,与...  相似文献   

17.
霍山石斛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下仿野生栽培的霍山石斛品质好,但对其栽培技术鲜有报道。本文从林地选择、栽培方法、日常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介绍了霍山石斛栽培技术,以期对霍山石斛林下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栽培条件、种苗繁育、栽培、管理和采收加工等环节规范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云南主要药用石斛种植区域调查及适宜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云南省药用石斛(Dendrobium Sw.)种植区域的生产现状及适宜性进行了调查、考察和评价。调查表明,云南省石斛植物自然分布呈L型,人工种植区域集中在北纬25°以南地区,可分为滇西南、滇南和滇东南种植区。根据气候条件适宜性,初步把种植区按县划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目前至少有80多家企业和农户从事药用石斛种植,主要种类有铁皮石斛(D. candidum Wall.)、齿瓣石斛(D. devonianum Paxt.)、流苏石斛(D. fimbriatum Hook.)、鼓槌石斛(D. chrysotoxum Lindl.)和金钗石斛(D. nobile Lindl.)等。栽培模式以人工设施栽培法为主,部分采用林下仿野生栽培法。栽培基质以锯木屑或树皮碎片为优;种苗多数来源于组培苗。常见病害为炭疽病、黑斑病和疫病,虫害不严重,蛞蝓和蜗牛危害较频繁。初加工还处于小规模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赤水市金钗石斛贴石栽种方式选择提供依据,在适生林下设置原生岩、铺石阶、垒石堡3种贴石栽种方式,考察金钗石斛的成活率、保存率、植株农艺性状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种苗栽种后30d的成活率垒石堡栽种方式为94.20%,分别高于铺石阶和原生岩栽种方式1.0百分点、4.8百分点;1年后的保存率铺石阶栽种方式为92.5%,分别高于垒石堡和原生岩栽种方式0.4百分点、2.1百分点;鲜花产量铺石阶垒石堡原生岩,鲜条产量原生岩铺石阶垒石堡,但3种栽种方式鲜花、鲜条产量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初步认为在适宜金钗石斛生长的生境条件下,采用铺(垒)人造石床代替原生岩种植金钗石斛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