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甘蓝链格孢菌侵染对白菜保护酶活性和H2O2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利英  侯喜林  刘琳  陈晓峰 《园艺学报》2008,35(7):1065-1068
 以白菜抗黑斑病苏州青自交系和感黑斑病短白梗自交系为材料,研究其接种甘蓝链格孢菌后保护酶活性及H2O2代谢的变化。结果显示,抗感病材料的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与接种前相比均升高,且抗病材料的PPO、SOD始终高于感病材料,CAT活性低于感病材料;接种后抗病材料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升高,而感病材料的PAL活性降低;抗感病材料接种后过氧化物酶(POD)、H2O2均呈上升趋势,且抗病材料的H2O2能很快降至较低水平。由此表明:甘蓝链格孢菌侵染白菜后,抗病材料与感病材料相比,能生成较多的PAL和PPO抵抗病原菌的侵染,并能短时迸发H2O2刺激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使植物体内H2O2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降低活性氧伤害。  相似文献   

2.
大白菜感染甘蓝链格孢后三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抗病和2个感病的大白菜品种为材料,研究人工接种甘蓝链格孢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受到甘蓝链格孢侵染时,叶片内POD活性反应较感病品种快,但POD活性值上升比感病品种小;抗病品种在受到病原菌侵染时,叶片内CAT活性反应快,且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感病品种在受病菌侵染后叶片内的CAT活性变化缓慢,变化程度低;另外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的PAL酶活性在接种后的动态变化有相似规律,接种后所有品种的PAL酶活性均比未接种前增加。  相似文献   

3.
 利用cDNA-AFLP 技术,分析瓜枝孢弱毒菌株诱导黄瓜苗后72 h 内抗病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诱导的基因表达差异始于接种后3 h,接种后6 h 差异表达片段总数达到高峰。8 个取样时间点的诱导性差异表达片段数大于抑制性表达片段数。仅在接种后第12 h 呈现相反趋势。通过回收、克隆、测序和同源性比对,获得的5 个片段分别与拟南芥中病原菌诱导的水杨酸糖基转移酶、梨磷脂酶C编码的基因等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初步推断瓜枝孢弱毒菌株诱导黄瓜抗病可能是通过依赖于水杨酸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诱导黄瓜的系统抗病性(system acquired resistance, SAR),作为胁迫抗性信号传递中的关键酶——磷脂酶C 可能参与了上述过程。经Northern 杂交结果证实,克隆分离的DNA 差异片段是瓜枝孢弱毒菌株诱导表达的特异片段。  相似文献   

4.
茄链格孢菌侵染马铃薯叶片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茄链格孢菌对马铃薯叶片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接种2 h后,分生孢子开始萌发,分生孢子各个位置都可萌发产生芽管|接种6 h后,菌丝顶端出现附着孢|接种8 h后,菌丝从细胞间凹陷处直接侵入感病品种东农303叶片表皮细胞内|接种24 h后,受侵染寄主细胞中的菌丝向相邻细胞扩展蔓延,感病品种细胞内含物及各类细胞器基本完全消解。在抗病品种克新1号上,茄链格孢菌的侵染情况与感病品种基本一致,但发生时间明显较感病品种推迟,寄主细胞内的菌丝数量明显少于感病品种|并且在接种24 h后出现细胞壁加厚的防卫反应,在感病品种上没有观察到防卫反应现象。说明抗病品种对茄链格孢菌具有一定的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3个不同颜色的双孢蘑菇品种,4株不同地理来源的有害疣孢霉菌株为供试材料,对有害疣孢霉的接种方式、接种浓度、接种时双孢蘑菇菌盖大小、接种后湿度控制及抗病性评价时间等因素做了综合研究及分析。观察并记录发病症状及发病率,建立病情评价标准。结果显示最佳评价方法为,喷雾式接种,菌盖直径9 mm~14 mm,接种有害疣孢霉的最佳孢子浓度3×104个/mL,接种后最佳培养湿度86%~91%,最佳评价时间为接种后第5天。建立科学的适用于双孢蘑菇湿泡病的抗病评价体系,为双孢蘑菇湿泡病抗病遗传育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学前提。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出兼抗棒孢叶斑病和黑斑病的黄瓜育种材料,我们采用苗期人工接种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对58份黄瓜材料进行了棒孢叶斑病和黑斑病的抗病性评价。通过对该2种病害的病情指数分析,获得棒孢叶斑病高抗材料4份,抗病材料11份;黑斑病高抗材料10份,抗病材料6份。其中兼抗2种病害的材料11份,‘A86-1’、‘G5-4’和‘N103-2’对2种病害均达到高抗级,‘07L35’、‘09L4漆’、‘H31-2选’和‘W43-1-2’对棒孢叶斑病为抗病级,对黑斑病为高抗级,‘G5-2’、‘Q6’、‘XL6-1-2’和‘XL6-3’对2种病害的抗性均为抗病级。获得的抗病资源为黄瓜多抗性育种和骨干亲本自交系的抗性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瓜菜》2019,(9):18-21
为明确植物诱抗剂净都煞对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诱导抗病效果及最佳诱导方案,测定了净都煞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了不同诱导浓度、诱导次数、诱导间隔期以及诱导持续期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诱抗效果。结果表明,净都煞本身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不具有杀伤力,但对黄瓜幼苗具有明显的诱抗效果;2.0 mL·L-1的净都煞间隔7 d诱导黄瓜3次,持续1 d对棒孢叶斑病菌的防效最高,达到68.93%。此研究结果为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田间多年观察和选育的哈密瓜不同品系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表明,在供试的8个哈密瓜品系中,4D16和4D23为高抗品系,4D11为中抗品系,D3—1为轻感品系,D2、D2—2、D4—3和网纹香为高感品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与哈密瓜品系的抗病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接种前,抗感病品系的同工酶酶谱相差不大,但接种后,抗病品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的酶带数比感病品系少,并且酶的活性也比感病的品系弱。同时,病原菌的侵入也使植物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抗病品系的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感病的品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田间多年观察和选育的哈密瓜不同品系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表明,在供试的8个哈密瓜品系中,4D16和4D23为高抗品系,4D11为中抗品系,D3—1为轻感品系,D2、D2—2、D4—3和网纹香为高感品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与哈密瓜品系的抗病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接种前,抗感病品系的同工酶酶谱相差不大,但接种后,抗病品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的酶带数比感病品系少,并且酶的活性也比感病的品系弱。同时,病原菌的侵入也使植物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抗病品系的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感病的品系。  相似文献   

10.
SSR标记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黄瓜抗黑星病种质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瓜菜》2019,(3):13-17
为了获得抗黑星病黄瓜种质,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抗源,利用与黄瓜抗黑星病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CSWCTT02D对102份黄瓜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黄瓜种质间抗病基因的标记基因型存在遗传变异性,明确了102份种质抗黑星病基因的标记基因型,3份种质存在抗病标记(2.94%),1份种质为杂合型(0.98%),98份种质不存在抗病标记(96.08%);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有高度抗病种质4份(3.92%),高度感病种质98份(96.08%)。SSR分子检测结果与苗期人工接种基本一致,有2份材料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不符。‘南9436’(华南型)接种为感病,标记为抗病;‘K92’(华南型)接种为抗病,标记为感病,符合率达98.04%。抗病材料选择应以人工接种结果为依据,因此初步鉴定出4份抗黑星病种质,分别为日本类型‘Q6’和‘NINIA’、华南型‘南9427’和‘K92’,病情指数均为0。该研究为华北型黄瓜抗黑星病品种的遗传改良奠定了技术与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一接种法和复合接种法对从国内外搜集的126份甜瓜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枯萎病和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单一接种条件下,枯萎病抗性评价结果为高抗种质7份,抗病种质42份,中抗种质61份,感病种质15份,高感种质1份;白粉病抗性评价结果为高抗种质9份,抗病种质42份,中抗种质72份,感病种质3份。复合接种条件下,筛选出甜瓜双抗种质1份,种质名称为PI164331,引自印度。通过两种接种方法相关性分析可知,复合接种鉴定结果与单一接种鉴定结果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15种生防菌中筛选出对黄瓜枯萎病菌抑制效果较明显的4种生防菌NSY4、NSY19、NSY50、DSN012。以津研4号黄瓜品种为试材,研究4种生防菌基质对黄瓜幼苗生长及枯萎病防治的作用。结果表明,生防菌NSY4基质可显著提高黄瓜幼苗的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总根长及根体积,分别比不添加生防菌的对照增加42.86%、26.09%、47.06%、58.82%、57.58%和51.44%;黄瓜根际基质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6.20%、37.60%、71.88%、5.22%。添加生防菌的基质处理显著增加了根际基质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减少了真菌、尖孢镰孢菌数量;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到25.00%~62.50%。因此,基质中接种生防菌可促进黄瓜植株生长,降低黄瓜枯萎病的发病率,其中添加生防菌NSY4的基质处理可显著促进黄瓜植株生长,有效缓解尖孢镰孢菌的侵害,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番茄枯萎病菌分离鉴定及嫁接砧木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北省番茄栽培面积较大的定兴和肥乡地区枯萎病病株中分离纯化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浸根法鉴定了10个番茄砧木的枯萎病抗性。结果表明,从定兴和肥乡分离到的菌株均为尖孢镰孢菌,采用尖孢镰孢菌生理小种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证明2个菌株都为尖孢镰孢菌番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生理小种3;筛选得到了3个枯萎病高抗砧木品种,7个抗病砧木品种。  相似文献   

14.
石岩  默宁  祁世明  梁燕 《中国蔬菜》2020,1(6):39-43
对154份番茄材料(包括普通番茄76份,樱桃番茄78份)进行两年两次田间番茄斑萎病毒病的病情指数调查,筛选出14份对番茄斑萎病毒病具有稳定抗性的番茄材料,利用sw-5-2共显性SCAR标记对田间表现抗病的材料进行分子标记鉴定,发现3份抗病材料携带抗番茄斑萎病毒病的Sw-5基因。为缩短番茄斑萎病毒病人工接种鉴定周期,以含有sw-5的抗病材料H8和感病材料M82为研究对象,设置4、6、8、10片真叶4个接种时期,分别在接种后14、21、28 d进行病情指数调查和抗性分级,结果表明,6片真叶期接种,接种后28 d进行病情调查即可有效鉴别植株番茄斑萎病毒病抗性,与8、10片真叶期接种效果相同,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效率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国外种质资源创造的20 份高世代马铃薯无性系为试材,以尤金为感病对照,克新18 号为抗病对照,采用自然 病圃和人工接种的鉴定方式进行疮痂病抗性评价,利用SSR 分子标记分析试材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对比SSR 遗传相似性系 数聚类结果和试材抗病性分类结果,探究利用SSR 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疮痂病抗病资源的可行性。从试验地土壤和感病块茎 共分离纯化具有链霉菌特征的菌株278 份,其中240 份来自于块茎,38 份来自于土壤。具有致病力的菌株127 株,经鉴定 全部属于Streptomyces scabies 菌种。试材间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可分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4 个类型。人工接种与 自然病圃抗性鉴定结果存在极显著相关(R2=0.946 7)。抗病类型与感病类型通过SSR 遗传相似性系数聚类大致可以区分。  相似文献   

16.
采用育苗接种生物菌剂的方法,研究7种生物菌剂对西瓜苗期生长的影响和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处理S1(绿色木霉菌剂)、S4(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S6(西瓜专用菌剂)对西瓜的促生效果较为显著,株高、茎粗、地上部鲜质量、根冠比、壮苗指数等指标高于对照。生物菌剂对西瓜枯萎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与各自对照相比,早佳8424病情指数降低了76.2~92.8,西农8号病情指数降低了37.0~54.6,且对于2个品种的防病效果均以S6最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对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1的生长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峙培养抑菌率达67.75%,分生孢子萌发数目仅为对照的24.4%,对病原菌的持续抑制作用达49.3%。综上,S6在西瓜促生和防治西瓜枯萎病两方面的综合效果最好,且其菌株对西瓜枯萎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苦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momordicae)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目前市场上缺乏防治效果较好的农药或生防菌剂。为了更好地防治苦瓜枯萎病,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G5 与恶霉灵复配施用的最优组合,并在苦瓜枯萎病发病样地对盆栽试验筛选出的最优组合进行防效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菌药组合B+0.75Hym(1×109 cfu · mL-1 G5 菌悬液+187.5 mg · L-1 恶霉灵)处理对盆栽苦瓜枯萎病的防病效果为81.60%,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同时该组合对苦瓜幼苗的促生作用最为明显。接种苦瓜枯萎病菌后,菌药组合B+0.75Hym的苦瓜叶片中PAL、PPO、POD 防御酶活性较高。田间防效验证试验中苦瓜苗移栽30、60 d 后菌药组合B+0.75Hym 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较高,分别达到了52.59%、32.13%,且苦瓜产量也高于其他处理。表明盆栽试验筛选出的菌药最优组合B+0.75Hym 不仅能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而且能够有效防治苦瓜枯萎病,提高苦瓜产量,有一定的生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嫁接辣椒根腐病抗性及其与苯丙烷类物质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人工接种根腐病菌,观察不同品种辣椒砧木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变化,发现卫士发病晚,发病率低,病情指数最小,说明卫士的抗病性最强。以卫士为砧木,以赤峰特选甜椒(Capsicum annuumL.var.grossum Bailey)为接穗,自根辣椒为对照,研究嫁接对辣椒根腐病抗性及苯丙烷类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植株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高于砧木。接种前砧木与嫁接辣椒根系中的可溶性糖、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而叶片中的显著低于对照;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与对照差别不大。接种后辣椒根系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PAL活性、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先逐渐升高,10d后趋于平稳或有所下降。与对照相比,砧木和嫁接植株根系中的PAL活性、可溶性糖、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均显著增加,叶片中除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外,其他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嫁接可显著提高辣椒的根腐病抗性,其抗病机理与苯丙烷类物质代谢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以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与草炭、蛭石以不同比例(V/V)混配后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糠木霉混配基质T7(菌糠木霉∶草炭∶蛭石=1∶1∶1)、T9(菌糠木霉∶草炭∶蛭石=2∶1∶1)和T11(菌糠木霉∶草炭∶蛭石=1∶2∶1)的理化性质与对照(菌糠木霉∶草炭∶蛭石=0∶2∶1)相近。在接种病原菌30 d后,混配基质T7、T9、T11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88.56%、78.34%、82.31%,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综合来看,在黄瓜育苗试验中,以混配基质T7表现最好,其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绿素含量、侧根数、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和根系活力等指标分别为对照的117%、127%、171%、99.4%、170%、189%、237%和125%。用菌糠木霉发酵物作为育苗基质成分,不仅可以促进黄瓜幼苗生长,而且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解磷细菌肥对普通白菜生长、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解磷细菌肥后土壤细菌数量极显著升高,解磷细菌数量随解磷细菌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极显著增加,每盆施用45g解磷细菌肥处理的土壤解磷细菌可达2.05×106cfu·g-1;同时土壤p H值下降。随着解磷细菌肥施用量的增加,普通白菜地上部磷积累量极显著增加,分别比其相应对照增加121.06%、226.43%和302.09%;地上部鲜质量呈显著增高趋势,分别比其相应对照增加40.19%、52.71%和33.56%;根冠比显著降低,其中每盆施用45g解磷细菌肥处理的根冠比最低,为0.013。每盆施用45g解磷细菌肥处理的普通白菜叶片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其相应对照增加29.97%、39.94%、30.86%、17.36%,但硝态氮含量降低21.83%。综上,以麸皮为主要载体制作的解磷细菌肥可以极显著提高普通白菜对土壤难溶性磷素的利用,并能显著提高普通白菜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