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瑞粉882为试材,采用限根栽培方式,分别设定0.5、1、4、15 L(CK)4种限根体积处理,研究不同限根处理下根系矿质元素和微生物互作对番茄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限根处理均显著降低了番茄植株的株高、叶面积及单果质量;但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果实品质,其中0.5 L限根体积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5.48%、36.09%、29.69%。根系受限后根系悬浮液EC值增加,p H值降低,根系活力提高,但对全氮、全磷、全钾的吸收比例不同,其中根系中全氮、全钾含量升高,全磷含量降低。根系微生物方面,限根栽培增加了细菌、放线菌数量,但减少了真菌数量。综合分析可知,限根栽培番茄植株的根系受垂直和水平方向的限制,根系微环境含盐量高、养分含量失衡,从而导致植株生长矮小,但0.5 L限根体积可以显著提高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含量。  相似文献   

2.
以番茄品种“粉太郎”为试材,通过大棚设施栽培的方式设置苗期(T1)、开花期(T2)、结果期(T3)和苗期+开花期+结果期(T4)4个不同时期施用同剂量微生物菌剂,以不施用微生物菌剂(CK)为对照,测定了番茄植株的形态指标、产量和品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有机酸、硝酸盐)、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量,以期明确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的促进作用和施用最佳时期。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对番茄株高、茎粗、叶片数和果实产量有明显促进作用;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提高叶片中蔗糖合成酶(SS)、中性转化酶(NI)活性,上调果实中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中性转化酶(NI)、酸性转化酶(AI)基因表达。综上,施用微生物菌剂能够促进番茄的生长,增加果实产量,并能促进果实蔗糖代谢,从而提高果实品质,尤其在苗期+开花期+结果期(T4)施用菌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负载量对宁夏设施草莓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不同果实负载量处理对宁夏设施草莓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期进行疏果,能显著增加草莓叶面积,提高果实中性转化酶、蔗糖合酶和细胞壁转化酶活性,降低了酸性转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果实品质得到显著提高。每株草莓留果量超过2个果实后,产量不再显著增加。在设施环境条件下,花期疏果,可通过调节果实内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调节库容量和库强,加快叶片发育和加强光合作用,最终提高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以Grodan新岩棉基质为对照,研究了使用1年和2年的岩棉基质对番茄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岩棉栽培基质重复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使用2年的岩棉基质对番茄植株长势及产量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植株株高降低、叶片数减少,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坐果数、单株产量及折合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而使用1年的岩棉基质对番茄植株长势、产量无显著影响,番茄糖酸比增加,VC含量提高,风味较佳,有利于提高果实风味品质,可以再次利用。  相似文献   

5.
在温室基质栽培条件下,以番茄材料A20为试材,采用2因素5水平响应面中心复合设计,研究不同的氮钾营养组合处理对番茄单株产量、果实品质及叶片碳氮代谢产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营养的增加(74~414 mg · L-1范围内),番茄叶片碳氮代谢产物和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随着钾营养的增加(101~525 mg · L-1 范围内),番茄叶片糖含量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活性呈增加趋势,而氮代谢产物和蔗糖合成酶(SS)、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通过建立各指标与氮钾二因子的二次回归方程发现,氮钾营养是影响番茄叶片氮代谢和碳代谢的主要因子,氮钾互作对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影响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番茄产量、品质与叶片碳氮代谢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氮钾共同作用于番茄叶片的碳氮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当营养液氮营养为300~350 mg · L-1、钾营养为370~520 mg · L-1 时,番茄叶片碳氮代谢旺盛,产量和品质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灌溉策略在樱桃番茄上的应用效果,以樱桃番茄“凤珠”为供试材料,设置多量 少次灌溉策略和少量多次灌溉策略试验处理,比较分析不同处理樱桃番茄的植株生长、品质以及产量指 标。结果表明:与多量少次灌溉相比较,少量多次灌溉能促进植株生长,茎粗、叶宽、叶片叶绿素相对 含量、平均单果质量分别增加16.4%、13.1%、8.4%、13.3%,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番茄红素含 量分别增加6.4%、7.0%、20.6%,667 m2 产量和收入分别增加14.08%和2 486.4元;少量多次灌溉不仅能促 进植株生长,提高果实口感、营养品质和产量,而且能降低肥料淋溶风险,有助于科学指导樱桃番茄种 植。  相似文献   

7.
亏缺灌溉对番茄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控制每次灌水量的方法,将土壤的水分控制在不同的水平上,研究了亏缺灌溉对番茄产量形成和果实品质的影响。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单果质量和产量逐步减少,但结果数变化不大;亏缺灌溉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VC含量,但糖酸比变化不大;生产中可根据需要确定兼顾产量与品质的水分管理的平衡点, 亏缺灌溉提高了果实干物质含量,水分利用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灌溉量对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番茄植株第3穗果坐住后,采用不同灌溉量(正常灌溉量的60%、80%及正常灌溉量)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亏缺灌溉对番茄植株营养生长有抑制作用,可导致株高降低、茎粗变细和叶片变小,产量降低;适度亏缺灌溉(正常灌溉量的80%)管理可以提高番茄果实V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过度的亏缺灌溉(正常灌溉量的60%)会降低糖酸比等风味品质。综上,高品质番茄栽培适宜的灌溉处理是80%亏缺灌溉。  相似文献   

9.
不同生育期营养液钾氮比对日光温室基质培番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茄"圣尼斯红果7846"为试材,在日光温室采用复合基质盆栽法,研究了在番茄第1穗果坐果后改变营养液钾氮比对番茄植株生长、果实品质、产量和植株养分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营养液钾氮比,植株株高、茎粗、叶面积的增幅均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大;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及各部位养分含量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果实品质得到显著改善,但产量有所减少。该试验条件下T4处理(K∶N=2.9∶1)下番茄果实品质最好,可用于生产高品质番茄;T2处理(K∶N=2.1∶1)的番茄果实,可在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改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0.
以“塞特科”F1番茄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用量肥料添加剂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添加剂可以起到壮苗作用,使番茄生长前期株高、叶片数、坐果数都有明显提高,并可提高番茄产量4.84%~12.29%;此外,可显著提高番茄果实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降低果实中有机酸和硝酸盐含量,显著改善番茄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以优质番茄品种京采6 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3.8、5.0 株 · m-2)与离子处理(K+、Na+)对基质培番茄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构建了番茄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指数TQI。结果表明:提高营养液中的K+ 浓度,能够在不影响产量的同时增加番茄第2 穗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和VC 含量;栽培密度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小;栽培密度× 离子互作显著影响了第1 穗果实有机酸、亚硝酸盐含量与糖酸比;第2 穗果是生产高品质番茄的关键,其在3.8 株 · m-2与高K+ 营养液条件下可获得最高的TQI。综合来看,建议在实际生产中控制栽培密度为3.8 株 · m-2,同时采用高K+ 营养液灌溉,可在稳产条件下获得高品质番茄。  相似文献   

12.
采用番茄叶面积指数模型结合水分吸收模型计算番茄植株每日需水量的方法,研究不同灌水量(CK,经验型灌水量;W1,模型计算灌水量;W2,低于模型计算15%灌水量;W3,低于模型计算25%灌水量)对日光温室基质袋培番茄生长、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植株的株高、茎粗、果实横径、光合速率和地上部干质量等随灌水量的减少呈下降趋势;对照的单株产量最高,为4.66kg,分别比W1、W2和W3处理增产4.3%、23.3%和47.9%,但与W1处理差异不显著;适宜降低灌水量可增加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及VC含量,果实品质提高,其中W3处理最优,W1处理次之;W1处理的水分利用率最高,为51.76kg·m-3,分别比对照、W2和W3处理高出10.3%、0.6%和5.9%。在本试验条件下,W1处理在保证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该复合模型适合日光温室基质袋培番茄水分管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日光温室基质袋培番茄东西垄向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滑盖式现代节能日光温室采用基质袋培方式开展了番茄东西垄向栽培模式研究,通过分析番茄不同垄向栽培的冠层小环境、植株长势、产量、品质指标,探讨日光温室番茄东西垄向栽培模式产量形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栽培密度相同时,与南北垄向相比,东西垄向番茄冠层辐射量和冠层空气温度较高。东西垄向EW-4处理(2.9株· m~(-2))、南北垄向SN-1处理(2.9株· m~(-2))和SN-3处理(2.9株· m~(-2))的茎粗、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地下部干质量无显著差异。EW-4处理株高比SN-3处理显著提高13.07%;地上部干质量为473.10 g,分别比SN-1和SN-3处理显著降低19.26%和6.86%;平均单果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高于SN-1和SN-3处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SN-1和SN-3处理。东西垄向不同栽培密度处理中,EW-1处理(2.2株· m~(-2))植株冠层辐射量较高,EW-4处理冠层空气温度较高。EW-5处理(3.3株· m~(-2))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EW-4处理叶面积及地上部干质量较大;EW-1处理地下部干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产量方面,EW-3处理(2.6株· m~(-2))的平均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3.68 kg ·株~(-1)和9.57 kg · m~(-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番茄果实可溶性糖、有机酸、VC含量和糖酸比均无显著差异。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单果质量和平均单株产量对不同垄向袋培番茄单位面积产量有直接影响。综上,在滑盖式日光温室内,基质袋培番茄采用东西垄向栽培时产量高于南北垄向,以东西垄向栽培密度为2.6株· m~(-2)进行生产可得到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砖块栽培和基质栽培,通过设定不同的砖孔密度(0、6、12 孔和18 孔),研究其对番茄
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8 孔、12 孔、6 孔和无孔砖栽番茄果实产量分别比基质栽培番茄果实产量增加
了27.63%、30.84%、23.38%、24.65%,且生产投入成本小。砖栽番茄植株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干
质量、茎干质量、根系干质量、果实产量、营养液利用效率相对于基质栽培番茄都有所增加,砖栽应用于
现代化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南疆地区春季多沙尘、温室内光照不足的问题,以番茄NS3389 作为试验材料,以LED 为补光光源,研究当地时间6:00~22:00 期间内较低光强(100 μmol · m-2 · s-1)持续补光(T1),揭帘之前与盖帘之后较高光强(200 μmol ·m-2 · s-1)补光(T2),以及揭帘后室内光强低于150 μmol · m-2 · s-1 时自动补光(100 μmol · m-2 · s-1,T3)的叶背补光效果。结果表明:补光可有效提高番茄叶片光合性能和自身光保护能力。T1 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补光处理通过缓解气孔限制因素,进而提升叶片光合作用。监测不同处理下功能叶片的固碳效应,结果表明,T1 和T2 处理的叶片光合产物用于果实干物质形成的部分在各叶片中占比均较高,且远离果穗的衰减幅度较小,固碳效果稳定性好。补光处理可以显著促进番茄植株生长、缩短开花时间、增加果实产量。经济效益分析显示,T1 和T2 处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作为南疆设施番茄生产的有效补光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以马铃薯品种荷兰806 为材料,在植株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叶面喷施50 mg · L-1 外源5- 氨基乙酰丙酸(ALA)溶液,研究ALA 对马铃薯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ALA 可以提高马铃薯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尤其提高正午和下午叶片的光合能力,降低光合午休程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ALA 处理提高了马铃薯叶片PS Ⅱ和PSⅠ反应中心最大光化学效率(φPo 和φRo),降低PS Ⅱ反应中心最大关闭速率(Mo),维持较高的光合电子传递量子产额(φEo)和较低的能量热耗散量子产额(φDo),提高以吸收为基础的光合性能指数(PIabs)和包括PSⅠ和PS Ⅱ在内的整体光合性能指数(PItotal)。ALA 处理还能上调PS Ⅱ反应中心核心蛋白D1 和D2 编码基因Psb A 和Psb D 转录水平。此外,ALA 处理显著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提高可溶性糖和VC 含量,但对淀粉含量影响不显著。可见,ALA 这种全天然的非蛋白质氨基酸类物质,在马铃薯产业上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利用封闭式循环供液高架栽培系统,研究了栽培槽大小(横切面宽度×深度:20cm×10cm,20cm×15cm,20cm×20cm)和钵栽(直径12cm×高10cm,基质容积1L)对架式栽培番茄(3穗果摘心)生长发育、水肥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钵栽相比,槽栽促进番茄植株生长,增加产量,但开花和采收时间延迟,果实品质下降,水肥利用效率降低;随着栽培槽体积的增大,植株生长旺盛,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但水肥利用效率降低,果实品质下降,不同大小栽培槽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和单株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效率等指标,番茄架式栽培槽大小以20cm×10cm为宜。  相似文献   

18.
以番茄品种合作903为试验材料,设置0、0.1、0.2、0.4 mmol · L~(-1 )亚精胺(Spd)浸种10 h,研究不同浓度Spd浸种对番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高温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pd浸种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番茄种子的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幼苗地下部干质量和壮苗指数明显提高,其中0.2 mmol · L~(-1 )Spd浸种处理发芽最快,活力指数最高。Spd浸种处理降低了高温胁迫下番茄叶片的相对电解质渗透率、丙二醛(MDA)和H_2O_2含量,其中0.2 mmol · L~(-1 )Spd处理的相对电解质渗透率、MDA和H_2O_2含量最低;抗氧化酶(SOD、APX、DHAR)活性增加,并在0.2 mmol · L~(-1)时达到最大值。综上,0.2 mmol · L~(-1 )Spd浸种能有效促进番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高番茄幼苗高温抗性。  相似文献   

19.
以从各地搜集的6 个越瓜品种为试材,对越瓜果实糖含量及蔗糖代谢相关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越瓜品种之间糖含量差异较大,凤台越瓜、田集越瓜、刘集越瓜3 个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糖含量较高;随着果实的发育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呈递增趋势,且在果实各个发育期田集越瓜的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均最高;而转化酶活性则随着果实发育呈下降趋势,凤台越瓜和田集越瓜的酸性转化酶及中性转化酶活性在各个发育期均最低;中性转化酶在毛集越瓜、潘集越瓜、青皮越瓜、刘集越瓜中相对较高,且随着果实发育活性下降,至果实成熟时活性达到最小值;除刘集越瓜外,其他品种的蔗糖代谢酶活性在果实不同发育期均没有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不同越瓜品种蔗糖含量差异是由蔗糖磷酸合成酶、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活性共同决定的,其中酸性转化酶在越瓜蔗糖积累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