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研究巴厘菠萝果实贮藏过程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结果表明,巴厘菠萝果实贮藏过程中主要香气成分是酯类,且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增加。己酸甲酯是主要的酯类成分,在贮藏过程中含量也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巴厘菠萝在果实贮藏期间,各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2.
不同成熟度菠萝果实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菠萝巴厘品种8成熟和9成熟的果实为材料,采用顶空同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其中的香气成分,并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机分析.结果显示,在8成熟果实中检测到13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10种,烯类2种,苯类1种;在酯类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己酸甲酯(50.89%),其次是己酸乙酯(16.11%)、2-甲基丁酸甲酯(8.68%)、辛酸甲酯(5.23%)和辛酸乙酯(2.40%);检测到2种烯类成分,分别为(E)-3,7-二甲基-1,3,6辛三烯(5.18%)和à-蒎烯(0.65%);还检测到甲苯(0.32%).在9成熟果实中检测到2类共27种香气成分,分别是酯类17种和烯类10种:在酯类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辛酸甲酯(25.27%),其次是辛酸乙酯(21.00%)、己酸乙酯(17.64%)、己酸甲酯(14.34%);在烯类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β-顺式-罗勒烯(1.00%)、à-蒎烯(0.81%)和反式-罗勒烯(O.48%).此外,仅在9成熟果实中检测到菠萝特征香气成分3-甲硫基丙酸甲酯,其相对含量为1.36%.说明9成熟菠萝果实香气成分比8成熟的丰富,且此时特征香气成分形成:如果非远距离运输,9成熟是鲜食菠萝的理想采收成熟度.  相似文献   

3.
对12份菠萝品种的果实香气成分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菠萝果实香气成分种类含量变化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在相关系数距离19时,分为4个类群;主成分分析显示120种挥发性成分简化得到3个主成分包含27个香气成分,综合得分显示密宝菠萝最高。本研究结果可对菠萝果实香气品质进行评价,有助于加快菠萝选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菠萝、杧果和米蕉果实混酿的果酒的香气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菠萝、杧果和米蕉混酿果酒的香气物质的化学成分与菠萝果酒有显著差异,其中混酿果酒的香气物质更为丰富,尤其是包含着更多的中、高沸点的香气物质.这为感观评价提供了仪器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马来西亚1号菠萝蜜、XYS17菠萝蜜、XYS18菠萝蜜和榴莲蜜为材料,采用HS-SPEM-GC-MS进行测定分析,以期揭示不同基因型菠萝蜜资源香气成分组成差异,为资源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种不同基因型菠萝蜜资源共鉴定出66种香气物质,异戊醇、月桂醛、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乙酸异戊酯、异戊酸丙酯等9种共有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CA分析表明,马来西亚1号主要香气成分为3-甲基丁酸戊酯、乙酸丁酯、乙酸异戊酯、异戊酸丁酯和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XYS17主要香气成分为异戊酸丁酯、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3-甲基丁酸戊酯、醋酸辛酯和癸醛,XYS18主要香气成分为异戊酸乙酯、异戊酸丁酯、丁酸乙酯、异戊酸甲酯和正辛醛,而榴莲蜜主要香气成分为异戊醇、2-甲基-1-丁醇、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异戊酸乙酯和异戊酸异戊酯。不同基因型菠萝蜜香气成分物质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为今后新品种选育和优异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菠萝酒酿造工艺与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坤  周媚  林雪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6):1252-1258
菠萝酒是以菠萝为原料,经发酵制成的低酒精度饮料酒,不仅具有菠萝的风味特色,而且保持了其果实中的部分营养成分,具有保健功效。本文对菠萝酒酿造过程中酵母的筛选、工艺的优化、稳定性的改善和菠萝混合果酒的开发,以及菠萝酒中香气成分的来源、提取、分析方法和不同酵母对菠萝酒香气的影响进行综述,并简要概括了目前菠萝酒酿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菠萝酒酿造和品质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巴厘’和‘无刺卡因’菠萝为试材,测定了同一季节成熟的菠萝果实的生长发育及其发育过程中糖积累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两种果实的生长曲线都符合单‘S’曲线模型,幼果期果实生长较缓,迅速生长期果实生长加快,成熟期果实生长又减缓,整个生长周期仅有一个生长高峰;不同菠萝品种主要积累糖的种类也不同,‘巴厘’品种以积累蔗糖为主,己糖与蔗糖的比值约为0.65;而‘无刺卡因’品种是以积累己糖为主,己糖与蔗糖的比值约为5.92。不同的蔗糖代谢酶活性决定了不同品种果实中糖积累的不同,‘巴厘’果实中主要调控蔗糖积累的酶包括SPS、中性转化酶NI(Netural invertaseI)和酸性转化酶AI(Acid invertase),而‘无刺卡因’果实主要由NI和AI调控。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乌龙茶香气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茗科1号(金观音)制成的清香型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为研究对象,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茶叶香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其香气成分,并对不同类型乌龙茶之间的香气化学成分及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被测样品中共检测出47种香组分,其中共有的香气成分有35种,以碳氢化合物、醇类、醛类、酯类为主,橙花叔醇含量占精油总量的30%以上,是最主要的香气物质。香气精油总量、主要香气组分含量、吲哚、橙花叔醇含量高低顺序为清香乌龙茶>闽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香气组分44种,数量最多,α-法尼烯、醇类物质含量/精油总量比例最高;闽北乌龙茶酯类物质含量最高,尤其是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亚麻酸甲酯。不同类型乌龙茶在香气组分、含量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各自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西番莲香气物质较丰富的紫果‘台农1号’为试材,选取未成熟(T1)、近成熟(T2)和完全成熟(T3)3个时期果实,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3个果实发育过程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情况,同时检测对应果实中酯类香气物质合成相关的脂氧合酶(LOX)和醇酰基转移酶(AAT)活性,以期了解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主要致香物质变化情况及物质与相关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西番莲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很大的提高,3个时期检测的香气物质总数分别为72种、95种和136种,总峰面积呈倍数增加;未成熟(T1)和近成熟(T2)2个时期萜烯类和酯类物质为主要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在完全成熟(T3)时期主要的挥发性香气为酯类,其峰面积占总峰面积达80.31%;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酯类香气的种类和含量不断的提升,其中己酸乙酯,1-甲基己酯-己酸、丁酸乙酯、辛酸乙酯、1-甲基辛酯-丁酸、己酸己酯、1-甲基己酯-丁酸、丁酸己酯、(Z)-3-己烯基酯-己酸、乙酸己酯、2-甲基-辛酯-丙酸、辛酸己酯、3-羟基乙酯-己酸、(Z)-2-丁酸-乙酯等含量提升或占比较大,这些脂肪酸代谢途径产生的酯类在西番莲果实成熟过程中可能发挥了致香作用。LOX是酯类合成第一步的限速酶,AAT为酯类合成最后的关键酶。对不同发育期果实酯类合成相关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LOX、AAT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尤其是T3时期AAT酶活性显著的提升。由此推断,紫果西番莲果实发育过程中LOX和AAT酶的活性与酯类香气成分形成直接相关,酶活性的提升促进酯类香气的合成。  相似文献   

10.
为使菠萝蜜香气成分的检测和鉴定更加快速有效,研究3种固相微萃取头对菠萝蜜果实挥发物的萃取效果,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对干苞和湿苞类型菠萝蜜果实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在3种萃取头中,以100 μm PDMS萃取效果最好.经100 μm PDMS萃取头萃取后,在菠萝蜜干、湿苞果实中共鉴定出66种香气物质,酯类53种,醛类6种,醇类3种,烯类2种,萜类和烷类各1种.干苞果实中主要的香气成分是戊酸-2-甲基丁酯(31.87%)、2-甲基-丁酸-己酯(23.594%)、异戊酸乙酯(10.923%)、乙酸丁酯(3.337%)、丁酸丁酯(3.164%)、己酸丁酯(3.135%);湿苞果实中主要的香气成分为2-甲基-丁酸-己酯(29.807%)、异戊酸乙酯(21.47%)、戊酸-2-甲基丁酯(21.405%)、乙酸丁酯(3.451%).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可作为菠萝蜜果实香味检测的便捷方法.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无刺卡因、巴厘和珍珠3个菠萝品种吸芽苗冠芽的变异情况,结果显示:无刺卡因冠芽全为单冠芽,巴厘和珍珠则存在冠芽变异,其中珍珠发生冠芽变异显著高于无刺卡因和巴厘,主要是因为珍珠的复冠率显著高于无刺卡因和巴厘,但3个品种鸡冠状冠芽发生率的差异未达到显著.利用从巴厘和珍珠中发现的3株鸡冠状冠芽及其母株再次繁育成苗,所有鸡冠状冠芽苗成熟时均未再现鸡冠状冠芽表型,表明鸡冠状冠芽不能稳定遗传,受环境影响.然而珍珠鸡冠状冠芽母株的吸芽苗却又再现复冠和鸡冠状冠芽.再次表明品种珍珠的吸芽易于产生冠芽变异.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种菠萝原果汁品质分析及其加工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菠萝品种果实为材料,研究其原果汁品质及加工适应性、耐贮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粤脆原果汁品质指标最优,其次是粤引澳卡,巴厘和无刺卡因品质相对较差;4个品种原果汁的色泽均为橙黄色至柠檬黄色;粤脆原果汁的总氨基酸含量最高,其次是巴厘和粤引澳卡,无刺卡因的最低。果汁均质处理对粤脆加工菠萝汁维生素C影响最大,其次是巴厘和无刺卡因,对粤引澳卡影响最小;热脱气对无刺卡因维生素C含量影响最大,其次是粤引澳卡和巴厘,对粤脆影响最小。在贮藏过程中4个品种的加工菠萝汁粘度、酸度变化小;但贮藏期间维生素C的变化有差异,第84天时,粤脆及巴厘2个品种的维生素C含量保持率在50%以上,而粤引澳卡及无刺卡因的趋于0;氨基酸态氮含量呈缓慢递减的趋势,保持率最高的是粤脆;L*值(亮度值)降低,a*值(红色源)升高,b*值(黄色源)降低,色泽均变浅,但粤脆变化最小,其次为巴厘和无刺卡因,粤引澳卡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3.
菠萝果实不同发育阶段色泽和色素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个菠萝品种(卡因种和巴厘种)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果肉色泽和色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的成熟,果肉颜色逐渐向橙色转变;叶绿素总量从果实膨大期增加到加工成熟期的最大值,之后急剧下降:类胡萝卜素、花青苷和类黄酮的含量从果实膨大期到完熟期都逐渐增加.叶绿素含量与类胡萝卜素、花青苷及类黄酮无显著相关;类黄酮含量与类胡萝卜素显著正相关,与花青苷极显著正相关;h*值与叶绿素含量无显著相关,与类胡萝卜素、花青苷和类黄酮含量极显著负相关.a*值、b*值与类胡萝卜素、花青苷和类黄酮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2个品种间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花青苷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选用无刺卡因菠萝,采用大田试验,固定N肥施用水平(400 kg/hm2),从0至4依序增加施肥次数,分析施氮次数对菠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次平均分施对增加无刺卡因的产量最适宜,在此基础上,增加或减少施氮次数都会造成单果重和产量的下降;就品质而言,增加N的施肥次数将导致可滴定酸、含糖量和Vc含量下降,不利于保持卡因的品质.本研究为果农从事无刺卡因菠萝的优质栽培提供施肥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14月龄的无刺卡因品种为试材,研究乙烯利诱导菠萝花芽分化过程中茎尖及D叶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促进了菠萝植株内源C2H4和ABA的生成,同时降低了GA3、IAA及ZT水平,促成了菠萝花芽分化,但是乙烯利处理并不影响进入小花分化期后C2H4的释放;花芽开始分化后,C2H4和ABA水平下降,GA3、IAA、ZT水平升高,说明高水平的C2H4和ABA及较低水平的GA3、IAA、ZT有利于菠萝的成花,而较高的GA3、IAA、ZT及低水平的C2H4、ABA有利于菠萝小花的分化和发育。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地区红茶特异性香气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维亚  陈萍 《茶叶》2014,40(3):138-145
采用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比分析了中国及印度、斯里兰卡等不同地区7类红茶的香气组成及特异性香气成分.检测出149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分析表明中国红茶香气化合物以醇类、醛类为主导,印度及斯里兰卡红茶中酯类、烯烃类相对含量明显较高.主成分分析能将不同地区红茶明显分为三类:1.安徽祁红、福建金骏眉表现出以香叶醇为主体的玫瑰花香;2.云南滇红、广东英德红表现出以芳樟醇为主的花果香、甜香;3.印度、斯里兰卡红茶体现以水杨酸甲酯为主的似薄荷冬青香气.品种特性、环境气候及加工工艺对香气特征有影响,不同地区红茶香气特异性风格明显.  相似文献   

17.
The fungus Fusarium guttiforme (Syn. F. subglutinans f. sp. ananas) is responsible for fusariosis, one of the main phytosanitary threats to pineapple (Ananas comosus var. comosus). A structural study comparing epidermal differences in pineapple cultivars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to fusariosis was performed, relating properties of the epidermis to known susceptibility to the disease. The basal, non-chlorophylled, portions of mature leaves of pineapple plants were analyzed by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All cultivars showed common morpho-anatomic aspects characteristic of Bromeliaceae, such as scutiform scales and unstratified epidermis. However, cultivar Vitoria (resistant) had less scales than cultivars Smooth Cayenne (susceptible, intermediate severity) and Perola (susceptible, with extreme severity of fusariosis symptoms). Inoculation of conidia suspension (105 conidia ml−1) of the fungus F. guttiforme to leaves and harvesting 24 h later yielded numbers of viable colonies related to the density of leaf scales. This suggests that scales can act as havens for fungal conidia and favour the epiphytic stage of the fungus on pineapple plants, and are involved in the interaction of plant and pathogen. A reduction in scale numbers was related to lower infection levels and is relevant to the future breeding programme for development of new pineapple cultivars resistant to fusariosis and their involvement in integrated control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