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甜瓜全雌系的遗传分析,提出1号、2号、3号性别基因座上的雌性基因g、雌雄两性基因h(h-3)和雄性基因a等性别决定基因互作,分别决定植株基部、中部和稍部花的性别;单性花率100%甜瓜全雌性状由3个性别基因座上的雌性显性基因组合互作控制;雌性基因g通过合成乙烯诱导雌蕊生长发育抑制雄蕊生长发育分化雌蕊;雄性基因a通过合成赤霉素诱导雄蕊生长发育抑制雌蕊生长发育分化雄蕊;雌雄两性基因的雌性基因先合成乙烯诱导雌蕊生长发育成雌蕊,随后雌雄两性基因的雄性基因合成赤霉素诱导雄蕊生长发育成雄蕊,最终发育成两性花。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甜瓜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发现,乙烯通过激活ACC合成酶(ACS)合成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发育心皮促雌,竞争前体S-腺苷甲硫氨酸(SAM)抑制雄性基因发育雄蕊抑雄;以葫芦科雌雄异花同株植物有两套花器官分化系统为突破点,用甜瓜两套花器官分化系统,4个性器官发育系统的互作机制,对黄瓜、西瓜、节瓜、喷瓜的性别决定机制进行分析,以另类的观点阐明了葫芦科植物的性别决定机制。  相似文献   

3.
首次提出甜瓜和黄瓜的性别由两组四对具有显隐关系的雌性基因与雄性基因互作控制。4个雌性基因的化学实质均为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ACC合酶,4个雄性基因为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某个限速酶。花芽最终发育成雄花、雌花,还是两性花,取决于赤霉素与乙烯之间量的平衡和作用方式。雄花是赤霉素诱导花药生长抑制子房生长发育的,雌花是乙烯诱导子房生长抑制花药生长发育的,两性花是赤霉素和乙烯同步持续诱导子房和花药共同生长发育的.  相似文献   

4.
黄瓜性型分化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黄瓜性型分化机理的研究进展.黄瓜性型分化受到基因型、植物激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F(控制雌性表达)、m(影响雌蕊花中雄蕊的存在)和a(增强雄性)3个主效基因基本决定了黄瓜的性型.乙烯会促进黄瓜雌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盛云燕    王霞  王洋洋  翁益群 《园艺学报》2014,41(2):349-356
以厚皮甜瓜(Cucumis melo)‘WI998’(纯雌系)与‘TopMark’(雄全同株)配制杂交组合获得的RIL6群体为材料,对分离后代雌雄异花同株,雄全同株,完全花植株及纯雌株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获得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序列Un16008,命名为CmTs2。该序列位于甜瓜第12条染色体上,长度1 842 bp,119 ~ 832之间存在一个包含237个氨基酸的最大开放式阅读框,成熟蛋白分子量为25 358.8 D,该蛋白不稳定系数为21.6,脂肪系数是99.11,平均亲水系数为0.078。通过Blast比对发现该基因与多种作物Tasselseeds2TS2)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其中与黄瓜Tasselseeds2基因同源性高达96%。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该基因在甜瓜雌雄异花同株花和叶片中表达量均高于其它性别类型植株,在纯雌株中表达量最低,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甜瓜花器官发育,尤其是雌花发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全雄株(ffMMaa)、雌雄同株(ffMMAA)、全雌株(FFMMaa、FFMMAA)和两性花株(FFmmAA)不同基因型近等基因系材料间的乙烯释放速率,探讨乙烯与黄瓜性型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近等基因系乙烯释放速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全雄株78♂(ffMMaa)的乙烯释放速率较低;雌雄同株406(ffMMAA)四叶一心期的乙烯释放速率大于两叶一心期;含6.33个F基因拷贝数的雌性系10098♀(FFMMaa)与F基因拷贝数为2.15的雌性系WI1983G(FFMMAA)相比,乙烯释放速率较低;雌性系WI1983G(FFMMAA)的乙烯释放速率极显著高于两性花株WI1983H(FFmmAA),两性花株WI1983H又极显著高于雌雄同株WI1983GM(ffMMAA);说明黄瓜性别表型与内源乙烯密切相关。从试验结果推断:雄株(ffMMaa)中乙烯释放速率低可能与A基因失活相关,雌性系(FFMMaa)乙烯释放速率可能受A/a基因的调控,两性花株(FFmmAA)中虽然M基因失活但内源乙烯释放速率并未降低很多,可能F基因产生的内源乙烯没有直接作用到两性花的雄蕊上。  相似文献   

7.
甜瓜雄全同株与纯雌株基因遗传分析及初步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甜瓜纯雌系WI998与雄全同株品系TopMark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对P1、P2、F1、F2、BC1P1、BC1P26个世代群体的遗传分析,对决定甜瓜性别表达基因进行研究;同时以F2分离群体为试材,采用SSR分子标记构建甜瓜遗传图谱,定位控制甜瓜性别表达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基因有3个,分别为:雄全同株基因a、雌全同株基因g和纯雌系基因gy。初步构建了一个包括31个SSR标记和2个形态学标记的甜瓜遗传图谱,找到了两个与性别表达基因相关的SSR分子标记,其中MU55491与a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3.5cM,MU147232与gy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1.6cM。  相似文献   

8.
根据已有的决定黄瓜雌性的ACC合酶基因CS-ACS1G,与黄瓜性型有关的ACC氧化酶基因CS-ACO2、CS-ACO3,与黄瓜雌性相关的乙烯受体基因CS-ETR2和CS-ERS的序列,通过设计特异引物,对不同性型黄瓜品种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5个基因在本试验所用的不同性型黄瓜品种的基因组中均能被检测到,说明这5个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在本试验中不具有雌性特异性。通过PCR克隆在全雌性黄瓜品种G5224中获得了长度为1 124 bp的ACC合酶基因序列。BLAST分析表明,本试验所获得的ACC合酶基因序列和Trebitsh公布的CS-ACS1G基因序列的同源程度为99 %,表明PCR扩增产物确实为CS-ACS1G基因。此基因在基因组中表现不具雌性特异性的现象与多数研究者的结论相悖。  相似文献   

9.
《蔬菜》2018,(5):23-23
正在黄瓜和甜瓜中,乙烯在性别决定中起着关键作用。在黄瓜属植物中已经鉴定出参与乙烯生物合成的6个性别决定相关基因,这些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认为参与乙烯信号转导,然而其调控机制仍不清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张显教授与李征副教授团队利用激素处理与qPCR试验分析了这些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在黄瓜和甜瓜中的表达。RNA-Seq分析鉴定出与乙烯信号转导和性别决定有关的乙烯响应因子(ERF)基因Cs ERF110。CsERF110及其甜瓜同源基因CmERF110均含有1个保守的AP2/ERF  相似文献   

10.
两个新发现的黄瓜性别决定基因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选取黄瓜两个雌雄同株型的强雌性高代自交系材料与普通雌雄同株、两性花株、纯雌株高代自交系材料杂交, 通过对F1、F2、BC1 -1 和BC1 -2 代性型观察, 统计分析表明: 雌雄同株型的强雌性由1对不完全显性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 暂定名为Mod-F1和mod-F2, 它们是新发现的黄瓜性别表达的两个基因, 能增强黄瓜植株雌性的表达, 与F和M 基因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11.
一般来说,黄瓜是雌雄异花同株植物。但在植株群体中有时会出现雌性株和雄性株;也有雌雄同花现象;还有雄(或雌)花和完全花同株的单株[23]。在黄瓜的花原基里,雄蕊和雌蕊两者都有[14]。它既可能发育成雄花,也可能发育成雌花,还可能是完全花。那么最终是什么花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5][15]。 一、黄瓜性型表现的遗传因素 各种性型表现的基础是遗传因子,即基因。如雄花、雌花和完全花同株性状是由单基因“Tr”控制的。雌性株是由单显性基因“F”控制同时还受许多修饰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所以,一个植株具有“F”…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黄瓜IPT家族基因,以及黄瓜IPT基因CsIPT与果实发育的关系,以黄瓜单性结实自交系‘EC1’和非单性结实自交系‘8419s-1’为试材,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分析不同器官中CsIPT表达特征的基础上,寻找果实发育中的作用基因,进一步分析这些基因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8个黄瓜IPT基因(CsIPT1 ~ CsIPT8)核苷酸相似性在17.3% ~ 33.2%范围内,氨基酸长度在280 ~ 504 AA之间,具有共同的ATP/GTP结合功能域[(A,G)-X4-G-K-(S,T)],CsIPT4氨基酸序列中包含有一个锌指基序(C-X2-C-X12,18-H-X5-H)类似序列;黄瓜幼果中CsIPT3、CsIPT5、CsIPT7和CsIPT8表达水平较高;CsIPT1、CsIPT3、CsIPT4和CsIPT5的表达量在未发育的果实中有增加的趋势,CsIPT2和CsIPT8在未发育的果实中表达基本无变化,而在授粉后发育的果实中表达量很高,说明这两个基因可能与授粉后黄瓜果实发育调控有关。此外,CsIPT2在天然单性结实材料‘EC1’果实发育早期表达较高,推测其在黄瓜单性结实果实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荔枝雌雄性器官发育的相互消长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荔枝一般具有三种性别的花,但在单花开始分化时,均具有两性体原基,直至性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两性器官的分化仍正常同步地进行,其雌、雄蕊的特化和性别的歧异,是在通过减数分裂之后才开始发生。一般,第一批开放的花朵,其雄性器官发育正常,但雌性器官的胚珠,在其双层珠被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即中途停顿,子房亦随之萎缩,从而成为雌蕊完全退化的雄性花;第二批开放的花朵,其雌性器官发育正常,雄蕊则在花粉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单核花粉时即停止发育,从而成为雄蕊发育不完全的功能上的雌性花;第三批开放的花朵,其雄性器官发育正常,雌性器官则在开花前一周左右,胚珠及雌蕊发育停顿,成为雌蕊发育不完全的功能上的雄性花。进一步搞清荔枝雌、雄性器官相互消长的内在机理,将可实现对荔枝的花性进行人工调控。  相似文献   

14.
以甜瓜高抗白粉病自交系MR-1为母本,易感白粉病自交系Top Mark为父本,构建BC_1P_2和F_2群体,经13个国际通用的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鉴定,2015年东北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工程中心的白粉病发病病菌为P.xanthii生理小种1,甜瓜MR-1对P.xanthii生理小种1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通过对266个F2分离群体的抗病性鉴定和CAPS标记分析,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甜瓜抗白粉病性状进行QTL分析,最终构建了1张包含203个CAPS标记的甜瓜遗传连锁图谱,并将抗病基因PXR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上M12-GH和M12-TE 2个标记之间,该基因与两侧翼标记间的距离分别为0.63 c M和0.42 c M,两侧翼标记间在甜瓜参考基因组上对应的物理距离为303 kb,该区域内含有60个预测基因,其中10个基因含有非同义单碱基突变。10个基因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抗病与感病甜瓜表达量存在较大差异的4个基因MELO3C002434、MELO3C002437、MELO3C002441、MELO3C002457为甜瓜白粉病抗病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5.
甜瓜全雌系转育的性型遗传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甜瓜全雌系转育过程的性型遗传分析,初步认定,甜瓜花的性型由一组显隐关系的雌性化功能基因与雄性化功能基因和一组具显隐关系的两性花功能基因与单性雌花功能基因协调控制。基因gy系由一组不完全连锁的雌性化功能基因组成的全雌性化功能团;基因型gygy,植株上无雄花;基因GY系由一组雄性化功能基因与少量雌性化功能基因组成的强雄性化功能团,为普通雄全同株与雌雄异花同株甜瓜的基因型;基因型GY_,植株上多数为雄花,少量雌花;基因gy1系基因gy释放1个雌性化功能基因,添加1个雄性化功能基因,重组产生的强雌性化功能团;基因a、g、a3为两性花隐性基因,基因A、G、A3为单性雌花显性基因,基因g、a3为基因a的共显性基因,部分杂合组合表现为共显性;a3为产生子房发育不全两性雌花的基因;基因型gygyAA、gygyA_G_表现为全雌系;基因型gygyAagg表现为雌花两性花株;基因型ygyaa表现为两性花株。基因型GY_AA、GY_A_G_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基因型gy1gy1Aagg、GY_Aagg表现为三性花株;基因型GY_aa表现为雄全同株。  相似文献   

16.
甜瓜高代自交系4G21抗蔓枯病基因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甜瓜杂交组合4G21 × 3A832的F1、F3家系、BCs和BCr及其双亲为材料,分析了甜瓜蔓枯病抗源4G21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F1抗性水平低于抗病亲本,说明抗病基因在F1表现为不完全显性;BCs抗感分离比为1∶1,F3家系抗感分离比为3∶1,说明抗源4G21对蔓枯病的抗性由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将该基因命名为Sb-x,定位于甜瓜基因组分子图谱LG1连锁群上,与其两侧的SRAP标记位点me45em42-4、me45em2-3、me45em2-4和me3em42-4、me3em42-3紧密连锁,其遗传距离分别为2 cM和3 cM。  相似文献   

17.
乙烯利对控制瓜类性别分化有明显作用。可使瓜少开雄花,多开雌花,提早成熟,增加早期产量。如用其处理黄瓜、西葫芦、南瓜、瓠瓜,可促进雌性器官的发育而抑制雄性器官的分化,使原来着生雄性花的主蔓节位上形成雌花,并使雌性花节位下移,雌花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8.
前期研究发现黄瓜花器官发育B类基因CsAP3可以通过调控乙烯受体基因CsETR1表达量参与雌花中雄蕊滞育而形成雌花的过程。本试验中进一步对丝瓜、苦瓜、甜瓜、西瓜、美洲南瓜和印度南瓜中的AP3同源基因进行了分析。利用简并PCR方法得到了丝瓜和苦瓜中AP3同源基因序列,并根据已发表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得到了甜瓜、西瓜、美洲南瓜和印度南瓜中AP3同源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这几个物种中AP3蛋白C端短GV重复序列编码区存在同义突变,表明该基因可能在形成雌性花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保守功能。凝胶阻滞和烟草瞬时表达体系双荧光试验表明,甜瓜、西瓜和印度南瓜的AP3同源蛋白均具有结合ETR1同源基因启动子并调控其表达的潜力。这些结果为研究葫芦科雌性花发育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入手点,为揭示葫芦科植物雌性花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黄瓜叶色突变基因v-1 (新发现暂定) 、营养器官无苦味基因bi及果实苦味基因B t与雌性F基因、暗色果皮D、果色一致基因u、小刺基因ss、绿色果皮dg基因(暂定) 之间的独立或连锁关系, 以含有上述基因的4个黄瓜纯合亲本为试材, 通过对亲本、F1 和F2 分离性状的调查, 表明bi与v-1有连锁, 连锁距离为33.9 cM。bi、B t 、v-1与F、D、u、ss、dg基因之间不存在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microRNA171(miR171)对黄瓜的调控作用,从华北型黄瓜‘北京截头’中克隆了Csa-miR171家族的4个miRNA前体序列Csa-miR171a、Csa-miR171b、Csa-miR171c、Csa-miR171d,对前体序列进行比对与进化分析,预测成熟序列的靶基因并进一步开展了拟南芥遗传转化功能研究。结果表明,4个前体共剪切出两种成熟序列Csa-miR171a和Csa-miR171b,系统进化显示,Csa-miR171a、Csa-miR171b、Csa-miR171c、Csa-miR171d分别与甜瓜Cme-miR171e、Cme-miR171c、Cme-miR171a、Cme-miR171b同源性最近,与拟南芥、水稻、番茄等较远;Csa-miR171a、Csa-miR171b成熟序列主要靶向GRAS转录因子蛋白家族基因,拟南芥中过表达Csa-miR171a前体改变了叶片形态、颜色、抽薹时间、根、果实、花器官形态等多个表型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