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的亩产量,史书上记载纷纭,为研究西汉社会的经济状况提供了众多的线索。建国以来,史学界曾对此问题做过较多的探讨,但认识尚未统一,各家看法差异甚大,因此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就史书记载西汉亩产量的分析史书记载的西汉亩产量数字很多,摘录分析如下:1.《汉书·食货志》引晁错上书云:“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对于这一记载,后人多以“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为依据,作为衡量西汉亩产量的尺度。范文澜先生就认为:西汉时期,“普通旱田,每亩约收一石,水田约收四石”。翦伯赞先生  相似文献   

2.
农垦赋     
应延安南泥湾农场之约,特以辞赋体为"中国农垦纪念林"撰此碑文。辞曰: 夫大地者,人类生存之母,家邦兴盛之源。朝代更替,与其相关;冷暖祸福,与之相联。然非善垦不能果腹,非宏谋无以开元。西汉晁错,首倡军垦;名将充国,初创屯田。守土宁疆,宜师承良式;安民养勇,可效法前贤。  相似文献   

3.
试论汉代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喆  戚亦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376-4378
在研究史科的基础上,对汉代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代政府对农业实行轻税政策,除了"三十税一"的田租外,国家积极通过其他措施筹措粮食,使国家粮仓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  相似文献   

4.
汉代视粮贮为“天下之大命” ,粮仓的修建在汉代逐步得到完善。一、汉画像砖中的粮食收藏“收获”画像砖所描绘的是收割稻谷以及选收谷种的场面 ,其对于谷种的保存应和《胜之书》记载相同。“舂米”画像砖所描绘的栅栏式粮仓 ,既通风又防潮气侵袭。“告贷”画像砖所描绘的仓房立于较高的台基上 ,夯土高台在秦汉时期处于顶峰。“乞贷”画像砖所描绘的仓房座北向南 ,可见汉代已考虑到怎样保证仓内温度的相对稳定。二、汉代的陶仓模型西安市东郊出土的 2 5件陶仓 ,肩部朱书“黍粟”、“小麦”等字 ,说明已能按照不同种类的粮食储藏在不同结构…  相似文献   

5.
在汉代墓葬中,仓囷类储粮明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随葬品。河南汉墓陶囷的外部往往书有粮食作物的名称,有的内部装有与铭文一致的粮食。对陶囷铭文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河南地区两汉时期的常见粮食涵盖了黍、粟、稻、麦、豆、麻、米等多种农作物。西汉中期,带铭文陶囷开始出现,作物名称以粟、黍、麦、豆、麻等为多见,新莽时期增加了黍米、黄粱米、白粱米等,东汉时期以大麦为主,多见"大麦万石"。通过与文献资料对比,我们有理由相信,东汉时期种植的麦类作物以大麦为主。陶囷文字中常见作物种类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河南地区汉代农业生产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但农业装备"短板"依然很明显,无法全面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农机化水平的提升。填平供需不对称这道"沟"今年夏粮收获时节遭逢雨季,粮食霉变较多。不过,烘干机的广泛应用将粮食霉变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粮食烘干是当前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个短板,今年粮食烘干机销售火爆,我们公司一个月生产500台粮食烘干机,仍然供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是10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60周年。北大荒是个特殊的地域,转业官兵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间藏龙卧虎,走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文艺界的晁楣、郑加真和丁继松是其中的佼佼者。从荒原踏出《第一道脚印》的晁楣晁楣走过的艺术之路,起步于部队这所大学校。1931年4月2日,晁楣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市何楼村晁大庄村。1949年5月南京解放后,晁楣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考入二野军政大学,结业后调军  相似文献   

8.
汉代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创了我国造园"一池三山"人工山水布局之先河。两汉时期苑囿的游赏功能逐渐强化,体象天地的宫苑格局更加突出,崇楼伟阁以象仙居的造园风格表明汉代皇家园林深受皇权思想的影响。以叠山、理水、动植物景观及建筑营造等造园手法的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汉代园林的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粮食的生产和储备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历代统治者对于农时安排和农业生产都十分重视,希望通过充实粮食储备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稳固。《管子·牧民》中提到:"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讲的是拥有国土治理百姓的君主,务必要重视四时农事,确保粮食储备。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这里的"仓廪"指的就是储备粮食的仓房。在已发现的汉代随葬明器  相似文献   

10.
正"谷(穀)"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如稻、稷、黍等。"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汉代之前认为是稻、黍、稷、麦、菽(豆),汉代之后认为是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现在所谓"五谷",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总名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了。古时还有"六谷"之说,指稻、黍、稷、粱、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