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蓖麻蚕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泌丝昆虫,可全年人工饲养,除生产绢纺原料外,还是很好的昆虫食品资源。在对23个蓖麻蚕品种5龄幼虫、蛹、蛾的主要营养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适合食用开发的专用蓖麻蚕品种。对23个蓖麻蚕品种蚕体营养品质进行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蓖麻蚕5龄幼虫、蛹、蛾营养品质的主要指标为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维生素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氨基酸含量。23个蓖麻蚕品种基于5龄幼虫营养品质的综合得分,排列前3位的品种是桂B、广白黄、B2,这3个品种可作为蓖麻蚕幼虫食用开发的专用品种;基于蚕蛹营养品质的综合得分,排列前3位的品种是南一、红蚕、广白黄,这3个品种可作为蓖麻蚕蛹食用开发的专用品种;基于雌蛾和雄蛾营养品质综合得分,排列前3位的品种分别是花白、B2、白友,681、南一、小花白,可分别作为蓖麻蚕雌蛾、雄蛾食用开发的专用品种。上述可作为蓖麻蚕食用开发的品种,其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蓖麻蚕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不同蓖麻蚕品种在5龄蚕期间各种营养和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以B2、朝白、高白、桂B、南一、江广6个蓖麻蚕品种为原料,研究5龄起蚕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的粗脂肪、粗蛋白、氨基酸以及多酚、黄酮、多糖、生物碱、DNJ含量的变化。不同蓖麻蚕品种在5龄蚕期间粗脂肪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4天达到最高值;粗蛋白含量在第2或第3天达到最高值,然后开始下降;氨基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再升高的现象,通常在5龄的第2或第3天达到最高值,然后下降,第5天又上升;在活性成分方面,不同品种蓖麻蚕在5龄期间,多酚、黄酮、生物碱、DNJ含量基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趋势,并且在第2或3天达到最高值,然后下降,第5天后又上升,而且不同蓖麻蚕品种间变化差异较大,变化规律不明显;不同品种蓖麻蚕在5龄期间,多糖含量基本是先下降后上升,在第1天和第5天多糖含量较高,不同品种间变化差异较大。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并考虑饲养成本,建议在对5龄蓖麻蚕开发应用时间以5龄蚕的第2天或第3天为宜。  相似文献   

3.
家蚕幼虫体内的活性物质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含量在家蚕品种之间存在差异。以蛹虫草菌(Cordyceps militaris)感染家蚕幼虫生产蚕蛹虫草,分别以20个家蚕品种的5龄第3天幼虫作为寄主,调查96 h家蚕感染率、10 d出草率及蚕蛹虫草中的DNJ含量,筛选蚕蛹虫草产量高且富含DNJ的家蚕品种。结果表明,蛹虫草菌对不同家蚕品种幼虫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感染率和10 d出草率均达到100%;不同家蚕品种5龄第3天幼虫制备全蚕粉样品中的DNJ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家蚕品种楚玉样品中的DNJ质量分数最高达0.557 5%,用不同家蚕品种5龄第3天幼虫培育的蚕蛹虫草中的DNJ含量也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用家蚕品种东四单幼虫培育蚕蛹虫草样品中的DNJ质量分数最高达0.239 7%。依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不同家蚕品种幼虫接种同一株蛹虫草菌对人工培育蚕蛹虫草的出草率没有影响;蛹虫草菌在蚕体内生长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降低蚕体原有的DNJ含量,家蚕品种东四单的5龄幼虫可用于生产高DNJ含量的蚕蛹虫草。  相似文献   

4.
雄蛹冷藏对交尾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中系蚕品种雄蛾不耐冷藏对交尾冷藏雄蛹更引起交尾性能下降,多丝量蚕品种,蛹期越早冷藏温度越低,引起交尾下降越明显,冷藏后的雄蛹,只要出蛾正常交尾,对雌蛾产孵受精率影响不大,但仍是中系品种差于日系品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蓖麻蚕部分营养成分的含量和是否含有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以不同饲料种类育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蚕为因素比较不同组合的成分含量,即将分别用蓖麻叶和木薯叶饲养所得到的熟蚕、预蛹和蛹进行鲜样检测,并对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方差分析。用木薯叶饲养的蓖麻蚕,其各发育时期氨基酸含量高于用蓖麻叶饲养的蚕,且熟蚕预蛹蛹。不同饲料饲养蓖麻蚕的蛋白质和总糖含量的差异均极显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蓖麻蚕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蛋白质、脂肪和总糖含量差异均极显著。同种饲料饲养所得的蛹的无机元素含量最高,预蛹次之,熟蚕最低。用木薯叶饲养的蓖麻蚕,无机元素含量高于用蓖麻叶饲养的蓖麻蚕,所有样本的铅、砷、汞、镉4种元素含量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用木薯叶饲养的蓖麻蚕,3种虫态鲜样的氢氰酸含量为0.5 mg/kg左右,低于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对氰化物的含量的限值规定。本试验证实了食用蓖麻蚕的熟蚕、预蛹和蛹是安全的,也证明了蓖麻蚕不管哪种虫态,营养物质的含量是十分丰富的,可以针对各营养物质的需求来选择适宜的虫态进行烹饪。  相似文献   

6.
桑树枝干乳汁中的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树等桑科植物的乳汁中主要含有生物碱等化学物质。为筛选乳汁中富含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药用桑树材料,采用柱前衍生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不同桑树品种及桑树不同部位、不同季节采集乳汁中的DNJ含量。不同桑树品种枝条中部乳汁中的DNJ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华桑种的金寨华桑的DNJ含量高于鲁桑种的黄鲁选品种3倍之多。同一桑树品种(农桑14号)的桑树不同部位及不同收获季节采集乳汁中的DNJ含量也有差异:夏季采集的枝条中部乳汁中的DNJ质量比为6.338 mg/g,枝条顶部乳汁中的质量比为5.813 mg/g,主干基部乳汁中的质量比仅为1.638 mg/g;夏季枝干乳汁中的DNJ含量极显著高于冬季枝干乳汁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不同家蚕品种对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富集能力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体内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来源于桑叶,为筛选对食下桑叶中DNJ有较强富集能力的家蚕品种用于功能性食品及药物的开发,以18个家蚕品种和6个桑树品种为材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供试家蚕品种5龄第3天幼虫制备全蚕粉中的DNJ含量。不同地理系统家蚕品种对食下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日系品种与欧系品种对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有显著差异(前者DNJ质量分数平均为0.3007%,后者为0.2469%),中系品种的DNJ质量分数平均为0.288 0%,与日系品种与欧系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眠性(三眠与四眠)家蚕品种间对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差异不明显。18个供试家蚕品种中,中系品种797对桑叶中DNJ的富集作用最强,其全蚕粉中的DNJ质量分数达0.4345%。选择6个家蚕品种分别取食不同桑树品种的桑叶,分析全蚕粉中的DNJ含量和桑叶中DNJ含量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826 0,全蚕粉中DNJ含量最高的家蚕品种与桑品种组合为家蚕乌2与陕桑403,其次为家蚕武功土种与甜桑、家蚕798与陕桑403。  相似文献   

8.
为了选择适合开发桑叶药用及保健产品的桑树品种,以山东蚕区栽培的具有代表性的59个桑树品种为材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品种春季桑叶中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桑树品种间的DNJ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含量最高和含量最低的桑树品种之间相差3.2倍,鲁桑品种沂源黄鲁和白桑品种红玛瑙桑叶中的DNJ含量较高,质量分数分别达到0.409 7%和0.382 8%。综合考虑各品种的桑叶DNJ含量以及单位面积桑园桑叶年产量和抗逆性等因素,认为青黄桑和选792两个桑品种的实用价值比较高,适合直接作为桑叶DNJ开发专用桑品种或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适合药食用途开发的桑树品种,以广东桑、鲁桑、白桑和鸡桑4个桑种的98份桑树品种资源为材料,分别采用雷氏盐比色法和柱前荧光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各品种资源的桑叶总生物碱含量和1-脱氧野尻霉素(DNJ)含量进行测定。98份桑树品种资源桑叶中的总生物碱和DNJ含量从总体上符合正态分布,4个桑种间以及多倍体和二倍体桑树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品种资源间差异明显,其中白桑种的育7803的桑叶中的总生物碱和DNJ含量最高,分别为3.74、1.54mg/g,桑叶中的总生物碱质量比>3.00 mg/g的还有广东桑种的抗锈3,DNJ质量比>1.00 mg/g的还有广东桑种的黑皮桑、抗锈2和白桑种的阿2。这些桑树品种资源适合用于桑叶的药食用途专用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因蚕期发蛾调节不能达到预期日差或因其它人为、自然因素影响导致对交品种不能适期交配,往往需要进行蛹期冷藏。一般认为蛹期冷藏以雄蛹为主,时间以3~4d为限。随着冷藏技术的提高以及蚕种场改制后为了充分套用蚕室、蚕具,提高设施利用率,各批次间拉开收蚁日差,当迟批生产出现问题需要利用早批雄蛾时,就要对早批雄蛹或蛾进行较长时间的冷藏。为此,我们进行了延长雄蛹(蛾)冷藏时间的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蚕种生产中健康雌蛾产下的卵受精率由交尾率决定,产出率由交尾时间决定,因此雄蛾的交尾能力是保证单蛾产卵量及受精率的关键,雄蛾交配能力不足,就会导致交尾率下降,易散对,不受精卵和遗腹卵增多,造成极大的浪费。以下是我们在雄蛾保护与使用过程中的几点做法。1保护雄蛹是保护雄蛾的基础(1)收茧后如某品种由于健蛹率过低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雄蛹与对交品种的雌蛹对交比例过大,则要推后该品种的削茧时间,应安  相似文献   

12.
殷浩  佟万红  王振江  李勇  刘刚  黄盖群  危玲 《蚕业科学》2011,37(6):1106-1110
以10个果桑品种为材料,检测成熟桑椹中1-脱氧野尻霉素(DNJ)、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桑椹中的3种活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选择活性成分含量较高的红果2号和蜀椹1号为材料,自盛花期后采样检测桑椹发育成熟过程鲜果肉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红果2号和蜀椹1号盛花期后第3天的果肉中,DNJ质量分数分别为0.074 1%和0.072 5%,随着桑椹的发育成熟,DNJ含量逐渐降低,2个品种盛花期后第31天果肉中的DNJ含量比第3天的样品分别下降了49.80%和58.90%;随着桑椹的发育成熟,红果2号和蜀椹1号果肉中的总多糖含量逐渐增加,至盛花期后第27天达到最大,总多糖质量分数分别为9.572%和10.276%;随着桑椹的发育成熟,红果2号和蜀椹1号果肉中的总黄酮含量呈现双峰变化,盛花期后第11天和第27天,果肉中总黄酮的含量达到峰值,质量分数分别为0.313%、0.444%和0.264%、0.326%。另检测红果2号和蜀椹1号成熟桑子中的DNJ含量远远高于果肉中的含量,但总黄酮含量却远远低于果肉中的含量,且未检测到多糖。依据检测结果初步认为,盛花期后第27天的桑椹是生产药食两用桑椹食品的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3.
华东蚕区5个栽培桑品种叶片中的主要活性物质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药用价值较高的桑叶原料,对华东地区的5个主栽桑品种不同采摘季节、不同叶位桑叶中的总黄酮和总生物碱等主要活性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这些活性物质含量在品种之间以及不同季节、不同叶位间的变化规律。测定供试桑品种桑叶样品中的总黄酮质量比在1.94~3.34 mg/g之间;总生物碱质量比在4.23~6.85 mg/g之间,其中,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质量比在1.89~3.06 mg/g之间。同一品种不同叶位桑叶中活性物质的总含量存在明显梯度,即上位叶中的含量中位叶中的含量下位叶中的含量。同一品种在不同季节采摘桑叶中的活性物质含量也存在差异:春季上、中位桑叶中的DNJ和总黄酮含量略高于秋季桑叶;总生物碱含量则是秋季桑叶高于春季桑叶。综合评价不同采样方式桑叶活性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认为,春季桑叶样品中,桑品种湖桑32号的上、中位叶及金10的下位叶中活性物质含量较高;秋季桑叶样品中,桑品种新一之上、中位叶及金10的下位叶中活性物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雄蚕蛾油是从雄蛾体内提取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富含亚油酸、亚麻酸、类固醇类和甾类激素,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本研究通过不同雄蚕品种的蛾油含量比较,初步筛选出2对高蛾油含量的雄蚕品种"华菁×平皓"、"华菁×平28",蛾油含量达50%以上,兼具高茧层率和万蚕产茧层量性状,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5.
无休眠的多化性蓖麻蚕母蛾配山东樗蚕雄蛾,所得的杂种,累代选育和驯化,已繁殖到第36代(朱洗,1957;王高顺等,1957,1962);蛹期休眠四个月以上,出库暖茧制种,少数个体冷藏7个月,尚未失掉繁殖力,但是,一般则以半年为度。本文就<蓖×樗>第28和32两代的休眠蛹在越冬前、后及其暖茧过程中的精子发育与无休眠的纯种蓖麻蚕蛹和樗蚕滞育蛹(解除滞育前、后)作一初步研究,为了解它们的雄性生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提供细胞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为保证桑椹的食用营养保健品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桑椹成熟过程中生物碱和花青素2类活性物质的含量变化规律,以供确定桑椹的采收适期参考。结果表明:2个供试果桑品种的桑椹在成熟期间,1-脱氧野尻霉素(DNJ)和荞麦碱(fagomine)2种生物碱的含量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3G)和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C3R)2种花青素的含量却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在桑椹成熟前增加缓慢,至成熟后急剧上升;在不同品种同一成熟度的桑椹中,荞麦碱含量和C3R含量均是果桑品种"大10"高于"69",而DNJ含量和C3G含量均是"大10"低于"69","大10"桑椹中的荞麦碱含量和C3R含量均分别高于DNJ含量和C3G含量,而"69"桑椹中的荞麦碱含量和C3R含量均分别低于DNJ含量和C3G含量。上述结果提示:桑椹成熟过程中生物碱的含量逐渐减少,花青素的含量逐渐增多,且2类活性成分含量在品种间存在差异,生产上需根据加工桑椹食品的保健功效采收不同品种及不同成熟期的桑椹作原料。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抗氧化酶活性水平及变化与种茧耐贮性之间的关系,以7个二化性品种和1个一化性品种柞蚕种茧为试材,比较分析雌、雄蛹在低温贮藏不同时间后血淋巴总SOD、POD、CAT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贮藏期间,3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在化性、品种、性别间较为相似,但活性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化性品种总SOD、POD活性显著高于二化性品种,CAT活性显著低于二化性品种,各二化性品种之间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相较于春季出库期,二化一放出库期各二化性柞蚕品种种茧蛹体血淋巴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发生显著下降,其中,大9雌蛹总SOD、POD、CAT活性下降幅度最小,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凤久和辽蚕527的雄蛹3种抗氧化酶活性较高,说明大9的雌蛹耐贮性最强,凤久和辽蚕527的雄蛹耐贮性最强。研究结果可为柞蚕种茧耐低温贮藏研究与二化一放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蚕体和蛹粉代料培养基上的蛹虫草生长状况与品质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申鸿  张龙  王兵  徐汉福  郭涛 《蚕业科学》2012,38(1):130-134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优选的蛹虫草菌株YCC-XD-2在家蚕蛹、蛾培养基和蛹粉代料培养基上培育蛹虫草,比较不同培养基上的蛹虫草的生长状况和虫草素含量,探究高产优质蛹虫草的培养方式。蛹虫草菌种在蚕体和蛹粉代料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其中:蚕体培养基以蚕蛾培养基上的蛹虫草生长较好;蛹粉代料培养基以糯米+蛹粉培养基上的蛹虫草生长较好。蚕体培养基培育蛹虫草子实体中的虫草素含量显著高于蛹粉代料培养基培育的蛹虫草,其中,蚕蛾培养基培育蛹虫草子实体中的虫草素质量比高达21.97 mg/g。在相同培养条件下,蛹虫草子实体中的虫草素含量高于菌丝体和培养基质。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家蚕蛹、蛾培养基可以生产出高品质蛹虫草。  相似文献   

19.
家蚕全龄人工饲料育半化蛹发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平 《蚕业科学》1996,22(2):77-83
家蚕全龄人工饲料饲育的现行二化性4眠杂交种和原种,其幼虫期的眠起、生长及结茧均能正常进行,但化蛹期半化蛹较普遍发生。杂交种2回育Ⅰ区显著高于2回育Ⅱ区和3回育区,日×中品种高于中×日品种,雌蚕的发生率高于雄蚕;日系品种显著高于中系品种。半化蛹发生率的高低,与给饵回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半化蛹多数可变态为半化蛾,但不能交配和产卵。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抗氧化剂或在5龄期2回以上给饵,可有效防止半比蛹的大量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雄蛾的合理保护对提高蚕种品质,增加产卵数量关系很大。在生产中由于品种、环境条件的不同,对交品种出蛾时间有一定差异,一般雄蛾比雌蛾早出,且量多;同时为了保证每天雌蛾有对交雄蛾交配,雄蛾保管显得至关重要。生产中对多余未交雄蛾、一交雄蛾、二交雄蛾通常放于贮桑室保管,但由于春蚕及中秋蚕制种期往往正值高温,贮桑室的温度常高于20℃,有时达23℃以上,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