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近年来的春旱秋涝和病菌残留处理不当,造成了绝大部分地区玉米瘤黑粉病大发生,据农技人员在三个乡镇调查发现,该病发病率在20%~60%,病株率为30%~50%,严重的地块高达70%~80%,造成了玉米的大量减产,因而挫伤了  相似文献   

2.
北方雨养区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近年来的春旱秋涝和病菌残留物处理不当,造成了2001年地膜覆盖玉米瘤黑粉病的大发生。据农技人员在宁夏南部山区和甘肃东部各市县调查发现,该病发病率在20%~60%,病株率为30%~50%,严重的地块高达70%~80%,造成了玉米的大量减产,因而挫伤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引起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以下将对其发生原因加以分析并介绍相应的防治对策以减轻病菌为害,保护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瘤黑粉病又称黑穗病,俗称灰包、乌霉,是由玉米黑粉病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真菌病毒。近年来,由于春旱秋涝和病菌残留处理不当,造成了大部分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山区发生更为普遍,发病率在20%~60%,是玉米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玉米黑粉病在全国大多数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发病率在5%~10%,严重地块达15%~30%.平均减产10%~20%.一般山区和丘陵地带比平原地区发生重.发病早,病瘤大,特别是果穗或植株中部发病对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正>一、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大斑病和小斑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还可危害果穗。1.发病原因大斑病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是20~25℃,小斑病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侵入的适温20~32℃。因此,小斑病在夏玉米种植区发生较严重,  相似文献   

6.
根据文献记载,全蚀病主要为害麦类作物,特别是小麦。玉米虽是全蚀病菌寄主之一,但一向被认为是全蚀病菌转病寄主,可以轻度感染,不引起明显症状,然而目前发现的全蚀病严重为害玉米。为了查明玉米全蚀病菌侵染规律,我们于1986~1987年,对玉米全蚀病菌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菌种来源:采自田间玉米罹病根茬。选取黑皮,剪成3~5毫米小段,用1%硝酸银消毒0.5~1分钟,经无菌水冲洗后,移入 PDA培养基平板上,于25℃恒温下暗培养4~5天,切取菌落边缘菌苔,进行纯化培养,获得玉米  相似文献   

7.
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龙江县玉米顶腐病于2005年首次发生,而且部分乡镇玉米田发生顶腐病非常严重,主要得病品种是龙单26,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减产减收。之后几年虽然危害较轻,但每年都有不同成度的发生,危害的品种也越来越多,造成全县玉米顶腐病成为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2010年,全县玉米顶腐病再次大发生,主要以龙单24品种发病面积最大,危害最重,还涉及10多个玉米品种发病,发病地块平均发病株率为20%~23.5%,严重地块发病株率高达90%以上。造成严重减产或绝产。发生玉米顶腐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春季持续低温,玉米播种后出苗延迟,苗小,苗弱,不整齐,而抗病性差,加之后期突然高温天气,导致玉米顶腐病在我县这个玉米产区发生较为严重和普遍,农民朋友应该密切注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玉米丝黑穗病在北方春播区普遍发生,感病株率高达20%~40%,对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9.
玉米黑粉病又叫瘤黑粉病,俗称灰玉米,灰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玉米产区,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我省的各玉米栽培区都有发生,尤其西北干旱地区发病更普遍、更严重.据笔者多年调查,酒泉地区发病率为4%~9%,严重地块14%~25%,杂交制种玉米发病率更高,为30%~45%,严重时高达80%以上,且呈逐年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0.
玉米发生倒伏时,使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收获困难。轻度倒伏可造成玉米减产5%~10%,重度倒伏造成玉米减产30%~50%,倒伏严重的近乎绝产。该文主要阐述了玉米倒伏的方式、发生原因、预防技术以及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玉米茎腐病也叫茎基腐病或青枯病,属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主要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5%~10%,严重年份可达20%~30%,个别地区可高达50%~60%,减产25%以上。该病是由多种寄生和半寄生性病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病菌在种子或土壤肥料中的病残体上越冬。为了正确识别和有效防治玉米茎腐病,现就其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简要介绍如下。一、症状玉米茎腐病为全株表现的侵染性病害。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表现症状,其症状表现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1.茎叶青枯型。发病时多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水…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丝黑穗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恒 《新农业》2003,(8):40-41
玉米丝黑穗病遍布世界各玉米产区.此病自1919年在我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扩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从全国来看,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地块达60%~70%,损失惨重.20世纪80年代,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有上升趋势.玉米丝黑穗病病菌还可为害高粱等禾谷类作物及杂草.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大斑病菌通过各种渠道互相传染,严重的影响着玉米的质量和产量。本文就从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入手,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遏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麦茬直播夏玉米,苗期与当地雨季相吻合,易引起玉米苗枯病发生危害.近几年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逐渐加重,特别是2003年降雨频繁、雨量大,我区夏玉米苗枯病普遍发生,且发病更严重,轻者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0%左右,甚至绝产.现将夏玉米苗枯病的发生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在我国春玉米和夏玉米区发生较为普遍,主要发生在气候冷凉的地区,如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发生较重。一般减产15%~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玉米锈病在南繁育种基地每年都有发生,是南繁玉米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严重发生,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达70%,严重者甚至绝收,严重威胁南繁玉米育种安全。我们根据多年实践主要分析了玉米锈病在南繁育种基地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甘州区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张掖市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属典型亚温带荒漠大陆性气候。玉米是甘州区的优势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3.33万hm2,占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2%。由于近年玉米瘤黑粉病普遍发生,造成了玉米的大幅减产。据调查,2003—2009年玉米瘤黑粉病年均发生面积2.0万hm2,占玉米播种面积的60%以上,平均病株率7%~25%,  相似文献   

18.
金针菇软腐病是近年来普遍发生的病害,病菌初步鉴定为Cladobotryum sp. 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3~27℃,最适15~19℃;适宜pH值为5.6~8.1,最适为6.0。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病害发生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和3~4月。气温高(15℃以上)、湿度大的年份发病严重。室内药剂抑菌试验结果表明:0.010%~0.001%百菌清和0.05%~0.20%多菌灵对该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100%抑菌率。本文对病菌的防治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玉米新病害—鞘腐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明确中国玉米产区发生的新病害—鞘腐病的症状及其致病病原菌的种类。【方法】田间调查进行症状描述,采集不同地区玉米鞘腐病典型病斑,对分离获得的可疑病原物进行培养、致病性测定以及ITS序列测定分析。【结果】玉米鞘腐病菌的形态学与已报道的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相同,ITS序列测定分析该菌与层出镰孢菌的同源性达100%;人工接种寄主表现与田间自然发病相同症状。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为28℃。病菌大、小两型分生孢子的萌发适宜温度均为25~30℃。【结论】玉米鞘腐病为中国玉米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其病原菌为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Mats.)Nirenberg]。  相似文献   

20.
玉米大斑病又叫煤纹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主要玉米栽培区。近几年来玉米大斑病在吉林省有加重趋势,为害严重,在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可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