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水稻抗性基因Pi对福建省稻瘟病菌优势菌群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和布局是实现水稻抗瘟持久化的关键因子之一。为明确水稻24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的抗病性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首先分别采用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和CO39近等基因系来鉴定2012-2015年间从福建省各稻区种植的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上采集的347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生理小种类型和致病型,再测定24个抗性基因对福建省稻瘟病菌的抗性。【结果】根据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菌株的抗感反应,可将供试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划分为6个群36个生理小种,其中ZA、ZB和ZC为主要种群,ZC15、ZD7和ZB15为优势生理小种。根据CO39近等基因系的接种结果,将供试稻瘟病菌划分为17个致病类型,其中I34.1为优势致病型。供试的24个抗性基因对347株福建省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不同,抗谱为9.80%~89.91%。其中,Pi-k~m、Pi-7(t)、Pi-9(t)、Pi-k~p、Pi-k、Pi-k~h、Pi-z~5和Pi-ta(1)等8个抗性基因的抗病性较强,抗谱均高于70.00%。【结论】说明这8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育种时可以考虑联合利用这些抗性基因。同时,实验结果表明,这8个抗性基因对主要生理小种的抗谱和主要致病型的抗谱均值高于69.00%,与其对所有测试菌株的抗谱吻合。说明利用稻瘟病菌的优势种群或优势致病型来鉴定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一、福建省一九八三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布为了解我省今年稻瘟病生理小种的分布情况,从全省22个县(市)收集早、晚稻病标样118个,前后测定了15批,第一批于5月上旬开始播种,最后一批于十月下旬鉴定结束。测定结果: 参试118个有效菌株,鉴定出七群22个生理小种,分布于我省七个地区,22个县 (市),ZA群内有A1、9、13生理小种,分布5个县、ZB群内有B1、3、5、9、11、13、15、25、29、31生理小种、分布19个县(市),ZC群内有C7、9、11、13、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稻瘟病菌群体分布及优势小种的毒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2000~2002年江苏省5大稻区采集的342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3年累计出现7群30个小种,其中ZG1为优势小种,3年的频率分别为65.00%、56.90%和60.38%,ZB群和ZC群生理小种也是重要的小种类型,有较高的出现频率。用130个ZG1小种的菌株对日本13个已知抗性基因品种进行毒力测定,出现42种类型毒力,其中30.77%的ZG1小种的菌株同时对品种新2号(Pita-k[sup]s[/sup],Pi-sh)、K1(Pi-ta)、Pi-4号(Pi-ta[sup]2[/sup],Pi-sh)致病,为优势毒力类型, 表明品种新2号(Pita-ks,Pi-sh)、K1(Pi-ta)、Pi-4号(Pi-ta[sup]2[/sup],Pi-sh)与江苏省稻瘟病菌有较高的适合度。品种K3(Pi-k[sup]h[/sup])在江苏省有较好的抗性,其抗性频率为100%。用两种毒力类型的不同菌株2003-184(ZC[sub]5[/sub])和 2003-14-1(ZG[sub]1[/sub]) 混合接种13个日本已知抗性基因品种后,发现对上述两个单个菌株表现抗病的K3(Pi-k[sup]h[/sup])品种表现为感病,提示不同毒力的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菌株毒力的改变可能是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1975年以来福建省水稻品种抗瘟性研究的进展。(1)从近万份种质材料中筛选出59份叶瘟、穗颈瘟反应在0~3级的抗源,其中16份材料分别用福建省7群3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接种鉴定,其抗小种率超过或相当于“赤块矮选”、“特特普”和“城堡1号”。(2)1975年以来,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由6群20个小种至7群49个小种,年际间有所变动。15年间优势小种群出现过四次较大的变化,即1978年以前,闽东南沿海平原以ZG群为优势群,闽西北山区以ZB群为优势群,龙岩地区ZB、ZG并列为优势群;1979~1982年,全省以ZB群为优势群;1983~1987年,ZB、ZC、ZG和ZA等多群小种趋于均衡状态;1988~1990年,ZB群小种回升为优势群。(3)1983~1990年,育成和引进43个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品种审定,其中本省育成35个,多数新育成品种(组合)的抗瘟性有显著提高;在抗瘟育种研究过程中,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抗病育种程序;探索了用稻瘟病菌毒素粗提液为外源胁迫因素,在细胞水平上筛选抗瘟突变体(或品种)的可能性。(4)对15个抗源品种的抗病性作了初步的遗传分析。(5)初步明确了水稻品种抗病性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关系,并设想通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作为评价品种抗病性的指标。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进一步提高抗稻瘟育种水平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沈瑛  徐同 《中国水稻科学》2003,17(3):260-264
 2001年9月在湖南省3个稻瘟病的主要发病县采集分离了57个稻瘟病菌株,与法国国际农艺研究和发展中心提供的4个标准菌株于稻谷粉琼脂培养基上对峙培养。结果表明,30% 和12% 的测试菌株分别为交配型1.1和交配型12,其余60% 的测试菌株与4个标准菌株中的任何一个均不能产生子囊果,即便是与田间新获得的两性菌株之间的对峙培养也不能产生子囊果。在所获24个能育菌株中只有5个为两性菌株,占9%。各菌株在中国7个鉴别品种上的测定共获5群20个小种,其中ZA 和ZB为优势群,ZB15为优势小种。还就稻瘟病菌有性世代在田间存在与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集福建省水稻主产区的稻瘟病菌,鉴定并分析了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情况,将2017—2018年福建省的126份稻瘟病菌株划分为6个群32个生理小种,其中ZA群为优势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41.6%。同时收集南平地区生产上主栽水稻品种,通过苗期抗病性表现,筛选出适合该区域种植的抗病性水稻品种,如隆两优华占、和两优332、隆两优1988、民优667、科优16等品种的抗谱值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12个常规早稻品种、9个恢复系或组合和2个抗源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谱,结果认为常规早稻78130、矮梅早2号、姬糯和云农糯,杂交组合汕优63和汕优常521—2抗谱较广,能抗供测的大部分生理小种,可进一步扩大推广;梧农1号对11个小种的55个单孢菌株只有2个菌株(含2个小种)致病,表现了较广的抗谱,可作为抗源利用。文中对品种抗谱的测定方法和品种对小种抗感标准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应用rep-PCR分子指纹技术对2003—2005年采自贵州地区20个地州、市的200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结果显示,每个供试菌株分别扩增到2-15条DNA带,经UPGMA聚类分析,在0.774遗传相似水平下,供试菌株分为19个遗传谱系,其中L7、L6为优势谱系。采用传统的植物病理学方法,对其中88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88个菌株分为7群,20个小种,其中ZB、ZC群为优势群,ZB13、ZB15为优势小种。菌株遗传谱系与生理小种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同一遗传谱系的菌株可来自多个不同的生理小种,而同一生理小种的菌株亦可分属于几个不同的谱系。  相似文献   

9.
用生物间遗传学关于毒力频率的方法,结合传统的鉴别寄主方法分析不同品种间稻瘟病菌群体的毒力差异。用于抗瘟性分析的菌株是2007年~2008年采集于黑龙江省17个县(市)、农场15个栽培品种共21份稻瘟病标样,共116株,在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上测试,共鉴定出7群20个中国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A、ZD,总出现频率69.8%,优势小种为ZA49、ZD5,总出现频率37.9%。将其中的48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到供试的15份材料上,结果表明: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在鉴别品种外供试材料上的反应差异较大,不同优势小种对同一品种致病力反应差异也较大;毒力频率低于30%品种有垦稻12、龙粳26号,是抗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二年,从十个县市、48个主要当家品种采集144标样。经过单胞分离培养,用全国统一方法,鉴定出我区稻瘟病菌有六群20个生理小种,其中ZC群出现频率55.12%,分布在10个县市,ZB群出现频率24.48%,分布在7个县市。稻瘟病是我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一九八一年全区穗颈瘟发生面积19万6千7百50亩,估计损失产量1703.4万斤;华安县仙都公社因红410发病成灾减产170万斤。为了摸清我区的稻瘟病生理小种分布情况,从一九八一年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天选系列冬小麦品种是陇南麦区最重要的冬小麦品种之一,具有抗条锈性强、丰产性好的特点,为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明确13个天选系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及其所含抗条锈病基因,选用26个国内外条锈菌单孢菌系对其进行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并结合系谱分析进行了基因推导。结果发现,在苗期,天选44号、天选46号和天选50号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洛夫林13基本一致,可能含有Yr9及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天选43号、天选48号和天选51号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Moro一致,可能含有Yr10+Yrmor;天选52号、天选53号和天选55号的抗性谱与Line R55基本一致,可能含有Yr26,其余品种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不一致,初步推测含有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天选43号、天选44号、天选46号、天选48号、天选50号、天选51号、天选52号、天选53号和天选55号对条锈菌新菌系G22-9和G22-14表现感病,对其余供试小种(菌系)表现抗病;天选47号和天选49号对CYr33、G22-9和G22-14表现感病;天选45号和天选54号对所有供试小种(菌系)均表现抗病。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7个试验点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发现除天选44号、天选45号和天选54号表现抗病外,其余品种均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12.
中国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优势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着重概述了中国主要水稻产区稻瘟病菌的种群分布与生理小种的组成状况。目前东北稻区稻瘟菌主要种群为ZF、ZD、ZE和ZA,出现频率分别达到23.2%、22.2%、15.6%、12.3%。西南稻区以强致病力菌株ZA和ZB为主,四川省内ZB种群频率高达53%,ZA为22.3%;贵州省的优势种群为ZB、ZA和ZG,出现频率分别为41.4%、18.5%和10.7%。华南稻区主要种群为ZB和ZC,出现频率分别为28.0%和37.0%。华北稻区以致病力较弱的ZE、ZF和ZG群体为主,出现频率分别达到21.5%、22.1%和44.3%。华东稻区主要种群为ZB、ZG、ZC和ZA,出现频率分别为43.3%、25.0%、13.9%和123%。华中稻区主要是ZA、ZB、ZE和ZC,出现频率分别为34.9%、28.8%、21.4%和14.1%。西北地区水稻种植较少,但以致病力强的ZA和ZB群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3.
以表达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编码harpin广谱抗性激发子的hrf1基因的转基因系为材料,在温室和田间病圃鉴定它们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分析转基因水稻抗稻瘟病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转hrf1基因水稻对稻瘟病菌ZC3、ZD1和ZG1小种表现高抗,对ZB13表现中抗,表明hrf1基因在水稻中表达可以产生非小种专化抗性。在稻瘟病圃中对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转hrf1基因水稻在T1、T3、T5和T7代对稻瘟病菌都表现很好的抗性,表明转hrf1基因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能稳定遗传。 转hrf1基因抗病水稻中防卫反应基因OsPR1a、OsPR1b、PAL和Chia4a以及正向调控水杨酸介导信号传导的NPR1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强。转基因抗病水稻中硅含量显著提高。Harpin编码基因在水稻中表达,可能通过激发水稻中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提高水稻中硅含量等,从而使水稻产生对稻瘟病菌的广谱抗性。  相似文献   

14.
高原粳稻子预44抗稻瘟病基因遗传分析和定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高感稻瘟病的低海拔粳稻江南香糯与高抗稻瘟病的高原粳稻子预44作亲本进行杂交,获得F1、F2、BC1F1和以F2单粒传构建的、由276个株系组成的F7重组自交系群体。分别用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13和ZE1对两亲本江南香糯和子预44及其杂交后代群体F1、F2和BC1F1进行抗性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子预44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13和ZE1的抗性都表现为单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进一步利用重组自交系F7群体的266个有效株系作为定位群体,将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E1的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上与SSR标记RM206间遗传距离为0 cM的位置,暂定名为Pi zy(t)。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将子预44中的抗性基因用于水稻抗病育种及该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139份大麦种质材料苗期和成株期抗白粉病鉴定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培育大麦持续性抗白粉病品种提供有价值的抗源,利用7个大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接种139份大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同时于2009-2011年度在云南保山对参试品种(系)进行田间成株期抗性鉴定,并考查成株期抗病材料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在苗期对7个优势小种表现出48个不同的抗性反应谱,13个大麦品种(系)能抗所有参试的优势小种,22个大麦品种(系)能抗4~6个优势小种.25个大麦品种(系)具有成株期抗病性.大麦苗期抗性与成株期抗性并不完全一致,但苗期抗优势小种数较多的材料中,成株期表现抗性的也较多,5个苗期抗所有优势小种的大麦品种(系)均表现出成株期抗性.25个成株期抗病品种(系)中18个为二棱皮大麦,7个为多棱裸大麦,它们株高、穗长、穗粒数扣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二棱皮大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3%、15.0%、12.0%和20.6%,多棱裸大麦分别为18.3%、26.4%、19.5%和22.8%.  相似文献   

16.
超级稻品种中早39的稻瘟病抗谱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采自全国12个省市、分属A~G 7个群40个生理小种的146个菌株对中早39进行了稻瘟病抗谱测定。结果显示,中早39对籼型小种的平均抗谱为82.9%,对粳型小种的平均抗谱为71.2%。中早39对不同省市的稻瘟病菌株的抗谱是不一致的,对黑龙江、辽宁、陕西等3个省份菌株的抗谱较低,均为40.0%;对陕西以南9个省(市)菌株的平均抗谱为82.8%。其中,中早39对浙江、贵州和广西的菌株抗谱分别为92.9%、93.1%、100%,说明中早39在这3个省份可以作为稻瘟病抗性育种的抗源使用。  相似文献   

17.
Six isolates of Magnaporthe grisea were selected to inoculate on 10 Chinese leading maintainer lines (B-lines), 14 restorer lines (R-lines) and their F1 hybrid plants. In the tested rice materials, R-lines were proved to be more resistant to blast than B-lines. The resistance frequency of about 25% F1 hybrid plants was less than their parents. In addition, 26 isolates of M. grisea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rice growing areas of China were inoculated on 13 new improved hybrid rice combinations. The resistance frequencies of 5 improved hybrid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s and leading varieties in rice produc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