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杂交节水抗旱稻新组合沪优2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沪优2号是旱稻不育系沪旱1A与恢复系旱恢2号配组而成的高产优质杂交节水抗旱稻新组合,具有株叶型好、抗倒性强、米质优、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06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新品种审定,2008-2009年参加国家华南水稻晚籼中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61×103/hm2,比对照汕优46平均增产5.08%,达极显著水平。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抗稻瘟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通过回交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将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2和Pi9)导入到节水抗旱稻杂交组合的保持系"沪旱1B"和恢复系"旱恢3号"。对BC2F3代材料进行苗期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携带1个或2个目标基因的株系达到抗或中抗水平,抗病性显著高于各自的轮回亲本或者阴性株系。SSR标记分析表明改良株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达到82.1%~93.6%。通过标记辅助选择获得的改良材料为节水抗旱杂交稻的培育提供了稻瘟病抗性亲本。  相似文献   

3.
水旱两用杂交稻玉优柳旱1号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优柳旱1号是广两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玉林市农科所育成的不育系玉A为母本,以自选恢复系旱1号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优质、高产、水旱两用三系感温型早籼中熟杂交稻新组合,于2011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具有优质、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在节水农业及桂中旱片的"望天田、水尾田"种植具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余新桥 《中国种业》2020,(11):102-104
沪旱5A属感温型节水抗旱稻三系不育系,具有抗性好,配合力强,易于制繁种,适应性强等特性。根据沪旱5A亲本的生长特征、开花习性以及上海的气象特点,结合多年的亲本繁殖实践经验,总结了沪旱5A的高产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5.
林勇 《中国种业》2014,(3):91-91
欣荣优华占是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欣荣A与恢复系华占配组育成的杂交水稻组合。2013年通过江西、湖南品种审定。文章介绍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琼香两优1号系海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研究所利用自选育的新资源香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琼香-1S为母本、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恢复系粤丰占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优质香型两系杂交稻组合.2003年和2004年参加海南省早稻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同时进行多点示范栽培,均表现高产稳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米质优、具茉莉花香味.2004年12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29优559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以自育不育系29A与自育恢复系盐恢559配组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 29A是江苏育成的第一个籼型三系不育系,用29A与盐恢559配组育成的新组合29优559杂种优势明显,29A和29优559于2003年1月同时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8.
嘉优 9 号是浙江禾天下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不育系嘉 66A 和大穗型恢复系嘉恢 9 号配组育成的优质、抗病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母本嘉 66A 为自主选育的矮秆、柱头外露的 BT 型早熟晚粳不育系,父本为自主选育的高秆、穗大粒多、外观品质优、抗稻瘟病粳型恢复系。该组合 2021 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沪审稻 2021002。为加快该组合大面积推广应用,总结了该组合父母本特性及其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9.
水稻粘性和糯性的遗传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水稻育种实践中,通过粘稻与糯稻杂交,已育成不少品种(系)。近年来,粘糯混合杂交稻也选育成功。本所用台雄2号(粳糯)与TR28(籼粘)杂交,育成籼糯品系台八-5,较好地综合了双亲的耐寒、抗病、青秆黄熟等优点。台八—5是优良恢复系,用它与泸南早1号A、珍汕97A、军协A等不育系配置的粘  相似文献   

10.
e杂交稻     
所谓e杂交稻是利用水稻eui(elongated uppermostinternode,最上节间伸长)种质或基因培育的不包穗的不育系和最上节间伸长的恢复系配成的杂交水稻组合。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杨仁崔教授率先育成了e超级稻长穗颈不育系福esl(原名培矮64esl),并选育出e超级杂交稻”e福丰优11”(原名e两优培九),2004年通过江西省新品种审定,标志着我国e杂交稻进入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以籼型水稻材料BL122为稻瘟病抗性基因的供体亲本,三系不育系荣丰A的保持系荣丰B为轮回亲本,通过常规杂交、回交、田间农艺性状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将Pi-1、Pi-2两个基因导入到荣丰B中,获得5个带有两个目标基因的改良保持系纯合株系。利用广东省致病性代表的30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人工接种鉴定,5个改良株系的抗性频率均为100%,而原始对照荣丰B的抗性频率仅为56.67%;自然病圃诱发鉴定5个改良株系的穗颈瘟均为1级,表现高抗,而对照为7级,表现感病。所有改良保持系株系与荣丰A杂交和回交进行不育系转育,根据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筛选出不育性彻底、后期熟色好的三系不育系安丰A。利用该不育系与一批恢复系配组,其杂交稻组合均表现出良好的稻瘟病抗性和丰产性,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红色稻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仁超  左汝励 《种子》1997,(6):9-11
有色稻米优良的营养品质和特异性状与低产的突出矛盾一直制约着其生产的发展,杂种优质利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措施。无论“三系法”还是“两系法”,有色稻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提必须保证亲本之一携有广亲和基因有色基因,以利用有色基因的显性遗传本质;同时又要克服双亲间的杂交不亲和性和目标性状的负向优势。  相似文献   

13.
野生稻(Oryza rufipogon)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王乃元 《作物学报》2006,32(12):1884-1891
发掘野生稻(O. rufipogon)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育成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育种技术—FA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定向育种。用野生稻(非轮回亲本)与籼稻品种明恢63(轮回亲本)杂交和多次回交,后代再经过自交,将野生稻中的可育基因分离、转移、重组、整合到明恢63遗传背景中,获得农艺性状似明恢63,花粉和小穗全可育不分离的野生稻新质源恢复系金恢1号。用新质源不育系与金恢1号组配两个组合,其花粉和小穗育性都恢复到正常可育水平,产量高,米质优,实现了新质源不育系三系配套应用和大幅度提高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目的。这项育种新技术可以将水稻可育基因(恢复基因)转移到任一水稻品种中育成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突破了新质源恢复系育种的技术瓶颈,极大地提高了恢复系利用稻种资源的育种潜力,为FA型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杂交稻育种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新型(FA)细胞质源杂交稻可能对丰富杂交稻细胞质遗传多样性、提高杂交稻亲本对稻种资源的利用潜力、以及实质性提高杂交稻的稻米品质和产量水平都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广亲和粳稻恢复系选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利生  申宗坦 《作物学报》1995,21(4):391-395
广亲和粳稻恢复系的选育除采用WA型恢复与广亲和粳稻杂交选育和不同广亲和恢复系间杂交选育外,本研究提出以粳稻为父本杂交选育的4种办法:1、以型杂交稻F1为母本转育同质广亲和恢复系;2、以WA型下育系为母本筛选同质广亲和恢复系;3、以WA型广亲和不育系为母本,筛选同质广亲和恢复系;4、以同质广亲和恢复系为母本转育新的恢复系。用上述方法已育成02428等广亲和恢复系,并可同时恢复WA型和BT型胞质不育系  相似文献   

15.
苏南地区晚熟粳稻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伟栋  张旺  洪德林 《作物学报》2005,31(11):1478-1484
用7个BT型晚粳不育系和7个粳稻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49个杂交组合,研究10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亲本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优势有正有负,其中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为明显,竞争优势和超高亲优势平均值分别为22.6%和8.6%;产量性状的超高亲优势最大,平均值为9.5%,变幅为-38.0%~43.9%,竞争优势平均值变幅为-54.8%~10.3%。在产量性状上配合力较优的不育系有852-77A、后36A和9522A,恢复系有161-10、3402、HP121,优良组合有9522A/161-10、9522A/C166、852-77A/3402。  相似文献   

16.
水稻雄性不育系龙特浦A不育性不稳定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特浦A(简称特A)的配合力好、异交率高,所配的组合杂种优势强、产量高,深受农民欢迎。但特A的不育性不稳定,所配杂种纯度低,应用潜力受到限制。经遗传改良育成了不育性稳定且基本保持特A优良特性的。T55A和T77A(简称TA)。本研究以特A(B)和TA(B)为材料,分析了特A不育性不稳定性的遗传。结果表明,特A不育性不稳定性主要受若干个主基因控制,其中T55A稳定的不育性对特A不稳定的不育性呈不完全显性,涉及2对表现积加作用的基因;而T77A稳定的不育性对特A不稳定的不育性呈完全显性,涉及2对表现重叠作用的基因。相对简单的遗传基础有利于对特A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7.
利用回交导入系定位干旱环境下水稻植株水分状况相关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秀琴  徐建龙  朱苓华  黎志康 《作物学报》2008,34(10):1696-1703
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使水稻的耐旱育种尤为迫切, 干旱环境下较高的植株水分含量有助于提高或维持作物产量的稳定性, 挖掘与耐旱性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有助于提高耐旱品种的选育效率。从供体Lemont (粳稻)导入到特青(籼稻)背景的254个高代回交导入系中筛选出覆盖供体全基因组的55个回交导入系, 采用PVC管栽培, 分析了干旱(胁迫)条件下水稻植株水分状况相关性状与籽粒产量、生物量的相关性并定位了相关QTL。研究表明, 植株水分相关性状(相对含水量、叶片水势、渗透势、卷叶度)均与籽粒产量显著相关。检测到7个相对含水量QTL, 7个叶片水势QTL, 5个渗透势QTL及5个卷叶QTL; 另检测到5个产量QTL, 7个生物量QTL。分析发现, 不仅QLwp5、QLr5、QRwc5和QY5同时分布在RM509~RM163区域, 且该区域还分布有对水分环境表现稳定的产量QTL(QGy5), 效应方向一致, 从遗传学角度解释了籽粒产量与水分相关性状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另外, QLr5、QRwc5、QY5、QLr2、QLr7、QLr8、QLr9、QRwc3、QRwc4a、QRwc12及QY7 等11个QTL曾在不同遗传背景群体中被检测到, 它们控制相同目标性状。研究认为RM509~RM163区域及QLr2、QLr7、QLr8、QLr9、QRwc3、QRwc4a、QRwc12和QY7所分布的染色体区域对水分环境或者遗传背景相对稳定, 在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耐旱育种实践中有较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优质高产香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宜香229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香2292系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浓香型优质不育系宜香1A与优质恢复系宜恢2292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香型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其农艺性状优、香味浓、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广。2002年荣获四川省第三届“稻香杯”优质米称号,2004年通过国家和江西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9.
张城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88-92
为确定新育成印水型杂交粳稻亲本的潜力,并为印水型杂交粳稻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4个不育系和4 个恢复系为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配合力。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GCA)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除结实率外,父本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母本,单株产量、有效穗和结实率的特殊配合力(SCA)方差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139A和晚轮422 的GCA效应较高,产量性状以Ⅱ类为主,139A×晚轮422 和辽粳10A×晚轮422 的单株产量水平及组合SCA效应较高。父本GCA效应和组合SCA效应对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大,母本GCA效应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相对较小。本研究中,父本的遗传差异大于母本,对产量性状的影响也大于母本,139A和晚轮422 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AFLP technique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polymorphism between ric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 line Jin2A and its maintainer Jin2B. A stable differential band was discovered, and sequ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Jin2A contained a more tandem repeat of 6 base pairs (AGAAAA) than Jin2B. Further studies confirmed that the diversity came from cpDNA and occurred at three kinds of abortive cytoplasmic genotypes. Accordingly, specific primers were designed and utilized to assess the purity of rice CMS lines during multiplication with pollen fertility and seed setting rates of bagged panicles as control.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is cpDNA locus could be utilized to precisely distinguish maintainer plants from rice CMS lines. PCR analysis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from Grow-out test in CMS line seed purity assessment during multiplication, despite it was helpless in distinguishing F1 hybrids from CMS lines due to similar cytoplasms. Because of fewer hybrid and more maintainer off-plants, this cpDNA locus was still appropriate for seed purity assessment of rice CMS line during multiplication. This is first report that a marker on cpDNA could be utilized to assess the genetic purity of rice CMS lines with three abortive cytoplasmic genoty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