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棕榈象甲(Rhynchophorus palmarum L.鞘翅目,象虫科)主要的寄主植物是棕榈科植物,特别是椰子和油棕,其他寄主还有枣椰、西米椰子及各种棕榈,在南美记载的有甘蔗等。在热带许多地区的椰子和油棕上是一种重要害虫。我国定为进口植物检疫对象。幼虫钻入树冠和树干中蛀食,生长点周围的组  相似文献   

2.
2000年3月27日,南海平洲口岸进境了1批共3种美国花卉种子,送样到南海检验检疫局植检实验室观察。5月8日在加拿利海枣Phoenixcanariensis种子中发现大量小蠹虫。经检查,种子被害率高达90%。被害种子每粒有1~3个蛀孔,内有大量卵、幼虫和蛹,成虫多达10多头。经鉴定为潜在危险性害虫———棕榈核小蠹CoccotrypesdactyliperdaFabricius,这是南海口岸首次截获该虫。棕榈核小蠹主要危害棕榈科植物的种子,特别喜欢蛀食海枣。在检疫进口棕榈种子时应注意。南海口岸首次截获棕榈核小蠹$南海出入境…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入侵害虫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对本土农林生态系统的风险,于2016—2019年采用受害植株调查和成虫诱捕的方法跟踪监测该虫在加拿利海枣Phoenix canariensis引种点及周边1 600 m半径范围内本土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上的发生情况,并对来自野外加拿利海枣与棕榈上的成虫形态及繁殖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红棕象甲可随加拿利海枣引种定植而入侵当地生态系统,当其在加拿利海枣上暴发成灾后,还能转移到周边棕榈上继续为害,红棕象甲为害致死的棕榈植株数随着引种植物死亡数的增加而增加。野外加拿利海枣与棕榈上红棕象甲成虫的体重、体长以及按雌雄1∶1配对交配后的产卵量、孵化率相当,但棕榈种群雌虫的翅展较加拿利海枣种群明显变短,表明红棕象甲转移取食本土棕榈后可成功定殖、建立种群,且适合度并未降低。雌虫翅展变短可能与该入侵种表型可塑性有关,反映出其对棕榈的快速适应与进化,表现为"前适应"策略。考虑红棕象甲成虫飞行能力强,建议调高棕榈分布省份该虫的风险预警等级、调整防控策略,开展跟踪监测以了解入侵地实情。  相似文献   

4.
观赏棕榈主要害虫及其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观赏棕榈植物主要害虫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高温对棕榈蓟马Thrips palmi种群生长发育及其种群抗药性的影响,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方法,比较了15~25℃(室内)和14~45℃(室外)变温刺激后棕榈蓟马的生命表参数,并采用微虫笼法测定了这2种自然变温饲养条件下棕榈蓟马种群对阿维菌素和噻虫嗪2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4~45℃变温刺激后的室外棕榈蓟马种群发育速度较15~25℃变温刺激后的室内棕榈蓟马种群显著加快,前者平均世代周期为14.33 d,后者为19.09 d;14~45℃变温刺激后的室外棕榈蓟马种群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分别为26.83和0.21,均显著低于15~25℃变温刺激后的室内棕榈蓟马种群的79.33和0.23;14~45℃变温刺激后的室外棕榈蓟马种群单雌产卵量为46.01粒,也显著低于15~25℃变温刺激后的室内棕榈蓟马种群的135.98粒;14~45℃变温刺激下,室外棕榈蓟马种群雌成虫和2龄若虫对2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显著提高,且雌成虫比2龄若虫的抗药性强。表明波动高温刺激不仅抑制了棕榈蓟马的种群发展,也提高了种群对常规药剂阿维菌素和噻虫嗪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避雨栽培葡萄上蓟马种类?发生动态及常用杀虫剂对葡萄上优势种蓟马的毒力, 本研究采集鉴定了避雨栽培葡萄上蓟马成虫1 882头, 选用黄色和蓝色2种粘虫板监测了葡萄以及两种诱集植物黄金菊Euryops pectinatus和蓝花鼠尾草Salvia farinacea上蓟马发生动态, 并采用菜豆浸渍饲喂法测定了6种常用杀虫剂对葡萄上优势种蓟马棕榈蓟马Thrips palmi?黄蓟马Thrips flavus和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 在避雨栽培葡萄上共采集到隶属于2科4属的10种蓟马, 其中棕榈蓟马(35.97%)?黄蓟马(29.22%)和西花蓟马(24.50%)为优势种蓟马?根据四分位法得到避雨栽培葡萄上蓟马发生高峰在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 在发生早期和主要发生期葡萄树上部蓟马发生量显著高于下部?两种诱集植物均对避雨栽培葡萄上蓟马有一定的诱集作用, 且在各个发生期黄金菊的诱集效果显著高于蓝花鼠尾草?6种杀虫剂对棕榈蓟马的毒力作用依次为:啶虫脒>阿维菌素>噻虫嗪>吡虫啉>氟啶虫胺腈>高效氟氯氰菊酯; 对黄蓟马的毒力作用依次为:阿维菌素>啶虫脒>噻虫嗪>吡虫啉>氟啶虫胺腈>高效氟氯氰菊酯; 对西花蓟马的毒力作用依次为:阿维菌素>噻虫嗪>啶虫脒>氟啶虫胺腈>吡虫啉>高效氟氯氰菊酯?上述结果表明, 为害避雨栽培葡萄的蓟马主要为棕榈蓟马?黄蓟马和西花蓟马, 推荐使用啶虫脒?阿维菌素和噻虫嗪进行防治?同时, 可在葡萄园周围种植黄金菊和蓝花鼠尾草作为诱集植物诱集后施药防治?  相似文献   

7.
用正己烷、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对入侵植物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的水提液进行萃取,并检测所得的萃取液对剪股颖(Agrostis gigantean Roth)和莴苣(Lactvac saiva L.)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飞蓬的乙酸乙酯萃取液对剪股颖和莴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抑制作用最强,说明小飞蓬的乙酸乙酯萃取液可能含有主效化感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出乙酸乙酯萃取液中的主要物质有棕榈酸甲酯、棕榈酸乙酯、苯甲酸和4-乙基儿茶酚等,该研究为小飞蓬化感作用的机理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8.
棕榈蓟马成虫在日光温室菜椒上的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棕榈蓟马成虫在日光温室的分布特征,2011—2012年,在山东省济南市采用植株调查和蓝板诱集方法研究了其成虫在日光温室菜椒上的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自4月中旬,棕榈蓟马种群数量逐渐上升,6月中旬达种群高峰,平均虫量最高6.02头/花。蓝板对棕榈蓟马成虫的诱集量7:00~15:00逐渐增多,13:00~15:00是活动高峰,平均诱集数量占全天的29.42%,之后逐渐减少。空间上,棕榈蓟马成虫数量由西向东逐渐减少,平均诱集数量比例从21.58%逐渐减少到6.93%;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南边、中间、北边蓝板诱集数量比例分别为21.48%、27.30%和51.22%;垂直方向上,在菜椒植株上部的棕榈蓟马成虫数量(76.58%)显著高于中部(21.77%)和下部(1.65%)。因此,日光温室棕榈蓟马防治的关键期是4月中旬,关键位置为日光温室西部、北部菜椒,喷药时间以早上或傍晚为宜。  相似文献   

9.
棕榈蓟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良 《植物检疫》1992,6(4):278-279
1 寄主棕榈蓟马 Thrips palmi Kamy 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已记载的寄主有:烟草、芝麻、豇豆、西瓜、豌豆、黄瓜、香胡椒、甜瓜、棉花、葫芦、茄子、菊花、马铃薯、蚕豆、仙客来属植物、兰花。2 地理分布1925年在印度尼西亚首次记载,几年  相似文献   

10.
椰心叶甲是棕榈植物上的重要入侵害虫。释放天敌寄生蜂可有效控制其对寄主的危害,是目前防治椰心叶甲最有效的手段。为验证杀菌剂对椰心叶甲天敌寄生蜂的影响,采用浸渍法测定了杀菌剂甲基硫菌灵、百菌清和咪鲜胺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蛹初期椰心叶甲啮小蜂与椰甲截脉姬小蜂经百菌清处理后,二者的羽化率都有所降低。咪鲜胺处理对两种寄生蜂的羽化率均无明显影响。蛹中期椰心叶甲啮小蜂用甲基硫菌灵处理后的羽化率降低极显著。此外,甲基硫菌灵对蛹初期和蛹中期的椰甲截脉姬小蜂有显著致死能力。因此,在使用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时,建议间隔使用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而咪鲜胺对两种寄生蜂安全,可以与寄生蜂同时使用。本结果对棕榈植物使用杀菌剂防治病害和使用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棕榈象甲与椰子红环腐线虫的生物学关系及其检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伟东 《植物检疫》1994,8(5):282-283
棕榈象甲与椰子红环腐线虫的生物学关系及其检疫杨伟东(深圳动植物检疫局518001)目前已知由昆虫传播的植物病原线虫有两种,即椰子红环腐线虫Rhadinaphelenchuscocophilus和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  相似文献   

12.
山东单县发生棕榈蓟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单县发生棕榈蓟马棕榈蓟马为广东、广西、湖南等南方省区蔬菜上的灾害性害虫,1996年8月中旬在我县病虫观测圃的茄地发现此虫为害,虫株率95%,单株虫量300~500头,高的1000头以上;单叶虫量10~20头,多的50头以上。棕榈蓟马虫体小,体长约...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乙基多杀菌素和吡虫啉对棕榈蓟马的抗性风险,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棕榈蓟马种群对乙基多杀菌素和吡虫啉的抗性倍数,比较了其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之间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乙酰胆碱酯酶(AchE)3种酶的活性和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棕榈蓟马种群对吡虫啉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为12.73),对乙基多杀菌素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为9.53)。除棕榈蓟马吡虫啉抗性种群(BK)的AchE活性下降(0.58倍)外,乙基多杀菌素抗性种群(DK)的AchE活性则提高为1.31倍;DK和BK的CarE活性分别提高为敏感种群的1.46、1.79倍,GST活性分别提高为1.40倍和1.59倍,细胞色素P450含量分别提高为2.48倍和4.25倍,细胞色素b5含量分别提高为1.79倍和3.53倍,均高于敏感品系酶活水平。其结果表明,棕榈蓟马体内酶活的变化是其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山东省4个蔬菜产区棕榈蓟马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供试药剂毒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济南、聊城和泰安地区的棕榈蓟马种群对7种药剂基本处于敏感状态,寿光地区的棕榈蓟马对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和吡蚜酮产生了6.99~10.83倍的低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15.
从进境棕榈植物中截获的几种铁甲科害虫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从台湾、印尼进境的棕榈植物中截获5种铁甲科昆虫,包括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潜叶甲属的Plesispa reichei和P.saccharivora、扁潜甲属的Pistosia sp.及大毛唇潜甲Lasiochila Gestroi。本文对这5种昆虫的成虫进行详细的描述和简要的比较,以供检验鉴定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用于防治棕榈蓟马的有效药剂,采用玻璃残留处理法测定了5种药剂对蔬菜上棕榈蓟马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杀虫活性最高的是乙基多杀菌素,其48h的LC50值为0.19mg/L;其次是阿维菌素、溴氰虫酰胺和啶虫脒,LC50值为54.45~76.48mg/L,呋虫胺的毒力最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对棕榈蓟马药后1~14d的防效均达90.88%以上,明显高于其他3种药剂。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是防治棕榈蓟马的首选药剂,推荐轮换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和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相似文献   

17.
橡胶树刈面条溃疡病的致病菌——棕榈疫霉菌,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侵染橡胶、可可等138种植物,是海南垦区橡胶树主要病害之一。多年来用溃疡净和赛力散等汞制剂防治,效果很好,但对人畜毒性大。1976年开始,进行多效霉素防治试验,四年来,累计试验胶树40多万株,取得  相似文献   

18.
热带两种入侵棕榈害虫耐寒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椰子织蛾和椰心叶甲是危害棕榈植物的入侵害虫。为了解其耐寒性,本试验测定了这两种害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并比较其在2℃低温下致死中时间。结果表明两种害虫卵、蛹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低于幼虫、成虫。总体上椰子织蛾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低于椰心叶甲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致死中时间也表明椰子织蛾的耐寒性强于椰心叶甲。从耐寒的角度看椰子织蛾适生范围比椰心叶甲的要广。  相似文献   

19.
2012年5月3日,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APHIS)证实德克萨斯州Alamo地区发现棕榈象甲(Rhynchophorus palmarum)。自2011年加利福尼亚州发现棕榈象甲疫情后,多州联合发起棕榈象甲的定界  相似文献   

20.
1993年4月27日,广州黄埔某新建外资厂为美化厂区环境,从台湾进口了200多株王棕苗,经黄埔局检疫,发现了一种我国大陆尚末见报道的蚜虫——棕榈坚蚜(Ceratophis palmae(Ghesquiere)、Ger-ataphis,Variabilis Hille Ris Lambers]。5月份,畹町局又在一批从缅甸进口的槟榔果上获到此虫。近些年来,我国南方许多地方经常进口棕榈科苗木,或其它寄主苗木,且我国南方有许多植物适合其寄生,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