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来自全国各地区的6个灿型PGMRs和10个粳型PGMRs在北京地区的育性观察发现:自然条件下灿型PGMRs和粳型PGMRs育性表现没以类型间的差异,在短日照处理的条件下,粳型PGMRs一般育性较好,而灿型PGMRs一般育性较低。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多数PGMRs,只能满足不育的要求,而不具可育的条件;少PGMRs在该地区似乎具有不明显的育性转换期;个别PGMRs没有稳定的不育或低育时期。根据各材  相似文献   

2.
以来源于农垦58s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8902s及其F1、F2群体为材料,通过不同光温和不同生态条件处理,研究了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和育性可转换性的遗传机理,结果表明: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8902s的光敏核不育主效基因等位。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和育性可转换性可能均表现为微效基因的作用,且它们分别有独立的作用系统,环境温度对育性不稳定性和育性可转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茉莉育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石蜡切片法,较系统地观察了茉莉的花器结构与发育。探明在花芽分化各阶段所出现的败育和不育现象是茉莉罕见结实的早期表征;绒毡层细胞和卵器异常为其先兆。进而就其产生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I—KI溶液鉴别水稻花粉育性可行性(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采用石蜡切片法,较系统地观察了茉莉的花器结构与发育.探明在花芽分化各阶段所出现的败育和不育现象是茉莉罕见结实的早期表征;绒毡层细胞和卵器异常为其先兆.进而就其产生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荔枝花粉发芽率的观察,结果表明,荔枝品种间花粉发芽率有很大差异,但同时又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雄花开放前的天气状况,特别是花药发育期的平均气温明显影响荔枝花粉发芽能力(花粉质量)。通过花粉贮藏试验首次成功地使荔枝花粉达到周年贮藏,三月红花粉在-30℃条件下干燥贮藏1年仍有26.3%的发牙率。并讨论了影响荔枝花粉发芽能力和贮藏寿命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7.
K型不育系恢复系筛选及花粉败育机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用18个普通小麦品种与K型不育系K149A和K80(6)测交,调查杂种F1的育性表现和单倍体频率,结果如下:(1)不同的不育系产生单倍体的频率不同;(2)同一育系与不同品种测交所得杂种F1产生单倍体频率不同;(3)K型不育系的恢复源较广,但恢复度高的品种不多,恢复基因除显性单基因,还有微效基因和修饰基因,育种中应当注意恢复基因的累加作用。应用扫描电镜和石腊切片显微技术,从细胞形态学角,对K型,  相似文献   

8.
根据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理论提出了植物的雄性育性广义空间的概念,给出了雄性育性生态空间和雄性育性时空两类育性空间的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9.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与温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贵阳对8个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进行了间期为10-15d的分期播种,以套袋自交结实性作为育性考查指标,结果所有核不育系都有稳定不育期和可育或部分可育期表现,且育性转换明显。稳定不育期的长短因不育系不同而有差异,范围在5-33d。自交结实率与日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性表明,所有不育系都在幼穗发育的一定阶段内对温度表现敏感,大多数不育系的温度敏感时期在抽前7-24d,培矮64S在抽穗前17-30d。不同不育基因供体来源的不育系对温度敏感时期和持续时间长短存在着差异,同一不育基因供体来源的不同不育系之间,其育性对温度敏感时期和持续时间长短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在武昌(2003年)自然条件下,通过分期播种的方法分别时4个不同类型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YW-2S、广占63S、1103S、培矮64S的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用时间序列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其育性敏感期.结果表明,YW-2S、1103S、培矮64S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时期分别处在抽穗前的第21~13天、第21~14天、第21~13天.均处在幼穗分化的4~6期;广占63S处在抽穗前的第18~9天,处在幼穗分化的5期初至7期初.就供试不育系而言,温度和光照都是引起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因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即长光使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降低,短光使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11.
对来自全国各地区的6个籼型 PGMRs 和10个粳型 PGMRs 在北京地区的育性观察发现:自然条件下籼型 PGMRs 和粳型 PGMRs 育性表现没有类型间的差异,在短日照处理的条件下,粳型 PGMRs 一般育性较好,而籼型 PGMRs 一般育性较低。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多数 PGMRs,只能满足不育的要求,而不具可育的条件;少数 PGMRs 在该地区似乎具有不明显的育性转换期;个别 PGMRs 没有稳定的不育或低育时期。根据各材料各播期的花粉育性及结实率,16个供试材料从应用的角度可分为南繁北制型、准标准型和非利用型3类。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蕉柑育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蕉柑Jiaogan育性下降的直接原因是配子发生过程中减数分裂不正常,造成配子不育。通过核型分析得知,蕉柑染色体不对称性大于桔类和甜橙,说明蕉柑在长期的栽培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了某些染色体节段的易位。  相似文献   

17.
以7个同质(陕2A胞质)异核不育系为试材,研究了基因型及开花前5~16d气温(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对CMS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这7个不育系间MSI存在显着差异,不育系209A的MSI值仅有0.250,而不育系182A则达1.350,其它5个不育系的MSI值介于二者之间;开花前气温对不同不育系MSI影响程度不同,除不育系195A外,其它6个不育系MSI都与开花前气温有关,且气温对不同不育系雄蕊发育的影响时期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提高新安S的制种产量和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在2009年盛夏异常气候条件下,对光温敏型核不育系新安S进行4个不同种植点(四川眉山、江苏盐城、安徽合肥及巢湖)的田间调查,确定其育性波动的敏感期及导致育性波动的因子。[结果]4个种植点新安S的育性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明显波动,其育性波动的敏感期为抽穗前的11~21 d,即幼穗分化第4~6期。导致新安S育性波动的因素除连续3 d日均温低于23.5℃外,1~2 d低温的多次积累、日极端低温和日照时数不足等也不可忽视。[结论]该研究确定了新安S的适宜播种期及安全抽穗期。  相似文献   

19.
生态雄性不育小麦ES-50育性转换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生态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特性,在长沙自然气候条件下,通过分期播种对生态雄性不育小麦ES-50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ES-50是一个有明显育性转换特性的生态雄性不育系,早播不育,晚播可育;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约为13℃,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为抽穗前21-13d。  相似文献   

20.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及花粉败育类型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 4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 96 - 19S、96 - 37S、96 - 4 5 S、96 - 5 1S在天津地区育性转换及花粉败育类型的研究认为 ,7月下旬至 8月中旬抽穗对制种较安全 ;8月底至 9月初抽穗对繁种较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