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牦牛乳蛋白遗传多态性及其与泌乳性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109头麦洼牦牛和100头九龙牦牛乳蛋白多态性进行分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乳蛋白多态性与泌乳性能及乳蛋白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β-CN、κ-CN和α-La呈单态,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BB型;而αs1-CN和β-Lg呈多态,αs1-CN 的D基因为优势基因,在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中的频率分别为0.8073和0.6000, β-Lg座位优势基因为β-Lg E,在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中的频率分别为0.9770和0.9700;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群体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10  相似文献   

2.
天祝白牦牛三个功能基因部分序列的PCR-RFL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天祝白牦牛αS1酪蛋白(αS1-casein,αS1-CN)基因、κ-酪蛋白(κ-casein,κ-CN)基因和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部分序列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天祝白牦牛群体中αS1-CN基因PCR—RFLP位点呈单态;κ—CN基因和GH基因两个PCR—RFLP位点均呈多态性。κ—CN基因PCR—RFLP位点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0745和0.9255,GH基因PCR—RFLP位点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1277和0.8723;该3个位点平均基因一致度和基因多样度分别为0.8798和0.120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激素敏感脂肪酶(HSL)基因在牦牛内的遗传多态性,为进一步揭示牦牛群体间遗传分化、开展牦牛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以及HSL基因在牦牛物种中的定位、表达调控等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九龙牦牛、麦洼牦牛和巴州牦牛共92头牦牛的HSL基因部分外显子I进行SmaI酶切多态性分析;统计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大小,进行卡方(χ2)适合性、独立性检验,并计算纯合度、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多态信息含量等遗传多态参数。【结果】3个牦牛群体在HSL基因外显子I具有SmaI酶切多态性,在该酶切位点存在AA、AB和BB 3种基因型。3个牦牛群体均检测到AA和AB基因型,而BB基因型只在巴州牦牛中检测到。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的AA基因型频率最高,而巴州牦牛AB基因型频率最高;A等位基因频率在3个牦牛群体中均高于B等位基因频率,为优势等位基因。适合性检验表明3个牦牛群体在该酶切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独立性检验表明九龙牦牛与麦洼牦牛、巴州牦牛之间表现为差异显著(0.01<P<0.05)和差异极显著(P<0.01),而麦洼牦牛与巴州牦牛之间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测序分析表明,HSL基因外显子I第70位(从PCR产物测序片段的5′端计数)发生了单碱基突变(G→A),并导致了编码氨基酸由甘氨酸(G)变为精氨酸(R)。【结论】牦牛在HSL基因外显子I内具有SmaI酶切多态性,其多态性是因所分析序列内一单碱基突变(G→A)所致,该碱基转换导致了氨基酸由甘氨酸(G)变为精氨酸(R);在该酶切位点,九龙牦牛、麦洼牦牛和巴州牦牛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九龙牦牛与麦洼牦牛、巴州牦牛之间表现为差异显著(0.01<P<0.05)和差异极显著(P<0.01),而麦洼牦牛与巴州牦牛之间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天祝白牦牛αs1-酪蛋白基因和κ-酪蛋白基因的PCR-RFLP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PCR—RFLP技术熏检测了天祝白牦牛αS1-酪蛋白(αS1-casein,αS1-CN)基因和κ-酪蛋白(κ-casein,κ-CN)基因部分序列的遗传多态性熏结果表明:天祝白牦牛群体αS1-CN基因表现单态,κ-CN基因存在遗传多态性。κ-CN基因PCR-RFLP位点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0745和0.9255。κ-CN基因PCR-RFL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P>0.05)。天祝白牦牛群体内平均基因一致度、基因多样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9311、0.0689和1.0739。  相似文献   

5.
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大通牦牛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和Κ-酪蛋白(Κ- casein,Κ-CN)基因部分序列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大通牦牛群体中被检测的两个位点均存在遗传多态 性。GH基因PCR—RFLP位点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1755和0.8255;(?)-CN基因PCR-RFLP 位点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1117和0.8 883。GH基因和(?)-CN基因PCR-RFLP位点的基因 型分布均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P<0.01)。大通牦牛群体内平均基因一致度和基因多样度分 别为0.7561和0.2439。  相似文献   

6.
牦牛EPO基因的PCR-SSCP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巴州牦牛、大通牦牛和九龙牦牛为对象,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用PCR-SSCP方法进行了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大通牦牛、巴州牦牛、九龙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表现为AA,AB和BB3种基因型,AB为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经χ2适合性检验,3个牦牛品种在该基因位点上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同时发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A等位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B型的频率则降低,群体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也逐渐降低,这种变化可能与牦牛对低氧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牦牛乳蛋白基因杂合度与泌乳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 2 0 9头牦牛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含量、乳糖和乳蛋白组分的相对含量等泌乳性状 ,并对每一个体分别进行 6个乳蛋白基因座的基因分型。结果表明 ,该牦牛群体平均基因杂合度为 0 1794 ,牦牛乳蛋白个体基因杂合度在0~ 0 5内 ,多数个体的基因杂合度比较低。在该群体中 ,随着个体基因杂合度的增加 ,产奶量、乳脂和α乳清蛋白 3个泌乳性状值显著增加 (P <0 0 5 )。当个体基因杂合度为 0 3333时 ,产奶量最高 ( 2 79 4 5 83kg) ,约比全群均值高出 13%( 2 4 7 12 90kg)。当个体基因杂合度为 0 5 0 0 0时 ,乳脂率最高 ( 6 5 4 83% ) ,约比全群均值 ( 5 7785 % )高出 13%。当个体基因杂合度为 0 5 0 0 0时 ,α 乳清蛋白含量最高 ( 18 10 80 % ) ,约比全群均值高出 12 %。提示用一定的选配措施增加基因杂合度可以提高牦牛的泌乳性能  相似文献   

8.
牦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目的】对中国部分牦牛品种即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其遗传多样性程度和进行较为合理的类型划分。【方法】用9个微卫星标记对上述牦牛品种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聚类分析和分类研究。【结果】(1)9个微卫星标记在所检测的牦牛群体中都表现出较丰富的多态性,均为高度多态位点。每个微卫星标记平均检测到6.8个等位基因(5~9);9个微卫星标记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534(0.5037~0.7351),各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差异不显著;全部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6625,麦洼牦牛(若尔盖群体)平均杂合度最高,为0.6883,而九龙牦牛杂合度最低,为0.6317;各群体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2680(3.189~3.4478),其中九龙牦牛最少。这显示牦牛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指标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牦牛品种间和品种内在微卫星位点上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通过各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九龙牦牛与其它牦牛品种的差异比较大,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了这一差异。在遗传距离中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红原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大,为1.506;麦洼牦牛两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1.062。5个牦牛群体被聚为两大类,九龙牦牛单独成一大类,其他牦牛品种聚为一类。麦洼牦牛的两个群体在较近的水平上首先聚在一起,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在稍远的距离处聚在一起。该聚类结果与各牦牛品种的地理分布、所处生态条件、育成史及其分化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也同蔡立等的分类结果相同。【结论】(1)中国牦牛品种间和品种内在微卫星位点上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本研究中的5个牦牛群体聚为两大类,与蔡立等将中国牦牛划分为横断高山型和青藏高原型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中国牦牛分为两个类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109头麦洼牦牛和100头九龙牦牛乳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品种牦牛乳中LDH在凝胶上仅显示出由4个H亚基组成的LDH11条区带。试验共检测到4种LDH1的遗6传变异体,按迁移率由大到小依次为A、B、C、D,其中D型仅存于九龙牦牛中,C型在两品种牦牛中均占明显优势。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LDH1表型频率分布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0.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对 1 0 9头麦洼牦牛和 1 0 0头九龙牦牛乳中的乳酸脱氢酶 (LDH)同工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两品种牦牛乳中 LDH在凝胶上仅显示出由 4个 H亚基组成的 LDH1 1条区带。试验共检测到 4种 LDH1 的遗传变异体 ,按迁移率由大到小依次为 A、B、C、D,其中 D型仅存在于九龙牦牛中 ,C型在两品种牦牛中均占明显优势。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 LDH1 表型频率分布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1.
牦牛初乳中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麦洼牦牛(Bos.grunniens)分娩前后乳腺分泌物的生化组成进行了分析,并与常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牦牛初乳中激素含量高,分娩当天的初乳中生长激素、催乳素、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含量均显著高于常乳,其中生长激素含量在泌乳第2天下降至与常乳接近,而其他激素或生长因子在初乳期前几天均显著高于常乳。另外,牦牛分娩当天和第2天乳汁中胰蛋白酶抑制剂(TI)含量显著高于常乳。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牦牛矿物质营养研究一直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目前,在对牦牛部分组织及畜产品、牦牛生存地牧草和土壤中矿物质含量测定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对近20a来牦牛矿物质营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论述和分析。受牦牛性别、年龄以及组织类型、所测矿物质元素种类、不同区域生态类型和草场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所测定的矿物质元素水平间缺乏可比性。同时,牦牛矿物质营养研究缺乏系统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研究成果在牦牛生产中的实际指导作用。由此提出,应建立针对不同区域生态类型、草场状况和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组织以及不同季节的牦牛矿物质营养标准。  相似文献   

13.
以新鲜牦牛血为原料,采用超声波破碎进行溶血,利用羧甲基纤维素(CMC)的吸附作用提取血红素.结果表明:提取牦牛血红素的最佳的条件为:10mL红血球中,去离子水添加量为40mL,超声波破碎时间为20min,分离pH值为2.0,CMC-Na(3%)的添加量为3mL,该工艺从牦牛血全血中提取的血红素产率为3.028mg/mL.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与中国牦牛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品特色,成本、政策、经营观念,管理体制、资金、人才、科技,资源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牦牛业的优势和劣势,从市场观念,国际贸易,产业化,人才素质,技术和资源方面,提出了中国牦牛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型牦牛肉干加工工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韩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37(4):456-460,476
将低温腌制、真空滚揉、微波干燥技术用于牦牛肉干加工,通过色泽、风味、组织状态等感官评定,以及含水量及细菌总数测定和贮藏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肉干相比,新产品色泽鲜红、嫩度高、咀嚼性好,在37 ℃条件下,经30 d品质稳定。确定了新型牦牛肉干加工工艺和参数,设计合理,便于实际生产应用,拓宽了牦牛肉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用常规方法测定了青海大通犊牦牛肉和成年牦牛肉的产肉性能和食用品质,并研究了犊牦牛肉与成年牦牛肉在成熟过程中肌原纤维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犊牦牛肉的系水力、pH值均高于成年牦牛肉,并且失水率、熟肉率、剪切力均低于成年牦牛肉,说明青海大通犊牛肉比成年牦牛肉食用品质高;在成熟过程中,青海大通犊牦牛肉与成年牦牛肉肌原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轻微断裂,Z线断裂,犊牦牛肉肌原纤维间的横桥交联断裂,结构模糊,说明犊牦牛肉降解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幼龄牦牛及其杂种公牛一昼夜血液中胰岛素、孕酮睾酮、黄体生成素、雌二醇的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昼夜间激素含量进行t检验,对杂交组合或各类型间各激素含量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对宰后牦牛肉品质的影响,为牦牛肉品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5岁去势甘南牦牛肉为材料,取其背最长肌,剔除筋膜、脂肪等,切成大小均匀的薄片(8 cm×8 cm),用20 G针均匀穿刺,分别采用去离子水(对照组)和1、10、100 mmol·L -1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在4℃条件下1﹕1(V/m)浸泡肉样1 d,然后在4℃条件下成熟,测定成熟期间(0、1、3、5和7 d)NOS活性与一氧化氮含量、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FI)、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pH、色度等指标。【结果】NOS抑制剂处理后的牦牛背最长肌NOS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显著降低,成熟第7天时,处理组的NOS活性分别比对照组低30.9%、43.6%、74.7%,一氧化氮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低4.7%、12.5%、21.5%。处理后的牦牛肉pH显著降低,第7天时,处理组分别比对照组低0.8%、5.7%、15.2%,其中10和100 mmol·L -1 NOS抑制剂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显著降低了牦牛肉羰基含量,成熟第7天时,处理组分别比对照组低4.1%、19.0%、22.2%。此外,处理组MFI显著上升,成熟第7天时,处理组分别比对照组低31.1%、23.3%、9.6%。处理组牦牛肉总巯基含量显著上升,第7天时,对照组比NOS抑制剂处理组分别低3.2%、3.7%、2.7%。成熟过程中,NOS抑制剂处理使肉色a *值显著降低,肉色L *值显著升高,第7天时,处理组的肉色a *值分别比对照组低7.1%、40.2%、30.7%,肉色L *值分别比对照组高1.1%、2.0%、1.1%。【结论】一氧化氮促进宰后牦牛肉蛋白质氧化,抑制牦牛肉嫩化,使肉色L *值降低,a *值升高,对宰后牦牛肉的品质产生负面影响,而NOS抑制剂能降低肌肉中NOS活性。  相似文献   

19.
云南主要地方牛种肉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大额牛、云南瘤牛、中甸耗牛、迪庆黄牛和中甸犏牛的肉质特性作了系统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在自然放牧条件下,均表现出优良的肉质特性.肌肉的蛋白质含量均高于19%,脂肪含量均低于1.40%.  相似文献   

20.
为舍饲育肥牦牛高效生态生产、减少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采用大型呼吸测热环控舱(Chamber)模拟舍饲状态,对4头生长期育肥牦牛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及有害气体氨气(NH3)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牦牛在采食1.5~3 h后CH4排放量达最大值,维持一段时间后,排放量逐渐下降;CO2排放相对平稳;NH3排放无明显规律.CH4、CO2和NH3日平均排放量分别为22.42 g/头、1 023.10 g/头和5.84 g/头,舍内NH3浓度为157.29 mg/m3,超出牦牛耐受氨气浓度.NH3排放不影响CH4和CO2排放规律,但是影响气体总排放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