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陆羽《茶经》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而且还引用了《神农食经》中的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说明在神农时代已有饮茶之事。从春秋时期秦统一四川后,饮茶开始在中原传播,顾炎武《日知录》中记载:“秦人取蜀后,开始有茗饮之事。”汉末,三国至魏晋,饮茶之风逐渐盛行,连帝王贵族都以茶待客,西晋陈寿著《三国志》记载:“孙皓……密赐茶以当酒。”刘宋·山谦之的《吴兴记》提到:“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到了唐代,饮茶更为普及,《茶经》问世,使天下皆知饮茶,  相似文献   

2.
饮茶与健康     
刘扬武 《茶业通报》2006,28(3):138-138
祖先以百草为药,茶亦居其中。《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几千年来,人们品茶、论茶,从未停止过对饮茶与健康的研究。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心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王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中医认为,茶叶性味甘苦而涩、微寒、无毒,具有清头目,除烦渴、治痢、降火化痰、消食利尿、解毒等功能。历代医书先后记载了茶叶有20项,219种药效。在古代就提倡:“以茶散郁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养身体”,把饮茶作为养…  相似文献   

3.
朱自振  瞪科 《茶业通报》2000,22(1):46-48
中国古代茶书,也即中国古代茶学或传统茶学专著。我国饮茶、业茶的历史悠远,但茶之形成为学,出现茶的专著,则是迟至唐朝中期陆羽撰写《茶经》一书为始的。这一点,晚唐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指出:“季疵始为经三卷”。季疵是陆羽的字,“经”指《茶经》,意“陆羽首先写《茶经》三卷”。这里的“始”是指茶的著作而言的。北宋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讲得更清楚。他说茶之见于史,是魏晋以后的事,而后来大家提到茶叶,都说是源于陆羽,“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这也即是说,茶之有书,由零星的经验、知识,集中提高上升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是…  相似文献   

4.
黎小萍  陈华玲 《茶业通报》2001,23(2):F003-F003
我国在三国以前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仅仅是中华茶文化的启蒙与萌芽时期 ,茶文化的真正形成时期应为唐代。因为 ,最早把茶作为文化加以倡导、弘扬的是唐代的陆羽 ,他所著的《茶经》被奉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问世 ,对促进和推动我国茶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新唐书·隐逸传·陆羽》评价道 :“《茶经》一出 ,天下益知饮茶矣”。1 唐代茶文化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诗与茶文化有机融合形成茶与诗独特的文化情结。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兴起有关 ,因茶有提神益思 ,生津止渴的功能 ,故寺庙推崇饮茶、种茶…  相似文献   

5.
伍萍  丁以寿 《茶业通报》2009,(4):168-170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我国有关茶叶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当时社会的种茶者、制茶者、评茶者、饮茶者、修行者等都影响甚大,对茶叶知识的传播、饮茶风习的扩大、茶叶生产的扩大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开发齐云山“道家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裕奎 《茶业通报》2003,25(2):88-89
齐云山又名白岳,位于黄山南麓,是我国四大道教旅游圣地之一。开发好齐云山道家茶,使道教、茶叶、旅游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发展,为山上的旅游增添一个新亮点,既弘扬祖国博大精深的道教与茶文化,又可增加两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齐云山的道家与茶1.1道教与茶道教与茶历史情缘深切,三国时葛玄———道教中的太极仙翁植过茶;陆羽著《茶经》亦受道家思想影响,在《茶经》第四章中烹茶饮茶器具“风炉”的设计,就运用到某些《易经》八卦的原理;历史上道家植茶食茶修行得道典故甚多。宫观道士流行以茶享客,以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以…  相似文献   

7.
略阳罐罐茶     
傅铁虹 《茶业通报》1991,13(4):41-41
陕西略阳县位于秦岭西段南坡,嘉陵江上游,西北与甘肃康县、成县、徽县,两当毗邻。“比其地为用武之区曰略,象山之南曰阳”而得名。略阳“古为白马氏之东境,白马氏族即古羌族。传说,罐罐茶乃古羌族的遗风。略阳罐罐茶的分布地域性极强,一方水土,一方习俗。有民间歌谣道:“东南路里水泡茶,城西两路(大、小西路)面罐茶。北路河里油炒茶,熬茶的罐罐鸡蛋大”。这“面罐茶”和“油炒茶”是略阳罐罐茶中极有代表性的两种饮茶风俗。  相似文献   

8.
钱子华 《茶业通报》2006,28(4):180-180
茶人,通常指精于茶道,热爱茶事之人。唐代白居易《谢李六郎寄新蜀茶》诗:“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别茶”就是深谙茶道。白居易一生存世诗作二千八百余首,叙及茶事的就有五十多首,首开中国咏茶诗词数量之最,功垂千古,自称“茶人”,实不为过。当然,在我国历史上,钟情于茶的绝非乐天先生一人。而有趣的是,自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这个灵草仙芽以来,痴于茶事、嗜于茗饮的历代茶人,多为高寿。唐代,“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艺,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享年72岁。“茶僧”皎然,终生爱茶、恋茶,以茶为伴,以陆羽为友,以品…  相似文献   

9.
茶宴,顾名思义,就是以茶宴请宾客,是借茶会客交友的一种古老的饮茶方式。我国茶宴始于何时,虽难以查证,但茶宴名称始见于唐代,却有资可考。据《茶事拾遗》记载:“钱起,字仲文,与赵菖为茶宴”。唐代茶业发展,饮茶之风盛行,茶宴成为一代风尚。封建帝王、达官贵人往往借茶宴夸豪斗富,寻欢作乐;诗家墨客,文入学士又每设茶宴品茗论艺、吟诗作赋;而名山寺院中的僧人禅师,则举办茶宴,既修身养性,又谈经论道;社会低层、庶民百姓虽无士大夫阶层华贵高雅的茶宴,但在工余饭后聚三五友人,边喝茶消遣,边谈天说地,其情趣也非一般茶宴所能及。茶宴,同我国古老的文化艺术一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茶人角度看《儒》,发现了明代广泛饮茶史的一个片段,全书共五十六回,有四十九回谈到茶,《儒》书从茶的饮用茶,具器皿的描绘,以及大量茶的专用名词的记载都生动反映当时茶的普及和人们对茶的欣赏饮用。今天特从各方面试图对《儒》书茶事记载略作分析。“茶之为饮,始于神农氏”,相传在四千年以前的神农时期就开始了茶的药用,从西汉王褒《僮约》的“烹茶尽具”,发展到明清,饮茶之风久兴不衰,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煮水煎茶为主向沸水冲泡发展,社会上不仅饮茶区域,人口日益扩大,而且烹茶与品茶方法  相似文献   

11.
许裕奎 《茶业通报》2009,(3):142-142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产茶历史悠久。相传唐代安史之乱中隐避于齐云山天门岩的龚栖霞道士在山上采制过野茶;《齐云山志》卷四有宋朝邑人侍郎朱希颜《白岳寄怀》诗“野老烹茶来献客,岩猿偷果去呼儿”之表述;明代百岁道士邋遢仙人在齐云山洞天福地种茶、修道、养生,他每饭必茶,一生唯茶是求,将茶看作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12.
吕维新 《茶业通报》2003,25(2):93-93
唐人嗜茶、赞茶,称茶为琼蕊浆、甘露饭,饮茶习俗非常普及,饮茶方法非常讲究,饮茶情趣多种多样,所有这些都起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饮茶史上一个里程碑。“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张文规语)茶在宫廷中地位显赫。文人墨客更是恋茶、颂茶。元稹说:“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李白喜爱仙人掌茶。杜甫畅游清江也不忘茶饮。白居易自称是“别(鉴)茶人”,能煮出一碗好茶,“汤添匀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尘”,把陆羽创导的煮茶工艺描述得非常形象化。而且独具匠心喜爱雪水煮茶。…  相似文献   

13.
东白茶     
浙江省东阳县东白茶,以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而著称。早在南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诸太傅初渡江,尝入东……敕左右多与茗汁”。(据考证诸系南北朝人,长期隐居东白山不仕)唐·陆羽《荼经》中就有“婺州东阳县东白山与荆州同”的记载。(湖北荆州茶为当时名茶之一种)。唐·李肇《国外讣》中,将婺州东白茶与蒙顶石花,顾绪紫笋等十五种名茶列为唐代名茶。《浙江通志》中《东阳山水记》载:“唐、宋时有司常治茶于此,设茶院”。以上资料说明,在唐代东白茶就闻名于世。明·《隆庆续志》载:“茶产东白山者佳,今充贡。明朝岁进新芽茶肆觔”。足见明代已列入负品。  相似文献   

14.
白天人 《贵州茶叶》2006,34(3):17-19
茶叶是湄潭的传统产品,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一代宗师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中唐时期的湄潭属夷州。北宋乐史撰《大平寰宇记》江南西道载有:“夷州土产茶、播州土生黄茶”。清《贵州通志》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1939年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建立实验茶场,对茶树栽培、育种、制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茶的发现与利用已有数千年历史。最早的用途是药用和食用 ,以后才作为饮品。随着饮茶方法的不断改变 ,茶具也随之不断发展。现将各朝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过程分述如下 :1 唐朝以前的饮茶及其茶具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说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反映了四、五千年前 ,神农氏就发现茶叶具有解毒的作用。到了商周时期 ,这种食用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 ,还给茶叶取名“荼” ,《诗经·七月》就有“采荼”的记载。因茶味苦涩 ,故又称“苦荼”。东晋《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  相似文献   

16.
洞庭山碧螺春茶产自历史悠久的碧螺春原产地江苏苏州太湖洞庭东、西山。据地方史记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就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宋朝时,此茶已作为贡茶,据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记载:"洞庭出美茶,旧人为贡…"。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据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1757年)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  相似文献   

17.
婺源产茶历史悠久,约有一千七百余年。索有“茶乡”之称。“婺绿”是我国主要传统外销茶之一,品质优异,驰名中外。了解“婺绿”的历史,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茶叶生产是大有裨益的。一、“婺绿”溯源婺源早在唐代以前就出产茶叶。据唐力新《茶的传布》所载:“汉朝茶叶传到江苏、浙江一带,江南初次饮茶始于三国”。陈椽教授指出:“在公元二世纪时,饮茶和种茶已流传到江苏,浙江和皖南茶区(婺源属皖南)。以此,婺源产茶当始于三国两晋之间。至  相似文献   

18.
饮茶歌     
郑连森 《茶业通报》2006,28(4):153-153
人们日常的饮茶,是我国广大人民爱好的日益需要。俗云:“早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是摆在人民生活所需的首位。再说:来客敬茶是我国人民传统的习惯,“客人到、茶来泡”,既就是风俗礼节。并且饮茶也是一种有益健身的功效。现在我简单述一首《饮茶歌》如下:茶叶是饮料,保健有奇功。止渴生津液,提神解倦容。茶香进鼻孔,清醇香气浓。茶水入喉咙,珠汗遍体涌。汗出体生凉,周身感觉松。热茶利小便,发汗祛邪风。酒醉可醒酒,戒烟无干扰。消炎治烂嘴,固齿防衰老。防癌抗辐射,降压有奇效。早茶能生津,班茶可提神。午茶增食欲,夜茶易…  相似文献   

19.
<正>双井绿为修水县恢复历史名茶,历史上该茶谓之双井茶。因该茶起源于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茶取地名。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了。隋、唐时期,修水属洪州,毛文锡于公元935年前后著的《茶谱》中记载:"洪州双井白芽,制造极精。"这说明双井茶早在唐代就有名气了。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自景佑(1034~1038)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的祖国。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中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饮茶历史距今当有三、四千年,最初只作为药用,到春秋时代,有用茶叶作羹饮,西晋时张载《登成都楼诗》“芳荼冠六清,滋味播九区”之句,可知晋朝时茶叶已有药转为饮料。长期以来,茶成为一种文化而已入史册,不仅在中国,而且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