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猿叶虫为萝卜、油菜、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对四季豆、菠菜亦可为害,在合肥地区每年发生两代,以成虫越冬。成虫和幼虫均为害蔬菜,但据在我院农场观察越冬后的雌成虫,只在什草上产卵,孵出的第一代幼虫,亦仅取食几种什草叶片及嫩芽,菜园蔬菜上并无此虫为害。为了进一步摸清越冬成虫产卵及第一代幼虫发生场所,密集程度和为害程度,找出有效的防治药剂,对越冬成虫的产卵寄主进行了调查,对第一代幼虫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梨小食心虫是为害桃果的主要虫害之一。在防治不力的桃园中,中晚熟品种虫果率可达50%以上。以往该虫在华北一年发生3~4代。第一、二代主要为害桃梢,第三、四代一般为害梨、桃果实。以老熟幼虫在树干裂缝、翘皮等处结茧越冬,越冬茧在树干基部近地表处最多。第二年春季4月上中旬化蛹,越冬代成虫一般出现在4月中旬至5月末,这代成虫产卵于树梢上。  相似文献   

3.
毛竹黑叶蜂Eutom ostethus nigritus xiao,主要危害毛竹,其次是刚竹\淡竹。1年发生1代或2代,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变为预蛹越冬,翌年6月成虫羽化、产卵,7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入土结茧越冬,其中部分于8月中下旬化蛹发生2代,幼虫于10月中下旬老熟下竹入土结茧越冬。防治以烟剂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4.
张永忠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75-175,148
松茸毒蛾是东至县危害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松树第二大食叶害虫。该虫1年发生3代,以蛹在茧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成虫羽化,第1代幼虫5—6月危害,第2代幼虫7—8|月危害,第3代幼虫9月下旬至10月危害,11月上旬结茧化蛹越冬。根据发生规律,采用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结合室内测定与田间观察的研究方法,探究了桦潜叶蜂在中国分布区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桦潜叶蜂(Profenusa thomsoni)在吉林地区1 a发生2代。93.22%的老熟幼虫在树下0~10 cm深的土壤中做土茧越冬。桦潜叶蜂5月下旬化蛹,蛹期5~10 d; 6月上旬始见1代成虫,成虫寿命为1~2 d。桦潜叶蜂成虫产卵于桦树近地面嫩叶的表皮中,每叶可见产卵痕1~10个。日平均温度为15~20℃时,卵经过5~7 d可孵化。桦潜叶蜂幼虫期为20~25 d,老熟幼虫一部分脱落叶片潜入浅土,一部分在叶片为害部位化蛹,蛹期5~8 d。7月上旬,2代桦潜叶蜂成虫羽化,卵产于桦树中、上层嫩叶内。2代桦潜叶蜂对叶片的为害较重,为害占比为72.32%。8月中旬,以老熟幼虫脱叶潜入土中形成土茧越冬。  相似文献   

6.
樟叶蜂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娟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3):178-178
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 Rohwer),属鳞翅目,广腰亚目,叶蜂总科,叶蜂科。此虫为早春专食嫩叶、嫩梢的樟树害虫,对树木生长产生很大影响,是樟树食叶类重要害虫。樟叶蜂因发生地区不同,发生世代各异,同一地区食料不同而引起世代变异。在池州1年发生1—2代,以1代为主,而且以早春的第一代虫口密度大、危害重,常将嫩叶吃光。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老熟,入土结茧以预蛹越夏越冬。极少部分幼虫入土结茧化蛹,发生第2代。  相似文献   

7.
柳厚壁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害虫。该虫在特克斯县1年发生1代,主要危害垂柳、龙爪柳、旱柳、立柳,尤以垂柳发生严重。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5月上旬成虫羽化,5月下旬成虫孤雌生殖,产卵于柳叶组织内,1处1粒,卵期8天左右。幼虫孵化就地啃食叶肉。本文介绍了柳厚壁叶蜂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并总结出其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中国东锤角叶蜂(Orientabia sinica Wei et Yan)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园林花卉植物锦带花的为害情况,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饲养的方法对该叶蜂的生活习性等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锤角叶蜂在吉林省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树下土中越冬;每年5月中旬成虫大量羽化出土,在锦带花叶片背面表皮下产卵,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严重为害锦带花的叶片、花朵。作为吉林省新记录种和园林花卉植物锦带花的新害虫,文中描述了该叶蜂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并根据其当地的发生规律提出了具体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了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带岭林区落叶松人工纯林内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Hartig)〕(膜翅目,叶蜂科)生物学研究。 落叶松红腹叶蜂在带岭林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叶层下丝茧内越冬。第二年5月上、中旬化蛹。蛹期14—15天。5月中旬到6月上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6—7月卵孵化为幼虫并为害落叶松针叶。6月末和7月上旬,老熟幼虫进入落叶层结茧并在茧内越冬。 本文也讨论了落叶松叶蜂的个体生态学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芪根瘤象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发生于甘肃省黄芪种植区域的黄芪根瘤象(Sitona ophthalmicus Desbrocher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报道。通过室内观测详细描述该虫的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通过野外调查研究该虫的越冬虫态、生活习性、产卵和为害规律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黄芪根瘤象1年发生1代,产卵盛期出现在5月、幼虫为害高峰出现在7月中旬;化蛹盛期出现在7月下旬、羽化盛期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10月后开始越冬。并且产卵成虫为越冬成虫,越冬虫态为成虫和幼虫。  相似文献   

11.
咖啡天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咖啡天蛾Cephonodes hylas(Linnaeus)为栀子花的重要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土壤里越冬。卵单个散产于嫩叶表面,3—6天孵化。幼虫五龄,以取食嫩叶为主,历期19—47天。蛹期9—193天。成虫羽化后次日交尾,第3日开始产卵。成虫寿命2—8天。 第2—4代幼虫常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造成病毒病流行,是控制此虫种群的重要因素。 辛硫磷和质型多角体病毒对幼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结合修剪、松土可进行人工捕杀高龄幼虫和灭蛹。  相似文献   

12.
柑桔潜叶蛾是为害柑桔叶片的重要害虫。上海地区一年发生8~9代,以蛹和幼虫在桔叶片上越冬。幼虫于6月15日开始为害,8月15日至9月20日是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26日前做好夏季剪梢工作。可以压低虫口密度。8月1日起每隔7~10天喷撒1次农药,连续3~4次,可以控制为害。  相似文献   

13.
松突圆蚧林间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续6年的林间定点定期观察表明,松突圆蚧侵入马尾松林后,由于缺乏有效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将迅速增殖膨胀。经过3~4年的急剧增殖后,则迅速走向衰退,而导致松突圆蚧种群衰退的首要因素是受害的马尾松正常生长的崩溃。  相似文献   

14.
松墨天牛为害对马尾松针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对被松墨天牛为害的不同程度的马尾松针叶化学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受害的马尾松针叶的内次生物质黄酮和单宁含量随着幼虫钻蛀取食和成虫补充营养为害程度的加重而发生变化,先增加,后降低;受害马尾松针叶内营养物质总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增加.说明了马尾松应激反应的过程是一种随着受害程度的不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同时研究表明:马尾松对松墨天牛幼虫钻蛀取食和成虫补充营养的应激反应是不同的.对幼虫钻蛀取食的反应是不显著的;而对成虫补充营养的反应是显著的.说明了马尾松在与昆虫协同进化的过程中,对不同害虫及其不同的虫态产生了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松叶蜂在贵州省主要分布在凤冈、清镇、平坝、安顺、普定等县,松叶蜂以幼虫为害松树林木的针叶,影响林木生长,重度为害时,可造成林木零星或成片枯死。2007年下半年,松叶蜂(第2代)在凤冈县大面积发生,使凤冈县400hm^2的松林遭到危害。在凤冈县进行了松叶蜂生活史调查和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松叶蜂在凤冈县一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发生在4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在7月上旬至翌年的4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发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对松叶蜂的防治可在两个时期进行,即茧期和幼虫期,可分别采取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比物理防治更有效、彻底。化学防治的最佳时期为5月中旬和8月中旬,喷药防治的效果显著高于烟雾防治,可将灭幼脲和速灭杀丁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油松毛虫幼虫转移生境的特性,将其越冬过程分解为上树阶段和下树阶段.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寻找出影响越冬幼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主要是越冬幼虫生境的温度和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回归建立数学模型,预测越冬幼虫种群数量,为制定油松毛虫防治策略提供准确的虫情报告.  相似文献   

17.
虫害松针的次生物质变化及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虫害马尾松针叶内非挥发性次生物质单宁、酚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相比,虫害马尾松针叶单宁含量有所升高,虫害8 h后含量升至最高,总酚含量一直高于对照.在此基础上,利用虫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研究其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取食虫害松针后,其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取食3量、体重增量及其对松针利用和转化效率明显低于未受害松针.说明单宁、酚酸严重影响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进而使其种群数量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大袋蛾是多种林木及茶、果的重要害虫。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常有不完全第2代发生。雌蛾平均每头产卵2623粒。由于雌蛾无翅,主要靠幼龄幼虫吐丝随风扬迁扩散,但在茶树等灌丛、矮树上飘迁有限,形成“为害中心”;在乔木上,则扬迁扩散迅速,易于大片发生。幼虫食叶量大,4、5龄幼虫暴食,8—9月间为害严重。幼虫较耐干旱,相对湿度40%时,孵化率仍达90%以上。食性杂,但不同树种间虫口差异明显。幼龄幼虫期受雨水冲刷和瓢虫等捕食,成长幼虫被寄蝇寄生、病害感染和鸟类啄食,综合构成大袋蛾的有力的自然控制因素。幼虫喜光,多聚于枝梢上部,利于果树修剪减少虫口。药剂防治宜于幼龄幼虫期进行,并适当重喷喷湿袋囊,敌百虫、敌敌畏、1605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杀虫剂对褐稻虱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析不同类型杀虫剂对褐稻虱的作用.褐稻虱繁殖力强,天敌作用明显,试验结果说明,广谱性杀虫剂喹硫磷,由于对天敌作用的明显干扰,干扰作用控制指效值达2.69倍。即其下代数量将为对照的2.69倍;特异性杀虫剂扑虱灵,对褐稻虱的作用明显,对其天敌比较安全,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值为0.37。即其下代数量明显下降,收到良好效果,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表达了杀虫剂对害虫种群的控制作用、包括对天敌干扰作用的总体效果。特异性杀虫剂在解决有害生物协调管理将会起着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萧氏松茎象发生成因及生态控制对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萧氏松茎象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严重危害国外松的钻蛀性害虫。通过对萧氏松茎象在江西6年来的发生动态及其发生区生态地理结构特征的分析,认为萧氏松茎象是一直生存在马尾松林的本地种;湿地松十分适宜萧氏松茎象的生存和繁殖。湿地松的大面积栽种改变了萧氏松茎象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再加上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天敌.导致该害虫生态调控失衡,种群数量上升.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