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利用最新的数据全面分析了中国玉米生产、消费、库存状况,得出当前中国玉米供求特征,以及面临的形势;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利用制度变迁理论,重点分析了中国玉米进出口贸易及贸易格局的演变,并阐述了中国贸易格局的演变可能对玉米主产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最新的数据全面分析了中国玉米生产、消费、库存状况,得出当前中国玉米供求特征,以及面临的形势;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利用制度变迁理论,重点分析了中国玉米进出口贸易及贸易格局的演变,并阐述了中国贸易格局的演变可能对玉米主产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27(4):35-35
<正>市场热点频仍,产业布局多变,价格走向迷离,由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和大连商品交易所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记者从大连商品交易所获悉,针对2009/2010年度国内外玉米市场生产贸易格局的变化,供需现状的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省域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及时空格局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了揭示中国省域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及其时空格局特征。该研究运用基于"国家公顷"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构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数,对中国31个省区1998-2008年土地利用可持续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借助ArcGIS 10.0软件平台,绘制出研究期内中国土地利用可持续程度的空间格局地图,并以此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从时序变化特征看,各地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总体偏低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赤字现象,近71%的省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呈上升态势但增速不平衡,部分省区变动幅度较大;从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看,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局部省区虽有变化,但总体格局变幅较小,土地利用处于Ⅱb、Ⅲc、Ⅲb的省区分别下降了4、6和13个百分点,而处于Ⅲa的省区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上升的省区中大都为中西部地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且呈良性演变趋势;人均生态足迹的本底基数较大,且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率相差较小是导致土地利用产生赤字的主要因素,人口较快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贸易和区域互补可为减少或消除土地利用产生的赤字提供重要的解决路径。该研究可为中国省域尺度土地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战略、政策与对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从玉米生产、消费、期终库存及国际贸易等四个方面对世界玉米供求状况做了全面分析,然后利用往年数据建立回归方程,并对未来五年的玉米生产、消费、库存和出口量做趋势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了世界和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形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从玉米生产、消费、期终库存及国际贸易等四个方面对世界玉米供求状况做了全面分析,然后利用往年数据建立回归方程,并对未来五年的玉米生产、消费、库存和出口量做趋势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了世界和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形势。  相似文献   

7.
近30年中美玉米带生长季干旱特征的差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美两国玉米的种植均受到了干旱灾害的严重影响。为有效借鉴美国抗旱减灾措施与经验,利用1986?2015年位于中国东北和美国大平原的世界两大黄金玉米带的气象资料,计算其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线性倾向估计、相关性检验等统计方法,比较两地干旱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与美国相比,中国东北玉米带生长季的太阳辐射较高、平均气温较低、降水更为稀少且集中在玉米生长后期,美国玉米带生长前、后期的降水较均衡;两地不同生育阶段的SPEI年际波动及干旱频率、强度和干旱范围的时间变化均有明显不同,且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各自的特征;由于中国东北玉米带生长季出现异常高温少雨高辐射天气的频次高于美国玉米带,故其在玉米生长前、后期的干旱频率及强度均高于美国,尤其生长后期因美国异常天气出现频次较低,两地差异更为显著。两地具有较为一致的光温水演变特征,导致其干湿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即玉米生长前期均趋于湿润而后期趋于干旱,但仅美国玉米带生长前期湿润化趋势明显,其原因主要是该生长期降水明显增加及辐射显著降低。在应对干旱威胁时,美国可能会较注重对玉米带前期干旱的管理,而中国东北除关注前期干旱管理外,还需特别重视玉米生长后期的抗旱措施保障。因此,在借鉴国外抗旱减灾经验时,需充分考虑国内外干旱灾害发生规律及灾害主导因子的不同,从而对抗灾措施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WTO在即 ,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将逐步融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中去。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从理论上初步分析探讨了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阐明了农产品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理工程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理的碳排放研究对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柏乡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通过间接采样和随机采样方法,分析了土地整理前后玉米地土壤碳排放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土地整理后,巨鹿县和柏乡县整理区玉米生长旺盛时期的土壤碳排放量增加,但均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在玉米生长旺盛时期,土地整理项目的开展暂未影响土地整理区土壤的碳排放。(2)在玉米生长旺盛时期,影响土壤碳排放变化的多个因子中,只有巨鹿县土地整理区的土壤碳氮比和柏乡县土地整理区的叶面积指数在土地整理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他因子虽然变化的大小和方向存在不一致,但是变化量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北方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及时了解玉米种植面积、长势及产量,对于国家粮食政策的制定、价格的宏观调控以及对外粮食贸易都具有重要意义。遥感估产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具有传统的统计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及时客观地获得作物长势、产量等信息,特别是种植面积及其不同区域分布的信息,对于遥感估产玉米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6-2005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基础资料,采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对该省土地利用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利用多样性和均匀度呈增强趋势,优势度则呈减弱趋势.并运用NOSA的典型相关分析进行了土地利用格局演变驱动机制研究,借助GKSIM模型对土地利用格局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到2020年,安徽省耕地、园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将减少,而林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减小.该研究结果对安徽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GF遥感数据纹理分析识别制种玉米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仅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识别作物,其精度难以满足制种玉米识别的实际需求。该文针对制种玉米种植特点,利用国产GF遥感数据,构建了制种玉米遥感识别方法。首先利用多时相国产卫星GF-1 WFV数据,依据研究区作物的物候历,构建各地类EVI时序曲线,提取玉米种植区域;进一步利用抽雄期的GF-2 PAN数据,以田块为对象,通过Sobel边缘检测算子,提取作物纹理信息,并利用Hough变换检测制种玉米田块中的条带状纹理信息,最终提取出制种玉米。该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坎尔孜乡为研究区,对该文构建的方法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制种玉米识别精度为90.0%,Kappa系数为0.80。该文不但拓宽了中国国产遥感数据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为中国玉米制种监管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中国玉米生产发展的新形势,对玉米持续增产潜力进行了预测,提出了中国必须实施“大玉米发展战略”,即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玉米工业,加速玉米的转化增值;二是加快科研和种业体制改革,加速种子产业化进程,三是不断提高玉米综合品质,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四是依靠科研进行和技术创新,挖主米增产潜力;五是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改革有关玉米保护政策的内容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玉米立体种植的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立体种植中春马铃薯、春玉米、秋马铃薯、花椰菜,1年4收模式为例,阐明玉米为马铃薯遮阴,使薯块周围的土温降低5~7℃,避免了高温对马铃薯的热害.同时宽窄行玉米又改善了田间小气候性能.马铃薯、花椰菜利用冷凉气候、玉米利用温热气候,避免了晚播夏玉米的低温冷害.这种立体种植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又能利用小气候减灾避害,从而获得666.7m~2产玉米超500kg,666.7m~2产值2000元的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自动跟踪式小型太阳能集热玉米果穗干燥装置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缩短玉米果穗的干燥制种时间及相应干燥成本,利用中国西北部地区充沛的光热及干燥空气资源,设计了一种安装有太阳能跟踪控制系统的自动跟踪式小型太阳能集热玉米果穗干燥装置。结合该地区气候条件,确定了干燥装置的总体结构设计方案,完成了集热、干燥、控制系统及风机等关键部件设计选型,并利用该装置进行了相关玉米果穗干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自动跟踪式小型太阳能集热玉米果穗干燥装置能够将含水率为25%的新鲜玉米果穗(湿基)500kg在5d内(36h)干燥至含水率14%(湿基),装置干燥时间较集热器固定作业方式提高7h,平均干燥速率由0.256%/h提高至0.306%/h,满足设计目标,符合玉米果穗等农产品的贮藏、制种干燥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海河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维持小麦—玉米两熟较高产量之间的矛盾,对不同降水年型小麦—玉米不同灌溉制度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对平衡该区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与粮食生产提供重要科学决策依据。利用研究区域站点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以小麦不同水分处理地上部生物量、叶面积和周年土壤水分动态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对APSIM小麦玉米遗传参数和土壤水分等相关参数进行了校准和验证。利用校准和验证的APSIM模型,对不同降水年型小麦—玉米不同生长阶段水分亏缺指数(CWDI)进行了分析,并模拟了8种不同灌溉制度情景下小麦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小麦各生育阶段CWDI均较高,说明无论干旱、平水和湿润年份小麦需水量远大于降水量,尤其是拔节—成熟期水分严重亏缺,属极旱;玉米抽雄前基本不受干旱胁迫影响,但抽雄后的灌浆阶段处于中旱或重旱,对水分需求迫切。兼顾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灌溉制度,干旱、平水及湿润年份全年灌溉3次,灌水量为225 mm(小麦播种75 mm+拔节期75 mm+开花期75 mm)时可获得较高的周年产量和最大WUE。不同降水年型周年产量和WUE在干旱年份分别为17 357.6 kg/hm~2和29.6 kg/(hm~2·mm),平水年份分别为18 827.9 kg/hm~2和25.9 kg/(hm~2·mm),湿润年份分别为19 685.2 kg/hm~2和25.8 kg/(hm~2·mm)。此灌溉制度下,小麦、玉米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该区域水—粮权衡的重要灌溉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广东大部分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为冬种玉米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气候保证,但低温冷害仍是影响各种玉米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本文利用1996~1998年冬种玉米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对冬种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广东省冬种玉米高产稳产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春玉米是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研究分析不同气候和土壤模式下春玉米产量的空间差异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土壤、地形和气候因素三个方面共13个关键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构建春玉米单产和13个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Arc GIS软件将春玉米单产进行栅格化,对东北地区春玉米单产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的空间化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与春玉米单产统计数据基本一致,东北地区春玉米单产在2482.49~10147.10kg·hm-2。(2)春玉米单产空间分布图客观反映了春玉米单产的空间分布趋势,大体呈现由中部地区向四周不断减少的格局。本研究准确取得栅格尺度的东北地区春玉米单产空间化的模拟结果,平均相对误差1.45%,可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和决策制定等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不同灌溉目标下玉米滴灌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就不同灌溉目标下合理滴灌定额和滴灌周期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不同类型区玉米生产因地制宜的采用不同滴灌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美国玉米产量业务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61 -2006年美国玉米平均单产资料、美国玉米种植区14个代表站玉米生长季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以及西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北半球500hPa平均高度场环流资料,分别建立了基于地面气象要素、海温、环流资料的美国玉米产量预报模型.利用三种模型分别对1995 -2004年美国玉米平均单产进行预报检验,各模型10a平均预报准确率均在95%以上,但各模型预报准确率波动较大,因此,根据各模型的历史准确率,利用加权方法建立了集合预报模型.2005年、2006年试报结果表明,集合预报模型的准确率均在95%以上,能够满足业务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