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明确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雄性败育发生的具体时期和败育的细胞学机理,以温敏不育系A731和其同型保持系731B为供试材料,采用花粉粒制片和石蜡切片法,对其花药形态特征及小孢子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均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小孢子;保持系731B的花药和小孢子发育正常,只有极少数后期发育不正常;不育系A731花粉不育类型为典败和圆败;单核期小孢子可正常形成核,二核期正常形成营养核和精核,但有些营养核不清晰,三核期花粉粒染色后精核呈圆形,不能形成梭形精子;二核期花药中绒毡层提前解离侵入药室,造成小孢子败育。表明该温敏不育系的败育主要发生在二核期到三核期,推测二核期是其雄性败育发生的关键时期,败育的原因可能与绒毡层结构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温敏不育系在可育和不育温度条件下的花粉发育情况,通过人工控温的方法对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A3017-310和A3017-312减数分裂期分别处在不育和可育温度条件下的花粉育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温度条件(12~16℃)下,花粉粒多数败育,I2-KI染色不着色,染色不均匀,约1/3花粉粒发育至单核中后期或双核早期发生败育,大部分花粉粒发育到二核后期或三核期发生败育(染败),两个系的花粉粒碘染败育率分别为98.7%和99.0%,花粉萌发势分别为0.7%和0.5%,花药不开裂、不散粉,自交结实率均为0;可育温度条件下(正常分蘖穗为18~22℃,再生分蘖穗为20~25℃),花粉粒多数正常,花药能正常开裂、散粉,花粉粒在这两种可育温度条件下碘染的败育率无差异,均约为20%.花粉萌发势随温度升高而增加,A3017—310由60.7%增为71.5%。A3017-312由27.4%提高为63.1%;自交结实率(国际法)为34.6%~113.7%。A3017—310和A3017—312株系来源于同一组合的F6代,它们在不同的可育条件下,育性恢复程度有所不同,表明YS型温敏不育系在育性转换为可育后控制自交结实的遗传机制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3.
以雄性不育系郑 58cms-M084和郑 58cms-Q1261为材料,鉴定其育性稳定性和胞质类型,观察小孢子败育过程和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并对不育系的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不育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均表现为花药不外露,干瘪皱缩,无花粉粒,属于 CMS-S型胞质不育类型。其小孢子均在单核晚期至双核期开始出现崩溃解体现象,到成熟花粉期完全降解消失。两个不育系的穗位高极显著低于郑 58,郑 58cms-Q1261子粒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郑 58,其他性状与郑 58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郑 58cms-M084和郑 58cms-Q1261均为 CMS-S型不育系,不育性状稳定、无明显不良胞质效应,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败育过程与交替氧化酶(AOX1)基因表达的关系,利用荧光定量技术分析了小麦交替氧化酶基因家族AOX1基因(AOX1a和AOX1c)在K型遗传型不育系[ms(Kots)-90-110]、K型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后经多代回交选育的可育系(BC5F1)以及杀雄剂SQ-1诱导的BC5F1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系的旗叶和花药(单核期、二核期、三核期)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OX1a基因在供试可育系(BC5F1)和遗传型不育系[ms(Kots)-90-110]中的表达规律一致,都表现为旗叶中的表达量较少,花药单核期表达量最高,二核期和三核期表达量下降;SQ-1诱导的生理型不育系中AOX1a基因在旗叶中表达量也最少,花药单核期表达量最高,二核期表达量减少,但三核期略呈上升;与其他2个材料相比较,生理型不育系的单核期AOX1a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增加,二核期极显著降低。AOX1c基因在3个材料各时期的表达规律一致,都表现为先升后降;但在表达量上,可育系与生理型不育系各时期的表达量两者几乎没有差异,遗传型不育系中的单核期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可育系和生理型不育系。推测,AOX1a基因在生理型不育系单核期和二核期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了花药发育过程中抗氰呼吸途径,导致呼吸代谢紊乱,引起花药败育;AOX1c基因没有参与生理型不育的代谢调节。  相似文献   

5.
K型杂交水稻的选育与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粳籼杂交后代出现的不育株作细胞质雄性不育供体,先后育成了K青A、K19A和K17A等籼型不育系。育成的K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已有5个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初步研究发现,K型胞质对提高柱头外露率和开花累积率的作用明显优于WA型胞质;在可恢性及主要数量性状上的胞质效应与WA型和D型胞质差异较小。花药发育的细胞学显示K型不育系花粉败育发生在单核后期,少量花粉发生在二核期,败育花粉以典败为主。K17A和K青A花药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与汕A存在差异。随机扩增多态性NDA(RAPD)分析表明K型胞质与WA型和D型胞质的线粒体基因组存在组织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丁德荣  盖钧镒 《大豆科学》2001,20(3):167-171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N8855×N2899)F1不育株和(N2899×N8855)F1可育株、BC1F1不育株、质核互作不育系NJCMSlA和保持系NJCMSlB进行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同一胞质在不同的回交世代败育途径和表现相似,主要发生在单核后期到二胞花粉早期:(N8855×N2899)F1与BC1F1不育花药在小孢子单核靠边期细胞质产生不正常空泡,至近成熟花粉时细胞质部分解体、收缩;NJCMSlA花粉败育发生在二胞花粉期,初期原生质内小液泡比保持系增多,原生质内未形成淀粉粒,在生殖细胞远离营养细胞后,胞质呈现紊乱,生殖核与营养核消失,外壁内层及内壁停止发育,液泡增大,原生质部分解体.分别与反交F1及保持系比较,处于二胞花粉时期的正交F1及不育系细胞色素氧化酶最快迁移活性带缺失,此特征带缺失与不育花药败育时期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7.
以3个不育胞质型恢复系及同核异质的3个可育胞质型恢复系为试验材料,在高温胁迫条件下,对花药散粉情况和最终籽棉产量进行调查和统计,比较分析在高温胁迫下不同胞质背景对恢复系自身花药散粉情况和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下,6个恢复系材料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少粉现象,可育胞质型恢复系多粉花率及籽棉产量均显著高于不育胞质型恢复系。可育胞质型恢复系比不育胞质型恢复系具有更强的耐高温性。  相似文献   

8.
水稻低温敏两用系新资源363S是从三系杂交稻威优63F2代分离群体中筛选培育的,具有野败不育胞质,其不育性表现核质互作不育系的某些特点,又具有光温敏核不育性转换特点,在24℃以下低温诱导表现稳定不育,26℃以上高温诱导可育,这2种条件下其花粉育性与小穗育性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败育时期和败育机制,以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519A及其保持系519B为材料,采用半薄和超薄树脂切片法对花药绒毡层进行显微和亚显微结构观察,并对孢粉素转运相关基因RAFTIN1和绒毡层细胞降解相关基因APs在不同生育时期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保持系相比,不育系花药绒毡层在四分体时期提前降解,部分绒毡层细胞脱离中层侵入药室内,发育至二核和三核期绒毡层细胞只剩下细胞轮廓和少量附着的乌氏体。不育系小孢子细胞壁在单核期开始增厚,是同时期保持系小孢子细胞壁厚度的2.35倍,发育至二核期小孢子细胞壁继续增厚,但三核期不育系小孢子细胞壁比保持系小孢子细胞壁薄,仅是保持系花粉粒细胞壁厚度的89%,并且三核期不育系花粉粒出现畸形和质壁分离的异常现象。自小孢子母细胞时期至单核期,不育系中RAFTIN1和A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都显著高于保持系,但在二核期不育系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保持系。推测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519A的败育可能发生在四分体期和二核期。RAFTIN1和APs基因的表达模式与细胞学观察结果相契合,故推测这两个基因很可能参与了K型不育系K519A的不育过程。  相似文献   

10.
几个水稻同核异质不育系的异交习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不育系是由不育细胞质与保持系细胞核相结合而形成的异源核质杂合体,其所表现的一切性状都源于质核互作。研究不育胞质对异交习性的影响,可为筛选优良的不育胞质,提高不育系的异交率提供依据。 水稻同核异质不育系的异交率测定,目前仅见罗孝和等(1981)报道过,表明差异非常明显。但供试的不育胞质中没有我国目前推广的主要类型。因此,本文选用已大面积投产的野败胞质和四川农业大学培育的D型及冈型胞质材料,研究它们对异交率等主要异交性状的效应。 一、材料和方法 本试验选用野生稻( O.Sativa L.f.Spontanea)败育株细胞质的珍汕97不育系(…  相似文献   

11.
同核异质粳稻不育系特性比较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对由粳稻品种苏秋、六千辛转育成的2套同核异质不育系的不育性、可恢复性、开花习性及异交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BT型、HL型不育系花粉以染败为主,WA型不育系花粉以典败为主;BT型苏秋A和BT型六千辛A分别有0.06%和3.72%的自交结实率,不育性最不稳定。2)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程度影响穗颈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败育越彻底,穗伸出度越短。3)BT型不育系的花时、花期与保持系最为接近;HL型不育系花时稍有滞后,花期相仿;WA型不育系花时明显滞后,花期明显拉长,开花不集中。4)BT型、HL型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5)BT型不育系的可恢复性最好,HL型不育系次之,WA型不育系最难恢复。提出了用HL型不育系部分替代BT型不育系的设想,以解决目前生产上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不育性不够稳定及细胞质单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苎麻雄性不育系育性鉴定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雄性不育性的发现为苎麻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展现了乐观前景.通过田间观察、花粉压片观察、杂交及自交后代育性分离观察,鉴定供试苎麻不育系的育性特征和分析育性遗传方式.供试不育系表现为4种类型,Ⅰ型-无雄蕾;∏型-雄蕾不膨大,无花粉粒,最后变黄枯落;Ⅲ型-雄蕾可膨大至1.6-1.8mm,淡黄色,无可育花粉粒,最后变褐枯落;Ⅳ-型个别或少量雄蕾可开放,但无可育花粉粒,其它方面同Ⅲ型.GS14-1、SS370、GSA-2、GS15-8和SS387等不育系的育性由1对隐性核基因和相应的胞质基因所控制,属于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已找到不育系的保持系和恢复系.  相似文献   

13.
野败型不育系的花粉 败育时间,大多在单核边 位期和二核初期。这时大 多数细胞壁尚未充实,细 胞内容物很少,所以用 KⅠ-I溶液将花粉染色在 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呈 皱缩而不染色,称为典败 花粉。还有一部分花粉的 细胞壁已经加厚。败育时 花粉壁不皱缩,也不染 色,称为回败花粉。有时 生殖核败育后,细胞质和 营养核尚有部分功能或败 育稍迟,花粉中积有淀粉 颗粒,KⅠ-I溶液可以着 色,称为染败花粉。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花粉中典败、圆败和染败花粉所占的比例;称为不育系的花组成。 一株水稻由于发育进度的不一致,花粉败育时间上稍有参差,加上取…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掌握红麻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败育发生的时期、发生方式以及花粉发育过程,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其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花粉发育时期的准确划分,为红麻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花粉发育分为6个时期,发育天数在25-28天,不育系发生败育的主要时期为单核期。不育系和保持系均能形成四分体,但在单核期时,不育系的绒毡层退化严重,明显早于保持系,小孢子出现畸形,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导致最后败育。  相似文献   

15.
西北农业大学张改生教授等首次在国内外成功地将携有rfvl基因的非1BL/1RS普通小麦栽培品种与偏、粘、易和二角型4种不同胞质结合,选育出偏、粘、易和二角型非1BL/1RS小麦新雄性不育系,是杂交小麦育种的新突破,为杂交小麦在生产应用上创造了条件。育性转异性、恢复性遗传规律、胞质效应和质核互作专效性分析测定表明,这4种异质新不育系不育性彻底,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为100%,完全克服了原对应4种异质IBL/IRS易位型雄性不育系产生单倍体(即雌雄均不结实)、恢复度(即杂种稳结实程度)变异较大以及育性不稳定等缺点。与一般含…  相似文献   

16.
水稻低温敏两用系新资源363S是从三系杂交稻威优63F2代分离群体中筛选培育的,具有野败不育胞质。在24℃以下低温诱导表现稳定不育,26℃以上高温诱导可育,这两种温度条件下其花粉育性与小穗育性表现一致;在24-26℃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可染花粉增加,但小穗仍表现败育;  相似文献   

17.
苎麻雄性不育系育性鉴定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性不育性的发现为苎麻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展现了乐观前景。通过田间观察、花粉压片观察、杂交及自交后代育性分离观察 ,鉴定供试苎麻不育系的育性特征和分析育性遗传方式。供试不育系表现为 4种类型 ,Ⅰ型 -无雄蕾 ;∏型 -雄蕾不膨大 ,无花粉粒 ,最后变黄枯落 ;Ⅲ型 -雄蕾可膨大至 1 .6 - 1 .8mm ,淡黄色 ,无可育花粉粒 ,最后变褐枯落 ;Ⅳ -型个别或少量雄蕾可开放 ,但无可育花粉粒 ,其它方面同Ⅲ型。GS1 4- 1、SS370、GSA - 2、GS1 5 - 8和SS387等不育系的育性由 1对隐性核基因和相应的胞质基因所控制 ,属于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已找到不育系的保持系和恢复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核糖核酸酯及可溶性蛋白质与小麦育性的关系,以1B/1R类和非1B/1R类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为材料,对花粉发育过程中倒二叶和花药中核糖核酸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花药中核糖核酸酶活性在二核期之前显著高于保持系,呈上升趋势,二核期以后急剧下降,不育系花药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二核期显著下降,明显低于保持系.不育系叶片中的核糖核酸酶活性与相应的保持系差异显著,不育系和保持系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变化没有花药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明显.两类不育系间核糖核酸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由此说明,不育系雄蕊的核糖核酸酶活性异常升高致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导致细胞生理代谢紊乱,可能是花粉败育的重要原因,而不育系花粉败育的关键时期可能是二核期.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核糖核酸酯及可溶性蛋白质与小麦育性的关系,以1B/1R类和非1B/1R类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为材料,对花粉发育过程中倒二叶和花药中核糖核酸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花药中核糖核酸酶活性在二核期之前显著高于保持系,呈上升趋势,二核期以后急剧下降,不育系花药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二核期显著下降,明显低于保持系。不育系叶片中的核糖核酸酶活性与相应的保持系差异显著,不育系和保持系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变化没有花药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明显。两类不育系间核糖核酸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由此说明,不育系雄蕊的核糖核酸酶活性异常升高致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导致细胞生理代谢紊乱,可能是花粉败育的重要原因,而不育系花粉败育的关键时期可能是二核期。  相似文献   

20.
新胞质优质籼型香稻不育系内香5A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香5A是以N7B/宜香1B的F2代单株与新胞质不育系材料88A测交和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新籼型香稻不育系。内香5A败育彻底,育性稳定,不育株率和花粉败育度均为100%,农艺性状优良,异交习性好,配合力强,中抗至中感稻瘟病,稻米品质可达国标3级优质稻谷标准,2005年8月通过四川省技术鉴定。由内香5A与自育恢复系所配组合内香8518、内香8514、内香8156等在试验、示范中表现出稻米品质优良、产量高、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已分别于2006年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