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2 毫秒
1.
电导法结合Logistic方程鉴定不同枸杞种质的耐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个枸杞种质为试材,用电导法结合Logistic方程对不同枸杞种质的耐热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经高温处理后,‘0701’‘1301’‘MA’‘宁杞1号’‘宁农杞9号’‘宁杞5号’‘中国枸杞’‘蔓生枸杞’‘云南枸杞’‘北方枸杞’‘黄果枸杞’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52.55、52.13、52.37、54.17、56.28、54.57、52.47、55.55、53.79、55.36和56.92℃。耐热性大小依次为‘黄果枸杞’‘宁农杞9号’‘蔓生枸杞’‘北方枸杞’‘宁杞5号’‘宁杞1号’‘云南枸杞’‘0701’‘中国枸杞’‘MA’‘1301’。  相似文献   

2.
黄果枸杞果实中主要功效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黄果’‘宁农杞4号’和‘宁农杞5号’3个黄果枸杞品种为试验材料,以红果枸杞主栽品种‘宁杞1号’为对照,比较分析了3个发育时期枸杞果实中甜菜碱、多酚、总黄酮、总类胡萝卜素和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从幼果期至成熟期,甜菜碱、多酚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趋势品种间差异较大,但总黄酮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总黄酮含量逐渐降低、总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增加;3个黄果枸杞品种在多酚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方面显著低于红果枸杞‘宁杞1号’(P<0.05),但在总黄酮含量方面均显著高于红果枸杞‘宁杞1号’(P<0.05),表明黄酮是黄果枸杞的主要功效成分;‘宁夏黄果’和‘宁农杞4号’分别在甜菜碱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以作为特异性材料进行开发利用;在枸杞果实中,总黄酮含量与甜菜碱含量、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多酚含量分别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相较于黄果枸杞,红果枸杞的综合营养成分含量更高,综合评价结果表现为‘宁杞1号’>‘宁夏黄果’>‘宁农杞4号’>‘宁农杞5号’。  相似文献   

3.
以两年生‘宁杞1号’‘宁杞7号’‘宁杞10号’扦插苗木为试验材料,探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宁夏枸杞根、茎、叶、果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经济林品质形成及适应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大气CO2浓度升高处理下,‘宁杞1号’各器官总糖含量显著降低,枸杞多糖含量显著增加,秋果中总糖同比下降11.58%为229.75 mg·g-1,根中枸杞多糖较对照提高46.8 mg·g-1。(2)‘宁杞7号’与‘宁杞10号’根中各糖组分均显著下降,秋果中还原糖与总糖均显著升高,二者秋果中总糖分别升高 43.72%、39.36%,达到260.76、297.65 mg·g-1。(3)‘宁杞7号’茎和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下降,秋果中枸杞多糖含量显著上升24.66%,为28.72 mg·g-1;‘宁杞10号’叶中枸杞多糖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18.88%、15.72%,根和秋果中与之相反,根系中分别提高48.81%和34.12%,秋果中分别显著增加 8.00%、14.80%。研究发现,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宁夏枸杞品种不同器官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不同,大气CO2浓度升高抑制‘宁杞1号’糖分的积累,促进其枸杞多糖的合成,也促进‘宁杞7号’秋果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积累,提高‘宁杞10号’秋果的糖含量,‘宁杞10号’受大气CO2浓度升高的负面影响较小,‘宁杞7号’次之,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可根据收获利用的目标器官筛选不同宁夏枸杞品种,进行定向培育与生产,从而促进枸杞产品开发及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不同滴灌量枸杞田间土壤水分运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滴灌量对枸杞田间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在栽培条件下,以‘宁杞1号’‘宁杞5号’‘宁杞7号’‘宁杞9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5 100 m·hm-2(W1)、4 350 m·hm-2(W2)、3 600 m·hm-2(W3)、2 850 m·hm-2(W4)和2 100 m·hm-2(W5) 5个滴灌量处理下枸杞产量、0~80 cm土壤水分运移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0~20 cm土壤含水量随枸杞生育进程的推进呈波动式递减趋势,W5和W1处理土壤含水量最低,平均分别为16.91%和18.40%。灌水前后不同品种剖面土壤含水量变化差异明显,灌水后0~80 cm土壤含水量随灌溉时间延长以40 cm为“临界点”开始下降逐渐趋于平缓,W5处理下‘宁杞1号’和‘宁杞5号’剖面土壤含水量最低,W4、W1处理分别使 ‘宁杞7号’‘宁杞9号’田间土壤含水量低于其他处理。不同品种枸杞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与W1处理相比,W5处理在灌水量减少 3 000 m·hm-2情况下显著提高 ‘宁杞1号’‘宁杞5号’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也显著提高60.40%、 90.57%。‘宁杞7号’W5处理较W1处理产量提高5.05%的同时,水分利用效率极显著提高49.54%,W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仅提高3.64%。‘宁杞9号’灌水量减少均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4处理效果最佳。在常规灌溉基础上适度减少滴灌水量,能有效调控枸杞田间土壤水分运移和提高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5种枸杞的果实性状及主要营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测定5种枸杞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质量性状,比较分析了4种黄果枸杞( W-11-15、 W-12-27、 W-12-30、‘宁夏黄果’)与红果枸杞‘宁杞1号’的表型特征特性及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 W-11-15、 W-12-27、 W-12-30三种黄果枸杞具有不散粉的特性;黄果枸杞的果实大小、单株产量均小于红果枸杞‘宁杞1号’,但鲜果出汁率明显高于‘宁杞1号’(80%左右);相对于‘宁杞1号’,黄果枸杞的总糖、枸杞多糖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但具有高黄酮的特性;黄果枸杞的果糖含量较‘宁杞1号’低,但葡萄糖含量较高,尤其是 W-12-30果实中的葡萄糖含量比‘宁杞1号’高34.47%。  相似文献   

6.
以3种果实颜色不同品种宁杞1号、宁夏黄果和黑果枸杞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枸杞果实类胡萝卜素的总含量,并对枸杞果实发育阶段的类胡萝卜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果实成熟时,‘宁杞1号’、‘宁夏黄果’、 ‘黑果枸杞’果实颜色存在明显差异,分别呈现红色、黄色和黑色。‘宁杞1号’和‘宁夏黄果’果实类胡萝卜素总量随着果实颜色加深逐渐增加,而‘黑果枸杞’则逐渐减低。枸杞果实5个发育阶段均含有类胡萝卜素5个主要成分,即新黄质、叶黄素、玉米黄素、β-胡萝卜素和β-隐黄质,其中‘宁杞1号’和‘宁夏黄果’以玉米黄素所占比例最大,而‘黑果枸杞’以新黄质所占比例最大。‘宁杞1号’和‘宁夏黄果’果实中玉米黄素、β-隐黄质和β-胡萝卜素随着果实发育逐渐增加,‘黑果枸杞’果实中新黄质随着果实发育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棉对非靶标害虫棉蚜适合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室内比较了棉蚜在单价转基因棉(导入Bt致毒基因)、双价转基因棉(导入Bt致毒基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常规棉上连续饲养时各代种群的增长,同时比较了3个棉花品种上第14代棉蚜体型。结果表明,在连续17代饲养中,仅在第11代,取食双价转基因棉的棉蚜净增殖率显著低于常规棉(P<0 05),而取食单价转基因棉的棉蚜则与取食常规棉的棉蚜无差异,其余各代次品种间无差别;内禀增长率差异不同于净增殖率,在第8代,取食单价转基因棉棉蚜内禀增长率显著高于取食常规棉的棉蚜(P<0 05),而取食双价转基因棉棉蚜则与取食常规棉的棉蚜无差异,其余代次均无显著差异。各品取食棉蚜寿命也仅在第8代出现差别,表现为转基因棉上棉蚜寿命显著短于常规棉(P<0 05)。各品种上第14代棉蚜头宽、体宽和体长均无显著差异,而腹管长存在差异,其中取食单价转基因棉的棉蚜腹管显著短于取食常规棉的棉蚜(P<0 05),而取食双价转基因棉的棉蚜则显著长于取食常规棉的棉蚜(P<0 05)。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命表分析法对比氟啶虫胺腈亚致死浓度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啶虫胺腈LC20(1.02μg/mL)处理棉蚜后G0代种群表现出种群净增值率(R0)降低,平均世代历期(T)缩短和种群加倍时间(DT)延长,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G1代种群的R0和rm较对照分别降低1.94和0.01。而氟啶虫胺腈LC20(0.13 mg/L)处理棉长管蚜后,G0代种群的R0、rm和λ较对照分别降低3.44、0.07、0.14,而平均世代历期显著延长0.3 d。且氟啶虫胺腈可显著增加棉长管蚜G1代种群的适合度代价,其成虫产仔前期(APOP)和总产仔前期(TPOP)明显延长,R0、rm和λ较对照分别降低8.77、0.10、0.13,平均世代时间(T)和种群加倍时间(DT)提高3.84、0.76 d。氟啶...  相似文献   

9.
枸杞幼苗对NaCl处理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枸杞幼苗的耐盐性,为枸杞栽培奠定基础.[方法]以黑果枸杞和红果枸杞的盆栽苗为试材,用NaCl溶液进行浇灌处理,测定两个枸杞品种叶片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4个抗性生理指标,并分析其生理响应差异.[结果]NaCl对枸杞的生理指标产生r显著的影响,两个枸杞品种的生理指标总体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化程度不同.‘黑杞l号’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均呈先升高在下降的趋势,细胞膜透性和脯氨酸(Pro)含量在第45天时达到最高,丙二醛(MDA)含量在第30天时达到最高,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宁杞7号’的细胞膜透性呈升高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下降再升高趋势,在第30天时达到最高,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升高再下降趋势,在第45天时均达到最高.[结论]‘黑杞1号’和‘宁杞7号’对不同浓度NaCl溶液均具有积极的盐分生理响应方式,且两品种间生理响应方式存在差异,‘黑杞1号’对NaCl的适应性优于‘宁杞7号’.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枸杞幼苗的耐盐性,为枸杞栽培奠定基础。[方法]以黑果枸杞和红果枸杞的盆栽苗为试材,用Na Cl溶液进行浇灌处理,测定两个枸杞品种叶片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4个抗性生理指标,并分析其生理响应差异。[结果]Na Cl对枸杞的生理指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两个枸杞品种的生理指标总体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化程度不同。‘黑杞1号’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均呈先升高在下降的趋势,细胞膜透性和脯氨酸(Pro)含量在第45天时达到最高,丙二醛(MDA)含量在第30天时达到最高,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宁杞7号’的细胞膜透性呈升高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下降再升高趋势,在第30天时达到最高,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升高再下降趋势,在第45天时均达到最高。[结论]‘黑杞1号’和‘宁杞7号’对不同浓度Na Cl溶液均具有积极的盐分生理响应方式,且两品种间生理响应方式存在差异,‘黑杞1号’对Na Cl的适应性优于‘宁杞7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棉长管蚜和棉蚜对其胁迫棉花的选择行为。【方法】 以无翅棉长管蚜和棉蚜成蚜为研究对象,测定棉长管蚜和棉蚜对种群密度和不同时间蚜虫胁迫的棉花行为反应。【结果】 不同种群密度棉长管蚜取食胁迫下,棉长管蚜对低密度取食胁迫的棉花与健康植株选择性上不存在差异性,而高密度则存在显著差异;棉蚜对高密度棉长管蚜取食胁迫选择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种群密度棉蚜取食胁迫下,棉长管蚜对被取食胁迫棉花与健康植株的选择性上不存在差异性,棉长管蚜能够适应棉蚜为害的棉花;而棉蚜对高密度棉长管蚜和棉蚜取食的棉花与健康植株选择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取食胁迫密度越高则选择差异性越大。随着棉长管蚜取食胁迫棉花时间的延长,棉长管蚜对短时间取食胁迫的棉花选择性上不存在差异性,而在取食胁迫3、5 d的棉花上存在显著差异;取食棉蚜仅在取食胁迫5 d的棉花上存在显著差异。棉蚜取食胁迫棉花不同时间后,不同受害程度棉花对后期棉长管蚜的寄主选择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棉花蚜虫取食偏向选择健康植株,易造成田间扩散,导致棉花受害。棉长管蚜能够适应棉蚜为害的棉花,且与棉蚜长期在田间共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棉蚜取食受蚜害胁迫棉花后,其体内酶活性的变化。【方法】 测定棉蚜取食受棉长管蚜危害24、48、72 h,及棉长管蚜、棉蚜交互危害的棉花后,其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结果】 棉蚜取食经棉长管蚜危害的棉花后,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均呈上升趋势。除SOD在棉长管蚜危害48 h后达到最大值86.03 U/mg,CAT、POD、AChE、GST均在棉长管蚜危害72 h后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52.82、8.12、0.080 9和52.24 U/mg。棉长管蚜和棉蚜交互危害中,2种蚜虫取食次序和取食时间对后取食棉蚜体内酶活性变化影响较大。第1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CAT、SOD、AChE、GST活性变化产生显著影响,第2次棉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CAT、POD活性产生显著影响,第3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POD、AChE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对CAT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72 h-72 h-24 h;对POD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72 h-72 h-48 h;对SOD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48 h-24 h-72 h;对AChE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24 h-72 h-48 h;对GST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72 h-48 h-48 h。【结论】 棉长管蚜危害棉花 72 h,对其后取食棉蚜体内酶活性影响最大;棉长管蚜和棉蚜交互危害中,第1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酶活性影响最大,第2次棉蚜危害和第3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酶活性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13.
研究根系生长发育特征对于正确开展枸杞的栽培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CI-600根系监测系统,在宁夏青铜峡市金沙湾试验基地对枸杞主栽品种‘宁杞1号’和‘宁杞5号’全年的根系形态特征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在年周期内,枸杞根系根长有2次生长高峰期,分别在3月下旬-4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8月下旬;而枸杞根系根直径仅有1次生长高峰期,在8月下旬-9月下旬。枸杞细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先进行增长生长,后进行增粗生长;且在相同时间内,枸杞垂直根系的生长速率大于水平根系的生长速率。‘宁杞1号’枸杞垂直根系主要分布在20~40cm的深度,水平根系主要分布在距树干0~14cm的范围;‘宁杞5号’枸杞垂直根系主要分布在40~60cm的深度,水平根系在距树干0~42cm的范围均匀分布,且在相同时间内较‘宁杞1号’的根系生长量更大,因此在相同生态环境条件及水肥管理措施下,同一树龄的‘宁杞5号’枸杞根系更发达。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探讨饥饿胁迫条件下有翅与无翅棉蚜体内能量物质的差异,旨在为研究饥饿胁迫对有翅棉蚜与无翅棉蚜的代谢机制提供依据。基于棉蚜正常取食棉花,分别测定饥饿胁迫条件下有翅成蚜与无翅成蚜的鲜质量、干质量、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总脂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分析饥饿胁迫下棉蚜有翅成蚜与无翅成蚜的代谢差异。结果表明,(1)棉蚜有翅成蚜饥饿组鲜质量、干质量、含水量分别为1.40~2.06、0.57~1.10、0.67~1.00 mg/20头,取食组分别为1.63~2.06、0.90~1.10、0.57~1.00 mg/20头,取食组的鲜质量和干质量整体高于饥饿组,饥饿组的含水量高于取食组;饥饿组可溶性糖、总脂、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1.21~17.75、19.18~28.95、12.51~19.29μg/mg,取食组分别为13.67~17.75、28.30~32.23、13.77~19.29μg/mg,取食组大于饥饿组。(2)棉蚜无翅成蚜的鲜质量、干质量和含水量与有翅成蚜结果相类似,饥饿组分别为1.43~1.67、0.43~0.90、0.63~1.03 mg/20头,取食组分别为1.47~1.70、0.53~0.90、0.70~1.00 mg/20头;棉蚜无翅成蚜饥饿组的可溶性糖、总脂、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为8.37~13.72、15.24~27.16、14.83~19.49μg/mg,取食组则为8.91~13.72、26.70~29.45、15.21~19.49μg/mg,取食组大于饥饿组。说明在饥饿胁迫下,有翅棉蚜较无翅棉蚜更能适应饥饿胁迫,可能与其迁飞或扩散有关。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22℃条件下,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理论研究了济麦22上麦长管蚜种群生命表,并比较了有翅型和无翅型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结果发现,济麦22上麦长管蚜的寿命为23.0±1.0d,繁殖力为24.6±1.1头/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0)和平均世代周期(T)分别为0.22±0.01 d-1、1.25±0.01 d-1、20.28±1.38头、13.48±0.19 d。济麦22上有翅型麦长管蚜若蚜历期、产蚜前期显著长于无翅型,但成蚜期、产蚜历期和繁殖力却显著低于无翅型。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产地枸杞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蒙杞1号’、‘柴杞’、‘宁杞1号’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枸杞果实百粒质量、果实纵、横径,坏果率、色泽、籽实比及主要成分.结果表明:不同枸杞品种及不同产地同一品种枸杞品质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品种和气候条件共同影响枸杞品质,低温、高海拔、长日照有益于枸杞质量;永登县上川镇产枸杞百粒质量15.35g、果实纵径16.56mm、横径6.39mm、坏果率3.0%、色泽为B级、多糖含量3.4%、浸出物79.87%、总灰分4.52%、酸不溶性灰分0.2%,质量处中等水平,说明该区有益于枸杞种植;宁夏地区是枸杞的优势产区.  相似文献   

17.
筛选繁殖烟蚜和扩繁烟蚜茧蜂的寄主植物对烟蚜茧蜂的规模化繁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8个品种十字花科作物上的单株蚜量随时间的变化和30 d后各种作物上的单株蚜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接蚜后,不同十字花科作物上的单株蚜量皆随接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30 d后,‘板扎19号’白菜、‘板扎超夏妃’白菜、‘籽秧山东’黄萝卜、‘春夏秋冬’白萝卜和‘板叶满身红’红萝卜5个品种的烟蚜数量均较高,达到847.75~1 198.75头/株,其余3个品种白菜‘山东19号’、‘大叶芥菜’和油菜‘A35’较低,仅为628.88~677.43头/株;8个品种平均单株蚜量存在显著差异(F=2.67,P=0.02);从繁蚜效果看,以白菜最好,黄萝卜、白萝卜和红萝卜次之。选择蚜量较高的5个品种进行繁蜂,结果表明:以1∶50的蜂蚜比放蜂25 d后,5个品种上的平均单株僵蚜量达到994.67~1 432.00头/株,平均单株僵蚜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春夏秋冬’白萝卜和‘籽秧山东’黄萝卜平均单株正常蚜量仍高达2 969.67和1 280.00头/株,有较大的繁蚜繁蜂潜力。因此,白菜和萝卜都适宜作为繁蚜寄主,但‘春夏秋冬’白萝卜和‘籽秧山东’黄萝卜是最适宜作为繁蚜和繁蜂的寄主作物。本研究可为烟蚜茧蜂规模化繁殖技术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枸杞木虱对12个不同品种(系)枸杞的选择性及其与寄主物理性状(气孔密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和次生物质(总黄酮、甜菜碱)的关系,采用自由选择法,以雌成虫的产卵量为选择性指标,探讨枸杞木虱对寄主选择性以及与寄主物理性状、次生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枸杞木虱对12个不同品种(系)枸杞的选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宁杞2号宁杞1号宁杞5号宁杞7号宁杞4号07-1黄果06-16宁杞3号宁杞6号0901黑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枸杞木虱的选择性与寄主的栅栏组织厚度(r=-0.428 7,P0.05)和海绵组织厚度(r=-0.362 2,P0.05)无显著相关关系;与寄主的总黄酮含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592 9,P0.05)关系;与寄主的气孔密度和甜菜碱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 4(P0.01)和0.785 5(P0.01)。总黄酮含量和甜菜碱含量对枸杞木虱的寄主选择性有很大影响,总黄酮含量越高越不利于枸杞木虱的寄主选择,而气孔密度越大、甜菜碱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枸杞木虱的寄主选择。  相似文献   

19.
雄性不育枸杞‘宁杞5号’既是一个有推广价值的枸杞良种,又是一个宝贵的育种材料。该品种在生产中表现出丰产、稳产、果粒大、鲜食口感好、采摘省时省工等综合优势,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本文对‘宁杞5号’的生物学特性及物候期进行了系统观察,对栽植技术措施进行了细致总结,希望对西北地区同类地貌的绿化和枸杞栽植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宁夏地区不同品种枸杞果实发育动态和品质进行比较,为枸杞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供试材料为国家林业局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枸杞种质资源圃的宁杞1号、宁杞6号、宁杞7号和宁杞8号枸杞植株。每个枸杞品种随机选取5株,每株标记刚出萼枸杞5颗,每隔2 d测定各品种果实纵、横径的生长动态,果实成熟时测定果实外在品质和内在品质。【结果】不同品种枸杞的果实发育动态趋势大体一致,不同时期纵、横径生长速率的差异,导致果实出现"S"型增长,千粒重和纵径最大的是宁杞8号,横径最大的是宁杞7号,宁杞6号是4个品种中多糖含量最高的品种。【结论】4个枸杞品种果实纵、横径生长成双"S"曲线,宁杞8号为长果类品种,宁杞1号、宁杞6号、宁杞7号为短果类品种,宁杞8号果实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