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研究两种桑树原料(桑树粉和桑树枝)水提物对桑黄液态深层发酵的影响,对平板培养基桑黄菌丝体生长的关键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得出桑树粉可作为生长因子;通过种子培养和发酵培养试验,探究桑树粉或桑树枝对桑黄液态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3%桑树粉及2%桑树枝对桑黄菌丝体在种子培养基中的生长具有促进效果,且该条件下的菌丝体干重达到最大,分别为7.75 g/L和5.16 g/L,较空白对照分别提高了133.43%和55.42%。发酵培养基中,3%桑树粉促进桑黄菌丝体生长作用最显著,最大生物量达到17.15 g/L,较空白提高了16.43%,而桑树枝对桑黄菌丝体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该两种桑树水提物对桑黄液态深层发酵的研究,能为桑黄液体发酵及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株野生桑黄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野生桑黄子实体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菌丝体种。对该菌种菌丝体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桑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0,最适碳源是葡萄糖,菌丝最适生长袋料培养基是桑树木屑培养基。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浙江地区采集的野生桑黄菌株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并探讨其培养特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桑黄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野生桑黄菌株(编号SA-1)进行鉴定;基于ITS1-5.8S-ITS2序列,对菌株SA-1和桑黄孔菌属的桑树桑黄、高山桑黄、锦带花桑黄、杨树桑黄、环区桑黄、小孔忍冬桑黄、暴马桑黄共8个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分析;设置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温度和pH开展单因素试验,分析各培养因子对桑黄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并运用L_9(3~4)正交试验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将野生菌株SA-1鉴定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e sanghuang),但其与桑黄孔菌属中其他6个菌株的遗传距离较远。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桑树桑黄和菌株SA-1聚为一类(bootstrap=100%),其他6个菌株聚为另一类。单因素试验确定SA-1菌丝生长的适宜培养温度为27.5℃,最适pH为7.0,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无机盐为KH_2PO_4;经正交试验得到最适培养条件为可溶性淀粉20 g/L,蛋白胨4 g/L,KH_2PO_4 1 g/L,培养温度30℃。【结论】确定浙江地区采集的野生桑黄菌株为桑树桑黄(S.sanghuang),并初步筛选出了该菌株的适宜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4.
以野生猴头菇菌株作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微量元素为0.15%KH2PO4+0.1%MgSO4(补充微量元素K和Mg),最优栽培模式为棚内立体床架摆放式栽培。子实体纵长6~12 cm,子实体横长8~13 cm,子实体紧实成白色,圆形或猴头形,菌刺长,菌丝抗杂能力强,单朵鲜重210~275 g,平均鲜重250 g,生物学转化率为108.70%,适宜人工栽培。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测定生菜花粉的活力,优化生菜花粉离体萌发培养基,筛选最适的培养时间、温度及转速。【方法】以生菜品种‘S39’为材料,使用BK培养基和ME3培养基测定生菜花粉的萌发率,并在这两种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不同质量浓度聚乙二醇1500和聚乙二醇4000,测定不同培养温度、时间及转速下的花粉萌发率。【结果】生菜花粉在BK培养基和ME3培养基中萌发率均极低,添加300 g/L聚乙二醇4000能极显著提高生菜花粉的萌发率。最适的培养条件为33℃100 r/min摇床中避光培养12 h。【结论】采集生菜‘S39’完全开放时期的花粉,使用优化后的培养基:200 g/L蔗糖+0.1 g/L H3BO3+0.236 g/L Ca(NO3)2·4H2O+0.04 g/L CaCl2·H2O+0.12 g/L MgSO4·7H2O+300 g/L聚乙二醇4 000在3...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产二氢大豆苷元菌株发酵培养基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优化。【方法】 以脑浸心肉汤培养基(BHI)为基础,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主要因素(碳源、氮源、生长因子和无机盐)及其适宜的浓度范围,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采用响应面法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培养基中的最佳组成成分。【结果】 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葡萄糖、蛋白胨、VB1和KH2PO4能够提高二氢大豆苷元的产量,响应面分析法进一步确定在以BHI为基础的条件下,葡萄糖的补充量为10.22 g/L、蛋白胨为6.00 g/L、VB1为0.49 g/L、KH2PO4为0.82 g/L。验证试验显示在培养基优化后的条件下,DHD的产生量为0.27 μg/mL,与预测值0.28 μg/mL接近。【结论】 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分析明确了产二氢大豆苷元菌株发酵培养基最佳成分为38 g/L的BHI、10.22 g/L的葡萄糖、6.00 g/L的蛋白胨、0.49 g/L的VB1、0.82 g/L的KH2PO4。  相似文献   

7.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苏云金芽孢杆菌菌剂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宜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粉20g/L,蛋白胨20g/L,KH2PO42g/L,MgSO42g/L,pH8.0;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35℃,培养时间48h。  相似文献   

8.
白芨的野生资源濒临匮乏,其种子自然萌发比较困难,因此传统的白芨种植方法已不适于市场需求。以白芨种子为材料,探究白芨种子萌发、生根及组培苗移栽驯化的最佳方法。白芨种子萌发最佳培养基为MS+蔗糖30 g/L+琼脂8 g/L+马铃薯10 g/L,增殖培养基为MS+蔗糖30 g/L+琼脂9 g/L+KT 1.0 mg/L+NAA 0.2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NAA 0.2 mg/L+IAA 1.0 mg/L+蔗糖30 g/L+琼脂9 g/L+马铃薯25 g/L,马铃薯可促进白芨组培苗根的生长,组培苗驯化的最佳处理为预先将培养瓶开瓶进行适应性锻炼,2~3 d后把组培苗移至炼苗基质中,这样可提高白芨组培苗的成活率。白芨工厂化育苗体系的建立可有效地扩大白芨的种植规模,缩短育苗时间,从而更好地利用和保护白芨野生资源。  相似文献   

9.
为保护开发野生桑树桑黄种质资源,对17个不同来源的野生桑树桑黄菌株开展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桑黄菌株DNA进行扩增,分析扩增条带,利用NTSYS软件构建亲缘关系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16条ISSR引物中,有10条ISSR引物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10条引物共检测到90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717个,多态性百分比79.3%。在DNA指纹图谱中,引物P5、P812扩增条带多态性最高。NTSYS-PC2.10e软件分析表明,17个桑树桑黄遗传相似系数为0.57~0.99。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GS)约0.65处,可将17个桑树桑黄划分为2大类群: S4,S23,S26为一大类群,其余为一大类群。综上可知,桑树桑黄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分子标记可有效区分不同桑树桑黄菌株。  相似文献   

10.
优化光合细菌发酵培养基,并研究其产酶特性和脱氮特性,以提升光合细菌在水质改良中的效果。采用双层平板法从河南省新乡市卫河水域底泥中分离筛选出1株光合细菌,命名为WH-1,通过菌株形态学观察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株WH-1为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为提高培养的WH-1菌液浓度,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得到最佳培养基配方:CH3COONa 1.0 g/L、NH4Cl 0.5 g/L、酵母浸粉3.0 g/L、NaCl 2.0 g/L、K2HPO40.2 g/L、NaHCO33.0 g/L、MgSO40.2 g/L。培养基优化之后,经流式细胞仪计数,WH-1菌液浓度达到4.37×109个/mL,较优化前增长43.33%。产酶特性试验结果显示,菌株WH-1可以产纤维素酶、淀粉酶,但不能产蛋白酶。在高质量浓度的氨氮(NH3-N)、亚硝酸氮(NO2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桑黄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丝和子实体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桑黄菌生长最适母种培养基为加富PDA培养基,最适原种培养基为麦粒培养基,最适栽培料培养基为桑树木屑40%,棉籽壳40%,麸皮18%,蔗糖1%,石灰1%,含水量65%,菌丝生长速度4.63 mm·d-1,每袋产桑黄子实体干重22 g。  相似文献   

12.
正桑黄是著名的药用真菌,在抗癌、抗氧化、降血糖、调节免疫等方面有显著功效。下面,根据药用菌市场需求和思南的原材料、栽培、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资源,说明思南引种药用菌桑黄的可行性。1桑黄的生长特点及认知1.1桑黄由来桑黄是著名的药用真菌,因寄生于桑树而得名,别称桑臣、桑耳、桑黄菇,学名为Phellinus linteus。特点是颜色特别鲜黄,呈蛋黄色。其中,寄生于野生老桑树枯木之上的野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生防菌株 HY-02 的除草活性,探究最优培养基成分配比及其最适发酵条件。【方法】通过 7种固体培养基的筛选确定菌株 HY-02 的最适固体培养基,利用单因素试验优化菌株的各成分配比,筛选出菌株HY-02 最佳发酵培养基;通过响应面设计筛选出最佳碳、氮源及无机盐的成分配比;对温度、转速、装液量、发酵时间及 pH 等条件进行筛选,得到最适培养条件。【结果】通过优化,菌株 HY-02最佳碳、氮源及无机盐的成分配比为:蔗糖:79. 789 g/L,NaNO3:8. 763 g/L,无机盐:5. 472 g/L(其中 K2HPO43. 44 2g/L、KCl 0. 860 g/L、MgSO4·7H2O1. 147 g/L、FeSO40. 022 9 g/L)。最适发酵条件:装液量 200 mL、发酵时间 4 d、温度 25 ℃、转速 165 r/min 和pH=7。【结论】通过优化提高了菌株HY-02的产孢量,为生防制剂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响应面法对红枣黑斑病的拮抗细菌JK1培养基进行优化,提高其发酵产物中芽孢的浓度。为该菌应用提供数据。【方法】单因素实验确定培养基碳氮源物质,Plackett-Burman试验分析发酵培养基中对JK1发酵影响最重要的主要因素;运用最陡爬坡法对主要因素进行试验,获得主要因素的最适范围。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主要因素的最优水平。【结果】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麦芽浸粉 25.00 g/L、葡萄糖 0.57 g/L、大豆蛋白胨 12.5 g/L、NaCl 2.7 g/L、K2HPO4 0.25 g/L 、MgSO4 0.625 g/L。【结论】在最优发酵培养基培养下,多粘类芽孢杆菌的芽孢数提高了3.4倍,达到4.92×109CFU/mL。  相似文献   

15.
桑黄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桑黄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进而提高该菌株黄酮类活性物质的产量。利用不同碳源、不同氮源对桑黄进行液体发酵,测定胞内黄酮产量,筛选出最佳种类的碳源和氮源。进一步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浓度碳、氮源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胞内黄酮产量的影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桑黄黄酮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获得黄酮产量最高的培养基组合。结果表明,桑黄产黄酮的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最佳氮源是酵母提取物。优化后黄酮发酵培养基中的麦芽糖浓度为46.5 g/L,酵母提取物浓度为6.0 g/L,培养基初始pH值为4.32,优化后培养基黄酮产量达到(65.3±2.5) mg/L。获得了桑黄黄酮发酵的最佳培养基,为进一步研究桑黄黄酮生物合成调控以及提高桑黄黄酮含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桑黄作为一类珍贵的药用真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伴随着桑黄药用功能研究的深入全面系统化,其药用功效逐渐为大众所熟知,采收量持续增加,由此出现了桑黄野生资源的数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难题,因此,亟需开展人工栽培技术领域的研究,本文从桑黄子实体的人工栽培、桑黄菌丝的发酵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剖析与总结,并对桑黄人工栽培和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桑黄的综合开发利用及深入系统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集野生鼓槌石斛的成熟蒴果,利用组培无菌快繁技术获得大量野生鼓槌石斛种苗。[方法]将野生鼓槌石斛成熟蒴果消毒灭菌,并将其种子播种于MS培养基上获得大量原球茎,然后分别转接到不同的培养基上,最后在不同阶段的培养基上筛选出适合野生鼓槌石斛分化和生长的培养基。[结果]将野生鼓槌种子在MS培养基上培养,种子萌发率达95%以上;最利于原球茎分化的培养基为3/4MS+NAA 0.8 mg/L+6-BA 0.2 mg/L+土豆泥4%+蔗糖30 g/L+琼脂5 g/L,成苗率高、出苗整齐;最适幼苗生长培养基为3/4MS+NAA 0.8 mg/L+6-BA 0.2 mg/L+香蕉汁7%+土豆泥2%+蔗糖30 g/L+琼脂5 g/L,小苗粗壮、叶片浓绿;最适生根壮苗培养基为3/4MS+NAA 0.8 mg/L+6-BA 0.2 mg/L+香蕉汁7%+土豆泥2%+AC 0.5 g/L+蔗糖30 g/L+琼脂5 g/L,瓶苗生根多而粗壮,叶片浓绿生长整齐。[结论]该研究为野生鼓槌石斛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明裂褶菌高产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为其菌丝体的批量生产及活性产物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方法,通过摇瓶培养优化裂褶菌高产菌丝体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葡萄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淀粉)、氮源(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土豆浸粉、大豆蛋白胨)及生长因子(维生素B1、L-谷氨酸、α-萘乙酸、油酸、吲哚丁酸)。【结果】筛选出最优碳源(蔗糖)、氮源(牛肉膏)、生长因子(L-谷氨酸)进行正交试验的3个浓度水平(30 g/L、40 g/L和50 g/L,6 g/L、8 g/L和10 g/L,1.5 mg/L、2 mg/L和2.5 mg/L),各因子菌丝体的产量分别为16.10~19.56 g/L,13.26~14.53 g/L,9.40~9.78 g/L;裂褶菌高产菌丝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配方为蔗糖50 g/L+牛肉膏8 g/L+L-谷氨酸2 mg/L+MgSO4·7H2O 1 g/L+KH2PO4 2 g/L,pH 6.0。在此条件下裂褶菌菌丝体产量达21.51...  相似文献   

19.
药用真菌桑黄的液体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优化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海庆  周阳  傅华英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34(5):1039-1042,1048
为探索名贵药用真菌桑黄摇瓶发酵培养基较优配方,在探索到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种类和不同浓度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分别选取玉米粉、黄豆粉、氯化钾作三因素三水平的L9(34)正交摇瓶培养试验.摇瓶发酵置于摇瓶转速135 r/min,28℃温度下培养9d,以桑黄菌丝体干质量为检测指标进行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筛选.初步获得桑黄摇瓶发酵培养基较优配方:玉米粉30 g/L,黄豆粉10 g/L,氯化钾2 g/L,KH2PO44g/L、MgSO42g/L、VB1 0.1 g/L,使桑黄菌在摇瓶发酵培养条件下其菌丝体干质量可达2.23 g/100 mL.初步获得桑黄摇瓶发酵培养基较优配方,为进一步的桑黄菌摇瓶发酵工艺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黑木耳液体菌种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黑木耳菌丝体生物量为主要考察指标,通过对黑木耳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进行筛选,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黑木耳液体菌种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葡萄糖20 g/L,蛋白胨10 g/L,磷酸二氢钾2 g/L,硫酸镁1.5 g/L;最佳发酵条件为pH 6,150 r/min,26℃,接种量3 mL/100mL。该条件下黑木耳菌丝体生物量为1.22 g/100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