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盐池县沙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以及草地恢复和土壤恢复之间的关系,为草地土壤系统的恢复治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宁夏盐池县北部不同深度和不同沙化程度草地的土壤养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全磷、全氮、全钾、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土壤酶活性、土壤水分随着土壤沙化程度的加剧而降低,土壤p H随沙化程度加剧而增大,且不同沙化程度草地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0~60 cm土层土壤全磷、全氮、全钾、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不同深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p H、水分、过氧化氢酶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且不同深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随着盐池县草地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呈显著性下降趋势,而p H则呈现上升趋势。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物理性质则随之增加,土壤表层理化性质及其酶活性对草地退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采自彰武县林地、耕地、草地利用方式下195个不同沙化程度的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彰武县地区沙化普遍较重,表现出养分贫瘠化,土壤粗粒化。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土壤肥力降低。利用方式不同,风沙土的理化性质也不同,导致沙化程度也不同,具体利用方式沙化程度为耕地、林地、草地依次降低,说明耕地受着人为因素的严重影响,增加了土壤细颗粒含量,且大量施肥,使耕地土壤肥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磷素含量增加的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农用残膜会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本文选择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作为实验对象来探讨农用残膜对土壤理化性质跟作物产量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农作物种植在没有处理农用残膜的土壤中跟种植在清除了农用残膜的土壤中,农作物产量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对比清除农用残膜的土壤,清除土壤中的农用残膜清除后,农作物的产...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土壤的生产能力也备受人们关注,在地处干旱或半干旱的沙化土地上种植菊芋,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还可以提升防风固沙的效果。菊芋是目前干旱地区治沙的最佳选择,具有成本低廉一次播种后以每年20倍的增长速度迅速扩大特点,对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其有机质含量起着关键性作用。笔者本文就菊芋种植对沙化土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进行以下探究,希望对相关治沙从业人员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了解不同植被建设措施对沙化土地理化性质的影响,在黄羊滩地区选取不同树种、不同配置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建设措施,按随机抽样布点,分层取土样。制成混合土样后测定其各项理化性质数据,并对不同治理措施内的沙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纯林地土壤肥力以小叶锦鸡儿最佳;乔灌混交林改良土壤的效果好于乔木纯林。该成果为采用植被建设措施改良沙化土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对桑树水土保持效益的客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理化性质分析法,研究桑树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抗蚀性能。[结果]桑树林地可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抗蚀性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剑持的土壤改良效果最好,有机质含量最高(30.67 g/kg),是湖桑32号的1.82倍。各样地土壤团聚体分布均不均匀,风干土团聚体主要分布在>5 mm范围;3种桑树林地>0.25 mm风干土团聚体(94.50%~97.00%)和水稳性团聚体(50.16%~61.66%)含量均较高,并以嘉陵20号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大(61.66%),表明该桑树对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强其土壤稳定性效果最好。嘉陵20号水稳性指数为0.52,其结构体破坏率最小(36.43%),水稳性团聚体的GMD和MWD分别为1.06和1.33 mm,表明抵抗降雨侵蚀和径流冲刷能力最强。嘉陵20号的内摩擦角为13.712°,为剑持的1.40倍,湖桑32号的黏聚力最大,说明这2种桑树均对土壤有较高的改良作用。[结论]剑持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最优,嘉陵20号在改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方面具有较高优势,湖桑32号可以提高土壤黏聚力以增强土壤的抗侵蚀力,三者在对土壤的水土保持效应方面各有优势。其中,嘉陵20号在各方面的表现较优,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2014年8月6日,在穆陵林业局共和经营所,选取种植西洋参生长1~4 a的参床土壤,分析西洋参种植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选取次生柞林地、2013年种植大豆的农田地、2013年种植西葫芦的农田地、2010年种植西洋参的农田地(2013年收获的西洋参前茬地),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对比分析4种土壤理化性质与西洋参种植年限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种植时间延长,对参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变大;土壤含水量、速效N、p H与种植年限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孔隙度与种植年限显著相关(P0.05)。土壤中微量元素分析显示,林地土壤中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均明显高于种植西洋参的土壤;每种微量元素在连作西洋参土壤中,都呈现逐年减少的特征;西洋参种植1 a和种植4 a,土壤中各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变化明显。不同前茬作物的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显示,4种不同前茬作物土壤之间,含水量极显著相关(P0.01),p H、速效N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8.
《天津农业科学》2015,(5):77-80
通过设计不同的追施肥配方,研究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番茄产量与品质以及种植效益的影响,确定合理的追施肥配方,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番茄种植效益,并尽量减少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不同追施肥配方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番茄产量、效益的影响,处理B为较优的追施肥配方。  相似文献   

9.
镉在桑树体内的迁移与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品种和种植密度对桑树吸收土壤镉及在其体内运转规律的影响,选择湖南邵阳洞口和岳阳临湘两地的重金属污染区为研究区,按照不同种植密度(15 000、30 000、45 000株·hm-2)种植三个品种桑树(粤桑11号、农桑14号和强桑1号),并对桑树植株中镉的含量与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污染区的土壤受到镉的重度污染,其中岳阳临湘污染区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风险高于邵阳洞口污染区;在试验设置的种植密度范围内,桑树地上部(茎、枝、叶)镉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高密度的种植方式有利于提高桑树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在整个桑树植株中,根部镉的平均含量约占总量的40%,茎部和枝部镉的平均含量约占44%,叶片镉的平均含量约占16%;土壤Cd污染程度的增加提升了桑树根向上运输Cd的能力,桑树在洞口试验区根-茎、根-枝、根-叶的转运系数分别为0.37~0.46、0.38~0.51、0.37~0.49,临湘试验区分别为0.50~0.83、0.42~0.61、0.54~0.64。研究进一步表明,桑树可种植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不同改良措施对沙化土壤水分、pH值和电导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疆典型的沙化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了5种改良措施,分别为种植燕麦(A1)、种植油菜+燕麦(A2)、种植燕麦+油菜秸秆翻耕+生物菌肥(A3)、种植燕麦+农家肥(A4)、种植燕麦+农家肥+生物菌肥(A5)),研究了5种改良措施对沙化土壤水分变异规律、土壤pH值及电导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改良措施下,土壤水分变异性、土壤pH值及电导率均有显著差异。A3和A5处理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土壤pH值和电导率均降低A3,处理和A5处理改良效果较其他处理更显著。因此,种植作物时,农家肥或绿肥与生物菌肥配合施用,可有效改善沙化土壤的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新疆南部不同种植年限枣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枣园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研究区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土层分布上的变化,以期对该地区土壤管理及枣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测定项目包括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量、p H值、碱解氮含量、速效磷、速效钾。结果发现,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枣园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呈逐年累积趋势,速效磷含量是3年5年10年15年,有机质含量是3年5年15年10年;而碱解氮含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研究区土壤碱解氮含量在11.26~28.16 mg·kg-1之间,且平均值是22.10 mg·kg-1。总体上看研究区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缺乏状态,建议枣农合理地多施加氮肥。枣树种植时间的长短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程度不同,总体表现是枣树种植时间越长,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2.
辽西北地区沙化土地日益增多,如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发挥土地、气候、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实施退耕还桑,创建生态桑园,既可促进农民致富,推动缫丝、丝绸等加工业的发展,又能遏制土地沙化和减少沙尘暴,改善生态环境。一、桑园选址桑树对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能生长农作物的耕地都可以栽种桑树。桑树是多年生树种,在建立桑园时要从长远规划考虑,选定地点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有机肥、生物炭配施对吉林省西部沙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设置不施改良剂、单施有机肥、单施生物炭、低量生物炭+有机肥、高量生物炭+有机肥这5种处理,进行为期3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剂的施加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持水性及团聚体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土壤电导率、阳离子交换量和速效养分元素含量。不同处理间的效果存在差异,其中生物炭、有机肥联合施加对土壤各项理化性质的影响均明显高于单施处理的效果,以高量生物炭+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佳。单施生物炭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总有机碳及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优于有机肥,单施有机肥对速效磷含量作用效应优于单施生物炭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苍梧崩岗洪积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探索有利于崩岗洪积扇农田土壤恢复的土地利用方式.[方法]以苍梧县龙圩镇崩岗洪积扇为调查对象,对比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性,并采用修正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洪积扇土壤进行肥力评价.[结果]崩岗洪积扇土壤采用不同土地利用来恢复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相对于撂荒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黏粒含量均有所增加,土壤养分均存在不同程度提高.对其进行肥力评价可知:撂荒地和桉树林肥力属于四等,杉树林肥力为三等,沙糖桔园肥力属于二等,而菜园肥力达到一等.[结论]崩岗洪积扇采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均有利于沙化土壤的恢复,尤其是利用于菜园和沙糖桔园耕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以武夷山3个不同地域茶园土壤及6个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茶青品质,研究不同茶园茶青品质的差异及与种植土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虽然3个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明显,但其土壤肥力指数大部分达到一级标准,可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在茶多酚含量上,肉桂、水仙、铁罗汉、玉观音以九龙窠茶园的含量最高,半天妖、瓜子金以旗山茶园最高;在氨基酸含量上,肉桂、水仙、铁罗汉、玉观音以龟岩茶园的含量最高,半天妖、瓜子金以九龙窠茶园最高;在咖啡碱含量上,肉桂、水仙以旗山茶园的含量最高,铁罗汉以龟岩茶园最高,半天妖、瓜子金、玉观音以九龙窠茶园最高.不同茶园之间的茶青品质存在显著差异,可通过主成分分析区分来自于旗山、龟岩、九龙窠茶园的茶青.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青品质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同茶园的相关性指标不一致.综上,种植土壤的理化性质显著影响茶树的茶青品质,对不同茶树品种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茶树品种特性选择不同的种植土壤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对沙质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绿豆-冬小麦种植体系为供试作物,以不施肥、农家肥和腐植酸肥料为对照,通过施用不同量的生物质炭,研究不同用量生物质炭对沙质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土壤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随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在短期内(0~14个月),高施入量生物质炭处理(>10;)对土壤各粒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P<0.05),低施入量影响不明显(P>0.05);生物质炭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表现为前季绿豆产量、生物量增幅明显(P<0.05),后季冬小麦产量、生物量与CK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生物质炭作为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城市污泥可以改善沙质化土壤结构,提高沙质化土壤理化性质。针对目前土壤沙化和荒漠化的生态问题,结合城市污泥有机质含量、微生物含量高等特性,本文概述了目前城市污泥改良沙质化土壤的研究现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采用城市污泥进行沙质化土壤修复对种植植物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并对今后开展城市污泥改善沙质化土壤的研究进行展望,以利于更好地促进城市污泥堆肥在沙质化等贫瘠土壤中的应用,实现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同时还可促进沙化土壤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污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微生物等养分同时也富含重金属等有害成分,利用其改良沙质化土壤时,如何选择城市污泥衍生物、如何确定施入量、施入时间等城市污泥施用的相关安全性研究可能会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为减少生姜种植中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的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壤面源污染加剧、土传病害加重等问题,提高生姜种植效益,本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组合,探索枣庄地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生姜生长状况、产量、效益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生姜抗茎基腐病能力,增加生姜产量和效益,其中以处理4(30%替代比例,施用复合肥1.89 kg、生物有机肥7.2 kg)产量和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9.
南方风沙化土地种植芦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南方风沙化土地种植芦笋后 ,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 ,风沙化土地的肥力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主要表现为 :土壤中小于0 .0 1mm的物理性粘粒含量提高 ,团粒结构得到改善 ,土壤持水能力和养分含量提高。芦笋可以作为南方风沙化土地改良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20.
以河北省永清县萝卜种植区不同种植年限大棚萝卜的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深度(0~20、20~40 cm)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含量的频数分布及相关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特征,研究萝卜种植年限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土壤p H值、EC值在2层之间没有明显差别外,其他各指标含量在表层土壤中均极显著高于下层土壤;其中,上、下2层土壤中碱解氮、有机质含量的频数分布曲线均呈正态分布;表层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与种植年限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上下2层土壤有效态铁、锰、铜、锌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对脲酶活性产生直接影响,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对脲酶活性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间接作用上;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对碱性磷酸酶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速效磷含量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速效钾产生的间接性影响来实现的。综上所述,大棚萝卜种植到一定年限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会发生变化,因此,要根据平衡施肥的理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大棚萝卜土壤养分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