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在晚播条件下(10月21日播种),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进程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籽粒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播小麦灌将期间籽粒干物质积累以logistic曲线递增,灌浆速度的变化为单峰曲线,籽粒含水量呈直线下降。晚播小麦的灌浆速度上升快、下降早、峰值高、时间短,灌浆中后期的灌浆速度与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生产中应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提高其灌浆速度特别是促进中后期的灌浆速度以及注意选用灌浆速度快尤其是中后期灌浆速度快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在晚播(10月21日播种)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进程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籽粒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播小麦灌浆期间籽粒子物质积累以logistic曲线递增,灌浆速度的变化为单峰曲线,籽粒含水量呈直线下降.晚播小麦的灌浆速度上升快、下降早、峰值高、时间短,灌浆中后期的油浆速度与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生产中应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提高其灌浆速度,特别是促进中后期的灌浆速度以及注意选用灌浆速度快,尤其是中后期灌浆速度快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采用3个小麦品种,研究了本区生态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和去剑三叶对灌浆特性的影响。在正常栽培条件下,安宁河流域小麦灌浆时间长达50天左右,籽粒体积和鲜重较四川盆地高15-20%,但因干热风影响,灌浆后期脱水速度快,这一特性制约了粒重潜力的发挥。不论去叶与否,籽粒鲜重和体积增长过程符合y=a+bx+cx^2二次抛物线方程,籽粒干重则可用Logistic曲线方程描述。去叶后粒重下降15.12~21.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期洛旱7号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旱地小麦品种洛旱7号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播期,用Logistic方程y=k/(1+e(a-bx))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研究洛旱7号在不同播期下的灌浆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小麦品种洛早7号籽粒灌浆规律符合Logistic 方程生长曲线,各个播期的洛早7号灌浆过程均呈"S"型变化,但方程中各参数因播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播期的推迟,灌浆持续时间逐渐缩短,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缩短、同时也降低了灌浆快增期的灌浆速率,从而使粒重逐渐降低.因此,在生产上洛旱7号应当适时旱播,可以达到提高粒重的目的,为洛旱7号的高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小麦西农1376籽粒干物质累积特点及调控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品种西农1376开花受精和籽粒形成是在较低温度下完成的,其早熟性是通过早花、电实获得的;该品种籽粒发育3个阶段对粒重的贡献分别为16.79%;76.19%和7.02%,主灌浆期是决定其粒重高低的关键时期;主灌浆期灌浆速度快、持续时间、(特别是灌浆高峰期)长、干物质累积量多是该品种粒重高、丰产潜力大的重要生理原因,扩大、协调光合源,用播期 灌浆期温光条件和适当增加开花后水肥投入是提高该品种粒重的  相似文献   

6.
以近3年来在宁夏中南部干旱地区种植的耐旱中早熟玉米品种昊玉9号、大丰30、富农340、华金5号为试材,通过对灌浆速率、脱水速率、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和产量等项目进行差异分析,旨在选择产量高、含水量低的玉米品种以解决宁南山区无霜期短、热量资源不足,高海拔地区玉米不能正常成熟的问题。结果表明,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各品种籽粒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均呈现前期下降速度快,后期速度下降慢的变化趋势。各品种籽粒百粒干质量的动态变化均呈"S"形曲线,表现出前期上升缓慢、中期快速、后期平稳的趋势。籽粒灌浆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灌浆速率在高峰期之前呈线性增加,且速度增加较快,而高峰期之后又呈缓慢下降趋势。高灌浆速率持续时间与百粒质量关系密切,持续时间越长,百粒质量越高,反之亦然。不同品种籽粒的脱水速率均表现为前期急剧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但品种间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华金5号大丰30富农340昊玉9号。  相似文献   

7.
小麦品种西农1376开花受精和籽粒形成是在较低温度下完成的,其早熟性是通过早花、早实获得的;该品种籽粒发育3个阶段对粒重的贡献分别为16.79%,76.19%和7.02%,主灌浆期是决定其粒重高低的关键时期;主灌浆期灌浆速度快、持续时间(特别是灌浆高峰期)长、干物质累积量多是该品种粒重高、丰产潜力大的重要生理原因。扩大、协调光合源,用播期调控灌浆期温光条件和适当增加开花后水肥投入是提高该品种粒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灌浆期干旱条件下不同衰老类型小麦生理和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以灌浆期大田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绿素降为0的时间为标准,将11个品种分为不同的衰老类型,比较不同衰老类型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用logistic方程对小麦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并分析不同灌浆参数与小麦粒重的关系及小麦的灌浆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抗衰老小麦叶绿素含量、有效光合叶面积降为0的时间较非抗衰老小麦推迟7~15 d,但千粒重却较非抗衰老小麦降低10 g左右 干旱条件下子粒灌浆速率对小麦粒重影响显著,而灌浆持续时间与粒重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黄淮麦区不同生态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目前河南省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和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新培育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用Logisitic方程对黄淮麦区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用变异系数法分析了各灌浆参数的变异大小,用相关分析研究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旱地各灌浆参数变异系数均大于水地,水旱地品种均为T3、R3的变异系数较大,其次是R1和R;水地品种间Tmax和T差异小,相对稳定;旱地品种R2和T相对稳定。水地品种中,最大灌浆达到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各阶段灌浆速率是影响其粒重的主要因素,其中R对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对旱地品种,与粒重显著相关的灌浆参数为R3、R、T2。针对河南省豫西丘陵地区小麦灌浆后期常有干热风的气候特征,通过栽培措施协调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的矛盾,针对不同灌浆特点选育不同用途小麦品种,从而达到增加粒重、获得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K型杂交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1996年选用5个K型小麦不育系与7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杂交种的灌浆特性。结果表明,K型杂交小麦籽粒干重变化呈“S”形曲线,与常规品种(亲本)相比,表现为“前慢、中快、后慢且变异大”。杂交种籽粒干重变化可归纳为3种类型:(1)前期介于双亲之间或低于低亲,中期介于双亲之间,最终粒重超过高亲;(2)前期低于低亲,中期介于双亲之间,最终粒重超过中亲值;(3)前期低于或介于双亲之间,最终粒重低于中亲值。绝大多数杂交种前期灌浆速率低于高亲甚至低于低亲,中期灌浆速率大幅度提高,部分杂交种可超过高亲。  相似文献   

11.
灌浆期高温和干旱对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盆栽和人工气候箱模拟条件下,研究了高温与干旱胁迫对两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豫麦34号(强筋)和豫麦50号(弱筋)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抑制了子粒灌浆速率,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提前,灌浆持续期缩短,导致子粒干物质积累量下降.不同时段高温胁迫对粒重的影响有差异,豫麦34号和豫麦50号分别以前期和中期受高温胁迫影响最大,后期相对小.豫麦34号以中期干旱胁迫粒重降幅最大,而豫麦50号在前期受干旱胁迫影响最大,后期干旱使两品种的粒重略有增加.高温和干旱对小麦子粒灌浆特性及粒重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水、温互作效应.研究还表明,渐增期平均灌浆速率的降低及快增期、缓增期持续时间的缩短是最终导致粒重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水分胁迫对水稻结实期活性氧产生和保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探索不同抗旱品种在结实期水分胁迫条件下叶片活性氧对水稻膜脂的伤害和清除机制。【方法】选用抗旱性不同的3个杂交水稻品种,在干旱棚内分别在正常供水和水分胁迫条件下,研究水稻结实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双氧水(H2O2)、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及保护性酶活性等生理性状变化。【结果】结实期随土壤水分胁迫加剧和时间延长,细胞膜脂过氧化加重,抗旱性弱的品种膜脂过氧化更为严重;O2- 和H2O2积累迅速,抗旱性弱的品种比抗旱性强的品种积累速度快、幅度大;GSH、AsA、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且表现为,抗旱性弱的品种降速快、幅度大。抽穗后0~14 d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3种酶活性升高,随后下降。【结论】抗旱性强的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O2-积累速率、H2O2含量、叶片MDA含量、GSH含量、AsA含量及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幅度与品种的抗旱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水分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及淀粉合成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索不同水稻抗旱品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籽粒灌浆特性及有关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抗旱性不同的3个杂交水稻品种,分别在正常供水和水分胁迫条件下,研究水稻茎鞘物质运转、籽粒灌浆和淀粉合成有关酶活性。【结果】水分胁迫下,抽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干物重以及抽穗后茎鞘物质输出量、输出率、转化率均下降;籽粒生长潜势、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降低,籽粒生长活跃期缩短,各品种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提前;籽粒灌浆过程中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Q酶和ADPG焦磷酸化酶3种酶活性都不同程度的被抑制。各性状抗旱性强的品种均比抗旱性弱的品种减少的幅度小。抽穗期茎鞘干物重、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输出量、输出率和转化率均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水分胁迫下抗旱性强的品种具有较高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籽粒灌浆速率及淀粉合成有关酶活性,是产量降低较少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As a major abiotic stress, drought causes instability and deterioration of malt barley quality. There is distinct difference among barley cultivars in the responses of the main malt quality traits to drought stress. In the previous study, we identified some Tibetan wild barley accessions with relatively less change of malt quality traits under drought.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impact of drought stress during grain filling stage on grain weight and several important malt quality traits, including total protein content, β-glucan content, limit dextrinase activity, β-amylase activity, and protein fractions in four barley genotypes(two Tibetan wild accessions and two cultivars). Drought treatment reduced grain weight, β-glucan content, and increased total protein content, β-amylase activity. These changes differed among barley genotypes and treatments, and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grain filling process and kernel weight. Al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ibetan wild barley had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ing drought tolerant barley cultivars. Relatively stable kernel weight or filling process under water stress should be highlighted in malt barley breeding in order to reduce the effect of water stress on malt barley quality.  相似文献   

15.
大粒小麦品种86(79)生理特点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粒小麦品种86(79)、中粒小麦品种豫麦41号为材料,在河南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大粒小麦品种生理特点及其与穗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粒小麦品种净同化率高,灌浆期叶片叶绿素、总糖、全氮含量高,光合速率高,茎鞘中总糖、全氮含量高,但下降快,碳水化合物运输受阻,后期氮素相对缺乏;大粒品种粒重增长快,子粒中蛋白质含量高,变化平稳,不受子粒积累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大粒品种后期灌浆不充分,子粒饱满度差,子粒中GA3/ABA与子粒灌浆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旗叶与子粒中GA3/ABA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拔节期阶段性干旱对小麦茎蘖成穗与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黄淮海地区自然降水季节分布不均、阶段性干旱频发导致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探索拔节期阶段性干旱对冬小麦主茎和分蘖成穗与结实的影响,可为该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于2017—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在室外遮雨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以小麦品种山农29和衡0628为试验材料,在拔节后0—10 d期间设置5个水分处理:充分供水(CK,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75%—8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42.2—46.7 mm);拔节后0—5 d轻度干旱(T1,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7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33.4—37.8 mm)、重度干旱(T2,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5%—5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15.6—20.1 mm);拔节后0—10 d轻度干旱(T3,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7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33.4—37.83 mm)、重度干旱(T4,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5%—5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15.6—20.1mm),测定了茎蘖幼穗发育进程及茎蘖成穗和结实性状等指标。【结果】在拔节后0—10 d期间不同程度干旱对小麦主茎成穗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和干旱程度的加大,低位蘖(Ⅲ和Ⅰp)成穗率迅速下降,而高位蘖(Ⅱp和Ⅰ1)成穗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拔节后0—5 d轻度或重度干旱,高位蘖成穗率均较高,单位面积成穗数与CK无显著差异;拔节后0—10 d轻度干旱,高位蘖成穗率虽与CK相近,但由于低位蘖(Ⅲ、Ⅰp)成穗率下降幅度较大,导致单位面积成穗数显著降低,山农29和衡0628单位面积穗数下降幅度分别为4.94%—5.06%和6.77%—8.33%;拔节后0—10 d重度干旱,Ⅱ蘖以上分蘖成穗率均下降,山农29和衡0628单位面积成穗数下降幅度分别为10.97%—11.52%和15.00%—15.55%。拔节后0—5 d轻度干旱,2个品种主茎和各蘖位分蘖的结实性、单穗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拔节后0—5 d重度干旱,2个品种各中位蘖的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均显著减少,主茎和高位蘖受影响不明显;山农29各茎蘖单粒重不受影响而单穗产量显著降低;衡0628各茎蘖单粒重和单穗产量显著降低;山农29和衡0628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均显著降低,分别比CK减少5.14%—5.46%和5.45%—6.24%。拔节后0—10 d轻度和重度干旱,2个品种茎蘖的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单粒重、单穗产量和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均显著降低,且以中位蘖下降幅度较大;重度干旱处理各茎蘖的穗粒数和单穗产量及单位面积籽粒产量显著低于轻度干旱处理。山农29和衡0628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在T3处理下分别比CK减少12.87%—13.30%和15.52%—16.59%;在T4处理下分别比CK减少23.18%—25.92%和26.05%—31.22%。【结论】拔节后短时间轻度干旱(拔节后0—5 d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65%—70%,土壤有效水含量33.4—37.8 mm)对小麦成穗和结实无显著影响;干旱时间过长、程度过大则会大幅度降低低位蘖(Ⅲ和Ⅰp)成穗率、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单粒重和单穗产量,导致单位面积籽粒产量显著下降。在拔节后5 d干旱或拔节后10 d轻度干旱条件下,高位蘖(Ⅱp和Ⅰ1)成穗率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干旱造成的损失,这可能与低位分蘖受旱后成穗率降低,群体变小,动摇分蘖分配的营养增多、生存空间增大有关,为生产中通过合理措施调控,实现小麦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山农29对拔节期阶段性干旱的抗性高于衡0628。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子粒蛋白质积累和产量形成规律及施氮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以春小麦不同品质类型为材料,研究子粒蛋白质和干物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春小麦灌浆期子粒蛋白质百分含量总的趋势均呈“V”型变化。但不同品质类型存在差异。高蛋白类型灌浆前期蛋白质含量下降缓慢,曲线波动小,高产类型则相反,高产高蛋白类型虽前期下降快,但后期回升速度也快,最终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粒重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并在接近成熟时趋于稳定。等量氮肥分期施用,生育前期施氮有利于产量的形成,开花期叶面喷氮,在提高蛋白质含量的同时具有增加粒重的双重作用。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光合产物的生产和分配方向不同,高产高蛋白品种光合能力强,光合产物多,能够兼顾产量和蛋白质的同时增加。后期保持高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持续过程是高产、高蛋白类型的重要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8.
孕穗期干旱胁迫对寒地粳稻籽粒氮素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孕穗期干旱胁迫对寒地粳稻籽粒氮素形成及产量影响,以水稻松粳6(不耐旱型)和东农425(耐旱型)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方式于孕穗期不同梯度干旱处理(土壤水势分别为:0、-10、-25、-40 k Pa),20 d后恢复正常管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轻度干旱胁迫下(土壤水势为-10 k Pa)籽粒氮代谢关键酶(GS、GPT、GOT)活性显著升高,东农425增幅高于松粳6;重度干旱胁迫(土壤水势为-40 k Pa)下酶活性显著降低,东农425降幅小于松粳6,品种间差异显著。干旱胁迫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籽粒清蛋白、球蛋白含量升高主要受GS、GPT和GOT活性变化影响,醇蛋白含量升高与籽粒GS活性关系密切,谷蛋白含量变化主要受籽粒GPT、GOT活性影响。孕穗期干旱胁迫显著降低寒地粳稻产量,随土壤水势降低,产量降幅逐渐增大,东农425降幅显著低于松粳6,产量降低主要影响因素是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文章从氮代谢关键酶调控角度分析孕穗期干旱胁迫对寒地粳稻籽粒灌浆过程中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和产量影响,为揭示干旱胁迫下寒地粳稻产量及品质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淹水胁迫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气候变化下持续降雨造成的大田淹水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品质的可能影响。【方法】以登海605(DH605)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大田淹水时期(三叶期、拔节期、开花后10 d)和淹水持续时间(淹水3 d和6 d)处理,分析夏玉米籽粒干重和体积的增长、籽粒灌浆参数、籽粒粗脂肪、粗蛋白、总淀粉含量、支/直比值以及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淹水胁迫后籽粒干重增长速率降低,籽粒灌浆参数减小,且三叶期淹水6 d下影响最大,DH605和ZD958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Tmax)、最大灌浆速率(Gmax)、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和籽粒灌浆活跃期(P)较对照分别下降 25.18%、18.44%、48.21%、36.45%和18.18%、1.69%、32.68%、31.80%;两品种淹水后均空秆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产量下降,减产幅度表现为三叶期淹水>拔节期淹水>开花后10 d淹水,淹水6 d>淹水3 d;淹水下籽粒粗蛋白、总淀粉、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显著降低;支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但直链淀粉含量有所升高,因而支/直比值降低;淹水后籽粒中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三叶期淹水6 d造成的影响最显著,两品种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9.08%和33.08%。【结论】淹水胁迫显著降低了夏玉米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及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抑制了籽粒灌浆,严重影响籽粒干物质的积累,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下降;淹水胁迫降低了籽粒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淀粉含量,淹水胁迫后籽粒粗蛋白含量和支/直比值也显著降低,而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三叶期淹水对其影响最显著,拔节期淹水次之,开花后10 d淹水的影响较小,其影响随淹水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