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分子标记定位水稻芽期耐冷性基因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利用籼稻品种南京11和粳稻品种巴利拉的F1花药进行组织培养,获得67个加倍单倍体植株(Doubled haploid, DH)。 以该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131个RFLP标记的水稻分子图谱。 以芽期的死苗率为指标, 评定亲本及各 DH系在低温(4~5℃)条件下的耐冷性。结果表明:死苗率在DH群体中呈双峰连续分布, 表明芽期耐冷性是由主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将死苗率作为数量性状进行QTL的区间作图分析, 发现在第7染色体上G379b-RG4区间存在有与耐冷性有关的基因(Cts7) 。  相似文献   

2.
超级杂交稻及其亲本的耐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5,(1):51-57
在室内人工低温和自然低温条件下,研究了超级杂交稻及其亲本在芽期、苗期和抽穗扬花期的耐冷性。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Y两优2号、Y两优1号及亲本远恢2号在芽期、苗期和抽穗扬花期均具有较强的耐冷性,不育系芽期耐冷能力依次为Y58S培矮64S广占63-4S,芽期5℃低温处理4 d的秧苗成苗率可作为籼稻耐冷性鉴定指标。杂交稻的耐冷性与父母本及其杂种优势均有关,选育耐冷性强的亲本,可提高杂交稻的耐冷能力。  相似文献   

3.
早籼品种苗期耐冷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应用人工气候箱低温处理.研究了早籼品种的苗期耐冷性。根据3叶期在6℃下处理48小时,3O℃/25℃ 24小时恢复生长后的叶片黄化程度及48小时恢复生长后的死苗情况,发现3个早籼品种的耐冷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品种耐冷性愈差,电导率愈高,以此评价的耐冷性遗传也可能由一对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4.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定位水稻芽期耐冷性QT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籼稻品种9311为受体、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供体构建的95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为材料,在5℃低温条件下进行芽期耐冷性鉴定。结果表明,6个置换系低温处理后的成苗率与受体亲本9311有一定差异,其耐冷性略强于9311。利用代换作图法共鉴定出4个与芽期耐冷性相关的QTL,分别位于水稻第5和第7染色体上。其中qCTB-5-1、qCTB-5-2和qCTB-5-3分别被定位在第5染色体RM267与RM1237、RM2422与RM6054及RM3321与RM105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1.3cM、27.4cM和12.7cM的置换片段上;qCTB-7被定位在第7染色体RM11-RM2752区间遗传距离为6.8cM的置换片段上。  相似文献   

5.
水稻苗期耐冷性QTLs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耐冷的籼稻资源743与冷敏的广亲和材料Dular杂交得到的86个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构建了一张包含90个微卫星标记的水稻分子连锁图谱.以12℃低温处理下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和4℃致死温度处理后的凋萎率为耐冷性指标,进行了苗期耐冷性数量性状位点(QTLs)的分析.以低温下叶绿素含量为指标,检测到分别位于染色体3,5,6(2个)和9上的5个QTIs;而在染色体2,3,9和12上检测到与低温下丙二醛含量有关的4个QTLs;用凋萎率为指标定位的5个QTLs则分别位于染色体1(2个),3,9和11上.这些QTLs控制的表型变异分别为3.07%~17.15%.位于染色体9上的RM105-RM257区间的QTL与低温下的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及植株凋萎率均有关,是控制苗期耐冷性的主效QTL.  相似文献   

6.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多个水稻品种进行芽期耐冷性试验,结果表明:15份优质水稻品种发芽期14℃、7 d处理,耐冷性均表现为极弱;14℃、14 d处理,龙稻18、通禾66耐冷性表现为极强,九稻68、吉粳511耐冷性表现为强。在芽期试验中,所有品种芽期耐冷性为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95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苗期耐冷性鉴定,筛选出10份苗期耐冷(存活率≥60%)和9份冷敏感的材料(存活率为零),并对水稻冷胁迫响应基因OsSADMC进行了表达分析,发现对照和冷胁迫处理条件下该基因在耐冷品种中的表达量都显著高于冷敏感品种。对耐冷材料丽江新团黑谷(LTH)和冷敏感材料IR29的基因编码区域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分析,在两个品种间鉴定了10个SNP位点,其中第749碱基处存在的一个碱基变异(C突变为T),从而使丝氨酸变为亮氨酸。根据其中一个SNP位点设计了OsSADMC的功能标记SADMC-CAPS1,该标记可以准确地鉴定出19份耐冷性不同水稻种质资源OsSADMC的基因型和耐冷性。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中晚熟水稻品种耐冷性鉴定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冷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重要因素。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21个水稻品种丙二醛(MDA)含量、叶绿体色素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筛选出耐冷性强的品种,为吉林省耐冷水稻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实践支撑。经低温处理后,所有供试水稻品种MDA含量均明显增加;多数品种(品系)叶绿体色素均有增加的趋势,但不显著,表明水稻幼苗叶绿体色素在低温逆境胁迫下并没有发生显著损伤;测定了6个品种经低温处理后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活性均显著增加,表明这2种酶对水稻耐冷性起重要作用。MDA与叶绿体色素、APX及GPX之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需要进一步研究。经鉴定,宏科67、通禾16-8037、通科27、宏科87和辉粳7等5个品种耐冷性较强,可作为耐冷育种的亲本;吉玉粳、铁19、廪实698、吉粳507和秋田小町等5个品种耐冷性较弱。  相似文献   

9.
低温冷害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加快水稻耐冷性状的改良、选育耐冷品种对促进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概述了水稻苗期冷害的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苗期耐冷QTL定位、苗期耐冷相关基因克隆和低温胁迫的信号转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水稻耐冷性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两系杂交早稻父本996孕穗期和开花期耐冷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品种4628(耐冷性弱)和丰源B(耐冷性较强)为对照,采用人工气候室低温处理对两系杂交早稻父本996孕穗期和开花期的耐冷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996孕穗期低温处理下的结实率和相对结实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4628,结实率下降值和低温敏感指数显著低于对照品种4628;996开花期低温处理下的结实率和相对结实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丰源B和4628,结实率下降值和低温敏感指数显著低于对照品种丰源B和4628.说明996孕穗期的耐冷性显著强于对照品种4628,开花期的耐冷性显著强于对照品种4628和丰源B.  相似文献   

11.
玉米苗期及萌芽期抗旱性评定方法筛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对河北省推广的5个玉米品种的F1、F2代及其自交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和苗期试验对玉米进行抗旱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用不同的耐旱性鉴定方法对参试材料进行萌发期、苗期耐旱性鉴定,都得出完全相同的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所选用的评价方法都能较准确评价玉米的耐旱性,但不同方法的操作难易不同。在进行大批量样品的抗旱性鉴定时,可以利用PEG方法进行初步筛选,再利用水分胁迫进行苗期的进一步鉴定,并通过测定CAT活性对大量玉米进行耐旱性的鉴定,减少工作强度。  相似文献   

12.
不同玉米品种萌芽期及苗期抗旱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4个玉米杂交种辽单35、丹玉24、沈丹16、沈农87进行萌芽期和苗期的抗旱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在抗旱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在水分胁迫下,抗旱性强的杂交种仍然保持较高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苗期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3.
分蘖期和拔节期干旱对小麦主茎和分蘖穗粒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分蘖期和拔节期干旱对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以豫麦49(小穗型)和扬麦13(中穗型)为材料,研究了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不同程度干旱条件下主茎和分蘖的穗粒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分蘖期和拔节期轻度干旱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而分蘖期重度干旱显著降低了主茎穗粒数,拔节期重度干旱和分蘖期+拔节期重度干旱均可显著降低主茎和分蘖的穗粒数,且对主茎穗粒数的影响更大。分蘖期重度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主茎小穗分化数与可见小花数,但对分蘖无影响。拔节期重度干旱和分蘖期+拔节期重度干旱处理可显著降低小穗结实率、可见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及可孕花结实率,进而导致小麦穗粒数显著降低。分蘖期重度干旱处理导致小麦主茎穗粒数的降低并未影响主茎的产量,拔节期重度干旱和分蘖期+拔节期重度干旱处理导致小麦主茎穗粒数下降均造成产量显著降低。因此,小麦营养生长期适度干旱不影响小麦主茎和分蘖小穗及小花发育,从而能够维持较高的穗粒数和产量,可以适度的进行节水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种苗期抗旱机理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金艳  李刚 《杂粮作物》2003,23(2):105-106
干旱对农业的直接威胁主要表现为影响种子的萌发出苗从而引起粮食减产。中国的西北黄土高原、华北、江淮平原,频繁发生春旱,几乎每年都要受保苗问题的困扰,给玉米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干旱逆境下种子成苗的生理基础、探讨干旱逆境条件下改善种子成苗问题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经济意义。1 干旱对玉米种子的形成、萌发和出苗伤害机理1 1 干旱对种子形成期的影响 种子的发育始于开花受精形成合子,授粉4~10d形成细胞形态的胚乳。15~18d胚乳停止生长,胚开始发育,45d时胚达到最大。种子形成期对水分的敏感性很强,此时…  相似文献   

15.
不同基因型甜玉米采摘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不同基因型甜玉米乳熟期籽粒可溶性精含量、含水量以及与有效积温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表明:超甜玉米(shzshz)的适宜采摘期有效积温为310~400℃,普甜玉米(su1su1)为260~320℃;普甜玉米适宜采摘期比超甜玉米早,但适宜采摘期限要比超甜玉米短.这是由于超甜玉米存在一个含水量平稳期,并恰好在适宜采摘期内,而普甜玉米不存在。本文认为,采用有效积温法判断甜玉米的适宜采摘期是准确可靠的,也是简便易行的。  相似文献   

16.
雷州半岛甘蔗植期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仁林 《中国糖料》2006,(4):44-45,54
分析了雷州半岛甘蔗不同植期的优缺点,提出了该蔗区不同植期所占配比的建议:以冬植蔗为主,占30%~40%,稳定宿根蔗面积40%,合理搭配春植蔗10%~15%,秋植蔗占5%;抓好夏植蔗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7.
大花蕙兰苗期叶面积的估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叶长叶宽常数的方法估算大花蕙兰苗期叶面积,其中常数K由最小极差平方和法求得。结果表明:叶片长分成10-20,20-30,30-40cm3个等级,其常数分别为0.840,0.783,0.797。若不分等级,其共同常数为0.797。通过K值方差同质性测验,对叶估算面积与实际面积之间的相关分析和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统计分析结果证明:X(估算面积)=0.797×L(叶长)×W(叶宽)公式适用于叶长40cm以下苗期的叶面积估算,建立此方法测定叶片生长速率具有不破坏性,且迅速、准确等优点,可在大花蕙兰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盆栽试验探究外源喷施油菜素内酯(EBR)对开花期大豆高温胁迫下抗逆性的影响。试验于2014-2015年在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基地进行,以大豆品种南农99-6为试验材料,在花后7 d进行EBR预处理,花后11 d进行高温胁迫,持续4 d。分别在花后11 d(EBR处理结束)、15 d(高温胁迫结束)、19 d(恢复常温后4 d)、27 d(恢复常温后8 d)取样。探究外源EBR对大豆常温及高温胁迫下光合、生物量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EBR显著提高了常温和高温胁迫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且增加了百粒重和单株产量。除此之外,外源EBR显著提高了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可溶性总糖及淀粉的含量,降低了粗油脂的含量,改善了大豆籽粒的品质。综上所述,外源喷施EBR预处理不但可以通过提高常温和高温条件下大豆叶片的光合能力,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而且提高了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改善了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19.
在可能引起花期不遇的众多因素中,气温变化是不可控因素,气温异常是导致大面积杂交水稻制种出现花期不遇的主要原因。回归分析表明,气温对水稻播始历期的影响以秧苗期最为明显,利用秧苗期日平均积温的变化进行花期早期预测,可在亲本可变生长期内进行花期调节,有利于提高花期调节效果。介绍了利用秧苗期积温预测花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置3种稻田三熟制模式与“冬闲+早稻+晚稻”模式对比,研究了冬季作物对早稻返青缓苗期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熟制模式下水稻返青期推迟2~3 d、缓苗期推迟1~3 d,期间水稻株高、叶龄、叶绿素含量(SPAD)、根茎叶干物质下降;在移栽至缓苗期内,三熟制模式下水稻植株根冠比比对照的小;移栽至返青期,三熟制模式下水稻生长速率均比对照处理低,在返青至缓苗期表现则相反。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熟制模式下冬季作物明显抑制了早稻返青缓苗期植株生长,其抑制作用在水稻返青后变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