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立  张力  刘全 《中国兽医学报》2023,(12):2486-2494
蜱传病呈全球分布,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为了研究湖南省娄底市现存蜱媒病原体,于2021—2022年在湖南省娄底市采集1 395只微小牛蜱样本,提取蜱样品基因组DNA。选取蜱线粒体COI基因扩增特异性的基因片段,对微小牛蜱进行鉴定。为了对该蜱携带的病原进行检测,采用PCR方法对立克次体ompA和gltA基因,无形体groEL和23S rRNA基因,埃立克体groEL和16S rRNA基因,螺旋体16S rRNA和23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对阳性产物进行克隆测序,测序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来确定病原的基因型。结果显示,从蜱样本中检测出5种蜱传细菌病原,包括敬信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jingxinensis)、中央无形体(Anaplasma centrale)、扁平无形体(Anaplasma platys)、米氏埃立克体(Ehrlichia minasensis)和宫本疏螺旋体(Borrelia miyamotoi)。其中敬信立克次体、米氏埃立克体和宫本疏螺旋体阳性率均为2.16%,扁平无形体阳性率为0.30%,中央无形体阳性率为5.79%。本研究利...  相似文献   

2.
我国牛蜱传性血液原虫的虫种调查和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利用病原检查法对我国26个省(区)的3184头牛进行了牛蜱传性血液原虫调查,并研究了不同生态地区虫种的分布特征。调查共发现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环形泰勒虫、瑟氏泰勒虫、突变泰勒虫和边缘边虫7种病原。双芽巴贝西虫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感染率为0.97% ̄1.5%,媒介蜱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牛巴贝西虫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感染率为2.38% ̄56.66%,媒介蜱为  相似文献   

3.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蜱携带无形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蜱携带无形体的状况,在该地域3个不同生境区域11个地点采集家畜寄生蜱标本,进行分类鉴定;运用套式PCR筛选无形体阳性蜱样本,并用半套式PCR扩增无形体科16SrRNA基因5′端高变区,进行克隆测序;将所获得的DNA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序列作比对,并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蜱携带无形体的种类。结果共采集708只蜱,鉴定为4个属8个种。在分类后的236份蜱样本中,检测出无形体阳性25份,阳性率为10.59%。序列比较发现,在亚洲璃眼蜱、血红扇头蜱、残缘璃眼蜱、长角血蜱中分别存在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犬埃立克体(Ehrlichia canis)、边缘无形体(Anaplasma marginale)和绵羊无形体(Anaplasma ovis)的16SrRNA基因片段。研究结果证实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家畜寄生蜱中携带无形体,提示该地域可能是无形体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攀西地区蜱种类及蜱源立克次体的种类和感染状况,采用形态学和PCR方法,对随机采集自攀枝花和凉山州部分地区牛羊体表的252只蜱进行种类鉴定;利用特异性引物对立克次体ompA、glt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随机选择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并对测序序列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经种类鉴定,攀西地区存在微小扇头蜱和褐黄血蜱2种蜱种;蜱携带立克次体平均阳性率为29.37%(74/252),存在敬信立克次体暂定种(Candidatus Rickettsia jingxinensis)、立克次体共生菌(Rickettsia endosymbiont of Rhipilephalus microplus)、马赛立克次体(Rickettsia massiliae)共3种立克次体,其中敬信立克次体暂定种为优势种,共检出31份。不同县市的蜱携带立克次体阳性率不同,其中盐源县和昭觉县未检测到立克次体,而布拖县(57.14%)、西昌市(55.26%)阳性率较高;牛、羊体表蜱携带的立克次体阳性率分别为29.55%(26/88)和29.27%(48/164),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攀西地区存在多种蜱传立克次体,其...  相似文献   

5.
微小牛蜱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多年来,盱眙县牛双芽巴贝西虫病时有发生,造成危害。控制本病的措施之一是消灭微小牛蜱,而欲达到这一目的,对微小牛蜱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并积累一些其在自然界消长规律的资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此,我们在1987年~1989年进行如下的工作。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采集寄生在牛体外表的硬蜱类及实验室常规用器皿。  相似文献   

6.
蜱,隶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寄生于动物体表,以吸食动物血液为生。蜱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侵袭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乃至两栖类等多种动物。蜱和其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如螺旋体、巴贝西虫、贝纳柯克斯体等,对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7.
张玖 《中国兽医科技》2004,34(12):37-37
2003年5月至7月初,河北省滦县杨柳镇部分村庄的牛群发生了一种以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的流行病,经现地调查、治疗试验,初步诊断为巴贝虫病。2003年6月,将病牛血片和在牛体表收集的蜱送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鉴定,确定病原为牛巴贝虫,传播媒介为微小牛蜱。  相似文献   

8.
蜱是一类呈全球分布,种类繁多,宿主广泛的嗜血性体外寄生虫,且携带和传播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170多种病原,给人类健康、畜牧业生产及野生动物生存带来极大威胁.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蜱种及其携带的微生物也繁杂而难以防控.为了充分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动物体表蜱的种类及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原虫,本研究对河北、河南...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了解新疆昆玉市某牧场绵羊体外寄生虫羊蜱蝇所携带立克次体的感染情况。从该牧场绵羊体表采集羊蜱蝇82只,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羊蜱蝇DNA,对立克次体17 kDa基因和geneD基因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PCR扩增,测序结果采用序列分析软件MEGA7.0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采集物种为羊蜱蝇并检测到其携带立克次体,经鉴定为暂定巴布瑞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barbariae)。研究表明,新疆昆玉市某牧场绵羊羊蜱蝇携带立克次体,结果可为新疆地区羊蜱蝇携带的立克次体病原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四川省石渠县牦牛体表寄生蜱携带无形体与疏螺旋体的种类和感染情况。采集牦牛体表寄生蜱,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蜱种类。再采用巢式PCR分别扩增无形体科16S rRNA基因和疏螺旋体属的16S rRNA与flaB基因片段,并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从而确定无形体和疏螺旋体的种类。结果显示,共采集到818只蜱,其中西藏革蜱占78.97%(646/818)、青海血蜱占21.03%(172/818)。所有蜱中有132只检出无形体,阳性率为16.14%;8只检出疏螺旋体,阳性率为0.98%;3只蜱混合感染牛无形体和疏螺旋体。经进一步分析,仅在青海血蜱中检测到牛无形体(Anaplasma bovis)、埃立克体(Ehrlichia)和疏螺旋体(Borrelia),其阳性率分别为6.98%(12/172),2.33%(4/172)和4.65%(8/172);仅在西藏革蜱中检测到绵羊无形体(Anaplasma ovis),其阳性率为17.96%(116/646)。此外,获得的疏螺旋体16S rRNA和flaB基因序列均与分离自日本大刺血蜱中的Borrelia sp.HM菌株亲缘关系最近。结果提示,四川石渠县存在牛无形体、绵羊无形体、埃立克体未定种以及疏螺旋体未定种,存在感染人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陕西省和辽宁省部分地区羊源蜱类及其携带病原体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本试验采集了288份羊源蜱样本,采用形态学观察鉴定蜱种;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巴贝斯虫18S rRNA、伯氏疏螺旋体16S rRNA、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和无形体16S rRNA的基因序列,并结合核苷酸序列分析,确定所收集蜱样本中各类病原体的流行情况。结果显示,经鉴定288份羊源蜱样本均为长角血蜱。陕西省144份长角血蜱中携带巴贝斯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0.69%、21.53%和77.78%,且巴贝斯虫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均与无形体复合感染;其中长角血蜱中携带Babesia microti、Candidatus Rickettsia longicornis、Uncultured Rickettsia sp. QH-122、Rickettsia endosymbiont of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Uncultured Anaplasma sp. ZJ06/2009、Anaplasma marginale、Anaplasma capra共7种病原体。辽宁省144份长角...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新疆南疆部分地区不同蜱种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情况,采用PCR技术扩增16S rDNA基因和SFGR外膜蛋白A(OmpA)基因,进行蜱种鉴定及SFGR检测。对测序阳性样本进行BLAST序列分析,应用DNAStar和Mega 6.0软件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从新疆南疆9个县市共采集蜱1 340只,其种类包括3属4种,分别为图兰扇头蜱、边缘革蜱、银盾革蜱、亚洲璃眼蜱;在随机挑选的90份蜱DNA样本中共检测出57份SFGR阳性样本,其中阿拉尔市十一团、七连地区的阳性样本均来自犬体表寄生蜱,其余地区的阳性样本均来自绵羊体表寄生蜱。序列分析及遗传进化树显示,此次检测的亚洲璃眼蜱、边缘革蜱携带的SFGR与GenBank公布的SFGR疆内株Candidatus R.barbariae(登录号为MG668832.1)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分支;图兰扇头蜱携带的SFGR也同疆内株R.massiliae、R.conorii、Candidatus R.barbariae(MG668831.1、KP214024.1、MG668832.1)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分支;而银盾革蜱携带的SFGR与国外株R.raoultii(KT805295.1)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分支,并首次于新疆南疆绵羊寄生银盾革蜱中检出饶氏立克次体。本试验为该地区蜱传立克次体病的研究及防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鉴定从汉中市牛体表采集到的蜱种类及其携带病原梨形虫(Piroplasma)的种类,在形态学初步观察的基础上,用PCR技术基于线粒体16SrDNA对蜱种类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基于梨形虫18S rRNA基因分别检测蜱体内携带巴贝斯虫属(Babesia)、泰勒虫属(Theileria)等病原情况.结果显示,所采集到的67只...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牛羊体表蜱携带斑点热群(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立克次体情况进行调查。[方法 ]从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n=344)、温宿县(n=93)、沙雅县(n=98)、乌什县(n=39)随机采集牛羊体表蜱574只,以立克次体外膜蛋白B基因(ompB)和细胞表面抗原1基因(sca1)为靶基因,运用PCR方法检测立克次体携带情况,确定所属的SFGR基因型。选择2个基因的强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将获得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登录的相关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比较4个县(市)蜱的立克次体感染率差异。[结果]对牛羊体表蜱携带的立克次体进行检测,发现存在3种SFGR基因型,分别为暂定巴布瑞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isa barbariae)、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isa sibirica)、马赛立克次体(Rickettisa massiliae)。蜱样本中立克次体的总体阳性率为15.16%(87/574),温宿县的立克次体阳性率最高,为23.66%(22/93)。在检出的3...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新疆南部和田地区蜱种分布及蜱携带立克次体流行情况,本试验从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和民丰县8个县市的养殖绵羊采集体表寄生蜱,运用形态学观察和PCR检测技术对蜱种进行鉴定;运用PCR检测技术对立克次体进行检测;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探究和田地区蜱携带立克次体的种间关系。结果显示,本试验共采集蜱914只,经鉴定包括图兰扇头蜱(Rhipicephalus turanicus)532只、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304只、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78只。PCR检测发现,该地区蜱中存在暂定巴布瑞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barbariae)、马赛立克次体(Rickettsia massiliae)、饶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蜱传立克次体总体阳性率为59.13%。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本试验获得的立克次体均与已知立克次体同源。结果表明,和田地区的优势蜱种为图兰扇头蜱(Rhipicephalus turanicus),该地区的立克次体阳性率较高并且近年来呈上升态...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四川省九龙县牦牛体表寄生蜱的种类及其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的感染情况。采集牦牛体表的蜱,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后,提取蜱总DNA,PCR扩增蜱ITS-2基因及SFGR omp A、omp B基因,并对扩得的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构建进化树分析,从而确定蜱及其携带SFGR的种类。在九龙县3个乡镇共采集到蜱585只,其中微小扇头蜱占52.65%(308/585)、卵形硬蜱占32.99%(193/585)、锐跗硬蜱和西藏革蜱分别占8.89%(52/585)和5.50%(32/585)。所有蜱中有374只检出SFGR,总感染率为63.93%(374/585),其中半农牧区(70.60%)的感染率极显著的高于纯牧区(45.10%)(P<0.01)。本研究首次对九龙县牦牛体表寄生的蜱虫种类及SFGR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蜱传SFGR感染率较高且感染的SFGR主要为饶氏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明随吸血时间的延长,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的特征及变化。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宁夏固原绵羊体表分别采集半饱血、饱血草原革蜱和半饱血、饱血森林革蜱,无菌条件下收集蜱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扩增细菌16S rDNA V3-V4区,IonS5TMXL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各样本菌群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森林革蜱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高,草原革蜱饱血和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次之,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低;变形菌门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门;无形体属、立克次体属、寡养单胞菌属和柯克斯体属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属,其中无形体属在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含量高于2种蜱半饱血中肠,立克次体属和柯克斯体属在2种蜱半饱血中肠内的含量明显大于饱血中肠;边缘无形体、弯曲假单胞菌和柯克斯体科RFE02菌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种,其中边缘无形体的分布特点与无形体属在2种蜱中肠内的分布特点相一致。结果表明,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易受到吸血行为的影响,共有菌属和菌种在不同蜱种和不同饱血状态下的相对丰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蜱的种类分布及其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携带情况,采用布旗法捕捉游离蜱,直接法采集动物体表的寄生蜱,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用荧光PCR方法检测ASFV核酸。结果显示:共捕获222只蜱,经鉴定属于2科5属8种,包括7种硬蜱、1种软蜱(蝙蝠锐缘蜱);优势种为微小牛蜱和粒形硬蜱,没有捕捉到与传播ASFV相关的钝缘蜱;所有捕获的蜱未检测出ASFV核酸。结果表明,广西中越边境地区以硬蜱分布为主,蜱携带传播ASFV的风险较低,但鉴于该地区的疫情形势、家猪养殖模式以及野猪分布,蜱在ASFV传播和储存方面仍存在潜在风险。今后,需要进一步扩大蜱捕捉区域,深入开展蜱种类分布调查及其ASFV携带情况监测。  相似文献   

19.
根据已发表的长角血蜱16SrRNA序列及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OmpA)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对唐山地区采集的长角血蜱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抽检样本建立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在315份蜱DNA样本中检测出25份阳性样本,阳性率为7.94%;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唐山地区长角血蜱携带立克次体同处于一个分支,与日本株立克次体同源性最高(93.30%),其次是福建株立克次体(92.11%),黑龙江立克次体绥芬株(90.45%)、虎林株(90.42%)。结论得出唐山地区蜱传斑点热感染较严重,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唐山地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可能为一新种。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一个荧光定量PCR检测硬蜱体内莱姆病螺旋体的方法,根据GenBank登录的莱姆病螺旋体鞭毛蛋白FlaB序列,应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在保守的C段区设计与筛选特异引物和TaqMan探针。对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与条件进行优化,验证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并通过对感染螺旋体的蜱样本的检测,评价该方法的实用价值。结果显示,自然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35份蜱标本检测阳性符合率100%,正常蜱20份标本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对牛巴贝斯原虫、泰勒原虫、边缘无浆体、金龟子绿僵菌、大肠杆菌等蜱体常见病原微生物所抽提的DNA的检测均呈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质粒的灵敏度可达1×102拷贝/μL。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硬蜱体内莱姆病螺旋体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适于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