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天旺  王春明  洪流  李丽君  郭成 《玉米科学》2024,32(3):101-106,113
2020-2021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对331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抗丝黑穗病鉴定。结果表明,4份材料冀资13W154、RA461、18-QTL-18和F2644表现高抗(HR),占鉴定总数的1.21%;5份材料55438-1、18-QTL-14、HA746、B6和T7308表现抗病(R),占鉴定总数的1.51%;冀资S225、F3814、18-HDY-25等61份材料表现中抗(MR),占鉴定总数的18.43%;B317、冀资S516、T5863等185份材料表现感病(S),占鉴定总数的55.89%;冀资H631、CNHS17013、55444-1等76份材料表现高感(HS),占鉴定总数的22.96%。中抗(MR)以上材料黑龙江省14份、内蒙古自治区50份、河北省6份,分别占其本省鉴定数量的29.79%、23.15%、8.82%,来自河北的种质整体抗丝黑穗病水平低于黑龙江和内蒙古。  相似文献   

2.
58份玉米自交系抗丝黑穗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58份美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方法进行玉米自交系抗丝黑穗病鉴定。连续两年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玉米丝黑穗病抗性差异较大,抗病和感病自交系各占50%。其中B90、LH38和IRF240等10份自交系表现为高抗,在抗病育种中可优先利用;B105、B108、B103等13份自交系表现为高感,在抗病育种中应改良后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国审品种和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对该区域2018~2020年审定品种及2020年部分主栽品种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27份审定品种中未见对南方锈病高抗(HR)的品种,抗性以高感(HS)为主,占比高达62.06%,抗性(R)品种、中抗(MR)品种和感病(S)品种分别占4.45%、4.92%和28.57%。47个主栽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南方锈病的品种,抗性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和高感品种分别占12.77%、27.66%、19.15%和40.43%。黄淮海夏玉米区国审品种和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较差,品种抗性以高感为主。因此,应加强病原菌的监测预警工作,加快抗病育种进程,引进利用优质抗性基因资源,发掘创新抗性材料,培育多基因聚合的持久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4.
东北春玉米区玉米栽培品种对大斑病抗性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利用分离纯化的玉米大斑病强毒力菌株和混合菌株对2008~2009年从东北地区收集的269份玉米品种进行温室和大田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鉴定。结果表明,温室鉴定条件下这些栽培品种对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较低,田间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处理整体表现抗玉米大斑病水平较高。田间人工接种处理高感病品种(HS)占0.37%,感病(S)品种占4.83%,中抗(MR)品种占31.60%,抗病(R)品种占55.02%,高抗(HR)品种占7.80%;温室人工接种处理高感品种占64.31%,感病品种占21.56%,中抗品种占10.40%,抗病品种仅占3.72%;田间自然发病处理高感病品种为0,感病品种占1.11%,中抗品种占10.40%,抗病品种占22.68%,高抗品种占65.80%。  相似文献   

5.
对102份玉米品种采用人工接种方法进行丝黑穗病鉴定.结果表明:表现高抗的品种占16.67%:表现抗病、中抗、感病的品种各占25.49%:表现高感的品种占6.86%.感病品种年度间数量在递减.  相似文献   

6.
甘蔗常用亲本黑穗病抗性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甘蔗常用亲本宿根黑穗病的发生情况及品种抗性,2017年对我单位海南杂交基地的401个常用亲本一年宿根的黑穗病发生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219份常用亲本材料表型为高抗(占54.6%),109份材料表现为抗病(占27.2%),51份材料表现为中抗(占12.7%),20份材料表现为感病,2个材料表现为高感;国内引进亲本对甘蔗黑穗病抗性达抗病(R)及以上抗性水平的占90.7%,抗病性表现最优,国外引进亲本和区内自育品种(系)的抗病性水平相当。该调查结果为杂交亲本的选用和新品种的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农家种玉米资源抗丝黑穗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成  郭满库  徐生军  魏宏玉  金社林  赵峰 《玉米科学》2016,24(1):156-159,165
2007~2011年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对341份玉米农家种资源进行田间抗性鉴定和评价,明确不同农家种玉米资源抗丝黑穗病差异。结果表明,所有材料中未发现高抗材料;3份材料康南大麻子、花糯包谷和品综2号表现抗病;9份材料小粒红、黄金塔、岚峰小粒红、前川黄马牙、Czerwony Taplanszen Thereszt、糯玉米、甜玉米、86122-1-1、B681表现中抗;其余329份表现感病和高感,分别占供鉴材料的0、0.88%、2.64%和96.48%。  相似文献   

8.
东华北春玉米区玉米品种对主要病害和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东华北春玉米区24份玉米主栽品种进行玉米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鉴定。高抗和抗大斑病品种11份,占参试品种的45.83%;高抗和抗灰斑病品种11份,占参试品种的45.83%;高抗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品种16份,占参试品种的66.67%;高抗和抗丝黑穗病品种10份,占参试品种的41.67%;高抗和抗茎腐病品种18份,占参试品种的75.0%;高抗和抗玉米螟品种6份,占参试品种的25.0%。综合抗性评价筛选出广谱抗性品种9份,占所有参试品种的37.5%。  相似文献   

9.
美国引进甘蔗品种对黑穗病的抗性鉴定与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抗甘蔗黑穗病的优异亲本材料,采用人工浸渍接种法对27个甘蔗品种进行1年新植试验的黑穗病抗性鉴定。通过潜育期(LP)、持续发病期(SDD)、累计丛发病率(IP)、累计茎发病率(IS)和病情进展曲线下的面积(AUDPC)这5个病情参数,结合标准对照种的抗性表现,综合评价参试品种的抗性,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5个病情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是甘蔗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的重要指标。参试品种中,未发病品种6个,占22.22%;高抗(HR)品种5个,占18.52%;抗病(R)品种10个,占37.04%;中抗(MR)品种1个,占3.70%;中感(MS)品种2个,占7.41%;感病(S)品种3个,占11.11%。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与参试甘蔗品种的抗性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0.
玉米杂交种对多种病害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省生产上广泛应用的25份玉米杂交种进行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中抗大斑病品种有23份,占鉴定总数的92%,抗和中抗弯孢菌叶斑病品种有23份,占鉴定总数的92%,高抗、抗、中抗丝黑穗病品种有21份,占鉴定总数的84%,高抗、抗、中抗茎腐病品种有19份,占鉴定总数的76%。综合抗性评价得出,具多抗性品种14份,占鉴定总数的56%。  相似文献   

11.
穗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木霉Trichoderma spp.引起的穗腐病逐年加重。抗病玉米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控制穗腐病的经济、安全和有效措施。连续3年(2020-2022年)比较分析花丝喷雾法、花丝通道注射法、子粒注射法、牙签法等接种方法对玉米木霉穗腐病抗性鉴定效果。结果表明,花丝通道注射法发病强度适中,能使不同品种在人工接种后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抗性反应,较适用于玉米抗木霉穗腐病鉴定接种,是一种比较理想、容易操作的接种方法。2021-2022年鉴定的玉米新品种中,对木霉穗腐病表现高抗、抗性、中抗、感病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2.6%、13.6%、26.0%、44.4%和13.4%。  相似文献   

12.
近年由青霉Penicillium spp.引起的穗腐病逐年加重。抗病玉米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控制穗腐病的经济、安全和有效措施。本研究开展玉米抗青霉穗腐病的接种鉴定,连续3年(2020-2022)在不同环境下比较分析花丝喷雾法、花丝通道注射法、子粒注射法、牙签法等接种方法对玉米青霉穗腐病抗性鉴定的效果。结果表明,子粒注射法、牙签法发病强度适中,能够使得不同品种在人工接种后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抗性反应,较适合用于玉米抗青霉穗腐病鉴定接种,接种后发病稳定、抗感差异明显、鉴定结果准确。2021-2022年接种鉴定的玉米新品种中,对青霉穗腐病表现高抗、抗性、中抗、感病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7.8%、24.1%、28.6%、24.5%、15.0%。  相似文献   

13.
采用喷雾法对43个花生品种进行疮痂病抗性鉴定试验,以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抗病品种。结果表明:43个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可分为3类,中感(MS)的有7个,占16.28%;中抗(MR)的有28个,占65.12%,抗病(R)品种有8个,占18.60%。建议抗病性达到中抗(MR)以上的36个品种,可结合各地的生产条件和品种综合性状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4.
从玉米中克隆ZmEDS1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2 164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1 860 bp,编码61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等电点为6.05,分子量为68.74 kDa,内部无信号肽结构,N端有一个酯酶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玉米ZmEDS1蛋白和高粱EDS1L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病毒侵染下该基因在感性材料郑58和抗性材料D863F中的表达模式,在两种材料中,ZmEDS1基因均在病毒侵染48 h的表达量最高,分别达到0 h对照组感、抗材料的1.56、3.47倍,在抗病材料D863F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感病材料郑58。初步判断,ZmEDS1基因应答病毒的侵染过程,且在感病材料和抗病材料中的响应模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先玉335、郑单958和京科968抗虫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先玉335、郑单958、京科968为材料,以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黏虫(Mythimna separata)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为供试昆虫,探究玉米品系大喇叭口期对玉米螟和黏虫及抽雄期对禾谷缢管蚜抗性差异,测定其主要抗虫化合物丁布类物质的含量。结果发现,京科968对玉米螟及禾谷缢管蚜抗性均高于另外两个品系;对黏虫的抗性,郑单958和京科968高于先玉335。大喇叭口期京科968中丁布类物质含量最高,抽雄期郑单958和京科968中主要丁布成分含量均高于先玉335,上述组织中丁布合成相关基因在郑单958及京科968中的表达量也均高于先玉335。本研究揭示杂交玉米抗虫性与抗性相关化合物含量及其相关基因表达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为抗虫玉米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区试品种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2004-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稻区和湖南省水稻区试的2 178份水稻材料的稻瘟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以综合指数作为评价指标,2 178份水稻区试材料的抗性水平差异明显,其中无抗和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199份,频率为9.26%;中感品种551份,频率为25.64%;感病品种933份,频率为43.42%;高感品种466份,频率为21.68%.2004-2008年长江中下游水稻区试品种对稻瘟病的整体抗性水平呈下降趋势.以综合指数来评价水稻稻瘟病的抗性较为科学、合理,符合生产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7.
2013~2016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方法,评价300份玉米种质对两种灰斑病菌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ina)和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的抗性。结果表明,对玉米尾孢表现高抗、抗和中抗的种质分别为10、100和121份,表现感和高感的种质分别为62份和7份;对玉蜀黍尾孢表现高抗、抗和中抗的种质分别为4、33和78份,表现感和高感的种质分别为137份和48份。76.99%的供试种质对玉米尾孢表现为高抗、抗或中抗,61.67%的供试种质对玉蜀黍尾孢表现为感或高感,玉米尾孢对大多数种质的致病力较玉蜀黍尾孢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