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4个大豆品种种子经EMS处理M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关关系。M_2代主要农艺性状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分枝数、株高、单株荚数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接近或超过20%。M_2代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以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和分枝数较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为中等,百粒重的遗传力偏低。M_2代按10%的选择率进行选择,各主要农艺性状都能获得一定的遗传进度,分枝数、株高、单株粒数的相对遗传进度最高。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全株重及生育期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的基因型和表型正相关;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与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也呈极显著的基因型和表型正相关,为相关选择指出了方向。M_2代中,株高、生育期的株系间变异大于株系内变异;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株系间变异小于株系内变异。对株系内变异大的性状,M_2代株行群体以适当大些为宜。  相似文献   

2.
60Co-γ射线辐射马铃薯块茎M2代群体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60Co-γ射线的不同辐射剂量对马铃薯块茎M2代群体的诱变效应。[方法]以云薯2号和鄂马铃薯5号为试材,采用60Co-γ射线的4种辐射剂量(5、10、15、20GY)分别对2个马铃薯品种的休眠块茎进行辐射诱变,分别测量2个马铃薯品种M2代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干物质、淀粉含量以及产量等农艺性状,研究60Co-γ射线的不同辐射剂量对马铃薯M2代群体的诱变效应。[结果]不同辐射剂量对同一马铃薯品种M2代主要农艺性状产生的变异程度不同;相同辐射剂量对不同马铃薯品种M2代主要农艺性状所产生的变异程度不同。60Co-γ射线诱变改良个别性状(早熟、抗病性、高产、叶绿素含量)较有效,60Co-γ射线诱变马铃薯的适宜照射剂量为10~20GY,从2个马铃薯品种M2代中共单选出41个优株系。[结论]对马铃薯进行辐射诱变是一种有效的育种手段,但大多数突变是隐性突变,辐射诱变育种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3.
小麦N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新的育种手段,解决目前小麦常规育种中普遍存在的种质资源匮乏问题以提升育种效率,开展了小麦N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应用研究。以N离子不同剂量注入小麦品种连麦6号籽粒进行诱变处理,经过M_1代损伤效应分析,M_2代突变体的分类统计和筛选,M_3代常规系谱法稳定性鉴定,考察了N离子注入对连麦6号农艺性状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对连麦6号的诱变效应在M_1代显著地表现在株高、结实率、抽穗期和成株率上,M_2代的突变率随N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由低到高3种剂量处理的突变率分别为5.38%、8.98%和11.02%,筛选出的3个超亲变异性状(矮秆多蘖、早熟性、大穗)在M_3代因不同的剂量处理其重复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试验明确了不同剂量的离子注入处理对小麦生理性状影响的变异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用 Co60γ射线照射高粱晋粱五号、Tx622B、关东青、同源四倍体。M_2按 M_1结实率四个等级种成穗行,测定 M_1结实率和 M_2各类突变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M_1生理损伤效应和 M_2突变频率及突变谱有一定的关联性。苗期叶绿素突变频率随着 M_1结实率的提高而增高,呈正相关(r=+0.9783);早熟突变频率随着 M_1结实率的提高而降低,呈负相关(r=-0.70565);总突变频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56);结实率与其他类型突变率无关。通过 M_1和 M_2代经济性状与对照相互比较,表明 M_1结实率和千粒重二者呈正相关,但 M_2代不同结实率级别的千粒重增减程度又不相同。这些结果予示在辐射育种中,选择 M_1结实率较低的穗,可以大大缩小 M_2代种植群体并提高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NaN_3(10~3M、pH=3)处理水稻干种子3~48小时,诱发抽穗期和株高突变的效果,旨在探索获得较高突变率的适宜剂量。研究结果表明,M_1的生理损伤(苗高、发芽率、成苗率和结实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M_2的诱变效应(株高、抽穗期突变率和总突变率)与剂量成显著正相关。考虑到M_1的生理损伤,我们认为,株高和抽穗期突变的适宜剂量以10~3M处理12小时为宜。  相似文献   

6.
~(60)Co-γ射线辐照冬小麦花粉、子房及合子突变频率高(17.6~77.8%),M_1代既表现损防效应,又产生广泛变异,并能遗传,M_2代一般不产生大突变,只在个别性状上出现微小变异,M_3代可出现60%以上的性状趋于稳定的株系,从而大大简化了育种程序。细胞学观察表明,辐照单细胞的各处理,M_1、M2代的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均高于对照,畸变率的高低与田间性状突变率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N~+离子注入棉花引起其M_2代植株IPO(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不同剂量与IPO变异的关系。结果表明:IPO变异体频率和酶带变异频率随不同剂量的变化而不同。IPO不同酶带的最有效诱变剂量也不同。4×10~(16)N~+/cm~2剂量M_1代的生理损伤效应不显著,M_2代IPO变异范围较大,为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8.
水稻经过辐照处理后其M_1代的性状表现与N_2代性状变异的关系是广泛的。从突变频率来看,群体的平均突变频率是很低的,但以个体(株系)后代统计则其突变频率明显增高,从结实率看,则以M_1代不实率30-60%的植株后代突变株较多;从生育期看,则大多数M_1早熟株后代的早熟突变株多,这说明M_1代的早熟性是可以遗传的。早熟性在M_1代即可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质子辐射(PR)的白马牙玉米M2代的生长发育、形态和基因组DNA水平上的变异情况。[方法]对白马牙玉米干种子进行5种不同剂量的辐射处理,研究M2代玉米生长状况,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M2代损伤和变异。[结果]发芽率随着剂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20、30 Gy处理的发芽率均高于对照,20 Gy处理最高;空秆率随着剂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马鞍型曲线,其中20 Gy和50 Gy处理最低,40 Gy处理空秆率最高,达29.4%;光合速率PR组显著低于对照,随着剂量的增加呈马鞍形曲线;籽粒千粒重随着剂量的增加呈马鞍形曲线,10、20和40 Gy处理显著高于对照,50 Gy处理低于对照。综合考虑发芽率、空秆率、千粒重,对白马牙玉米M2代产量的有益变异多的辐射剂量依次为20、10和30 Gy。RAPD试验分析中16条随机引物扩增出142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1条,多态性比例达57.3%,各PR组变异率为20.2%~32.3%;各组在遗传相似度0.73附近处聚为2类,10Gy组与50 Gy组聚为1类,表明其变异程度较大,其他组与对照聚为1类。[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辐射诱变玉米产生有益变异和培育新品种提供辐射剂量的指导和参考,也为拓展玉米种质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超低温(-196℃) 条件下对中籼南京11号干种子进行γ射线辐射,再以修复抑制剂咖啡因(Caffeine) 液浸种,其M_1代损伤效应在本刊1988年第2期上已报道.本文报告M_2代突变效应,结果表明,在超低温下辐射使M_2代突变效率显著降低.用咖啡因溶液作为后处理浸种可显著提高M_2代的突变频率.因超低温下辐射在生长后期表现保护作用,提出提高辐射剂量,以提高诱变效率.  相似文献   

11.
快中子注量与植株死亡率间的关系可用Ⅱ型S曲线回归模式表示。在对辐射育种有重要价值的区间(成活率90—10%),注量与生理损伤效应(成活率、株高、千粒重占对照的百分数)间呈强负相关。生理损伤效应间呈强正相关。上述各效应间的关系可用对数或指数函数回归模式表示,但由于曲率很小,亦可作直线回归处理。注量与突变率间、生理损伤效应与突变率间均可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模式表示。这种模式的利用,对于预测突变率的相对大小、缩减工作量、指导辐射育种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氮离子注入与叠氮化钠处理水稻种子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氮离子注入与叠氮化钠处理相比,M_1代生理损伤轻,诱发的M_2代株高突变频率较高,而叶绿素缺失和抽穗期突变频率则较低。以诱变效率来比较,氮离子注入对叶绿素缺失突变的诱变效率低于叠氮化钠处理,而对株高和抽穗期突变的诱变效率则高于叠氮化钠处理。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氮离子注入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诱变技术用于水稻品种改良实践。  相似文献   

13.
用不同注量的热中子照射大豆风干种子的试验结果表明:热中子不仅对大豆的M_1的幼苗生长、成株率和孕性产生明显的损伤效应,而且能够诱发其M_2的叶绿素缺失突变和孕性、熟期等农艺性状的突变。不同品种大豆对热中子的辐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剂量的电子束辐照不同品种的大豆风干种子,既能使M_1的苗高、成株率、孕性、根瘤的固氮酶活性等产生明显的辐射损伤效应,又能诱发M_2的叶绿素、生育期等性状的突变;同时,还表明,电子束与~(60)Co-γ射线相比,具有辐射损伤较轻、诱变效率较高的特点。可以认为电子束是一种较好的诱变源。  相似文献   

15.
彭琳  季良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399-6402
[目的] 探索氮离子束注入和钴60伽玛辐射对大豆的生物学效应,为大豆诱变育种提供依据。[方法]14份大豆品种或高代稳定品系干种子按4×10^16、6×10^16和8×10^16N^+/cm^2 3个剂量和能量30 Kev氮离子束注入,35份大豆品种或高代稳定品系干种子按100、150和200 Gy 3个剂量和剂量率1.6 Gy/Min钴60伽玛辐射,以未处理作对照,考察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采用近红外透射光谱法测定大豆籽粒品质。[结果]8×10^16N^+/cm^2氮离子束注入和150 Gy钴60伽玛辐射对大豆农艺性状的突变效果明显。氮离子束注入和钴60伽玛辐射诱变蛋白质含量增加的材料占总材料份数的57.1%-78.6%,但6×10^16N^+/cm^2氮离子束注入的蛋白质突变频率大于其余两个剂量,而钴60伽玛辐射剂量间差异不大;诱变脂肪含量增加的材料占总材料份数的34.3%-40.0%,且8×10^16N^+/cm^2氮离子束注入和200 Gy钴60伽玛辐射的脂肪突变频率分别大于其余两个剂量。[结论]选择适宜剂量的氮离子束注入和钴60伽玛辐射可以改善大豆农艺性状,增加产量,提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因而氮离子束注入和钴60伽玛辐射是两种行之有效的大豆诱变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离子束注入水稻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近五十年来兴起的物理与化学诱变育种方法,开辟了一条新品种改良途径,并取得了巨大成果。离子注入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材料表面处理的新技术。注入离子有其特殊的物理性质,如高线性能量转移值(LET)和尖锐的Bragg峰。将其作为作物诱变育种的新的诱变源以拓宽新品种选育的途径,创造广泛的变异类型。这种新的尝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离子注入水稻诱变育种研究始于1987年5月,首先筛选注入较适宜的能量、剂量,探索荷能离子和物质的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通过对不同品种的  相似文献   

17.
EMS对玉米花粉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用含有EMS的石蜡油溶液处理10个玉米材料的成熟花粉,研究了EMS对花粉离体萌发率、M1代生理损伤以及M2代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花粉离体萌发率随EMS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并与M1结实率呈高度正相关;M1受到严重的生理损伤,表现为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成株率下降;M2代中,子粒突变性状以粒色突变为主,苗期突变性状主要是叶片颜色突变,成株期突变性状有株高、株型等多方面;同一处理浓度下,花了体萌发率、M1代生理损伤和M2代的诱变效应的大小因材料品种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8.
用~(60)C_0-γ射线,以16千伦琴的剂量照射三个品种大豆风干种子,以未经照射处理的原始材料为对照,分析比较了来自 M_1孕性正常(MF)和孕性较差(MS)植株衍生的 M_2、M_3两代九个农艺性状的遗传方差、遗传变异系数、广义遗传力和预期选择进度。通过试验分析得出结果是:(1)辐射后代表型方差为对照的2倍,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2)M_2代具有较高的选择潜力和选择可靠性,是选择的关键世代。(3)生育期、百粒重和株高在 M_2便具有较高的遗传力,而且与 M_3代相关显著,可从 M_2代开始进行选择;M_3代粒茎比有较高的遗传力,此时选择有较可靠的效果;产量等其余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遗传力低,不宜在 M_3代以前直接选择。(4)不同孕性来源的 M_2代群体的变异幅度不同,MS 后代的各项遗传参数都高于 MF 的后代,具有较宽的变异幅度和较高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而且孕性大部分恢复正常,具有较高的遗传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19.
谷子航天诱变后代的农艺性状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选用冀谷12号干种子搭载第20颗返回式卫星进行处理,对诱变后代的农艺性状进行观察。结果显示:SP1代种子出苗率和幼苗生长势受到一定抑制,但拔节后植株生长势增强;SP1代出现的株高、穗长和单株产量等性状变异,SP2代仍得到充分表现;SP1代入选株系各性状基本稳定,株高、穗长和单株产量平均值与SP2代相近,但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均较SP2代明显减小。表明诱变处理可使谷子产生丰富的变异,各性状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明显增大,而且正向变异较多,株高降低,穗长和单株产量增加。SP3代各性状基本稳定。空间诱变缩短了谷子育种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