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农业科技》2011,(14):79-79
2011年6月22日,市农广校在藁城召开了“送教下乡”涉农全日制中专招生暨教学管理现场会。省校张丽娟副校长、李吉巧处长和市校彭晓明校长、甄占萍副校长及我市部分县校的校长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现场会。参会人员首先参观了藁城市农广校涉农中专全日制教学班的教学日志、教学计划、学籍档案及相关资料,其规范有序的管理令在场人员连声称赞。  相似文献   

2.
涉农中职教育教学发展现状及改革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涉农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涉农中职教育教学上的不足,提出了涉农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及对策:首先是明确涉农专业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是改善涉农专业中职教育的课程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此外,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还探讨了未来涉农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及走向: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模式,实行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建设培养更多的涉农专业骨干人才。  相似文献   

3.
李斌 《安徽农学通报》2013,(23):104-105
农广校承担着培养数以万计的现代新型农民的重任,涉农专业中专作为全新办学模式,经过几年努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要完善这一办学模式,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该文围绕涉农专业中专班的农民参学、教学规范性、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创新、教学管理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广泛开展涉农专业中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抓手。江苏省近年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以提高"半农半读"涉农中专教学质量为切入点,探讨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模型;以多元化的质量目标体系为基础,强调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施质量管理控制,并进行质量监管和评价,完善整个涉农中专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涉农中专教育是我国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提高农村成人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农广校作为涉农中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需要从各方面来加以完善,不断发展,从而为新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陈艽 《现代农业科技》2014,(6):326-326,329
作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主阵地,泰兴市农广校以兴办涉农中专学历教育为主要抓手,通过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提高了农民素质,培养了农业实用人才。该文对泰兴市农广校举办农业职业教育的做法、经验及成效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农广校"半农半读"涉农中专采取灵活学制,培育学历农民教学模式,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和方法之一,它对改善农村劳动力学历结构,培养"学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的现代农业人才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较好的社会影响。从规划建设、师资管理、规章制度、教学形式、考核成效等方面进行阐述,就如何办好农广校涉农中专学历工作,创新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8.
从高职涉农专业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回顾中外高职教育发展新趋势、深入系统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对涉农专业人才需求和高职涉农专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职涉农复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实施该模式的主要保障机制,以破解高职涉农专业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深刻内涵为:“以农为本”,积极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农业教育的出发点;产学研相结合,是搞好农业教育的切入点;一支理念新、技术精、德才兼备的农业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是搞好农业教育的支撑点.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对涉农专业开放教育的启示:涉农专业开放教育发展与服务“三农”相结合,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育、生产、科学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探索涉农专业开放教育办学模式多元化,不断创新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好涉农专业开放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加强涉农专业开放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和高素质的涉农专业开放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全日制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中专学历教育为主体的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如果不主动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不能实现面向"三农",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只有不失时机地推进教学改革,拓宽办学领域,增  相似文献   

11.
涉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国家实现技能强国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新常态化激发涉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组合拳促进涉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至关重要。从厚植农业情怀、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学生服务模式、扎实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扩宽就业渠道五个方面,提出涉农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相似文献   

12.
自2006年农业部启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以来,各地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随着农业劳动力逐渐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涉农中专面临优质生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分析江苏省兴化市涉农专业中职教育发展状况及优秀生源短缺现状,并对中职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要摆正农业中专教育的位置,调整培养目标。农业中专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此,要转变教育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中专教学改革。1.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产业结构需要为依据,合理进行专业设置。  相似文献   

14.
涉农专业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培育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问卷调查、座谈、访谈以及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涉农专业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培育是社会主义新农建设的需要,是缓解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需要,是涉农专业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涉农专业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培育路径:一是优化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二是加强学生创业心理教育和辅导,提升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三是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满足90后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个性化需求;四是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创业教育质量;五是构建创业高校支持体系,将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进而促进涉农专业大学生深入农村成功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15.
商水县第二职业中专是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设立、市县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公办、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建筑工程设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四个专业及计算机电子和焊接技术短训班,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美丽的相思湖畔,是广西唯一一所国家公办的以涉农专业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占地面积1000多亩,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近9000人,学历教育约2000人。现有在职教职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涉农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和应用生物科学近5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与分析,包括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就业渠道,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关系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提出提升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需通过加大涉农专业招生宣传,提高涉农专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创新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来实现;并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应用到整个大学生涯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作为专业学位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培养高层次兽医技术专门人才的一种新学制和新途径。文章分析了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构建了科学的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探索出了一套适用的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兽医事业发展培养出更多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涉农高校工科专业所占比例较高,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要客观分析涉农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面临新挑战:乡村振兴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需求更加精准;新工科改革新趋势推动涉农高校人才变革;强化一流课程建设对涉农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新时代应立足涉农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加快推进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变革。研究以具体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提出基于异步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在明确改革总体思路基础上,从线上理论教学设计实施、线下理论教学设计实施、实践教学设计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考核及评价体系等层面具体探讨改革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历了近20年的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界定了"零课时"课程的概念,从课程选择、指导与考核三个方面探讨了"零课时"课程模式,提出了实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零课时"课程模式的意义、可行性。最后,以吉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地理)专业为例,说明了"零课时"课程模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