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军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7):124-125
县域产业规划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县域产业规划受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影响。对县域产业规划的阶段性与中心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过程中,县域产业规划应做出的合理决策。  相似文献   

2.
余晓玲  夏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660-14661,14668
在介绍研究区域概况的基础上,依据《柳州市经济统计年鉴》、《柳州环境状况公报》相关数据,采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动态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3.
国家中心城市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引领者,更是参与全球经济贸易和协作分工的重要支撑点。设立国家中心城市能够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以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城市在六维度指标体系下发展状况的优势维度。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作为北东南西4个方向上的国家中心城市,其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明显;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聚集程度明显,但环境治理效力亟待提升,科技创新需要增强重视。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的边缘化凸显了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自身不足和区域的不协调,在逆境中运用自身的优势结合外部力量的支持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变得十分关键,以黄冈红安为例,针对红安县边缘化的现状,分析其边缘化的原因,进而提出边缘化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余晓玲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207-208,210
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柳州市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评价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柳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借助SPSS等软件工具,对柳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6.
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心城市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城镇体系中等级最高的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主导作用和核心作用。当前,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区域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已演化为城市实力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竞争。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已成  相似文献   

7.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极核,是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知识中心,对城市腹地具有很强的集聚和辐射力。福厦泉中心城市是海峡西岸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必须以发展知识经济中心为着力点,搞好产业中心(硬中心)、知识中心(软中心)建设,更好地发挥表率带动、创新示范和功能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伴随着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而产生和发展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增长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镇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要素通过聚集逐渐转变为城市的经济要素,从而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过程,它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城市效率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强  王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58-6661
定量分析了江苏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效率差异,并探讨了这种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江苏省主要城市所处的区位条件差异是城市效率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对江苏省未来城市的发展提出建议,江苏省未来城市的发展应该正视区域差异、重视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率;意识到城市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优化城市系统结构,促进城市高效发展;以三大都市圈为依托,进行点轴式发展,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引领江苏经济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柳州市城市建设和园林规划的发展出发,根据市民对绿化的要求,结合柳州市的地理气候与特点及绿化现状,在彩叶植物的生理特性基础上,对彩叶植物在柳州城市彩化工程中的运用进行探讨,以期与同行交流提高,使柳州市的绿化、彩化更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郊区农民面临着土地被征用、社会保障不完善、就业无保障、生  相似文献   

12.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方向,总部经济则是推动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和集聚的重要方式,因此,总部经济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内部结构,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在总部经济将在今后一段时间推动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上的反映,对区域的经济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比较直观地观察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实现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以江苏省县域和城市的各项经济指标为基础,并辅以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可以观察到江苏省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出现的问题。江苏省近些年区域发展差异相对扩大,经济重心南倾现象明显,核心城市分布不合理,针对这种差异与不合理,苏南和苏中地区宜分别进行网络开发和点轴开发,苏北地区则应进行节点开发,而在整体上江苏省则呈现两纵三横的大网络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1):180-181
通过对宁波市产业发展现状和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分析,发现宁波市的产业发展出现了同质化现象。阐述了同质化对城市发展的潜在危害,在深入分析同质化现象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区域产业同质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农村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特定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的总称.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系统.它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谭旭  李江风  卢涛 《湖北农业科学》2016,(22):5976-5981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构建"四化同步"发展评价模型以揭示湖北省各县市"四化"水平的发展状况,采用地理—经济空间权重,运用ESDA方法,分析其发展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湖北省各县市"四化同步"发展水平不一致,中心城市及平原地区水平较高,鄂东及鄂西山区水平较低,边缘化现象突出,且呈现出重点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的特点;其发展水平在全局上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形成以武汉和宜昌双中心带动的格局,其发展空间差异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符,也与湖北省城镇发展战略一致。根据这些差异,结合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和城镇发展战略,可有针对性地制定全面推进型、统筹发展型、生态优先型三种不同的"四化同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市是一个工业城市,但有将近三分之二人口在农村,农业的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对于促进柳州市农业和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拓宽农业增收渠道,具有重大意义。经过多年的培育和扶持,柳州市农业产业化取得了初步成效,已进入起步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柳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一、推进陇东南地区城市化的战略指导思想 城市是城市化的主导.城市的形成是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而使稀缺资源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较高经济效益的区位汇聚的结果.这些产业、区位与其它产业和周边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的经济势差,使其能够吸引大量的经济组织和人口等资源并进行集中,生成特色产业部门和市场,逐渐发育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一方面凭借其优势条件和优越地位不断吸收汇聚周围地区的资源和经济能量,在城市累积和放大,增强城市的创新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城市规模发展造成的资源和经济活动的"外溢",通过各种形式向周边辐射和扩散,使城市与周围乡村的经济联系得到强化,使城市成为区域内发展的"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经济示范、产业组织和发展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宁夏产险市场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生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6051-6052
宁夏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结构几乎完全垄断。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宁夏保险业发展的不平衡,保源呈现高度的区域集中性,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各个险种在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不合理,但是这种不合理正在逐步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20.
张敏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3):122-124
城市是人类物质投资和智力创新的中心。把发展低碳经济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除发达国家以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最有能力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必须以节能减排来减少城市碳源、增加有效的城市碳汇和发展低碳经济做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将是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该文通过对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的剖析,继而提出引导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