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稻田中氮肥损失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尹娟  勉韶平 《农业科学研究》2005,26(2):76-80,98
稻田中氮素损失途径主要有氨挥发、硝化-反硝化、淋洗和径流.其中氨挥发是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通过氨挥发损失的氮可达施入量的9%~42%.氮肥损失一方面降低了氮肥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导致地表水、地下水及大气等环境污染,这些污染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减少稻田中氮肥损失的措施主要包括实施生态农业政策和优化氮肥管理.优化氮肥管理主要包括:①确定适宜的氮肥用量.将氮肥的施用量控制在适当水平,是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②研究表明,氮肥深施的深度以6~10cm比较适宜;③根据水稻生育期的需肥特点合理运筹;④控释(缓释)肥料的推广应用;⑤平衡施肥.  相似文献   

2.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氮肥减施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及氨挥发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N0)、常规施肥(CF)、复合肥侧深施(90%CFD)、缓释肥撒施(80%CRF)和缓释肥侧深施(80%CRFD)。结果表明:与CF相比,90%CFD、80%CRF与80%CRFD处理水稻氮素投入虽然分别减少10%和20%,但早稻和单季晚稻产量差异都不显著;80%CRFD处理相较于80%CRF处理显著提高了单季晚稻产量。3个处理(90%CFD、80%CRF和80%CRFD)的早稻和单季晚稻生长期间稻田氨挥发总量分别在12.45~18.50 kg/hm~2和18.75~26.23kg/hm~2之间,都显著低于CF处理;氨挥发率分别为9.3%~12.6%和10.4%~12.9%,比CF处理分别降低了2.0~5.3和2.4~4.9百分点。80%CRFD处理在早稻和单季晚稻上的氨挥发损失都显著低于80%CRF处理。早稻试验中3个处理(90%CFD、80%CRF和80%CRFD)的氮素表观利用率为35.6%~46.9%,比CF处理增加了4.0~15.3百分点;90%CFD和80%CRFD处理的单季晚稻氮肥表观利用率也显著高于CF处理,但80%CRF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与CF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早稻生产中复合肥减量10%侧深施、缓释肥减量20%侧深施或撒施,都能实现氮肥减施稳产的目标,单季晚稻生产中则适宜采用复合肥减量10%侧深施或缓释肥减量20%侧深施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3.
土壤氨挥发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脲酶活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挥发是氮肥气态损失的一种重要途径,可以降低氮肥的利用率,因此对氨挥发损失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该文采用"密闭室吸收"法,研究了不同的肥料类型、土壤含水率及施肥深度对氨挥发量、氨累积挥发量的影响,并建立了土壤脲酶活性与氨挥发量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硝化抑制剂的大颗粒尿素及单独施用大颗粒尿素处理的氨挥发损失明显高于缓释肥料和添加脲酶抑制剂的稳定性肥料,氨挥发损失随着施肥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土壤含水率对氨挥发损失影响不大;不同肥料类型和不同田间持水量处理下土壤脲酶活性与氨挥发损失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施肥深度对两者相关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静态吸收法”研究了土壤盐渍化类型、程度和施肥方法对氮肥氨挥发损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盐渍化类型不同氨挥发损失特征不同,碱化土壤上氨挥发速率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盐化土壤上氨挥发速率相对较低但氨挥发持续时间较长;②盐渍化土壤上氮肥氨挥发损失高于非盐渍化土壤,氨挥发量、挥发持续时间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③施肥方法对盐渍化土壤上氮肥氨挥发损失有不同影响,在5个典型土壤上,氨挥发损失量均为表施>混施>深施;④在中度盐化土壤上,混施、深施的氨挥发量远高于其他土壤。说明在盐化程度较高的土壤上,仅仅通过改进施肥方法不能完全抑制氨挥发损失,需要通过其他措施,如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来减少氨挥发损失。  相似文献   

5.
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提高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如何提高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目前国内外文献中氮肥利用效率的名称和定义比较混乱 ,在使用时应给出明确的定义。世界范围内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仅为 3 3 1 5%~3 4 51 % ,肥料氮的损失途径主要包括硝态氮淋洗损失、氨挥发损失、反硝化损失、作物自身地上部的挥发损失和地表径流损失。优化氮肥管理、氮高效品种选育、种植制度的改革以及改善作物的生育条件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但是 ,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综合配套方案目前很难实施。农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等各相关学科科学家的通力合作 ,是这一问题最终解决的希望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不同深施肥方式对稻田氨挥发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探讨减少农田氨排放的方法,探究不同深施肥方式对稻田氨挥发损失、氮素利用率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在湖南省长沙市金井镇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站布置盆栽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N0(不施化肥)、S300(传统氮肥撒施)、S210(减氮30%+传统氮肥撒施)、R5(减氮30%+条施,深度为5 cm)、R10(减氮30%+条施,深度为10 cm)、B5(减氮30%+大颗粒球肥深施,深度为5 cm)、B10(减氮30%+大颗粒球肥深施,深度为10 cm)。施肥后第1 d进行氨挥发连续性监测,直至施肥处理氨排放量与不施肥处理无明显差异为止,并在水稻成熟期测定氮含量和产量。结果表明,深施处理可降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促进植株氮素吸收。与S300处理相比,氨挥发损失量降低了30.13%~47.85%。与S210处理相比,深施处理氮素回收率(NRE)提高了9.16%~29.44%;氮素农艺利用效率(NAE)增加了13.85%~32.14%;籽粒生产效率(NGPE)增加了12.18%~28.27%。在减氮30%的基础上,深施处理水稻产量较S210处理增加了12.79%~28.27%,其中B10处理显著减少氨挥发损失量并提高氮素利用率。这说明深施处理有效降低了稻田氨挥发损失,提高了氮素利用率,其中以B10处理(减氮30%+10 cm大颗粒球肥深施)效果最佳;同时深施肥的机械化需要进一步研发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类型缓释肥一次性施肥对水稻浙粳86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硝化抑制剂、树脂包膜和聚氨酯包膜3种不同类型的缓释肥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比较,氮肥减量20%的缓释肥一次性基施处理(N 180 kg·hm-2),硝化抑制剂型缓释肥略有减产,树脂包膜缓释肥、聚氨酯包膜缓释肥均具有稳产效果,且聚氨酯包膜缓释肥水稻产量较常规施肥增产1.5%;树脂包膜缓释肥、聚氨酯包膜缓释肥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分别较常规施肥(39.4%)提高0.1和2.3百分点。水稻浙粳86一次性施肥,采用树脂包膜缓释肥、聚氨酯包膜缓释肥具有减肥、稳产、省工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大区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比例时基肥侧深施肥对水稻氮素和氨挥发损失的影响,为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不施氮(N0)、常规施肥(FF)、基肥侧深施(40% NDF)、基肥增氮侧深施(55% NDF)和一次性侧深施(100% NDF)5个处理,分析基肥侧深施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和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施氮量(225 kg·hm-2)下,侧深施肥各处理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13.1~16.5百分点。40% NDF和55% NDF处理基肥氨挥发量和FF处理间差异不显著,100% NDF处理显著增加了基肥的氨挥发量,侧深施肥各处理基肥氨挥发比例和FF处理间差异不显著。55% NDF和100% NDF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生育期总氨挥发量和总损失率,100% NDF处理对氨挥发的抑制效果优于55% NDF处理。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对稻田氨挥发的抑制效果受到稻田平整度的影响,应加强配套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9.
苏德纯 《世界农业》1992,(10):46-48
众所周知,植物所需的氮素有相当部分需要通过施肥来满足。但是,在目前施肥情况下,施入土壤的氮肥利用率一般只有20—75%,有70—10%的氮素通过各种途径损失掉了。氮素损失的途径主要有氨挥发、淋失和反硝化。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在水田,施用氮肥后通过氨挥发损失的氮素占氮责总损失的18—96%,在旱田占的比例则更高,关于氨  相似文献   

10.
<正>在水稻生产上尽管施用了很多化学氮肥,但真正被作物吸收的不太多,大部分因多种原因损失掉了。据研究,氮肥面施的吸收率最低,只有7%~38%,深施的吸收率可达18%~68%。一、氮素损失的主要原因1.挥发。经测定,氮肥损失的60%是因挥发造成的。在碱性土壤或石灰性土壤表面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