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GC-MS技术对福建产的含笑叶、花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从含笑叶挥发油中鉴定出35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0.83%,其主要成分为β-榄香烯(29.82%)、石竹烯(11.87%)、Elixene(8.39%)、γ-榄香烯(7.26%)和(Z)-5,11,14,17-二十碳四烯酸甲酯(5.70%);从含笑花挥发油中鉴定出23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4.53%,其主要成分为β-榄香烯(41.08%)、(Z)-5,11,14,17-二十碳四烯酸甲酯(14.56%)、石竹烯(9.53%)、Elixene(7.31%)和大根香叶烯D(5.43%)。试验结果表明,含笑叶、花挥发油组分较为相似,且都含有丰富的抗肿瘤活性成分β-榄香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对大麻花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大麻花叶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大麻花叶挥发性成分。从大麻花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95个色谱峰,鉴定了7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8.05%,主要成分为石竹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oxide,含量为13.2%)、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含量为9.90%)、β-瑟林烯(β-selinene,含量为3.82%)等。结果表明:大麻花叶挥发油中鉴定出萜烯及其衍生物33种,杂环类化合物8种,酮、醇、酯类化合物18种,烷烃类13种,其他类3种;其中萜烯及其衍生物成分含量及数量最多,占挥发油总量的56.03%。  相似文献   

3.
10种国产玉兰属植物挥发油成分及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10种国产木兰科玉兰属(原木兰属玉兰亚属)植物辛夷挥发油成分及其含率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腋花玉兰、河南玉兰、椭圆叶玉兰、舞钢玉兰、两型玉兰、罗田玉兰和鸡公玉兰7种植物为首次测定。结果表明,10种植物共检测出84种成分,每种植物为36~56种成分,鉴定出62种化合物,其含率占挥发油的98.4%。有17种成分为10种植物所共有,含率达72.9%,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占64.8%,其余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占8.1%。主要共有成分为桉油醇、香桧烯、β-蒎烯、月桂烯、α-松油醇,其中桉油醇的含量最高,通常在20%以上,最高达35.5%。5种成分在玉兰属植物挥发油中为首次报道,其中1种共有成分:1羟基-1,7-二甲基-4-异丙基-环癸二烯,其平均含率2.72%;4种非共有成分:α-姜烯、大根香叶烯β、α-倍半水茴香烯和四甲基环癸二烯异丙醇。根据不同植物挥发油成分及其含率差异,提出河南玉兰与椭圆叶玉兰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杂种起源。玉兰属挥发油成分月桂烯与四甲基环癸二烯异丙醇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据此可把10种玉兰属植物分为2类,一类为朱砂玉兰、玉兰、舞钢玉兰、两型玉兰、罗田玉兰和鸡公玉兰,其月桂烯含率在6.0%以上,四甲基环癸二烯异丙醇含率在1%以上;另一类为望春玉兰、腋花玉兰、河南玉兰和椭圆叶玉兰,其月桂烯含率在2.0%以下,不含四甲基环癸二烯异丙醇。  相似文献   

4.
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水蒸气蒸馏的异叶南洋杉、大叶南洋杉和贝壳杉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叶南洋杉叶挥发油共分离鉴定出36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8.21%,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蒎烯(35.38%)和芮木泪柏烯(33.57%);大叶南洋杉叶挥发油有27种成分被鉴定,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6.68%,其主成分为hibaene(77.88%);贝壳杉叶挥发油鉴定了37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7.44%,β-荜澄茄烯(56.34%)为其主要成分。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除主含萜类化合物外,还含烷、醇和酮等化合物,其中贝壳杉叶挥发油还含少量的醛、醚和酯,异叶南洋杉叶挥发油还含少量的呋喃类化合物。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中,含有α-蒎烯、柠檬烯、α-石竹烯、γ-依兰二烯、β-荜澄茄烯、杜松烯、匙叶桉油烯醇、α-杜松醇和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等9种共同成分,但挥发油的主成分类型和含量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5.
长叶竹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罗汉松科植物长叶竹柏(Podocarpus fleuryi Hickel)叶片中的挥发油,得油率为0.5%,采用GC-MS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首次鉴定出24种化合物,占总离子流出峰面积的97.29%。长叶竹柏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萜烯类和醇类物质,主要有α-蒎烯(8.67%)、(-)-β-榄香烯(2.68%)、β-石竹烯(3.97%)、( )-喇叭烯(2.11%)、大根香叶烯(21.56%)、4-异亚丙烯基-1-乙烯基烯(45.13%)、β-杜松烯(2.02%)和(-)-斯巴醇(3.15%)。  相似文献   

6.
新疆圆柏干叶香气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对新疆圆柏干叶进行了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气相色谱分离出50个组分,质谱鉴定了23个化合物。主要成分是:乙酸香桧酯、2,7-二甲基-3-辛烯-5-炔、α-雪松醇、β-香茅醇、4-甲基-1-异丙基-3-环己烯-1-醇、柠檬烯、β-蒎烯、Δ3?蒈烯、α-长叶蒎烯、Δ杜松烯、α-松油烯、α-异松油烯、侧柏烯等;鉴定的成分种类占总挥发油的66%,其含量占总含量的93.55%。  相似文献   

7.
枫香叶挥发油提取工艺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挥发油的出油量为考查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筛选粉碎度、浸泡时间、提取时间的最佳组合方式优化枫香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枫香叶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组合为打浆、不浸泡、蒸馏提取6h.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51个色谱峰,鉴定出47个化合物,检出率为98.11%;其中萜类化合物30个,占挥发油总量的82.28%;脂肪族成分为14个,占挥发油总量的14.01%;芳香族成分为3个,占挥发油总量的1.82%.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β-蒎烯(21.18%)、α-蒎烯(20.70%)、(E)-2-已烯醛(7.64%)、柠檬烯(7.59%)、β-石竹烯(6.08%)等.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理解木兰科喙木兰属3种植物叶挥发油成分的系统分类学价值,本研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分别提取采自昆明树木园的山玉兰、馨香木兰和夜香木兰叶片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挥发油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山玉兰、馨香木兰和夜香木兰叶片经SDE提取所得挥发油共分离鉴定出3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山玉兰30种,馨香木兰29种,夜香木兰22种,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86. 98%、97. 94%和78. 97%。3种植物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各有异同,共有的化合物有α-蒎烯、萜品-4醇、9-木罗烯、α-胡椒烯、α-花柏烯、1,3-Benzodioxole,4-Methoxy-6-(2-propenyl)-、1 (10),4-杜松二烯、反式-去氢白菖烯、α-菖蒲醇、异石竹烯、匙叶桉油醇、8-epi-gama-Eudesmol、. tau-杜松醇、. tau-木罗醇和α-杜松醇15种。3种植物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相似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这3种植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包括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的馨香木兰和夜香木兰姊妹群,而另一类是仅包括与馨香木兰和夜香木兰亲缘关系都较为疏远的山玉兰,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司马永康(2011年)有关喙木兰亚组(包括馨香木兰和夜香木兰)和优昙花亚组(包括山玉兰)的划分。显然,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特征对木兰科喙木兰属植物种和种上等级具有一定的系统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毛黄肉楠(Actinodaphne pilosa(Lour.)Merr.)挥发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共鉴定出75种挥发性化合物,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分别为喇叭茶烯(12.72%)、萘,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甲基-1-(1-甲基乙基)-,(1a,4aa,8aa)-(12.33%)、大根香叶烯-D(11.58%)、trans-石竹烯(10.66%)和兰桉醇(5.89%)等。  相似文献   

10.
比较分析新鲜、干燥的薄荷叶、薄荷花及花苞的挥发油化学成分.采用挥发油提取法提取薄荷叶、薄荷花及薄荷花苞的挥发油,用GC-MS进行分析鉴定.实验结果表明:从薄荷叶、薄荷花、薄荷花苞中共检测出28种化学成分,含有许多烯、醇及酮类物质,主要由1-薄荷醇、胡薄荷酮、萜品烯、β-石竹烯和桉叶油醇组成.薄荷花与花苞同薄荷叶的化合物基本相同,干燥薄荷样品特征化合物如1-薄荷醇、胡薄荷酮和异薄荷酮的相对成分较新鲜的含量更多,α-律草烯和反式松香芹醇为花苞独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含笑亚属植物修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澄清了中国含笑亚属植物11种1亚种2变种,并涉及和报道了10个新异名、8个新组合、2个新等级和1个新命名。  相似文献   

12.
对昆明树木园栽培的7株多脉含笑56朵花花部的数量、形态及大小变异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花部的数量、形态和大小性状均有变异。从花部数量变异来看,花枝节间数、花被片总数、花被片轮数等12类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17%~219.33%,其中第三轮花被片数发生的变异最大;从花部形态变异来看,梗毛被颜色、花被片形状、花被片颜色等11类花部形态性状的变异也主要发生在株间,并且大部分表现为变异极显著。从花部大小变异来看,花枝节间长、花枝节间径、花序梗长等31类花部大小性状变异系数为9.13%~229.35%,其中花梗的大小变异最大;故花被片和雄蕊2个花部结构是该种的主要变异器官。其花部也存在异步演化的现象,原始性状和进化性状是交织出现的,是一种较进化的物种。多脉含笑花部变异主要发生在株间,为优良单株存在的可能性及其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河南地区枸骨4新变种,即:①紫枝枸骨(Ilex cornuta Lindl.et Paxt.var.purpureoramula T.B.Zhao et J.Y.Chen,var.nov.)、②紫序枸骨(Ilex cornuta Lindl.et Paxt.var.trispinoso-duris T.B.Zhao,var.nov.)、③剌齿枸骨(Ilex cornuta Lindl.et Paxt.var.spina T.B.Zhao,var.nov.)和④多刺枸骨(Ilex cornuta Lindl.et Paxt.var.ultraspina J.Y.Chen et T.B.Zhao.Var.nov.)的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并与原变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开化县林业资源现状与综合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开化县林业现状,提出了加快林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温莪术挥发性成分的闪蒸-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闪蒸-气相色谱-质谱法(FE-GC-MS)对温莪术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主要影响因素如闪蒸温度、样品量和样品粒度等进行优化。结果显示,0.4 mg的粉末样品,在200℃下闪蒸,经色谱分离后得到60余种成分。对FE-GC-MS、水蒸气蒸馏法(SD)-GC-MS和固相微萃取(SPME)-GC-MS这3种方法进行比较,利用质谱解析结合保留指数鉴定出的化合物数量分别为40、38和36种。由FE-GC-MS得到的莪术油主要活性成分如莪术烯、莪术醇、β-榄香烯酮、吉马酮和莪术二酮的含量与SD、SPME法所得结果相近。结果表明,闪蒸法样品用量少而得到的挥发性成分较多,且无需任何前处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产地北沙柳、黄柳一年生无性系扦插苗的成活率、高生长量等生长指标和干物质积累量,应用隶属函数法进行了抗旱性评价,认为不同产地灌木柳无性系苗的成活率、干物质积累量、高生长量、地径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伊金霍洛旗掌岗图、达拉特旗响沙湾和解放滩产地的北沙柳具有良好的生长表现,是抗旱性较强的北沙柳产地,可用于西部干旱沙区造林推广;辽宁章古台和呼伦贝尔市鄂温克产地的黄柳在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原本处于半湿润区的黄柳定植到干旱的沙区还能表现出很好的抗旱性,可以在东部湿润沙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土沉香、檀香及降香黄檀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漳州开展珍贵阔叶树种土沉香、檀香及降香黄檀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3个树种前期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和速生性;综合考虑造林成活率和生长表现,以降香黄檀的表现最佳,其次是土沉香,而檀香的生长状况严重依赖其宿主九里香的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18.
Phytochemical study on the ethanol extract of the radixes of 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three new compounds curcuminol F (1) curcuminol G (2) and wenyujinoside (3) and a known compound aurantiamide (4).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analysis.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 Volatile oil is a kind of aromatic and volatile matter existing in plants. Presently, there are relevant reports about the components and activity of volatile oil. Tellez Mario et al. (2001) isolated volatile oil from tarbush (Flourensia cernua) leaves with organic solvent; after identifying components by GC/MS, he detected its anti- fungal, anti-algae and anti-termites bioactivities. Meepagala et al. (2003 ) isolated volatile oil from Artemisia douglasiana by steam dist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