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主养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搭配少量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 nobilis)的人工湿地-池塘复合养殖系统为研究对象,2014年8-11月在人工湿地运行期间调查了该复合养殖系统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方法探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养殖池塘中共鉴定出硅藻(Bacillariophyta)、绿藻(Chlorophyta)、蓝藻(Cyanophyta)、隐藻(Crypt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金藻(Chrysophyta)、黄藻(Xanthophyta)、甲藻(Pyrrophyta)共8门、9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绿藻种类最多,共53种,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58.24%;而蓝藻密度占绝对优势,占浮游植物总密度的79.82%。人工湿地运行期间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无显著变化,其密度变化范围为1.09×109~1.83×109 个/L,均值为1.52×109 个/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8.76~11.03 mg/L,均值为9.80 mg/L;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共计10种,包括绿藻门的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四足十字藻(Crucigenia tetrapedia)、苇氏藻(Westella botryoides),蓝藻门的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点形粘球藻(Gloeocapsa punctata)、泥污颤藻(Oscillatoria limosa)、优美平裂藻(Merismopedia elegans)、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为首螺旋藻(Spirulina princeps)、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池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7~3.27,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为2.75~3.18,Pielou均匀性指数为0.45~0.55,说明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浮游植物种类丰度与水环境因子的冗余度分析(RDA)结果表明,池塘中浮游植物种类丰度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四足十字藻等绿藻主要受温度、溶氧、pH的影响,而微小平裂藻和点形粘球藻等蓝藻主要受pH和氨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13年7~9月研究了采煤塌陷地池塘夏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12个属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浮游植物密度变化在(5.44~136.30)×10~6 ind./L之间,平均密度为40.18×10~6 ind./L,其中蓝藻的密度最大,其次为绿藻,硅藻和隐藻,裸藻、甲藻和金藻的密度较小;生物量变动范围为3.82~77.97mg/L,平均生物量20.36mg/L;其中裸藻的生物量最高,其次为硅藻、甲藻和隐藻。采煤塌陷区池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变动在2.16~3.95之间,均值为3.04;均匀度(J)在0.44~0.85之间,均值为0.64;物种丰富度指数(d)在3.37~5.45之间,均值为4.30。H’、J、d均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池塘浮游植物种类较多,群落结构稳定,分布均匀。结果表明:采煤塌陷区池塘水体环境质量属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3.
沙河水库的浮游植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沙河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现存量进行了四季调查,测定了其初级生产力.共计检出浮游植物7门28属,其中绿藻门为13属,硅藻门和蓝藻门各5属,其它为隐藻门、金藻门及裸藻门.浮游植物的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0×105个/L和0.312 mg/L.生物量以裸藻和隐藻为主,夏季各门类浮游植物均达到最高值.沙河水库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年平均为2.097 g/m2·d.鲢鱼年总产量约56 000 kg.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主养团头鲂搭配少量鲢鳙鱼的人工湿地-池塘复合养殖系统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湿地运行期间调查了该复合养殖系统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并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养殖池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91种,其中绿藻种类最多,而蓝藻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人工湿地运行期间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无显著变化,数量和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04×108cells/L,7.14×106mg/L,主要优势种有双对栅藻、四足十字藻、苇氏藻、微小平裂藻、点形粘球藻、泥污颤藻、优美平裂藻、微小色球藻、为首螺旋藻、不定微囊藻;池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7~3.27,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为2.75~3.18,Pielou均匀性指数为0.45~0.55。同时将浮游植物种类丰度与水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池塘中绿藻主要受温度、溶氧、pH的影响,而蓝藻主要受pH和氨氮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浮游生物在盐碱地封闭式对虾养殖中的生态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盐碱地封闭式南美白对虾养殖池中,浮游植物生物量7.0233~66.9334mg/L,平均36.0076mg/L;浮游动物生物量3.127~26.3851 mg/L,平均10.2240mg/L。盐碱地混盐水体中常出现轮虫,而海水池塘较少。色球藻、蓝纤维藻、席藻、螺旋藻等蓝藻门的种类表现出较强的广盐性。并就浮游生物在对虾养殖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武汉南湖的浮游植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武汉南湖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在5个采样站鉴定出浮游植物67种,隶属于7门24科43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28种),金藻门最少(1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489×106ind./L,秋季最高为2.979×106ind./L,夏季最低为1.949×106ind./L;平均生物量为7.94 mg/L,其中隐藻生物量最高,为2.33 mg/L,甲藻和金藻最低,分别为0.06 mg/L和0.01 mg/L;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5个采样站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其M argalef多样性指数较低,在1~2之间。  相似文献   

7.
长湖是湖北省第三大淡水湖泊,对维持长江中游地区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长湖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4、7、10月和2021年1月对长湖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80种和91种,以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分别为38种和50种。两类湖区均以小球藻属(Chlorella sp.)和小环藻属(Cyclotella sp.)为主要优势种。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浮游植物丰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59×107~2.34×107 cells/L和0.73×107~3.06×107 cells/L,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8.98~18.48 mg/L和 0.08~21.40 mg/L。藻型湖区多样性指数略高于草型湖区,两湖区水质整体介于轻污染到中污染之间。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草型湖区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受水温(WT)、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和水位(WL)影响,藻型湖区主要受DO、TN、氮磷比(N/P)和WL影响。研究可为长湖水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池塘主养草鱼三种养殖模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10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少潭河水库坝下陆基鱼池对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三种混养模式(模式Ⅰ,草鱼、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鲫(Carassius auratus)分别放养250、35、40和15尾;模式Ⅱ,草鱼、鲢、鳙、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和鲫分别为250、35、20、20和15尾;模式Ⅲ,草鱼、鲢和鲫分别为250、35和15尾)浮游植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18属279种,其中,蓝藻门20属29种、绿藻门63属137种、硅藻门20属59种、裸藻门7属45种、金藻门3属3种、隐藻门2属3种、黄藻门2属2种以及甲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分别为7.66×107、6.95×107、6.74×107ind./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0.71、62.12、85.52 mg/L;模式Ⅱ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养殖时间均呈上升趋势,并在9月时处于三个模式中的最高水平,说明模式Ⅱ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越来越稳定,处于一种更好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平水期汉江上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状况,于2020年4月对汉江汉中段干流以及11条主要支流的浮游植物及水体理化指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汉江汉中段干支流共镜检出浮游植物6门35属51种,物种组成为硅藻—绿藻型,优势种为小环藻(Cyclotella sp.)、舟形藻(Navicul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箱型桥弯藻(Cymbella cistula)、棒胶藻(Rhabdogloea sp.)、二角多甲藻(Peridinium bipe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以及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0.39×106 cells L-1 ~ 3.59×106 cells L-1,生物量变化为0.39 mg L-1 ~ 3.49 mg L-1。Shannon多样性指数(0.64 ~ 2.15)和Pielou均匀度指数(0.28 ~ 0.81)变化趋势一致,干流略低于支流。结合水体理化指标、营养状态指数、污染指示种以及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汉江汉中段干支流处于轻度污染—α-中污染状况,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RDA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TN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0.
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as)混养系统(SC)中, 分别搭养低(SCC1)、中 (SCC2)、高(SCC3)密度的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构建 3 种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缢蛏综合养殖系统, 于 2020 年 7 月至 12 月逐月采集养殖系统样品, 分析了养殖期间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冗余分析(RDA)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1)养殖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6 门 54 属 81 种; 从种的数量上看,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 裸藻门(Euglenophyta)>隐藻门(Cryptophyta); 共包含 30 种优势种, 主要包括小环藻属未定种(Cyclotell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双头辐节藻(Stauroneis anceps)、小席藻(Phormidium tenus)、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及裸藻属未定种(Euglena sp.); (2)养殖期间浮游植物密度介于 2.23×105 ~28.06×105 cell/L, 生物量为 0.06~21.37 mg/L,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范围为 0.90~2.42, Pielou 均匀度指数范围为 0.31~0.78,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范围为 1.00~2.08, 整体多样性水平高, 群落较为稳定; (3) CCA 与 RDA 结果显示, 水温、透明度和盐度是影响三疣梭子蟹综合养殖系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在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混养系统中搭配中密度(75.0 kg/hm2 )和高密度(112.5 kg/hm2 )缢蛏时, 系统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较好, 可实现浮游植物的均衡发展, 增强养殖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有利于三疣梭子蟹池塘综合养殖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