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邹华 《四川草原》2009,(4):11-13
对青藏高原青海湖地区人工草地群落的土壤种子库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土壤种子库平均密度达到5535.9粒/立方米。垂穗披碱草种子主要分布在土壤上层(0~5cm),占种子库总数的64.9%。披碱草种子和杂草种子基本上在同一时间萌发,未翻耕土壤中种子萌发速度较快。通过试验证明,土壤种子库不仅是植被更新的基础,而且还可以影响播种量,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寒地区垂穗披碱草种子生产草地土壤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藏高原青海湖地区人工草地群落的土壤种子库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土壤种子库平均密度达到5535.9粒/立方米.垂稳披碱草种子主要分布在土壤上层(0~5cm),占种子库总数的64.9%.披碱草种子和杂草种子基本上在同一时间萌发,未翻耕土壤中种子萌发速度较快.通过试验证明,土壤种子库不仅是植被更新的基础,而且还可以影响播种量,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调查和种子萌发法对东祁连山高寒草甸4种不同退化程度草地(未退化,N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HD)土壤种子库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退化程度草地种子密度大小为:轻度退化草地>未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未退化草地共发现了6种植物,主要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和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轻度退化草地共发现了9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和豆科(Leguminosae)植物;中度退化草地共发现了5种植物,主要为车前科(Plantaginaceae)植物;重度退化草地共发现了5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Gramineae)植物;对于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轻度退化草地最有利于维持和保护该地区物种多样性,未退化草地和轻度退化草地显著优于中度退化草地和重度退化草地;总体来看,4种退化程度草地种子库种子与地面植被物种相似性均较低。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青藏高原退化草地常见毒杂草——黄帚橐吾的化感作用,以同域生长常见的牧草垂穗披碱草为供体,研究黄帚橐吾茎叶和块根水浸液对供试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帚橐吾水浸液对垂穗披碱草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随着水浸液浓度加大,化感抑制作用不断加强;同浓度相比,块根水浸液化感效应均比茎叶水浸液要强。同时,垂穗披碱草牧草种子萌发对黄帚橐吾水浸液敏感性强于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5.
以三江源区重度退化草地(“黑土滩”)作为对照试验,研究了6 年人工草地和10 年人工草地优势种植物-垂穗披碱草根系活力、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土壤理化特征、6 种土壤酶活性,分析人工草地优势种植物根系活力、群落数量结构与土壤微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6 年人工草地的禾本科植物生物量最大、豆科植物开始入侵;10 年人工草地的禾本科植物较6 年人工草地生物量降低,杂类草生物量最大,豆科植物大量入侵,开始出现莎草科植物;人工草地根层土壤理化性质明显发生变化,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提高,土壤容重、温度、pH值降低;6 年和10 年人工草地的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脲酶的活性提高,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不明显。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速效氮、全磷和水解酶类正相关,与土壤容重、pH值、多酚氧化酶负相关;垂穗披碱草根系活力与土壤含水量、pH值、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负相关;垂穗披碱草根系活力变化的趋势是6 年人工草地高于10 年人工草地,土壤微环境的改变使得植物间对于土壤资源利用竞争增大,植物根系活力随群落物种组成、生物量的分配而改变。  相似文献   

6.
采用萌发试验方法,研究了黑土滩人工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时空格局和物种多样性等特征,为黄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改建成的人工草地群落演替的动态预测和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种子库中共有36种植物组成,隶属于16科。(2)土壤种子库在物种比例和发芽数比例上都表现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灌木。(3)土壤种子库中禾本科植物是群落的优势种,经济型中优良牧草占最大比例。(4)土壤种子库中种子数量在垂直分布上呈现出由表层土壤向深层逐层减少的变化规律。(5)人工建植草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研究禾草的化感潜力对于揭示高寒地区多年生人工草地的退化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的是探讨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中华羊茅的潜在化感作用。利用3种植物的整株和粉末分别制备了水提取液,采用室内生物测试法研究了3种多年生禾草水提取液对其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整株浸提液显著降低了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中华羊茅的发芽率(P<0.05),较对照分别下降了10.6、7.0和21.4个百分点,对3种禾草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冷地早熟禾整株浸提液显著抑制了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中华羊茅幼苗的根长,抑制率分别为41.9%,61.5%和32.1%;中华羊茅整株浸提液显著抑制了冷地早熟禾和垂穗披碱草幼苗干重(P<0.05),抑制率分别为51.2%和46.4%;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中华羊茅粉末浸提液均能显著降低自身及其他植物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苗高、根长以及干重(P<0.05)。3种禾草不同浸提液对自身及其他植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具有自毒作用和化感效应,且粉末浸提液对3禾草的化感效应强于整株浸提液。3种禾草不同处理的浸提液对其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综合化感效应强弱表现为:冷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采用混播方式在高寒地区建立人工草地时要考虑种间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上改建的6年龄垂穗披碱草人工植被中的毒杂草进行了防除试验,分析了甘肃马先蒿的侵入及其对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马先蒿的侵入,严重降低了垂穗披碱草的盖度和密度,使其生物量降低了75%;当甘肃马先蒿侵入使垂穗披碱草的覆盖度≤70%时,给其他更多的物种造成发展空间,群落物种数量开始增加;采用化学防除可控制甘肃马先蒿的侵入和扩散,并维持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垂穗披碱草修复铜(Cu)、锌(Zn)和锰(Mn)污染土壤的能力,试验以采自西藏3个不同地区野生垂穗披碱草种子(01号、02号、0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模拟Cu~(2+)、Zn~(2+)及Mn~(2+)胁迫的方法初步探究了Cu~(2+)、Zn~(2+)、Mn~(2+)胁迫对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幼苗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了重金属抗性评价。结果表明:Cu~(2+)胁迫对垂穗披碱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根长、株高、根重、芽重具有抑制作用,Zn~(2+)和Mn~(2+)胁迫对垂穗披碱草种子的萌发指数及幼苗生长指数的影响均表现为"低促高抑"的规律;3种垂穗披碱草幼苗中MDA含量随金属离子浓度的升高表现出上升的趋势;重金属抗性评价显示,01号垂穗披碱草对3种金属的耐性较高,可驯化育种,可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大武地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人工植被群落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大武地区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建立的3龄和7龄单播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的群落结构和植物量组成的研究,分析了“黑土型”退化草地人工植被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调控管理下,3龄和7龄垂穗披碱草单播人工草地的群落组成仍然以垂穗披碱草为优势建群种,3龄和7龄单播人工草地地上植物量为377.4g/m2和371.2g/m2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黑土型”退化草地250.1g/m2的水平。地上植物量组成中人工草地的优良牧草比例高达99%以上,而“黑土型”退化草地毒杂草比例占到了98%。人工草地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天然草地、恢复草地和人工燕麦3种不同草地利用方式植被生物量与土壤氮矿化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地上生物量大小依次为恢复草地〉燕麦〉天然草地,分别为424.02,381.72和307.26g/m^2,地下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10cm土层,为天然草地〉恢复草地〉燕麦,总生物量地下地上比的大小也是天然草地〉恢复草地〉燕麦;植物种类及扰动大小是3种草地利用方式生物量差异的主要原因。随草地利用方式变化,植被构成、生物量发生变化,土壤氮素矿化作用也随之改变。3种草地利用方式,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大小为恢复草地〉天然草地〉燕麦。土壤氮矿化以硝化作用为主,硝态氮是形成生物量的有效氮素。天然草地的地下生物量最大,与其土壤净硝化速率最高有关,燕麦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为负值,为植物生长提供的氮素较少,使其生物量最小。  相似文献   

12.
以青藏高原玛曲地区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暖季牧场与冷季牧场不同放牧强度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可萌发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1)暖季牧场土壤种子库中,轻度放牧有12种,种子密度为2 307.66粒·m~(-2),重度放牧有6种,种子密度为1 065.08粒·m~(-2),禁牧有5种,种子密度为828.38粒·m~(-2),轻度放牧的物种丰富度及密度都显著大于重度放牧草地(P0.05);冷季牧场轻度放牧有12种,种子密度为3 786.88粒·m~(-2),重度有8种,种子密度为5 621.15粒·m~(-2),禁牧有5种,种子密度为532.53粒·m~(-2),轻度放牧种子密度小于重度放牧。2)无论是暖季牧场还是冷季牧场轻度放牧土壤种子库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大于重度放牧,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在不同的放牧强度下都小于0.3,其中不放牧时的相似性最小,轻度放牧时的相似性最高。而暖季牧场和冷季牧场的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两种放牧强度之间的相似性系数都最大,分别为0.63和0.67。3)土壤种子库在不同处理间随着土层的加深数量都呈现迅速减少的趋势,大部分集中在0-5cm。  相似文献   

13.
才文代吉  张静  谈静  孙海群 《草地学报》2019,27(5):1181-1187
本研究以青海省河南县高山嵩草高寒草甸高原鼠兔鼠丘土壤种子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镜检、萌发试验,探究了鼠丘土壤种子库的种子数量状况、垂直分布格局及季节动态规律,旨在为鼠丘土壤植被的恢复演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数量和种子质量均高于鼠丘土壤种子库,10-11月土壤种子库无论在种子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较高;发芽率表现为天然草地土壤种子库 > 新鼠丘 > 旧鼠丘;旧鼠丘土壤种子库种子数量多于新鼠丘;原生植被的土壤种子库呈明显的上层多下层少的垂直分布格局,新、旧鼠丘上下层间无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鼠丘土壤种子库与天然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越高,鼠丘植被向原生植被恢复演替的几率越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地上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植物生活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种类和种子数量等特征,探讨了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之间的关系及种子库在地上植被群落构建中的作用,拟为高寒草甸的管理,特别是高寒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围栏样地和中牧样地之间差异不显著。重牧样地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中牧样地(P<0.05);围栏样地、重牧样地、中牧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表现为重牧 >围栏 >中牧,其中重牧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高于中牧样地(P<0.05),达4952.7粒·m-2;中牧样地和围栏样地的种子库和地上植被之间相似性较低,二者的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Sorensen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48和0.44。重牧样地上嵩草属(Kobresia)植物严重退化,地上植被群落和土壤种子库均以杂类草物种占优势,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因此,对于有退化趋势的嵩草草甸,适当的围栏并考虑利用本地多年生优良牧草种子进行补播将是有利的;嵩草高寒草甸土壤种子库种子主要集中在0~5cm,且各样地中种子数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5.
动物体外传播(Epizoochorous dispersal)是植物种子实现远距离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在放牧生态系统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为探究放牧季节(暖季和冷季)及种子性状(质量、形状和附属结构)对高寒草甸牦牛皮毛种子库的大小及组成特征的调控作用,分别在2019年暖季(8月下旬)和冷季(10月中旬),模拟收集了牦牛皮毛附着的种子,并对皮毛种子库大小和组成及种子形态学特征(质量和形状)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暖季皮毛种子库大小(585.27±23.56粒/m 2)显著高于冷季(218.18±22.67粒/m 2)(P<0.05),并且暖季皮毛种子库物种丰富度(16)和多样性指数(1.85±0.19)均高于冷季(4和0.66±0.11)。暖季皮毛种子库主要由多年生植物构成(87.50%),冷季时只包括多年生植物。皮毛种子库主要由中等质量(1~10mg)、形状不规则(形状指数>0.01)的种子构成,并且附着的种子中有75%存在附属结构(芒、冠毛、翅和距)。在高寒草甸放牧生态系统中,植物种子可以通过牦牛进行体外传播,这是草-畜互作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动物-植物共同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适宜的牧草混播对于改善退化高寒草甸及高寒地区畜牧业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不同牧草混播条件下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及生物量变化特征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早熟禾(Poa pratensis)、呼伦贝尔苜蓿(Medicago falcata)为试验草种,在三江源区重度退化高寒草甸开展为期3年的混播试验,探讨不同牧草混播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牧草混播条件下,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及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草甸土壤养分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EM(垂穗披碱草+呼伦贝尔苜蓿)混播的土壤养分状况最佳;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EM混播的效果最为显著(P<0.05)。综上,在重度退化高寒草甸恢复过程中,如采取人工草地建植手段,建议选择EM混播。  相似文献   

17.
高原鼠兔是西藏高寒草甸的优势物种之一,其摄食和掘穴活动加快了邦杰塘高寒草甸退化速度,制约着当地草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以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松多三村的冬季牧场作为试验地,以高原鼠兔活动为主要影响因素,初步探索高原鼠兔活动对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的影响。以期为邦杰塘天然草地的高原鼠兔防控和草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围栏外(A样地)的平均高原鼠兔鼠总洞数和有效鼠洞数均大于围栏内(B样地),A样地鼠兔掘穴土丘占地面积、洞口面积和草地占地面积也均大于B样地。高原鼠兔对植被有显著影响,表现为草地生物量减少,地上生物量干湿比增大,植物Gleason丰富度指数增加。在样地植物密度和种类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高原鼠兔的活动致使土壤种子库密度减少,尤以根茎型植物为最;地上地下植被Sorensen相似性指数减小,降低了草地根茎型植被更新潜力;其中A样地鼠区土壤种子密度仅为3 929.3粒·m-2,显著低于B样地鼠区;同时鼠区土壤种子库中的根茎型牧草物种数占保护区的40%。说明高原鼠兔对两种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的影响不同,对轻微退化高寒草甸地表特征、植被特征和土壤种子库的影响小于对重度退化高寒草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明晰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对高寒草地植物的化感效应,以醉马草根际土壤作为种子萌发的发芽床,研究醉马草根际土壤对6种高寒草甸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醉马草、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和酸模(Rumex acetosa)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醉马草根际土壤对6种高寒草甸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和芽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抑制效应大于对发芽率的抑制效应。醉马草根际土壤对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矮生嵩草和甘肃马先蒿胚根生长的抑制均大于对其胚芽生长的抑制,对醉马草和酸模胚根生长的抑制均小于对其胚芽生长的抑制。利用各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和芽长的相对值,采用隶属函数法对6份植物种子萌发期抑制效应进行综合评价,抑制效应强弱依次为:矮生嵩草酸模甘肃马先蒿垂穗披碱草醉马草冷地早熟禾。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东祁连山天祝金强河地区鼢鼠破坏下高寒草甸新、旧鼠丘不同土层种子库中的种子进行分类、计数及萌发,对其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鼠丘不同土层种子200粒,表面植被数量小,质量不高;旧鼠丘不同土层种子1128粒,种子数量虽然得到一定的恢复,但恢复速度较慢。根据种子的颜色和形状,可将种子分为Type1和Type2。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