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选取4个不同退化程度的天然草地,以围栏封育和围栏外自由放牧草地作比较,调查草地围栏内外不同退化程度的植物群落组成和生物量,分别测定各植物群落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减小,围栏内植物群落的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均大于围栏外的植物群落(P<0.05);不同退化程度下围栏内外植物群落的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与生物量之间成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围栏内植物这3项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大于围栏外植物(除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间的相关系数外)。围栏封育可以改变草地植物群落的光合作用速率和叶面积指数,有利于退化草地植物的生物量积累和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2.
采用样方法对云雾山干草原区本氏针茅草地群落进行长期定位监测,对未封育样地和封育5,10,15,20和25年样地群落的平均高度、盖度、多度和地上生物量以及植物多样性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研究围栏封育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10年样地群落的高度、多度以及地上生物量最大,而群落的盖度则随封育年限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在封育25年达到最大;围栏封育的不同年限也显著影响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围封10年样地群落具有最高的多样性指数,围封15年样地具有最高的丰富度指数,而均匀度指数则是在未封育群落中表现为最高值,最低值是在物种丰富度最高时出现.由此可见,围栏封育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显著改善群落的特征,增加群落的生产力,对于本研究地本氏针茅群落的最佳封育期限为10~15年,但围封时间过长在草地退化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短期围栏封育对藏北3类退化高寒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解藏北地区退化高寒草地植物群落对短期围栏的响应,本研究以当地的3类高寒草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围栏封育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围栏封育措施能显著提高3类草地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物种数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高寒荒漠植被群落盖度、高度变化对围封措施响应较快,但物种数变化的响应较慢;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群落盖度...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围栏封育对轻度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以碌曲县玛艾镇披碱草、异针茅、短柄草及嵩草4种不同类型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结构及数量组成,通过对比围栏内封育和围栏外自由放牧区的植物群落特征,对该地区的围栏封育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围栏封育后,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轻度退化草地的植物群落发生正向演替,但是第4年和第3年相比,可食牧草产量、牧草盖度、高度等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禁牧封育超过3年后,草原生产性能及植物群落特征无显著变化,应在封育3年后适当利用。  相似文献   

5.
以中科院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站25年围封样地为对象,研究亚高山草原、亚高山草原化草甸和亚高山草甸化草原的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长期围封对3种草地类型草地植被盖度、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围栏内生物量与植株高度均表现为亚高山草原化草甸>亚高山草甸化草原>亚高山草原;3种草地类型围栏内外生物量和植被盖度差异呈极显著(P<0.01),且亚高山草原化草甸和亚高山草甸化草原围栏内外植物高度差异极显著(P<0.01)。围封25年后,围栏外的群落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高于围栏内,而均匀度指数围栏内均高于围栏外。  相似文献   

6.
短期围栏封育对红松洼自然保护区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红松洼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对短期围栏封育的响应,以当地草原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封育区和放牧区植被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围栏内外植物群落的基本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围栏内外均以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和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等植物为优势种,围栏封育措施提高了草地群落高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围栏内外物种丰富度指数S、优势度指数D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P差异不显著.围栏封育2年植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和Cody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围栏内外群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江河源头不同程度退化小嵩草高寒草甸草场的封育效果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对位于江河源头达日县的不同退化程度小嵩草Kobrecia parva高寒草甸3年的封育研究,结果表明:围栏封育对不同退化程度小嵩草高寒苹甸草场的总盖度及不同经济类群植物的益度、总地上生物量、不同经济类群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及其组成、退化群落对未退化群落(原生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均有显著的影响。经过3年的封育后,草地植被总盖度、总地上生物量、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轻度退化草地封育2-3午后,草地的优良牧草及可食杂类草不论是盖度还是地上生物量均高且占绝对优势,草地即可得到恢复;中度退化草地要靠封育恢复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一些;重度和极度(黑土滩)退化草地,必须通过建植人工草地、结合补播、施肥、毒杂草防除等其它措施改良,以治本的工程措施为主。  相似文献   

8.
基于5个样地、90个样方的野外调查资料,研究了玛曲县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及地上生物量有显著线性关系,而与优势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原生地带性群落以及演替早期类群多样性、均匀度、盖度及地上总生物量最高,在极度退化阶段,地上总生物量最低,优势度指数最大,随着退化程度加剧,草地群落的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下降,毒杂草、莎草增多,禾草急剧下降,最终导致草地初级生产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以盐生假木贼荒漠和博乐绢蒿荒漠为对象,采用野外简单取样的方法,探讨两种荒漠中围栏内外群落数量特征和植物多样性对短期封育的响应及封育效果,结果表明:(1)与自由放牧区相比,盐生假木贼荒漠短期封育(6a)后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盖度、高度、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P<0.05),但密度显著降低(P<0.05);博乐绢蒿荒漠群落数量特征和植物多样性对短期封育(5a)的响应较小。(2)从类型上看,盐生假木贼荒漠封育区高度、盖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比博乐绢蒿荒漠封育区高28.3%~47.5%,差异显著(P<0.05);而盐生假木贼荒漠自由放牧区高度、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比博乐绢蒿荒漠低23.3%~49.5%,差异显著(P<0.05)。总之,短期封育有利于退化盐生假木贼荒漠草地的恢复和植物多样性的维持,但对博乐绢蒿荒漠影响较小,表明围栏封育效果与荒漠草地类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退牧还草工程监测结果显示,围栏封育3年、5年后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比围栏外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生态效益显著.其中降水量300毫米以上的中山地带,生态恢复效果尤为显著,产草量平均比围栏外提高90.27%,且在封育4年后地上生物量达到最高,随后逐年降低;在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荒漠、半荒漠区围栏封育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下温性草原植被特征及品质变化情况,旨在了解禁牧和放牧对草地群落产生的影响和群落变化过程,为合理利用与管理新疆温性草原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禁牧与放牧两种利用方式下的新疆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2018年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整个生长季的草地群落生物量、数量特征、多样性及植被品质进行了动态观测。结果表明:放牧使群落基本数量特征(群落高度、盖度和密度)显著降低(P<0.05),退化指示植物在群落中所占比重增加;与放牧草地相比,禁牧草地的群落优势物种生物量、总生物量均显著提高(P<0.05),优势物种所占比重增加,群落丰富度下降,植物中粗蛋白含量降低,纤维含量显著增加(P<0.05)。本研究发现自由放牧会使草原群落向退化方向演替,长期禁牧会使得群落丰富度下降,在草原利用时要合理的将放牧与禁牧相结合,促进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琪  郑佳华  赵萌莉  张军 《草地学报》2022,30(5):1077-1085
为探讨增温对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不同退化程度草地恢复初期的影响,本研究以天然草地为对照,在不同退化程度的自然恢复草地上设置增温处理。增温一年后,在2021年8月测定增温处理下天然草地和不同退化程度草地恢复初期植物的高度、密度和生物量,并计算重要值和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增温降低了天然草地和轻度退化草地的物种数;增温和退化的交互作用极显著降低群落地上生物量和C3植物生物量(P<0.01),增温显著增加了天然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了重度退化草地的地上生物量(P<0.05);增温和退化的交互作用对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增温增加了天然草地的群落多样性,降低了退化草地的群落多样性;增温增强了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和不同功能群生物量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在未来全球持续变暖的趋势下,退化草地的初期恢复将变得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退化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及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选择铁卜加、河南县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对轻、中、重度退化高寒草地的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退化程度加剧,植被群落优势种由莎草科为主逐渐转变为杂类草为主;植被高度、盖度、地上-地下生物量逐渐减小;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Pielou指数呈先增后减趋势;土壤含水量、全碳、有机碳、硝态氮含量明显减小且土壤pH值逐渐偏弱碱性,促使土壤养分含量不断流失,贫瘠化加剧;经相关系数矩阵图分析,退化草地群落植被生物量受土壤含水率和氮含量变化影响较为严重。总之,高寒草地退化接替过程中,杂类草逐渐占植物群落组成的主导地位,土壤含水率和氮含量变化是致使这2个地方草地退化的关键性因子。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定不同退化程度草地鼠类种群数量的变化,鼠类分布对草地的破坏程度,鼠类不同密度区植被地上生物量、地被覆盖度、植株高度,分析了草地植被群落的变化对鼠类数量的影响及鼠类种群密度与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鼠类的种群数量相应升高,重度退化草地中鼠类的种群密度降低。在鼠类分布影响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地被覆盖度、植株高度均表现为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天然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对生物有机肥的响应,本试验以川西北天然退化草地(轻度退化、重度退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通过测定植物群落物种数、植株高度、盖度和频度以及地上生物量和牧草品质,探究生物有机肥对退化草地物种多样性及其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可以提高植株高度、盖度,增加草地植物群落中物种数量,改善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提高群落稳定性;有机肥使轻度退化草地牧草产量提高了2.05倍(P<0.01)、粗蛋白含量和总磷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46.32%和69.89%;使重度退化草地(沙化地)牧草产量提高1.83倍(P<0.01),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63.23%和22.73%,且在两种退化草地中均显著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P<0.05),提高了牧草的适口性和消化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样方法对祁连山区大通河上游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了该草地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草地生产力。结果表明,该类草地由24科51属60多种植物组成;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草地优势种由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向细叶亚菊(Ajania tenuifolia)过渡;中度退化草地的Shannon 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最高(P<0.05);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草地总盖度降低,禾本科和莎草科优良牧草生物量显著下降(P<0.05),杂类草和毒草生物量上升,草地质量下降,生产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类型天然草地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阳  程积民  刘伟 《草业科学》2011,28(6):1066-1069
摘要:根据气候-植被特征,选取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3种不同草地类型的封育和放牧草地进行群落特征研究,旨在分析黄土高原天然草地的群落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荒漠草原的盖度、平均高度、个体数和物种数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类草地(P≤0.05),森林草原的样方内个体数和平均高度显著高于典型草原,而后者则在盖度和物种数上优于前者;群落生物量表现为典型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且各草地类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荒漠草原的多样性明显低于其他两个草地类型,典型草原和森林草原的物种多样性表现相类似。通过利用方式间的比较发现,封育措施对荒漠草原的植物群落结构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于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封育措施增加了其盖度和平均高度,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8.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天祝高寒地区不同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测定分析,研究了植被特征、微生物量特性、微生物熵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植被种类减少、优势种改变,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减少。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从轻度退化草地(LDG)到重度退化草地(SDG)减少了88.63%;LDG中微生物量碳、氮(218.90 mg/kg、44.32 mg/kg)均显著高于SDG(P<0.05),但中度退化草地(MDG)与SDG差异不显著;微生物熵在不同退化草地中的变化规律不明显。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微生物熵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微生物熵与微生物量碳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甘南草原不同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草地退化对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试验以甘南州碌曲县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不同退化程度草地植被特征,并测定土壤微生物呼吸、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代谢熵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高寒草地植物种类减少,优势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植被高度、盖度、植株数、鲜草产量下降;土壤基础呼吸和诱导呼吸、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代谢熵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总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土壤细菌、放线菌含量减少,真菌含量增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压力指数增高;植被与土壤微生物各指数呈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说明高寒草地退化过程中植被演替与土壤微生物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张帆  李元淳  王新  朱剑霄 《草业科学》2021,38(8):1451-1458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严重影响了草地群落结构与生产力。为揭示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地上/地下分配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青海省海北州选择3个小区,每个小区设置完整的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个退化梯度,于2020年8月对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同时采集植物样品。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加剧:1)草地的盖度、高度和地上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2)地上生物量在不同功能群的分配发生显著变化,物种逐步从以禾草类为优势转变为以杂类草为优势的群落;3)地下生物量显著下降,深层土壤根系生物量占比增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加剧群落结构发生颠覆性变化,且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同步出现严重衰退。因此,针对该区域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应考虑草地物种组配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同步恢复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