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光活化菊酯农药新理念为指导,设计合成了氯丙炔菊酯的二炔衍生物(JZB),并以胺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和氯丙炔菊酯为对照药剂,采用MTT法、Giemsa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研究JZB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SL)细胞的光活化毒力和毒性机制。结果表明,500μg/mL处理SL细胞后24h,氯丙炔菊酯及JZB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达89.79%和92.95%,而胺菊酯、溴氰菊酯和联苯菊酯的抑制率均低于21%;氯丙炔菊酯及JZB对SL细胞形态影响明显,50μg/mL处理后24h,细胞密度降低,90%以上的细胞收缩变圆,无法正常贴壁,而500μg/mL溴氰菊酯处理后24h,70%以上细胞贴壁状态良好;经50μg/mL氯丙炔菊酯及JZB处理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较对照分别降低了35.43%和45.55%,活性氧较对照分别升高212.09%和311.60%。  相似文献   

2.
虫螨腈胁迫对甜菜夜蛾保护酶系和解毒酶系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探明虫螨腈对甜菜夜蛾幼虫体内生化代谢的影响及酶抑制剂对虫螨腈的增效潜力,采用点滴法测定了虫螨腈对甜菜夜蛾3、4、5龄幼虫的毒力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增效醚(PBO)、磷酸三苯酯(TPP)对虫螨腈的增效作用,并采用生化分析法测定了LD25和LD50剂量虫螨腈对甜菜夜蛾体内保护酶系和解毒酶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虫螨腈对甜菜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差异不大,处理后24h和48h的LD50基本相同。PBO对虫螨腈有拮抗作用,增效比为0.21,而DEM和TPP对虫螨腈无增效作用。虫螨腈对甜菜夜蛾幼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具有激活作用,对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歧化酶及羧酸酯酶具有先抑制后诱导的作用;虫螨腈处理后6~24h,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著提高,最高为对照的1.85倍;处理6h后,甜菜夜蛾体内细胞色素P450含量明显下降,而12~24h后,又明显上升,最高时为对照的1.86倍。  相似文献   

3.
采用3-(4,5-二甲基-2-噻唑)-2,5-二苯基溴化四唑(MTT)检测法、荧光显微镜细胞形态观察法和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技术,研究了辣椒碱对离体培养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SL)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椒碱对SL细胞24 h的IC50值为46.89μg/mL,与鱼藤酮差异不显著。40μg/mL辣椒碱处理SL细胞24h后,细胞形态明显不规则,呈现出凋亡的典型症状。10、20和40μg/mL辣椒碱处理SL细胞48h后,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13.56%、18.61%和3.81%,而晚期凋亡和坏死率分别为23.78%、34.28%和61.72%。辣椒碱处理细胞48h后,细胞周期变化明显,细胞生长阻滞于G2/M期。表明辣椒碱对斜纹夜蛾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能致细胞凋亡并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与顶孢霉菌株相容的化学杀螨剂,本文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哒螨灵、虫螨腈和螺螨酯对顶孢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及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哒螨灵、甲氰菊酯、四螨嗪、氟虫脲、螺螨酯、虫螨腈、螺虫乙酯在不同浓度下对顶孢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哒螨灵、虫螨腈、螺螨酯与顶孢霉混用对二斑叶螨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哒螨灵、虫螨腈、螺螨酯在高浓度下(25μg/mL、0.83μg/mL、60μg/mL),对顶孢霉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27.67%、27.83%和29.22%,对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0%、18%和18%,抑制作用较低,有较好的相容性;25μg/mL哒螨灵、0.83μg/mL虫螨腈、60μg/mL螺螨酯与含孢量为1×106个/mL顶孢霉复配处理二斑叶螨11d,对二斑叶螨的致死效果明显大于单用顶孢霉的处理,3种药剂与顶孢霉复配剂对二斑叶螨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5.38、5.41、5.79d,较单用半数致死时间缩短了4.19、4.16、3.78d,提高了顶孢霉的杀螨速度。  相似文献   

5.
五种杀虫剂对蜜蜂的经口毒性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别采用"小烧杯法"和"饲喂管法" 检测了50%虫螨腈水分散粒剂(WG)、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EC)、80%氟虫腈水分散粒剂(WG)、50 g/L氟虫腈悬浮剂(SC)、10%阿维菌素·哒螨灵乳油(EC)5种杀虫剂对蜜蜂工蜂的经口毒性。其中, "小烧杯法"测得的48 h LC50值分别为21.3、0.490、0.112、0.075 7、0.488 mg/L, "饲喂管法"测得的48 h LC50值分别为134、0.730、1.33、0.668、1.54 mg/L。就这5种杀虫剂而言,"饲喂管法"测得的48 h LC50值均不同程度高于"小烧杯法"。以摄入量计,则"饲喂管法"测得的48 h LD50值分别为1.34、0.007 30、0.013 3、0.005 37、0.015 4 μg/蜂。按毒性等级标准划分, 50%虫螨腈WG对蜜蜂具有中等毒性,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10%阿维菌素·哒螨灵EC、80%氟虫腈WG和50 g/L氟虫腈SC对蜜蜂为剧毒。如果采用危害商值(Hazard Quotient,HQ)衡量药剂的风险性,则上述5种杀虫剂对蜜蜂的HQ值分别为84.0、205、3 247、3 609、8 939,表明它们对蜜蜂均具有潜在风险。同时还就两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7种农药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对斜纹夜蛾防效较好的农药,采用点滴法和浸叶法测定了甲维盐等7种农药对斜纹夜蛾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点滴法处理后48h甲维盐的LD50为1.82μg/g,虫螨腈的LD50为2.50μg/g,高效氯氰菊酯的LD50为15.10μg/g;浸叶法处理后48h甲维盐的LC50为0.239 1mg/L,溴虫腈的LC50为0.823 2mg/L,高效氯氰菊酯的LC50为77.338 3mg/L.由此可见.甲维盐和虫螨腈对斜纹夜蛾的毒力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采用玻片浸渍法和带虫浸叶法测定比较了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及4种不同溶剂萃取物对截形叶螨、二斑叶螨及豌豆蚜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根的乙醇提取物对截形叶螨、二斑叶螨、豌豆蚜处理12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0.28%、59.24%、54.32%,24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6.75%、61.45%、65.53%;石油醚萃取物对3种供试生物处理12h和24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39%、93.70%、91.49%和93.33%、84.19%、100%;氯仿萃取物处理12h和24h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2.11%、35.66%、27.35%和34.47%、35.95%、38.60%,瑞香狼毒4种溶剂萃取物触杀活性顺序为:石油醚氯仿水乙酸乙酯,随着浓度增大,萃取物对3种供试生物的触杀活性明显增强,表现出良好的量效关系。石油醚萃取物对截形叶螨12h和24h的LC50分别为2.040 2mg/mL和0.8mg/mL;对二斑叶螨12h和24h的LC50分别为0.280 3mg/mL和0.037mg/mL;对豌豆蚜12h和24h的LC50分别为0.911 4mg/mL和0.360 5mg/mL,24h毒力均高于12h毒力。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12%虱螨·虫螨腈悬浮剂对为害甘蓝的甜菜夜蛾的防效,以其为供试药剂,设置高、中、低剂量处理,并以5%虱螨脲悬浮剂和10%虫螨腈悬浮剂为对照,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2%虱螨·虫螨腈悬浮剂3个处理对甜菜夜蛾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较长,药后3 d的防效为68.17%~90.34%,药后10d的防效达85.31%~100%。12%虱螨·虫螨腈悬浮剂的中剂量(72 g/hm2)处理防效与对照药剂相当,高剂量(90 g/hm2)处理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个处理均对甘蓝及其他非靶标生物安全。  相似文献   

9.
氟虫腈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氟虫腈是我国稻桑混栽地区水稻上普遍使用的杀虫剂。采用食下毒叶法、口器注入法与药 膜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氟虫腈对家蚕的急性毒性。氟虫腈对2龄、3龄、4龄、5龄家蚕的摄入LC50值 (48 h,下同)分别为4.89、6.46、9.47、11.59 mg/L;对5龄家蚕的LD50值为1.38 μg/蚕;在25、30、35 ℃ 3个温度下,氟虫腈对2龄家蚕的LC50值分别为4.81、4.59、2.05 mg/L;桑叶浸药时间为1 s、10 s、1 min、10 min、1 h时,氟虫腈对3龄家蚕的LC50值分别为9.12、6.46、4.39、3.68、2.80 mg/L;家蚕在氟虫腈药膜上爬行1、10、30、60 min后, 对4龄家蚕的接触LC50值分别为2.82、2.35、2.05、1.57 μg/cm2。研究表明,胃毒是氟虫腈对家蚕的主要作用方式,氟虫腈在桑园附近水稻上使用对家蚕有较大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丁吡吗啉对致病疫霉的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吡吗啉(pyrimorph)是一种结构新颖的杀菌剂,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其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休止孢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0.066、0.059和0.550 μg/mL,但对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作用较弱,其EC50值为 9.78 μg/mL。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经丁吡吗啉处理后的菌丝分枝相对较少,分枝间距拉长,但对 菌丝直径无影响;从致病疫霉对番茄叶片的侵染过程来看,丁吡吗啉浓度为100 μg/mL时,处理24 h后在叶片表面只能看到少量休止孢萌发,96 h后未产生孢子囊。丁吡吗啉在1 μg/mL和10 μg/mL 时对菌丝体细胞膜的电导率无影响,但当浓度为50 μg/mL时其电导率值明显上升;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在100 μg/mL浓度下,其对致病疫霉菌丝体的蛋白质合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其菌丝体内的DNA合成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是引起水稻恶苗病的主要致病菌,氟唑菌酰羟胺 (pydiflumetofen) 是一种新型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 (SDHI) 类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藤仓镰孢菌的生物活性及其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尚不明确。本研究从江苏和浙江两省不同地区分离鉴定出100株藤仓镰孢菌,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建立了藤仓镰孢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基线,测定了该药剂对藤仓镰孢菌的生理影响及其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100株藤仓镰孢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的范围为0.0125~0.1118 μg/mL,平均值为0.0503 (± 0.0029) μg/mL;对100株藤仓镰孢菌孢子萌发的EC50值的范围在0.0001~0.0245 μg/mL之间,平均值为0.0038 (± 0.0005) μg/mL。用0.05 μg/mL (EC50值) 或1.3 μg/mL (EC90值) 的氟唑菌酰羟胺处理藤仓镰孢菌菌丝体后,菌丝体顶端分支增多、产孢量下降、细胞膜和细胞器 (如线粒体) 受损、细胞内含物渗漏增加,胞外多糖产量无变化,而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10、15和20 g的剂量拌种处理100 kg水稻种子,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77%、98.60 %和100%。研究结果说明,氟唑菌酰羟胺对藤仓镰孢菌高活性,对水稻恶苗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大黄酚对黄瓜白粉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子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大黄酚(chrysophanol)对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的保护和治疗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大黄酚能有效降低黄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其保护和治疗作用的EC50分别为0.23μg/mL和25.88μg/mL,对照药剂50%硫磺悬浮剂保护作用的EC50为59.75μg/mL,10%苯咪甲环唑可湿性水分散粒剂治疗作用的EC50为13.55μg/mL。在此基础上,利用2.4μg/mL大黄酚溶液处理黄瓜子叶24h后接种白粉病菌,在不同时段对病组织进行透明染色观察白粉病菌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大黄酚可有效降低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和萌发芽管个数,并能抑制菌丝的生长以及降低新生分生孢子的个数。接菌后24h,清水对照萌发率为66.6%,而大黄酚处理后的孢子不萌发;接菌后48h,对照菌丝的平均长度为414.7μm,大黄酚处理的菌丝平均长度为40.1μm;接菌后144h,对照的新生分生孢子串最多为8个孢子,大部分为6-7个,而大黄酚处理后的新生分生孢子串孢子个数最多为2个,大部分为1个。接菌7d后对照的病情指数为72.2,大黄酚处理组的病情指数仅为2.1,其保护作用防治效果达到97.1%,远高于50%硫磺悬浮剂65.4%的防效。  相似文献   

13.
细辛挥发油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天然产物包括植物中开发新的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杀虫杀菌剂,是农药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细辛(Asarum)为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草本植物,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中药,中医用于治疗风寒头痛、痰饮咳喘、关节疼痛、鼻塞、牙痛、胃炎以及口腔糜烂等。有文献报道,细辛提取物对黄曲霉(Aspergillus sp.)、黑曲霉(Aspergillusr sp.)、人类致病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 sp.)、伤寒杆菌(Salmonella sp.)有抑菌作用;对人参黑斑病菌(Alternaria panax)、人参根疫病菌(Phytophthora cactorum)、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等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有关细辛抗菌机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选择9属16种植物病原真菌进行生物测定,探讨细辛挥发油抗菌的广谱性,并以Alternaria humicola为研究对象,对其抗菌机理进行初步研究,以便为开发新型植物杀菌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在3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24 h,印楝素A和印楝素B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拒食率分别为85.3%和80.4%;在5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24 h,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拒食率分别为94.9%和80.2%。处理后72 h,印楝素A和印楝素B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1.0μg/mL和3.3μg/mL。印楝素A和印楝素B在3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72 h,小菜蛾3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0.42%和84.11%;在5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72 h,棉铃虫3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9.1%和100.0%;在0.5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72 h,斜纹夜蛾4龄幼虫体重降低率分别为57.5%和72.73%;在0.8μg/mL的剂量下处理后72 h,棉铃虫3龄幼虫体重降低率分别为84.1%和80.9%。  相似文献   

15.
4种植物提取物对茶炭疽病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亮  袁争  朱蔚  高旭晖 《植物保护》2012,38(4):137-140
以丙酮作溶剂对芦柑皮、艾蒿、香樟叶和侧柏叶进行浸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各提取物对茶炭疽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采用水琼脂培养法测定提取物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1 500μg/mL浓度下,各提取物对茶炭疽病菌菌丝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芦柑皮96h的抑制率达到93.32%,艾蒿、香樟叶和侧柏叶96h的抑制率分别为61.10%、55.64%和48.20%,EC50分别为8.981、839.575、1 058.682μg/mL和1 429.094μg/mL;芦柑皮、艾蒿、香樟叶和侧柏叶提取物对分生孢子的抑制率分别为34.85%、85.54%、55.40%和59.68%,EC50分别为5 764.142、281.121、1 502.49μg/mL和969.369μg/mL。芦柑皮、艾蒿丙酮提取物具有开发植物源杀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几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核盘菌的抗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从染病黄瓜植株上分离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丝生长的毒力,及其对菌丝形态、生物量、菌核形成及萌发和菌体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苄基二甲基氯化铵抑制菌丝生长的毒力较高,EC50值为3.92 μg/mL,与杀菌剂乙霉威毒力相当;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处理后,菌丝粗壮且呈念珠状;随药剂浓度的增大,菌丝生长受抑制的程度增加,菌丝生物量降低率可达90%以上;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菌核的数量与空白对照相比有所减少,但质量略有增加,而腐霉利处理菌核数量无明显变化,但质量明显减少;5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10 000 μg/mL浓度下均不能完全抑制菌核萌发,而对照药剂腐霉利和嘧霉胺在200 μg/mL即可完全抑制菌核萌发。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工饲料添加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槲皮素、2-十三烷酮和葫芦素B 3种植物次生物质对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影响,同时比较研究了用3种植物次生物质处理后敌敌畏、脱叶磷、灭多威、乐果和氧乐果5种药剂对CarE 的抑制中浓度(I50)的变化。结果表明: 0.01~1.0 mg/mL的槲皮素对B型烟粉虱成虫CarE活性均具有明显的诱导增加作用,最高为对照的4.32倍; 0.1和0.5 mg/mL的2-十三烷酮处理使CarE活性比对照分别下降了22%和58%; 0.75~30.0 mg/L的葫芦素B对烟粉虱CarE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用1.0 mg/mL的槲皮素处理24 h后,敌敌畏和脱叶磷对烟粉虱CarE的I50值分别增加为对照的20.05和3.16倍; 3.75 mg/L 的葫芦素B处理后,敌敌畏和灭多威对CarE 的I50值分别增加为对照的25.94、2.45倍; 1.0 mg/mL的2-十三烷酮处理后敌敌畏、脱叶磷和乐果对CarE 的I50值分别降低了89%、83%和90%。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采自浙江衢州地区,包括柯城区、衢江区和开化县12个贮藏库的70个柑橘绿霉病菌Penicillium digitatum菌株对抑霉唑和多菌灵的抗性频率、抗性水平及其抗性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柯城区和衢江区的抑霉唑抗性菌株(最低抑制浓度MIC≥0.5 μg/mL)的比例分别为77.1%和62.5%,两地抗性菌株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2.07±1.04 μg/mL和2.35±0.73 μg/mL,分别是当地敏感菌株EC50值的41.4和47.0倍;而采自开化县的菌株均对抑霉唑敏感(MIC≤0.1 μg/mL),平均EC50值为0.04±0.02 μg/mL。柯城区和衢江区的多菌灵抗性菌株(MIC≥10 μg/mL) 的比例分别为54.3%和54.2%,而开化县的抗性菌株比例仅为9.1%。即来自柯城和衢江两个柑橘主产区的绿霉病菌群体对抑霉唑和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均远高于非柑橘主产区的开化县群体,说明抗药性群体的形成与药剂使用历史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衢州地区柑橘绿霉病菌对抑霉唑的抗性均属于IMZ-R3型,即与抑霉唑靶标基因 CYP51B 启动子区的插入突变有关,而对多菌灵的抗性则与 β-微管蛋白基因的992位核苷酸点突变(T→A)导致对应的200位点的氨基酸突变(F→Y)有关。  相似文献   

19.
透骨草杀虫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柱层析分离、高效液相色谱切分和生物活性追踪法,从透骨草Phryma leptostachya L.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出2个具有杀虫活性的化合物(B1和B2),采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发现其分别为双氧木脂素A 和E。首次以粘虫Mythimna separata、槐尺蠖Semiothisa cinerearia、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和家蝇Musca domestica为试虫,测定了这2个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 B1和B2 对3龄粘虫24 h的胃毒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34.9和52.8 μg/mL,24 h触杀致死中量(LD50值)分别为0.09和0.26 μg/头;对3龄槐尺蠖24 h的胃毒LC50值分别为66.1和1 675 μg/mL,触杀LD50值分别为0.049和1.33 μg/头;对家蝇成虫24 h的胃毒LC50值分别为39.2和969 μg/mL,触杀LD50值分别为0.047和1.12 μg/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