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区域旅游合作是长三角经济合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区位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政府对发展旅游业高度重视,为区域旅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旅游发展中,要通过建立区域旅游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品牌创新、营销战略创新、旅游线路创新、搭建区域旅游信息资源平台,塑造具有特色的长三角旅游整体形象,推进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2.
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继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中国沿海第四个国家级经济发展区域。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将会日新月异,该区域也必将成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新的增长极。在分析"海西"区域旅游合作背景的基础上,探讨"海西"区域旅游合作的理念与机制以及本区域旅游合作的运作对建立海峡两岸旅游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传统的合作剩余模型中嵌入区域旅游合作的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区域经济背景等特征,在决策相互影响的传统锦标赛模型中加入旅游合作以促进区域经济总量增长的前提条件进行的分析表明,区域旅游合作决策不仅决定于合作剩余,在决策行为的相互影响下,还决定于主体间合作效用的权衡.因此,需要从改善约束条件获得更高合作剩余、改革政府的考核机制等方面寻求区域旅游合作.  相似文献   

4.
徐燕  韦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72-14375,14482
通过对旅游资源、区位、交通、政策和其他发展条件等的分析,对比荔波县和独山县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并从合作意识、政府主导、旅游设施、旅游市场,旅游品牌、旅游人才、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荔波县和独山县区域旅游合作,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区域旅游合作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这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已进入了新的竞争阶段。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已成为旅游业界共识。环渤海地区现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后我国又一具有巨大潜力的旅游开发区。本文以环渤海地区为例,对该区域的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SWOT分析以及对策几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认为旅游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内容。分析了闽台旅游安全管理合作的背景与意义,比较了闽台旅游安全管理合作的环境。结合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和旅游安全管理体系,提出构建"闽台旅游行业协会联盟"等6个安全管理合作平台与建立"闽台旅游安全制度交流"等8个机制。  相似文献   

7.
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效应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以二者的相关性为切入点,从实际效果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支持;在探讨制约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因素分析基础上,从旅游业运作机制、景区一体化管理、旅游产品开发、区域旅游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8.
陈苹苹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52-154
区域旅游合作的产生是由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区域旅游发展以及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建设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是实现旅游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目前,旅游经济开始进入区域合作时代,多边区域合作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潮流。而建立旅游圈是当前旅游区域合作的重要形式。合肥等众地市旅游资源丰富,相互间互补性强,具有建立旅游圈的适宜条件。该文通过对合肥旅游圈建立的条件进行SWOT分析,进而提出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旅游经济的巨大潜力可以有效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为百姓脱贫致富做出突出贡献。以闽东地区为例,指出旅游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依赖关系,结合当地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说明闽东旅游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具体路径,包括政府主导、市场合作、企业改革等。  相似文献   

10.
无障碍旅游--区域旅游合作新形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日广东河源、深圳等五地市日前与江西赣州市签订东江流域跨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云南更痛下决心在两年内实现“无障碍旅游”,闽东北的福州、宁德、莆田、三明、南平五市就建立无障碍旅游区事宜也达成了相关合作协议。这与以前各地纷纷加强自我保护的思想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区域旅游合作的新形式,到底何谓“无障碍旅游”,其优势与问题又在哪里?很值得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陈学林  黄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61-6364
介绍了江苏省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与现状,认为江苏省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在茶文化旅游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分析了江苏省茶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完整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是提高产品质量,是发展江苏省茶文化旅游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高超  陆玉麒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90-6691,6693
以江苏省13个市为区域研究单元,分析了1998~2004年省内各市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各市的旅游经济差异逐年扩大。根据梯度推进原理,将13个市按旅游经济发展情况划分成3个梯度,进而阐释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继续扩大的成因并提出缩小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该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生态因素3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确定江苏省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运用GIS软件进行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区域性差异评价,得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土地集约利用呈现由江苏南部至江苏北部递减的状态,并且江苏省各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耐盐蔬菜碱蓬优良品系选育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碱蓬(Suaeda salsa L.)为材料,通过系统选育的方法,采用单株选择,结合优选单系随机区组对子代性状的测定的手段,进行品系比较和区域生产试验,选育出适合江苏沿海滩涂生长的碱蓬优良品系5个,该品系的鲜菜、子粒平均产量分别为19 135、2 751 kg/hm2,比对照分别增长13.6%、20.4%。该品系适合在江苏沿海地区大规模推广。  相似文献   

15.
周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08-10310,10471
旅游业因具有劳动力吸纳能力强、产业发展前景光明等特点,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产业部门之一。江苏省既是人口大省又是旅游大省,旅游业对就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1999~2008年江苏省旅游业与就业统计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从旅游人次和收入两方面对江苏省旅游业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江苏省旅游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利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23-15525
针对江苏省旅游以水体资源为开发重心的特点,分析了江苏省水体旅游资源的优势特征,概述了江苏省的地理特征和充沛的水资源优势,强调其水资源数量大,大部分城市都有河流通过;水资源分布广泛,与水体资源有关的国家5A、4A级景区(点)遍布省内所有市域;水体资源类型多样,主要分为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泉、瀑布、河口与海面;水体旅游资源品位高、作用大,总体质量高;综合构景作用明显,水体不仅能够独立构成主景,还能通过多种构景因素给游人以多方面的美感。在综合评价了江苏省水体资源优势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水体旅游开发的现实价值,即为科学旅游规划提供依据、向游客提供类型丰富的旅游产品、塑造个性鲜明的旅游品牌形象、创造新的增长极、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7.
张宜强  陈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8,(2):184-185,194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与沿线国家在双、多边机制下积极开展农业领域产业对接,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分析了作为农业出口大省的江苏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如进出口总额逐年递增,但贸易逆差严重;出口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及国际竞争力较低;贸易壁垒成为江苏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主要障碍;政府政策对农业支持力度不够,影响农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等。同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妥善处理这些问题。这对更高效地推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发展拥有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县域单元土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吉婷婷  葛兆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106-22108
分别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经济产出等3个方面构建了3级15个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江苏省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格局。从江苏省区域土地利用集约度来看,可将江苏省分为高集约地区、中集约地区和低集约地区3类。其中高集约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中集约地区主要分布在苏中和苏北部分地区;低集约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从区域差异来看,以南北差异为主,东西差异为辅,长江成为江苏省土地利用集约差异的南北分界线。  相似文献   

19.
于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78-14880,14903
运用利益主体理论对江苏句容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将句容的主要利益主体关系归纳为当地农民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当地农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当地农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具体分析3种关系,探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途径,并提出休闲农业开发中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小麦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江苏省小麦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以及地域格局特征,采用遥感、格网和Morans Ⅰ指数等方法对江苏省近年小麦生产地域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7年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都存在很强的地域聚集效应,且聚集和连片程度逐年增强。至2017年,小麦面积高聚集区集中分布在淮河和灌溉总渠以北,徐州以东,低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苏州以西; 2013年以来,江苏省苏南地区大幅度压縮了小麦生产规模,苏中地区较大幅度削减了小麦生产规模,苏北小麦生产规模基本保持稳定;苏南地区小麦调减范围主要集中在宁镇扬丘陵区,苏中调减的是里下河养殖区,苏北调减的是徐州、连云港丘陵山区。2013年以来江苏省小麦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已经基本形成了适宜江苏小麦生产的地域空间格局。上述结果可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