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南四湖内布点15个,于2010年3月、6月、9月、11月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共获得浮游植物8门117种属,密度介于33×104个/L和2434×104个/L,平均为548×104个/L;生物量0.46 mg/L~25.9 mg/L,平均为6.45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84~2.68之间,平均为1.76,季节变化为3月6月11月9月;南四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共有6种,蓝藻、硅藻各2种,绿藻、隐藻各1种。春季优势种群以小球藻和色球藻为主,秋冬季节以席藻为主,小球藻、色球藻在少数点位形成一定的优势。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J值等综合判断,南四湖为中-富营养型水体。  相似文献   

2.
姚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186-5188,5285
分析了东风西沙水源地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分布、群落结构分布以及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东风西沙水源地共监测出藻类6门共64种(属),分别为蓝藻、绿藻、硅藻、隐藻、裸藻、金藻,其中硅藻和绿藻共47种,为水源地的主要浮游植物种类;浮游植物优势种单一,主要为硅藻门的短小舟形、克洛脆杆藻,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以及蓝藻门的铜绿微囊藻,且优势度值较小;监测期间浮游植物密度为8.20×10^5 ~8.40×10^6 cells/L,均值为3.71×10^6 cells/L;群落特征指数统计结果表明东风西沙目前水质较好,总体上处于轻或无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北支贝类放流滩涂区潮下带水域浮游植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按季度对长江口北支贝类放流区外潮下带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75属228种,其中硅藻门153种、绿藻门25种、蓝藻门21种、甲藻门14种、金藻门2种、黄藻门2种、隐藻门2种和裸藻门9种。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不同,春季6门31属73种,夏季5门34属106种,秋季7门61属111种,冬季5门27属63种。各季节丰度分别为春季3.78×10~5个/L,夏季7.93×10~5个/L,秋季3.72×10~5个/L,冬季1.14×10~5个/L。对浮游植物与水化因子进行CCA典范应对分析,结果显示悬浮物、浊度、营养盐对浮游植物丰度影响较大。由于贝类投放和环境因子的变化,生态修复前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显著,各季节浮游植物种类数及丰度都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对南昌青山湖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0种及变种,隶属于8门61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有20属39种,占全部种类的35.5%;其次为蓝藻门和硅藻门,分别为12属25种(22.73%)和10属20种(18.18%)。浮游植物种类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种类以夏季最多(82种)),其次为秋季(42种),冬季最少(29种)。春季的优势种群为绿藻门的栅藻等;夏季(6月份)的优势种群有绿藻门的栅藻和蓝藻门的平列藻属;秋季(10月份)的优势种群主要为蓝藻门的平列藻属;冬季(12月份和1月份)的优势种群主要为绿藻门的盘星藻属。浮游植物细胞年平均丰度为2.41万个/L,10月份的密度最高,达到了5.81万个/L,1月份的数量最少,仅为0.58万个/L。  相似文献   

5.
孙成贤  林雄平  李凤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1):142-147,165
为了解宁德金涵水库水质及浮游植物时空动态变化,于2019年四季分别在金涵水库的8个样点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表明,鉴定出的浮游植物有6门24属32种,其中,绿藻门12种,蓝藻门7种,硅藻门5种,甲藻门3种,隐藻门3种,裸藻门2种.金涵水库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在2.9×106~2.4×107cells/L,平均值为9.86×106±4.8×106cells/L,春季较高,夏季达到最高水平,秋冬两季逐渐下降.其生物量范围为在3.64~50.14mg/L,平均值为16.30±11.25mg/L,四季变化趋势为春>夏>秋>冬,最高点出现在春季的4号点.金涵水库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1.36~2.87;分布均匀度平均值为0.859±0.056.各采集点四季溶氧量的平均值为10.1±1.01mg/L,硝酸盐氮的含量为0.002~0.202mg/L;总氮含量为0.067~2.745mg/L;总磷含量为0.01~0.059mg/L;氨氮含量为0.112~0.287mg/L,均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内,处于Ⅰ~Ⅱ类水源地.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驱动因子为氨氮和总磷,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温度和TP、TN等呈现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安全饮用水水源地的水污染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青草沙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自2011年1月、4-12月逐月对上海市水源地——青草沙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和分析。本研究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99属223种,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86.37×104~2 594.63×104cell/L,全年优势种为小环藻、卷曲鱼腥藻、微小色球藻、针晶蓝纤维藻、球衣藻、啮蚀隐藻,偶有咸水和半咸水种检出。蓝藻密度在全年占据优势,优势类群季节演替明显,表现为:春季为色球藻属、蓝纤维藻属,夏季为微囊藻属,秋季为卷曲鱼腥藻、鞘丝藻属。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温、悬浮物含量和浮游动物的牧食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7.
上海世博园白莲泾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白莲泾生态环境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规划区的重点建设项目.2006年3月至9月对白莲泾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浮游藻类与水质理化参数的关系.共检出浮游藻类181种,隶属于7门82属,主要优势种为水华微囊藻、铜绿微囊藻、不定微囊藻、湖泊鞘丝藻、巨颤藻、小席藻和扭曲小环藻;浮游藻类密度年平均值为21.03×104 ind./L,生物量年平均值为4.027 mg/L;浮游藻类的香农威尔多样性指数为0.94~2.47,丰富度指数为0.58~2.75,均匀度指数为0.39~0.78;涨潮时生物密度均值为17.60×104 ind./L,生物量均值为0.775 mg/L;落潮时生物密度均值为24.78×104 ind./L,生物量均值为1.569 mg/L.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汉石桥湿地浮游植物调查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对北京汉石桥湿地水系进行浮游植物和水质理化指标的评价调查。浮游植物群落由蓝藻、绿藻、硅藻、隐藻、裸藻和甲藻构成,平均密度为2.4×10^8个/L,其中绿藻占55.7%。湿地水体4项指标透明度、全氮、全磷、化学需氧量的卡尔森营养指数分别为87.80、88.70、98.15和98.69,水质明显富营养化,夏秋季水面有微囊藻藻胞层(微囊藻藻水华)。V形水道水域夏秋季水面也出现裸藻水华。  相似文献   

9.
于2016年6月对长江源沱沱河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3门59种(属),以硅藻门最多,49种(属),占83.1%,其次是蓝藻门6种(属),占10.2%,绿藻门4种(属),占6.7%。浮游植物常见种有蓝藻门的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席藻(Phormidium sp.);硅藻门的针杆藻(Synedra sp.)、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曲壳藻(Achnanthes sp.)等;绿藻门的丝藻(Ulothrix sp.)、衣藻(Chlamydomona sp.)。浮游植物平均密度68.04×10~4cells/L,平均生物量0.34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3.26,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0.84,Marg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平均值1.02。浮游植物各项评价指标表明长江源沱沱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水体属贫营养型,水域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10.
以通江湖泊洞庭湖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明确通江湖泊洞庭湖在不同水文期藻类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特征,并根据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湖区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对洞庭湖流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生物调查,共检出6门51属,其中绿藻门19属,占37.26%;硅藻门最多,为21属,占41.18%;裸藻门4属,占7.84%;蓝藻门和甲藻门各3属,各占5.88%;隐藻门最少,仅有1属,占1.96%。优势种全湖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主要优势种为直链藻、针杆藻、舟形藻、栅藻、小球藻、席藻和隐藻。全湖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7.2×104~300.6×104 cells/L,均值为27.2×104 cells/L。从时间分布看,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丰水期>涨水期>枯水期>退水期,涨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退水期的藻类分布存在差异明显;从空间分布看,东洞庭湖的大小西湖断面藻类密度最大,均值达220.9×104 cells/L,最...  相似文献   

11.
巢湖水质现状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方法]以巢湖为研究对象,分析巢湖全湖水体生源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监测巢湖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特征及多样性。[结果]巢湖氮磷比仍较适宜蓝藻生长,巢湖水域共鉴定出7门42属93种浮游植物,其中绿藻门为优势种(50种),浮游植物密度在1.48×10~7~17.44×10~7cells/L,且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浮游动物4门35属70种,其中轮虫种类数最多,占浮游动物总种类的45.71%,巢湖浮游动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群落结构稳定性好。[结论]研究结果为巢湖生态恢复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巢湖万年埠沿岸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沿岸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于2015年1~12月在巢湖西半湖万年埠进行了浮游植物统计和相关环境因子监测分析。应用CANOCO 4.5软件对获得的浮游植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了RDA分析,并作出了物种分布和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43属63种,群落组成以蓝藻、硅藻、隐藻和绿藻为主,月藻类密度为1.51×106~200.00×106个/L。RDA分析表明,1~4月,微囊藻和鱼腥藻主要受TN和NO3-N的影响,而5~10月,微囊藻和鱼腥藻主要受T、p H、TP、PO4-P、DTP和TN的影响。[结论]该研究为巢湖水华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2007年太湖蓝藻大暴发的主要气象因素。[方法]以邻近太湖的东山气象站观测资料为代表,分析了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时气象条件与同期历史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气温持续偏高和光照充足,为蓝藻的正常生长发育提供了热量保障;少雨和平均风速偏小为蓝藻颗粒的上浮和聚集而形成水华提供了保障。[结论]2007年太湖蓝藻大暴发主要是由气候条件异常所造成的。所以,应加强气象条件与蓝藻暴发的关系研究,提高太湖蓝藻的气象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4.
长肢秀体溞对富营养化水体藻类的生物操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验室和开放生态系统中研究了长肢秀体溞(D 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F ischer)对斜生栅藻(Scem edesmus obliquusTurp)、铜绿微囊藻(M icrocystis aeruginosa)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Ch ick)的牧食力和对水体中浮游动物和藻类数量、生物量、群落结构及水体中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藻类生物量在一定范围内,长肢秀体溞的摄食速度随藻类生物量增加而增加,藻类生物量超过一定值(即饱和值)时,摄食速度随之下降。长肢秀体溞对斜生栅藻和小球藻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对铜绿微囊藻的选择性较差。水泥池中每升水放养长肢秀体溞600个以上,即可对水体中浮游动物和藻类的数量、生物量、群落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降低水体中总氮、总磷和CODMn的浓度,增加水体透明。7月份之前,可以利用放养长肢秀体溞的方法来控制水体中藻类。  相似文献   

15.
巢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特征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华明  潘法康  舒莹  黄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25-12827,12911
利用HJ1A/1B-CCD数据,采用比值植被指数蓝藻水华识别方法分别提取巢湖2009、2010年各个月份的蓝藻水华,着重分析巢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巢湖蓝藻暴发一般从5、6月开始,到9月达到最大,10月下旬开始减少,11月基本消亡;蓝藻富集形成水华具有短周期的特点;由于受风力、环湖径流的影响,蓝藻暴发区域为西半湖西北部和正北部以及东半湖西北部和正西部;蓝藻核心暴发区域为巢湖西北部。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南湾水库浮游蓝藻动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规范方法,对河南省南湾水库2008年2月~2009年1月的浮游蓝藻时间与分布动态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南湾水库浮游蓝藻在6~10月易于形成优势,其中微囊藻属种类比较多见,仲冬到初春浮游蓝藻比较少见;库区浮游蓝藻分布不均匀,受河流影响大的库区浮游蓝藻动态与河流中的浮游蓝藻动态存在正向关联性,春季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边界处监测到较高数量的微囊藻;6~12月,应警惕浮游蓝藻可能污染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17.
灰色聚类法评价淀山湖水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逐月在淀山湖6个站点进行水质参数测定。水质参数在各站点的月平均变化范围为DO7.210~9.943(mg/L)、BOD53.810~4.940(mg/L)、CODMn6.016~7.053(mg/L)、TP0.137~0.366(mg/L)、NH3.N2.176~3.362(mg/L)、Chl.a29.814~56.02(mg/m^3)。对各站点2004年水质参数的月平均测定结果应用灰色聚类方法进行富营养化程度和水环境质量等级评价,结果显示:调查的六个站点全部处于富营养化水平;六个站点的水质全部处于V类水等级。在灰色聚类法评价水质过程中,权系数最大的是氮、磷及叶绿素a。因此,在淀山湖人工栽植水草进行脱氮除磷、放养滤食性鱼类抑制藻类大量繁殖是改善淀山湖水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微囊藻模拟藻华颗粒和微囊藻水华藻华颗粒表面附生菌数量的变化,分析微囊藻(Microcystis)与附生假单胞菌(Pseudomonas)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在死亡藻体的模拟藻华颗粒表面附生菌数量迅速增加,而活藻藻华颗粒表面附生菌数量增长缓慢,在培养后期藻体大量死亡,附生细菌的数量不断增加,最后超过死亡藻体的模拟藻华颗粒的附生细菌数量。附生细菌在天然微囊藻藻华上定殖和生长也呈现类似的趋势,由于附生菌同藻华中微囊藻之间存在竞争,附生菌的存在促进藻体团聚,抑制附生细菌的定殖,但是在微囊藻的衰亡期产生的大量营养物质有利于附生细菌的生长,水体中附生细菌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天然藻华上附生细菌的数量也大量增加,有利于其生长和定殖。  相似文献   

19.
灰色聚类法评价淀山湖水质状况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2004年逐月在淀山湖6个站点进行水质参数测定。水质参数在各站点的月平均变化范围为DO7.210~9.943(mg/L)、BOD53.810~4.940(mg/L)、CODMn6.016~7.053(mg/L)、TP0.137~0.366(mg/L)、NH3.N2.176~3.362(mg/L)、Chl.a29.814~56.02(mg/m^3)。对各站点2004年水质参数的月平均测定结果应用灰色聚类方法进行富营养化程度和水环境质量等级评价,结果显示:调查的六个站点全部处于富营养化水平;六个站点的水质全部处于V类水等级。在灰色聚类法评价水质过程中,权系数最大的是氮、磷及叶绿素a。因此,在淀山湖人工栽植水草进行脱氮除磷、放养滤食性鱼类抑制藻类大量繁殖是改善淀山湖水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