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2年1月,新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要求,也为西南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上闯新路、开新局指明方向。改革创新,需立法先行。通过考察发现,目前我国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法治建设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乡村居民参与生态治理意愿不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供给不足、司法保障机制运行不畅、执法监督质效较难保障等。因此,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法治保障应立足于西南民族地区社情乡情与资源优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思想为引领,以人才振兴和科技振兴为支撑,通过健全乡村绿色生态立法体系、完善乡村绿色生态司法保障机制、强化乡村绿色生态执法监管职能等路径寻求破局之道。  相似文献   

2.
袁合涛  殷兆霞 《农业工程》2023,(10):150-154
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振兴与农业振兴双重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实践。以秦巴山区陕西省安康市忠诚村为实证案例,运用文献研究和市场调研相结合方法,总结分析忠诚村“三主体三联三生”生态农业振兴模式、主要做法及经验启示,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为秦巴山区或同类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实例参考和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3.
非遗文化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促进乡村创收,乡村振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文章选取三江县非遗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模式进行研究,从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生态”角度,提出三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非遗旅游促进侗族汉语普及和文化凝聚、乡村软硬件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农业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4.
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振兴与农业振兴双重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实践。本文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理念的践行者之一——秦巴山区忠诚村为实证案例,运用文献研究和市场调研相结合方法,总结分析忠诚村“四主体三联三生”生态农业振兴模式、主要做法以及经验启示,并针对性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为秦巴山区或同类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实例参考和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5.
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号更加鲜明,苏南地区乡村生态振兴亟须被推进。课题组从国内外乡村振兴现状与对比分析切入,阐述了生态振兴的意义,分析了苏南地区乡村生态振兴中存在的产业与生态发展不协调、农民参与生态治理较少、生态振兴的文化意识淡薄等现实困境,并探究了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如促进生态振兴与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农民参与生态振兴的积极性、推进生态振兴与数字化结合发展、重视乡村文化意识传承工作,为有效改善苏南乡村生态环境、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发展指明方向。苏南地区应树立大局观、长远观,团结起来,充分发挥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文化意识或机制作用,共同努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以维护和打造苏南地区乡村良好宜人的生态环境为本,坚持农业绿色发展,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设“三化同步,五位一体”的路径模型,将数字化生产、经营与治理作为县域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的新路径。【方法】课题组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专题组座谈法和案例分析法,以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及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安徽省当涂县石臼湖地区的当涂螃蟹品牌为实际案例,对当涂螃蟹的发展现状和痛点问题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设计提升地区品牌资产价值的路径。【结果】构建了当涂县“三化同步,五位一体”的路径模型,通过生产、经营、治理三方面的数字化,“农村合作社+物流公司+高校+政府+营销公司”五位一体的模式,建立了可视化溯源体系、智慧物流体系、新媒体营销体系。【结论】该路径模型切实有效,通过多主体共同努力,齐力推动当涂螃蟹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带领农户增产增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农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农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先进种植技术的支持,“互联网+”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帮助农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种植技术的融合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以及增强农业可持续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互联网+”推广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如生态种植和有机农业,可以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如农民的技术接受度、资金和资源的限制,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等。本文分析和探讨“互联网+”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有效路径,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见解。  相似文献   

8.
刘林林  钱秋荣 《南方农机》2023,(20):103-106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景中村转型的重要举措,为了解决景中村在发展的过程中严重依赖景区资源,产业结构单一,空心化、异质化程度较高,城市化进程较慢等问题。课题组立足于景中村与风景区的耦合关系,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分析景中村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重要内涵,探究以“制度体系、源动力、目标与评价机制”为核心的发展机制,最终提出“旅游业+现代农业产业”模式、“旅游业+康养服务产业”模式、“旅游业+文化产业”模式、“旅游业+电商产业”模式四种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下的景中村发展路径。结果表明,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具有投入少、利用率高、体验性强的特点,既满足新时代旅游经济的发展需求,也符合景中村自身的发展特点。本研究有助于创新经济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素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琼丹 《河北农机》2024,(2):154-156
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乡村地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将产业兴旺放在首位,足以展现产业兴旺对于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四川省宜宾市的茶业发展历史悠久,“一红”是其区域公共品牌的代表之一。宜宾筠连创制“川红工夫”红茶出口创汇,小小宜宾茶,受到世界各国茶人喜爱。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川红茶叶的营销模式逐步显现一些如产品同质化、销售渠道狭窄、品牌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营销策略,如细分市场、优化销售渠道、以“川红功夫”文化为依托开拓市场、推进茶旅融合等措施的实施,旨在以川红茶业振兴为依托,实现筠连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  相似文献   

10.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大力推动制度、机制和技术创新,农机化发展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发展形势持续良好,预期能为“十四五”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先导性支撑。  相似文献   

11.
<正>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按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全区农业农村暨乡村振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围绕自治区“1+1+4+3+N”目标任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广西农业机械化改革实施方案》,结合《“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坚持“乡村振兴、农业优先、农机先行”,  相似文献   

12.
滚学凯  梁龙 《南方农机》2023,(9):100-103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乡村社会进入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时期。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之一,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石。黎平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但现阶段其文化产业化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基于此,课题组在实地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和介绍了黎平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现状,发现黎平县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文化产业化成效不显著、产业发展不可持续、产业发展后续动力不足等问题,并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经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打造文化产业增长极、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建设等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可行建议,以期为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可选择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三农发展进入城乡融合新阶段,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探索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从"自上而下"政府主导以数字化考核为目标的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现实路径入手,采用文献研究与历史分析等方法,客观地考察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贫困问题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的现实困境,提出在民族地区政策支持、资源优势和独特区位的三重支持下,构筑民族地区县域双维度网络基础,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以民族特色小镇为核心的"网络节点式"城乡融合新型城镇,构建"自下而上"产业主导的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是关键,而建设生态宜居新型社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课题组通过调研菏泽市各县区新型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困境。菏泽市中曹县、郓城县、东明县、鄄城县等县区坚持综合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因地制宜选择建设模式,逐步探索从先建后拆到“拆主楼留副楼”的多种建设模式,如两层联排别墅、“3+1”多层建筑、“5+1”多层建筑、小高层电梯建筑等。基于上述分析,课题组总结出适宜菏泽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城镇开发建设带动”模式、“产城联动”模式和“黄河滩区迁建”模式;提出应立足菏泽市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产业经济,优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与政府支持等。基于农业发展、农村宜居和农民富裕的目标,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菏泽模式”,积极打造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菏泽样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稻渔综合种养对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中国人多地少问题、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课题组通过文献收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走访贵池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当地农业部门与政府机关等,以当地农村新业态的经济发展、居(渔)民增收为主要调研方向,结合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从“稻渔+机械化”“稻渔+旅游”“稻渔+互联网”三方面分析贵池区稻渔业综合性种养产业发展现状。【结果】1)贵池区的农业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对于水稻渔业综合种养非常重视,以水稻栽种和稻田水产品养殖为主,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2)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链竞争能力不足、品牌效应不够突出、模式单一等问题。【结论】“稻渔+N”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促进稻渔综合种养向着绿色、优质、安全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生态和经济效益,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正>时光流淌、岁月奔腾。我们满怀豪情跨过2022年。过去的一年,我们奔驰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砥砺奋进,风雨兼程,勠力同心筑起乡村振兴的时代丰碑。近年来,广安市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生活富裕“升级版”,推进广安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奋力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篇章。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已全方位渗入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必然选择。农业机械化深刻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笔者以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机械化的价值和发展方向为研究对象,对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剖解,说明了新时代我们要全面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机械化的价值,从其历史使命到根本遵循再到发展路径,探寻新时代农业机械化的出路。研究结果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起着“压舱石”作用,我们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构建农业机械新发展格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了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必要深入研究扶贫政策的效果和作用机制,特别是农业保险对产业扶贫的作用机制。对此,课题组以精准产业扶贫为切入点,探索农业保险在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剖析不同地区的保险产业扶贫路径,构建农业保险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形势下解决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之根本。构建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确保这一战略在民族地区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基于农户这一微观视角,运用熵权TOPSIS法,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选取33个具体指标,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雷达图法对宁夏西夏区、沙坡头区和贺兰县的13村的乡村振兴现状进行定量、直观分析。(1)从总体看,宁夏3县(区)乡村振兴水平发展有较大差异,中卫市沙坡头区凭借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得分最高,达0.095,西夏区最低,为0.051;(2)从各子系统看,宁夏3县(区)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存在部分农村市场化水平差距过大、农户对乡村治理参与积极性不高(平均参与率49.59%)、村民生活成本较高(家庭恩格尔系数25.30%)等问题;(3)从聚类分析结果看,可将宁夏3县(区)乡村振兴发展划分为中高等水平、中等水平、低等水平3个等级;(4)从分级特征看,民族特色村寨在提升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效果明显(分别是均值1.37与1.29倍),民族特色村寨对乡村振兴发展有一定正向影响。政府应通过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发掘民族特色村寨内生性力量等多重手段,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政策的更快落地和更好实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掀起了特色小镇建设浪潮,特色小镇文创产业的发展对实现产业特色化建设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课题组通过实地考察广州市从化区罗洞工匠小镇引入的非遗传统技艺和特色工艺产业发展现状,采用调研访谈及查阅资料的方法,探索小镇在构建文创产业时适宜的发展路径,经分析研究发现罗洞工匠小镇文创产业存在类型单薄、自主研发欠缺、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非遗+文创”商业模式、构建衍生工作室、进行品牌特色产业链打造等系列优化路径,为小镇文创产业发展提质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