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新引进的10个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高稳系数法、灰色关联系数法,通过综合评价指数对产量、产量性状及生态适应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马铃薯的筛选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21 — 2022年,青薯9号、陇薯15号、甘农薯9号和陇薯10号具有丰产稳产性,V7、丽薯6号、大西洋和陇薯7号产量较低。通过灰色关联系数法分析发现,青薯9号、甘农薯9号2个品种生态适应性最强,表现稳定。综合评价表明,甘农薯9号、青薯9号、陇薯15号和陇薯1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合理、生态适应性强、品质高,是适宜当地推广的优质马铃薯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宜甘肃省中部(陇中)不同灌溉条件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在中部灌溉区和雨养区对马铃薯新品种(系)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薯19号、天14-6-55、中薯22号、青薯10号、陇薯16号5个品种(系)产量高,综合性状较优,其中,中薯19号、天14-6-55、中薯22号、陇薯16号可在甘肃省中部雨养区推广种植,中薯19号、青薯10号、中薯22号、天14-6-55可在甘肃省中部灌溉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生产中存在品种多、乱、杂的问题,是目前制约武威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为筛选出适宜武威南部马铃薯主产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马铃薯品种,解决武威地区马铃薯品种退化、抗病性减弱、产量低等问题,对引进的11个马铃薯新品种在武威南部浅山区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晚熟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和中熟马铃薯品种希森6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丰产性和较好的抗病性,折合产量分别为61 239.0、55 861.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10号分别增产21.91%、11.20%,可以作为当地主栽品种陇薯10号的替代品种在武威市南部浅山区马铃薯主产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适宜陇东旱塬复种的马铃薯优良品种,以当地主栽品种夏波蒂作为中早熟组对照品种、庄薯3号为晚熟组对照品种,对冬油菜茬复种的23个马铃薯新品种的生育期、产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冀张薯12号、红美、14w-5折合产量分别为30 487.5、27 115.3、26 448.4 kg/hm2,较对照品种夏波蒂分别增产36.3%、21.3%、18.2%,生育期85~89 d,可作为当地油菜茬复种马铃薯的中早熟品种;青薯9号、青薯10号、陇薯7号折合产量分别为27 782.4、27 615.6、26 462.2 kg/hm2,较对照品种庄薯3号分别增产39.2%、38.4%,32.6%,生育期99~104 d,可作为复种马铃薯晚熟品种。  相似文献   

5.
在白银市平川区旱作区对引进的6个马铃薯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天薯11号、陇薯10号、冀张薯8号、青薯2号和陇薯12号等5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具有生长势强、产量高等特点。折合产量分别为24 872、20 875、20 236、20 071和18 605 kg/hm2,较对照青薯168分别增产44.36%、21.29%、17.59%、16.62%和8.11%。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宜定西旱作区推广的富锌马铃薯品种,以陇薯7号为对照品种,在垄上微沟栽培模式下对不同富锌马铃薯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陇薯14号折合产量最高,为28 838.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7号增产2.2%,陇薯12号、定薯3号、陇薯11号分别较对照品种陇薯7号减产1.5%、9.9%、10.0%。陇薯14号生育期田间长势强,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商品薯率等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好,薯块含锌量高,是定西旱作区适宜推广种植的富锌马铃薯品种。  相似文献   

7.
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营养品质评价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陇薯系列马铃薯块茎的主要营养品质状况,对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自主选育的14个品种(系)马铃薯块茎的干物质、淀粉、还原糖、维生素C和粗蛋白含量等主要品质性状和钾、钙、铁、锌、硒等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品种(系)主要营养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主要品质性状和矿质元素含量在品种间差异较大,品质性状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101.30%),干物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小(11.64%);矿质元素中硒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29.78%),钾含量变异系数最小(7.62%)。马铃薯块茎中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与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还原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粗蛋白含量与还原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其他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钾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钾含量与干物质含量、钙含量与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他矿质元素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利用隶属函数法,将参试的14个马铃薯品种(系)的营养品质从优到劣进行排序,依次为陇薯8号陇薯14号LY08104-12LZ111陇薯9号陇薯7号陇薯12号陇薯10号陇薯3号陇薯6号陇薯11号LK99陇薯13号陇薯5号。本研究不仅为合理应用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选育不同用途马铃薯新品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合重庆市万州区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促进万州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引进的10个马铃薯品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调查各参试品种的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及抗病性等。结果表明:冀张薯12号、下寨65号、闽薯1号三个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适宜在万州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9.
在甘肃中部半干旱区,对近年来当地种植表现突出的9个马铃薯品种的产量水平、农艺性状、生物量变化及水分利用效率等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随品种生育期变化而变化,与品种特性无关。青薯9号、定薯3号、冀张薯8号、陇薯10号和庄薯4号产量分别为44 727.3、42 666.7、41 515.2、 41 060.6、40 121.2 kg/hm2,居前5位,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田间表现较好,适应能力强,建议在当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0.
以当地品种新大坪为对照,对引进的9个马铃薯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系)在安定区及同类地区均能成熟。其中陇薯10号、dx8、青薯9号、陇薯7号、冀张薯8号、dx9较对照品种新大坪增产幅度较大。以陇薯10号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31 481 kg/hm2,较对照增产121.5%。其次是dx8,为25 509 kg/hm2,较对照增产79.5%。陇薯9号居第3,为23 380 kg/hm2,较对照增产64.5%。陇薯7号居第4,产量为21 759 kg/hm2,较对照增产53.1%。冀张薯8号居第5,为20 000 kg/hm2,较对照增产40.7%。dx9居第6,为19 954 kg/hm2,较对照增产40.4%。以上6个品种(系)生育期适中、田间生长势强、平均单株结薯数5.2~6.1粒、芽眼浅或极浅、大薯率较高。综合分析,陇薯10号、青薯9号及冀张薯8号建议在安定区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析马铃薯不同品种对水分亏缺的响应,探讨不同品种对水分需求量的差异,该研究在大田遮雨棚滴灌下,以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和‘大西洋’为材料,参考西北区和本试验区的年平均降雨量,设置5个水分处理,将参考试验区年平均降雨量的值划分为正常灌水(A),逐级调亏灌水量的值划分为轻度(B)、中度(C)、重度(D)和特重度(E)亏缺灌水处理,研究灌水量对不同品种马铃薯植株生长(株高、茎粗、叶面积)、生物量与分配、叶片相对含水量、产量与构成因素、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灌水下,‘青薯9号’株高增长速度大于‘大西洋’,且测定期内持续增高,但‘大西洋’叶面积快速扩增期的扩增速度大于‘青薯9号’;2个品种各器官干质量变化趋势不一致,‘大西洋’各器官干质量呈增长趋势,‘青薯9号’茎叶和根干质量呈前期增长后期下降、块茎干质量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且‘青薯9号’块茎生物量分配比例最高值为57.96%,仅是‘大西洋’最高值的67.43%;2个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大西洋’单株结薯数、单株产量、公顷产量、商品薯率高于或显著高于亏缺灌溉(P0.05),‘青薯9号’仅商品薯率和大薯率高于或显著高于亏缺灌溉(P0.05),其他指标则显著低于轻度亏缺灌溉(P0.05),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效率分别为152.62kg/(hm~2·mm)和130.70%。亏缺灌溉下,随水分亏缺度加重,‘大西洋’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扩增的抑制大于‘青薯9号’,2个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生物量积累的增速和绝对值降低、产量和大薯率显著下降(P0.05),且‘青薯9号’上述指标的降幅小于‘大西洋’,其中轻度亏缺灌溉下,‘青薯9号’单株结薯数和公顷产量具有补偿效应,较正常灌水分别增加22.79%和11.7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1.48%、灌水效率提高60.05%,抗旱系数为1.12。因此,‘青薯9号’轻度亏缺灌溉,可控制其地上部旺盛生长,利于块茎形成和膨大,‘大西洋’应保证充足水分供给,不宜亏缺灌溉。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块茎顶端优势与主茎数及产量组分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块茎产量性状复杂,由多个产量组分构成.为探究马铃薯块茎不同顶端优势类型、植株主茎数和产量组分的相关性,本研究对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的102份高代品系块茎的发芽情况进行筛选,以12个顶端优势强弱程度不同的马铃薯品系为试验材料,在马铃薯植株盛花期测定主茎数;收获期统计小区产量、小区大薯产量、小区小薯产量、单株产量、单株...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evaluated fertilizer contribution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on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 cultivation in a split-plot experiment having two factors: water quality with 5 levels and fertilizer with 2 levels. Irrigation by raw wastewater supplied 16, 13, 13, 23, 1.7, and 83% of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potassium (K), sulfur (S), zinc (Zn), and boron (B) requirement of potato, respectively. Wastewater compared to freshwater, improved plant height, vigority, area coverage, leaf area index (LAI), stem per plant, number and weight of tuber per plant, above-ground dry matter (ADM), and tuber yield of potato. Averaged over 3 years, irrigation by 75 and 100% (raw) wastewater with recommended standard fertilizers produced the maximum, but identical, tuber yield. Wastewater raised N, P, and K contents in potato plants and tubers. Irrigation by wastewater could reduce the fertilizer requirement of potato by 10–15%. However, it caused high accumulation of total coliform (TC) and faecal coliform (FC) on potato skin, restricting the use of the produce.  相似文献   

14.
水氮耦合对膜下滴灌马铃薯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该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在西北旱区对膜下滴灌条件下水氮耦合效应及其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从而确定马铃薯适宜的水氮用量,以求达到节水、节肥和高产优质的目的。试验设置2个土壤湿润比水平:40%(P1)和70%(P2),5个施氮水平:90(N1)、135(N2)、180(N3)、225(N4)、270kg/hm2(N5),共10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水分条件下,马铃薯块茎质量、块茎淀粉含量、块茎维生素C含量、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抛物线趋势变化,块茎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相同氮肥条件下,湿润比P2处理的马铃薯块茎质量、块茎淀粉含量、块茎维生素C含量、块茎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湿润比P1,湿润比P2处理的耗水量比湿润比处理P1高11%,湿润比P2处理的产量比湿润比处理P1高5%,但是湿润比P1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比湿润比P2处理高5.4%。其中,P2N3处理的马铃薯单株块茎质量、块茎维生素C含量表现最好,P1N5处理的马铃薯块茎蛋白质含量最高,P2N2处理的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和产量表现最优,产量最高为54187kg/hm2,P1N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2.86kg/m3。P2N3处理的马铃薯高产优质,且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是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马铃薯生产中适宜的水氮组合。  相似文献   

15.
UV-B辐射对植物的形态建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地表UV-B辐射的加剧也必将对作物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测定株高、节距、叶面积和根冠比等几个重要的形态指标,分析在增强UV-B辐射条件下马铃薯不同品种的形态响应差异,为综合评价UV-B辐射对马铃薯的影响和耐受性品种选育奠定基础。试验以4个普通和3个彩色马铃薯品种(系)为材料,采用自然光照(CK)和2个增强的UV-B辐射[2.5 k J?m-2?d-1(T1)、5.0 k J?m-2?d-1(T2)]进行处理,分别于处理15 d、30 d和45 d时测定株高、节距、叶面积和比叶重,收获时测定根冠比。最后得出几个形态指标的响应指数(RI),并以累积胁迫响应指数(CSRI)对试验品种的耐受性做出评价。结果显示:在增强UV-B辐射处理后,多数品种呈现株高降低、节距缩短、叶面积减小、比叶重增加的一致性变化趋势,且随着处理强度的增加和时间延长,处理与对照间的差异愈加显著。各品种对UV-B辐射的形态响应存在显著差异,普通品种的株高、节距、叶面积受UV-B辐射抑制较为明显,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减幅较大,如‘合作88’地上部分(鲜重)RI值在T1、T2处理下分别为-60.28、-70.44,‘丽薯6号’则为-58.61、-66.44;彩色品种受到的影响较小,‘转心乌’地上部分RI值分别为107.75、21.4,‘21-1’为41.49、-45.72。随着地上生物量增长受到显著抑制,地下部分特别是根系也受到明显的影响,普通与彩色品种间根系RI值的变化规律与地上部分一致。由于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减幅更显著,各品种(系)的根冠比均比对照增大(T2)。T1、T2处理下5个品种的CSRI值显示‘合作88’(-133.35、-240.85)与‘丽薯6号’(-104.09、-160.2)在增强的UV-B辐射处理下形态特征受到了显著的抑制;彩色品种(系)‘转心乌’(275.97、51.26)、‘21-1’(96.8、-142.17)比普通品种‘合作88’、‘丽薯6号’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显示具有一定的UV-B辐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滴灌量和施肥量优化组合,以建立马铃薯生长、产量、品质、水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优的水肥管理组合技术。  【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布置马铃薯小区试验。试验设3个滴灌水平:W1 (100%ETc)、W2 (80%ETc)、W3 (60%ETc),其中ETc为作物蒸散量;3个施肥(N–P2O5–K2O)水平:F1 (240–120–300 kg/hm2)、F2 (180–90–225 kg/hm2)、F3 (120–60–150 kg/hm2 );3个马铃薯品种:V1 (费乌瑞它)、V2 (陇薯7号)、V3 (青薯9号),设1个不施肥对照处理(W3F0V1),共10个处理。在主要生育期测定了马铃薯光合指标和耗水量,在成熟期测定马铃薯产量、产量组成和品质,分析水分利用效率(WUE)、肥料偏生产力(PFP)和经济效益。  【结果】  滴灌量、施肥量和品种对马铃薯产量组成、WUE、PFP和净收益有极显著影响(P<0.01)。F2水平下马铃薯产量、干物质累积量、淀粉含量、维生素C含量、粗蛋白含量和净收益比F1水平的下分别提高了19.28%、1.13%、1.62%、3.79%、8.79%和34.64%,比F3水平下提高了21.48%、3.07%、6.27%、6.08%、11.18%和27.94%。随着滴灌量的增加,产量、产量组成、淀粉含量、维生素C含量、粗蛋白含量、PFP和经济效益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还原糖含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青薯9号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WUE、PFP均高于其余两个品种。通过熵权法和TOPSIS分析得出排名前三的优化处理依次为:F2W2V3、F1W1V1和F3W2V1。F2W2V3处理的产量、单株块茎重、商品薯重、最大单个块茎重、粗蛋白含量、WUE和净收益最大,分别为49.22 t/hm2、1096.7 g、794.3 g/plant、433.9 g、0.214 mg/g、20.21 kg/m3和44832元/hm2。F1W1V1 和F3W2V1 依次排在第二和第三,其产量分别为41.79和37.67 t/hm2,单株块茎重分别为906.5和836.7 g, 商品薯重分别为711.4和607.3 g/plant,最大单个块茎重分别为395.6和357.1 g, 净收益分别为34584和32023元/hm2。  【结论】  在陕北旱区春季马铃薯生产中,3个马铃薯品种的最优灌溉和施肥组合均为80%ETC和N–P2O5–K2O 180–90–225 kg/hm2,该组合可同时兼顾高产、优质、高水肥利用效率和高经济效益的多重目标,其中品种青薯9号各指标均优于其他两个品种。  相似文献   

17.
综合形态与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番茄壮苗指数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建立最佳的番茄秧苗壮苗指数,提高秧苗评判的准确度,该文以四叶一心番茄秧苗为研究对象,在测定11项秧苗指标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番茄秧苗综合评价指数,使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指标筛选并组合构成多个番茄壮苗指数,通过综合评价指数与壮苗指数的相关分析筛选出适宜的壮苗指数并验证。结果表明:对300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番茄秧苗综合评价指数为0.26~0.79,可全面概括秧苗的整体素质,能客观、准确地评价秧苗健壮程度;通过秧苗单一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将各指标划分为形态指标、色素指标和株高3个主成分,表明秧苗的质量必须从形态、叶绿素含量和株高这3方面进行评价。从主成分中各选一种指标进行完全随机排列组合成25种壮苗指数,并筛选出与综合评价指数相关性较高且具有代表性的4种壮苗指数;并用3种不同品种番茄秧苗对其进行稳定性验证,其中壮苗指数"(总叶绿素/株高)?全株干质量"与综合评价指数相关性最大为0.797且极显著(P0.01),稳定性好、代表性强,可作为衡量番茄秧苗素质的推荐壮苗指数。以番茄秧苗的综合评价指数为分级依据,根据推荐壮苗指数将秧苗质量分为3个等级(等级Ⅰ(壮苗指数≥0.065)为优质苗,等级Ⅱ(壮苗指数:0.030~0.065)为合格苗,等级Ⅲ(壮苗指数≤0.030)为弱苗(幼苗或老苗)),各等级间差异显著,可以作为较好的判别指标。该研究表明可为番茄育苗生产提供参考,也可为其他蔬菜秧苗评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