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当归品种岷归1号为试材,在岷县试验观察了不同起垄覆膜方式对当归鲜根产量、综合农艺性状、抗病性、品质、经济收益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膜垄作栽培的当归综合农艺性状最好,平均折合鲜根产量最高,为14 047.62 kg/hm2,较露地平作(CK)增产35.94%;产值最高,较露地平作(CK)增收37 653.2元/hm2;纯收益最高,较露地平作(CK)增加35 103.2元/hm2;根病发病最轻,发病率为37.5%,较露地平作(CK)降低9.3百分点;一级品、二级品出成率均为最高,分别为35.6%、28.2%,较露地平作(CK)分别增加14.1、7.9百分点;阿魏酸含量最高,较露地平作(CK)提高15.9%。认为在岷县等高寒阴湿区黑膜垄作栽培是提高当归单产、增强抗病性、改良品质、提升种植效益的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2.
环保酵素是以废弃果蔬、植物、厨余垃圾等为原料发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产品,富含各种酶、有机酸、矿物质和微生物,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土壤改良材料。为了探明酵素改良土壤和供肥作用对当归生长的影响,给当归种苗绿色标准化繁育提供参考。以岷归5号为指示品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法设计,以田园土和含环保酵素的营养土按体积比2 ∶ 1、1 ∶ 1的基质培育种苗,以不施酵素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用量环保酵素对当归种苗质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田园土和含环保酵素营养土体积比为2 ∶ 1的基质更有利于提高当归种苗质量性状和产量,有利于增加当归一级种苗数。其中百苗鲜重和根冠比分别较不施酵素增加14.13%、29.13%;当归折合产量最高,为1 520.82 kg/hm2,较不施酵素增产13.06%。  相似文献   

3.
单垄膜侧穴播栽培条件下,在天水市河谷川道区对引进的5个鲜食玉米品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鲜果穗折合产量以捷糯2009最高,为12 285.00 kg/hm2,较对照品种天鲜2号增产85.23%;天鲜1号、甘甜1号鲜果穗折合产量较高,分别较对照天鲜2号增产24.43%、17.05%。这3个品种不但产量高,而且表现早熟、抗病性较强,适宜在天水市河谷川道区春播种植。对照品种天鲜2号表现产量较高、早熟,而且籽粒色彩斑斓,具有较强的特色,建议在天水市河谷川道区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天水市种植的籽用大麻品种(系),以当地主栽品种清水大麻为对照,对引进大麻品种(系)的生育期、主要性状、产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出苗期基本相同。不同品种(系)种子折合产量有较大差异,沁源6号最高,达1 076.82 kg/hm2,比对照品种清水大麻增产41.17%;固原1号次之,为895.40 kg /hm2,比对照品种清水大麻增产17.39%,其余品种(系)均表现为减产。纤维折合产量沁源6号最高,达316.30 kg/ hm2,比对照品种清水大麻增产0.18%,其余品种(系)均低于对照品种清水大麻。原茎折合产量固原1号最高,达1 057.78 kg/hm2,比对照品种清水大麻增产39.39%;其次是沁源6号,为902.22 kg/hm2,比对照品种清水大麻增产18.89%。从主要性状和产量综合分析,沁源6号和固原1号表现较佳,适宜在天水市种植。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晋糯20号玉米产量和商品性的影响,给该品种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4个密度梯度(4.50 万、5.25 万、 6.00 万、6.75 万株 /hm2),副区为4个行距(40 cm、50 cm、60 cm、40 cm+60 cm),共16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晋糯20号鲜穗重、百粒重、穗长、产量影响极显著,行距对鲜穗重、产量影响差异,密度行距互作对产量影响极显著。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晋糯20号单株干物质呈下降趋势,鲜穗产量呈先增后降再增的变化趋势;密度为 5.25 万株/hm2 处理下,产量最高,穗长、穗质量和百粒重也表现较好,此密度下配40 cm+60 cm行距,鲜穗产量可达(13 992.90±142.50) kg/hm2,优级穗率最高,为92.5%。此外,密度对优级穗率影响显著,宽窄行可以提高优级穗率。建议在晋糯20号的种植过程中,采用 5.25 万株 /hm2 配40 cm+60 cm行距,可明显提高产量与商品品质。  相似文献   

6.
2013年,在重庆市垫江县开展了双低油菜品种对比及"一种双收"试验,结果初步表明,"一种双收"对油菜产量影响不大,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摘薹的8个处理除鼎油杂3号以外,其余7个品种均比对照油研10号收益高,其中先油188收益最高,折合每hm2收益21378.0元。在具体操作中,"一种双收"应选用冬性较弱,抗病虫,生育期中熟偏早,苗薹期营养生长旺,易早发,摘薹后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强,菜薹食用无苦涩味、营养价值高,油菜籽产量高的油薹兼用型"双低"优质油菜良种;增施薹肥,促分枝早生快发;适时适度摘薹,当菜薹抽出20~25 cm高度摘薹10~15 cm,基部留足10 cm以上以便分枝,早抽薹的早摘,迟抽薹的迟摘,切忌大小薹一起摘而影响菜薹和油菜籽产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法,在甘南高原地区研究了唐古特大黄不同留薹高度对其产量、品质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唐古特大黄7月下旬开花前进行去薹,留薹10 cm的耗水率最小,主根长、根径、单株根于重等经济性状和产量最高,且比对照增产14.07%(P<0.01),品质也最优.留薹15cm的水分利用效率9月份最高为1.43 kg/(mm·hm2);留薹高度在10~ 15 cm较为理想,既可以节水又能达到增产和改善药材品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法,在甘南高原地区研究了唐古特大黄不同留薹高度对其产量、品质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唐古特大黄7月下旬开花前进行去薹,留薹10 cm的耗水率最小,主根长、根径、单株根干重等经济性状和产量最高,且比对照增产14.07%(P<0.01),品质也最优。留薹15 cm的水分利用效率9月份最高为1.43 kg/(mm.hm2);留薹高度在10~15 cm较为理想,既可以节水又能达到增产和改善药材品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大西洋为对照,对8个马铃薯品种在沿山冷凉区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折合产量以青薯9号最高,为54 208.3 kg/hm2,比对照品种大西洋增产66.75%;兴佳2号次之,为50 616.7 kg/hm2,比对照增产55.70%;冀张薯12号排第3,为37 991.7 kg/hm2,比对照增产16.87%。折合产值以红芋最高,为41 193.28元/hm2,比对照增收9.24%;兴佳2号次之,产值40 493.36元/hm2,比对照增收7.38%;黑美人排第3,为39 637.90元/hm2,比对照增收5.11%。兴佳2号适宜山丹县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彩色马铃薯红芋和黑美人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度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适宜会宁县旱作区种植的藜麦品种,促进藜麦产业的发展。以藜麦新品种陇藜2号为对照品种,对引进的10个藜麦品种(系)在会宁旱作区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旱作区栽培条件下,参试藜麦品种(系)均能正常成熟,折合产量为2 341.7~3 091.7 kg/hm2,其中以18-19的折合产量最高,为3 091.7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藜2号增产13.80%;其次是YY32,折合产量为3 008.3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藜2号增产10.73%。这2个品系综合性状表现优异,株高适中,果穗紧凑,单株重量较大,增产潜力较大。综合考虑会宁旱作区的生产需要,认为18-19和YY32适宜在会宁县旱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当归是甘肃道地大宗中药材,化肥和农药作为当归生产的主要投入品,过量施用直接影响当归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造成产地环境污染和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经过试验研究和生产示范,按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目标,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化肥减施、种苗移栽、田间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控、采收等方面总结提出了当归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栽培技术规程,以更好地指导当归生产。  相似文献   

12.
以9个民勤地方茴香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茴香品种株高、茎粗、分枝数、结实花序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确定不同民勤地方茴香品种的最佳密度。结果表明,大粒高秆晚熟茴香和割茬茴香的最适种植密度均为13.35万株/hm2,产量分别为3 819.05、3 990.48 kg/hm2;东润大粒高秆晚熟茴香、大粒高秆早熟茴香、小粒高秆晚熟茴香和小粒高秆早熟茴香的最适种植密度均为14.85万株/hm2,产量分别为 4 361.90、5 238.10、4 695.24、3 980.95 kg/hm2;酒泉小粒高秆早熟茴香、东湖大粒高秆早熟茴香和大粒矮秆早熟茴香的最适种植密度为16.50万株/hm2,产量分别为5 228.57、4 180.95、4 352.38 kg/hm2。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在单粒播种条件下田间出苗率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蒙特卡罗二项分布作缺苗模拟,以Voronoi图分配缺苗土地,通过对产量-密度方程进行数学恒等变换计算产量补偿,模拟了2种单粒播策略的玉米产量随出苗率(75%~95%)的变化。结果表明,缺苗斑数目与出苗率呈单峰曲线关系,缺苗斑大小随出苗率呈负指数下降;单粒播造成0.06%~16.78%的减产,且减产率随出苗率下降而增加;两种单粒播策略的产量大小和产量稳定性均有差异,且差异随出苗率下降而扩大。该研究推荐的玉米单粒播策略是:在千方百计提高出苗率基础上,播种的种子数目应当等于目标种植密度除以出苗率、保证出苗的植株数目达到推荐种植密度。该结论对于在玉米生产上广泛采用单粒精量播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甘薯淀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加工淀粉和燃料乙醇的重要原料,是目前我国最具开发前景的非粮食类新型能源作物。选育高淀粉产量的能源型甘薯新品种是甘薯育种的重要目标。为了获得准确筛选高淀粉产量育种材料的性状指标,提高甘薯高淀粉产量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本研究利用不同甘薯品种(系)的自然变异,根据淀粉产量、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5个主要农艺性状和3个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测定结果,利用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矩阵,以类平均法对国内48份不同淀粉产量甘薯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关联度分析研究了淀粉产量与不同时期农艺性状、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8份甘薯种质资源材料在不同时期农艺特征差异较大;不同时期农艺性状的聚类结果中,栽后100 d的农艺性状与淀粉产量关联度最大,淀粉产量与该时期的基部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428),与干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3),而与最长蔓长、单株结薯数和单株鲜薯重相关性不显著。48份甘薯种质材料在不同时期的酶活聚类结果差异明显。不同时期的甘薯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聚类结果中,栽后50 d酶活聚类与淀粉产量聚类结果关联度最大,淀粉产量与该时期测得的ADPG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活性呈负相关关系(r=0.163),与蔗糖合成酶(SS)活性(r=0.101)、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r=0.016)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加之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测定步骤繁琐,不适宜作为甘薯高淀粉产量育种早期选择的生理指标。在高淀粉产量育种材料筛选时可于栽后100 d对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考察,重点考虑干率较高及分枝数较少的品系。本研究可为甘薯高淀粉产量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当归营养期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当归(Angelica sinensis)自毒作用与连作障碍的关系并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利用4个浓度当归营养期根部及茎叶部水浸液对当归及其种植区常见作物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燕麦(Avena sativa)的种子和幼苗进行了生物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当归具明显的自毒作用(敏感指数M3=-0.258 3),茎叶部分的自毒效应强于根部,且作用强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小麦和燕麦对当归的化感作用有一定的耐受能力,综合敏感指数(M)分别为-0.075 5和-0.144 7;而油菜对当归的化感作用较为敏感,综合敏感指数为-0.307 9,这一结果与实际种植情况不符,推断可能与当归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转化导致化感作用降低有关。在种间化感作用的研究中发现根部的化感作用强于茎叶,并有高抑制低促进的浓度效应。试验结果说明当归的自毒作用是造成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当归对小麦和燕麦的化感作用较弱,可以用于当归轮作体系,缓解因自毒作用而引起的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盐碱地紫花苜蓿品种筛选及耐盐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筛选适宜嘉峪关市盐碱地种植的紫花苜蓿优良品种,引进国内外10个紫花苜蓿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法进行了生产性能和耐盐性比较。结果表明,两茬鲜草和干草总产量位居前3位的品种是中兰2号、龙威和公农1号,鲜草产量分别为54 897.44、48 054.02、45 662.82 kg/hm2;干草产量分别为13 056.53、11 115.56、11 095.5 kg/hm2, 均与其他品种差异极显著。10个紫花苜蓿品种在耕层含盐量3.6 g/kg以下均能正常出苗,均具有一定耐盐性,中苜3号、中苜1号和中兰2号、龙威耐盐性较好。综合分析可得,中兰2号、龙威和公农1号这3个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耐盐性等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嘉峪关市中轻度盐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优化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技术,2020 — 2022年在甘肃省中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研究了玉米减穴增株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试验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设每穴留苗1株(对照)、留苗2 株、留苗3 株、留苗4株4个处理,观察各处理下玉米经济性状、生育期和产量。结果表明,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每穴留苗3株、4株主要性状明显优于每穴留苗1株。每穴苗4株玉米折合产量为7 723.48 kg/hm2,较每穴留苗1株增产723.48 kg/hm2,增产率10.34%;每穴留苗3株为7 549.24 kg/hm2,较每穴留苗1株增产549.24 kg/hm2,增产率7.85%,增产效果明显。该种植模式适宜在海拔2 000 m以下、年降水量350~500 mm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河北省南皮县“七万亩”试区为例,采用方差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对旱稻产量变化在0.36吨每公顷--6.5吨每公顷条件下低洼易涝盐碱地中影响旱稻产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样的条件下,首先应注意保苗及全苗技术,从而保证收获时的单位面积上的穗数,这是获高产的第一因子,其次是提高千粒重的栽培措施,再者是提高每穗粒数的方法。大穗品种不宜在类似条件下推广,而早熟品种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地区农业资源优势,推进高原夏菜和当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经过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西兰花栽培技术、绿肥复种技术、轮作当归栽培技术等方面制订了西兰花复种绿肥-当归高效轮作种植技术规程,以更好地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苗期抗旱能力突出的油菜绿肥种子萌发特性和生理特征,为筛选适宜于黄土高原旱作区种植的油菜绿肥品种提供可靠的方法及建议.[方法]采集了30份油菜绿肥品种进行室内发芽试验,设正常水分对照和以10%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6000,PEG-6000)高渗溶液人工模拟的干旱胁迫处理.分析苗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