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犀角金线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犀角金线纪SinocyclocheilusrhinocerousLietTao是作者前已描记的新种[李维贤和陶进能1994],属典型的洞穴鱼类。具有典型的适应洞穴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是研究第四纪鱼类对环境适应和石灰岩岩溶地貌发育历史的好材料,有重要科学价值。同时,由于其形态特殊,头上长有一个骨质长角,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为此,我们对犀角金线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该鱼种的发现和命名早在十年前,作者从事云南鱼类研究中就听到过许多有关头上长角的鱼的传闻,经分析研究认为这是一个好线索,应有意识地进行调查采集。经过5年的调查访问,终于在19…  相似文献   

2.
 1993~1996年的4年中,对犀角金线鲃的地理分布,栖息环境和洞穴适应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考察,结果如下: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罗平县3个不连续分布点,其栖息环境一是间隙性小型湖泊;二是漏斗型地形溶洞的敝露小水体;三是一个干龙潭的雨季出水口。其适应性特征是高度退化的眼,发达的口须和侧线,体表无鳞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头部后缘向前生出角状突出物—— 一种皮肤保护器,形似犀角。  相似文献   

3.
犀角金线鲃Sinocyclooheilusrhinocer-ous为作者1994年发表的新鱼种[1],1999年11月至2001年4月,作者对犀角金线鲃的地理分布情况作调查时,采到了大量的活体标本,由于该鱼种的头部前端长有一个角状突起,嘴平扁像鸭嘴,眼退化变小变盲,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图1),作者对其进行了养殖  相似文献   

4.
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喀斯特典型洞穴鱼类48种。喀斯特洞穴鱼类研究是喀斯特洞穴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的生态类型,其中以赵亚辉、张春光为代表的生态类型划分较为成熟,将喀斯特洞穴鱼类分为典型洞穴鱼类、非典型洞穴鱼类和偶入洞穴鱼类3种类型。总结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具有种类多、类群集中、分布区域狭窄和种群数量少等特点;分析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适应特殊的洞穴环境而演变形成的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视觉器官、侧线器官、头部结构、体表鳞片、鳍和体色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进行了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的评价,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喀斯特典型洞穴鱼类48种。喀斯特洞穴鱼类研究是喀斯特洞穴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的生态类型,其中以赵亚辉、张春光为代表的生态类型划分较为成熟,将喀斯特洞穴鱼类分为典型洞穴鱼类、非典型洞穴鱼类和偶入洞穴鱼类3种类型。总结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具有种类多、类群集中、分布区域狭窄和种群数量少等特点;分析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适应特殊的洞穴环境而演变形成的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视觉器官、侧线器官、头部结构、体表鳞片、鳍和体色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进行了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的评价,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犀角金线鲃的局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犀角金线鲃残存眼球作了组织学切片观察,发现视网膜中只有视杆细胞,没有视锥细胞。另外对犀角金线鲃头上的角状突作了补充解剖,发现其内之骨为3块近似直角三角形的骨片组成,并非骨质管。  相似文献   

7.
金线鲃属两个同域穴居物种的mtDNA序列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洞穴鱼种犀角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rhinocerous)及与之同域的软鳍金线鲃(S.malacopterus)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发现两种之间有45个变异位点,占测序总位点的12.89%. 其中在密码子第3位置上的变异有33个,占全部变异点的73.33%. 转换与颠换比值为6.5∶1. 种间遗传距离为12.9%,表明这两个同域种间的血缘关系可能较远。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描述采集自广西融安县沙子乡地下暗河的一个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 Fang)鱼类种,为完善金线鲃属鱼类分类学及其物种保护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沙子乡麻山村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时,从当地地下暗河采集获得一批洞穴金线鲃属鱼类,通过形态学分类描述及近似种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经鉴定该金线鲃种有别于其他已记载种,命名为融安金线鲃(S.ronganensis Luo,Huang et Wen sp.nov.),其眼正常,侧线弯曲,与广布种类大鳞金线鲃及邻近柳江水系龙江支流的多斑金线鲃、宜山金线鲃相似.融安金线鲃的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下半段为硬刺,其后缘有弱锯齿,上半段纤细柔软分节,第一鳃弓外侧鳃耙9,侧线下鳞8或9,围尾柄鳞28~32,胸鳍可伸达腹鳍起点,体侧中轴侧线附近、背上部两侧散布明显黑色斑点,可区别于大鳞金线鲃;侧线鳞59~64,侧线上鳞12~13,侧线下鳞8或9可明显区别于除大鳞金线鲃外的属内其他种.[结论]融安金线鲃在形态特征上明显区别于分布在广西邻近地区的其他驼背类金线鲃,为一新种.  相似文献   

9.
描记采于云南东部邱北县旧城龙潭金线属鱼类二新种 ,以采集地名和县名命名邱北金线 (SinocyclocheilusqiubeinsisLi,sp .nov)和旧城金线 (SioncyclocheilusjuichengensisLi,sp .nov) .前者外形与软鳍金线 [S .malacopterusChuetCui(1985 ) ]相近 ,但体较窄长 ,背鳍具硬剌 ,口端位 ,体鳞排列不规则 ,体背大部裸露可明显区别 ;后者外形与紫色金线 [S .pruprueusLi(1985 ) ]相似 ,但体被规则密集细鳞 ,口亚下位 ,口须长等可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0.
昆明金线鲃属三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记采于昆明官渡区和西山区金线鲃属鱼类3新种。分别命名为官渡金线把Sinocyclocheilus guanduensis Li et Xiao,sp.nov,黄龙洞金线把Sinocyclocheilus huanglongdongensis Liet Xiao sp.nov和何氏金线把Sinocyclocheilus hei Li et Xiao sp.nov。官渡金线鲃侧线鳞平均72.4(66-76),侧线上鳞平均30(29-31),侧线下鳞18~19,与滇池金线鲃上述3种鳞片61.6(58~69)、22(18~26)和11~12显著不同,两者分子遗传距离4.2%-4.5%表明是两个不同物种;黄龙洞金线鲃口须长,吻须后伸过眼后缘,颌须后伸达前鳃盖骨后缘,体鳞细小。背鳍前体背大部裸露无鳞或细鳞隐于皮下,而显著不同于滇池金线鲃,两者分子遗传距离2.2%~2.4%,亦表明为不同种;何氏金线把以鳃耙3~4.侧线鳞80以上,口须长等与滇池金线鲃鳃耙5~6,侧线鳞58~69,口须短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金线堂巴属洞穴鱼类的特有性、对洞穴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及特殊研究意义.介绍了凌云的特有洞穴鱼类,并给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云南金线鲃属一新种--易门金线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记采于云南省易门县大龙口地下河的金线鲃属一新种,以采集地县名命名易门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yimenensis Li etXiao,sp.nov。新种过去曾被认为是多斑金线鲃S.multipunctatus(Pellegrin)(1931),现经分子生物学测定,两者遗传距离13.4%,表明是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独立种,形态学研究表明,两种有下列特征可明显区别:①新种侧线鳞70~79;Vs59~68;②鳃耙5~7;Vs 7~10;③新种口须长,吻须后伸达眼后缘,颌须后伸过前鳃盖骨达鳃盖骨下后,后者远不及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研究滇池金线鲃的胚胎发育情况,为其人工繁殖、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Olympus SZ61体视解剖镜观察人工催产受精的滇池金线鲃受精卵,记录其胚胎发育过程.[结果]在水温14.7~15.2℃的条件下,滇池金线鲃从受精卵至全部出膜需要200.6 h,有效积温达2977.9℃.滇池金线鲃的胚胎发育可划分为7个阶段及23个发育时期,其7个阶段分别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发生期及出膜期.初孵仔鱼全长约7.6 mm,卵黄囊较大且呈长椭圆形,喜伏于池底或寻找缝隙躲藏.[结论]在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生产中,应对原肠中期的受精卵进行消毒,人工剔除死亡的受精卵,同时适当提高水温,加快胚胎发育速度,缩短孵化时间,降低水霉感染风险,提高滇池金线鲃孵化率.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东部金线Ba属二新种记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记采用云南东部邱北县旧城龙潭金钱Ba属鱼类二新种,以采集地名的县名命名邱北金线Ba(Sinocycocheilus qiubensis Li,so.nov)和旧城金线Ba(Sioncyclocheilus juichengensis Li,sp.nov)。前者外形与软鳍金线Ba[S.malacopterus Chu et Cui(1985)相近,但体较窄长,背鳍具硬刺,口端位,体鳞排列不规则,体背大部裸鼠可明显区别;后者外形与紫色金线Ba[S.malacopterus Chu et Cui(1985)相近,但体较窄长,背鳍具硬刺,口端位,体鳞排列不规则,体背大部裸露可明显区别;后者外形与紫色金线Ba[S.pruprueus Li(1985)]相似,但体被规则密集细鳞,口亚下位,口须长等可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5.
宽体金线蛭是我国中药材水蛭的主要品种和来源,而其野生数量急剧下降。因此宽体金线蛭的人工养殖日趋受到重视。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养殖试验,对宽体金线蛭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活动和栖息习性、食性、繁殖)和养殖技术(养殖池的建造、种蛭来源及放养、繁殖、饲养管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干旱胁迫对金线兰POD活性及同工酶酶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长一致的金线兰组培苗进行干旱胁迫试验,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同工酶电泳技术分别研究了干旱胁迫期间金线兰POD活性及同工酶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金线兰POD活性呈现"M"形的变化规律,同工酶条带数量发生改变,在胁迫的前2 d,在"-"区产生4条新的酶带,表明在干旱胁迫下,金线兰试管苗迅速诱导POD新酶带以适应胁迫环境。胁迫3 d,酶带条数减少到5条,与此同时POD活性也降到最低。从胁迫后4 d起,在"+"区产生2条新的酶带。这可能是POD同工酶的表达基因有部分关闭或开启,导致酶带条数的增减。  相似文献   

17.
为金线兰抗逆机理的研究和抗逆种苗的培育提供参考,采用3种浓度脱落酸(ABA)对金线兰进行6~72 h处理,研究ABA对金线兰叶片可溶性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浓度ABA处理下,在6~72 h内,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金线兰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进一步通过SDS-PAGE发现,在ABA处理过程中,分子量为48kD和54 kD的可溶性蛋白条带出现特异性表达.说明,ABA能够诱导逆境蛋白的生成,在植物的抗逆性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毛金线蓼最适光照区间,更好地发挥其园林景观用途。[方法]以短毛金线蓼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的遮阳网处理(0层、1层、2层、3层)条件下研究其生长的最佳光照条件,比较了4种处理下短毛金线蓼各种生物生长量的差异。[结论]不同光照强度处理能显著影响短毛金线蓼的植株高度、叶片数、叶面积和茎秆直径。[结果]短毛金线蓼具有一定的耐阴性,过强光照或者过弱光照均不利于其生长和发育,在1层遮阳网处理(透光率为31.12%自然光照强度)条件下,短毛金线蓼的生长和发育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19.
对金线兰根状茎组培苗叶片在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叶片相对含水量、膜透性、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金线兰根状茎组培苗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膜透性呈先升后降趋势,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有可能是金线兰抗旱能力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高明  侯建华  李双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05-11306
[目的]为水蛭的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同温度对照组,研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宽体金线蛭的产卵和孵化,探讨宽体金线蛭的最佳产卵温度、最适孵化温度和孵化时间。[结果]宽体金线蛭产卵和孵化的最适温度是20~25℃,孵化时间为25 d左右。[结论]温度对宽体金线蛭繁殖的影响显著,在生产中应当注意对温度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