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西洋中部金枪鱼延绳钓捕捞技术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大西洋中部(本文中指7°15’S-7°30’N,6°00’W-32°00’W这一特定海域,下同)的大型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作业,已有一定的历史,中国水产总公司于1993年7月1日正式从事该项作业,8月正式投产。本文对这一作业方式进行探讨,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初步依据。1渔船、渔具、捕捞与航海设备1.1渔船与渔具渔船为日本建300吨级超低温(-SO‘C—-6OC)金枪鱼延绳钓渔船,船龄二十年以上。渔具由无线电浮标、浮标灯、浮子(直径30cm,耐压ZO气压,浮力IO.Okg,部分带发光荧粉)、荧光塑料管、主线(直径6mm,维纶涂沥青,长15O,0…  相似文献   

2.
中大西洋延绳钓渔业大眼金枪鱼体长频率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体长数据是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基础信息之一,来自渔业非独立调查(fishery dependent survey)的体长频率数据可以用来反映目标鱼种亲体和补充量的分布情况,并为基于体长结构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重要输入信息。多元回归树是一种用来分析生物数据与环境特征数据间关系的挖掘技术。本文根据 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中国远洋金枪鱼渔船渔捞日志所记录的大眼金枪鱼生物学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树方法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大西洋大眼金枪鱼的空间分布及季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大型大眼金枪鱼主要集中在7.5°N~15°N,17.5°W~45°W;中型大眼金枪鱼主要集中12.5°S~5°N,17.5°W~45°W;小型个体主要分布在7.5°S~5°N,5°W~17.5°W;经K S检验,各空间尺度内体长分布差异显著。2009年1、2季度体长分布相对同质; 3、4季度体长分布相对同质。  相似文献   

3.
黄鳍金枪鱼是东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主要渔获种类之一。根据1975-2004年东太平洋(30°N~25°S,75°W~145°W)黄鳍金枪鱼围网生产统计资料和相应年份的Nino3区的指数,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ENSO现象与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及时空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ENSO现象对东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围网资源丰度及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在大部分厄尔尼诺年时,黄鳍金枪鱼围网作业重心会向东、向北移;而拉尼娜年则向西移。Nino3指数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存在负相关关系。此外,黄鳍金枪鱼围网作业重心在年内也呈现出规律性变化,春夏季向西、向北移;秋冬季向东、向南移。春夏季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高于秋冬季。  相似文献   

4.
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种类及其渔获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7月-11月份期间,对东太平洋公海海域(03°S~17°S,96°W~146°W)的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进行调查。发现共兼捕到9种鲨鱼,分别是尖吻鲭鲨、长鳍鲭鲨、鳄鲨、人眼长尾鲨、路氏双鲨、长鳍真鲨、镰状真鲨、大青鲨和黑异鳞鲨,隶属于3目6科。共钓获鲨鱼24 711 kg,其中大青鲨是优势种类,占鲨鱼渔获尾数的50.4%,占鲨鱼渔获总重量的76.5%,平均个体重量达到64.9 kg。调查获得9种大洋性鲨鱼的渔获率,其中以大青鲨的最高,达到0.964尾数/千钩,鳄鲨次之为0.497尾数/千钩,其它鲨鱼的CPUE均在0.200尾数/千钩以下,此外估计了东太平洋海域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总渔获量,约在4.0~5.9万吨。  相似文献   

5.
2003年7月-11月份期间,对东太平洋公海海域(03°S~17°S,96°W~146°W)的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进行调查。发现共兼捕到9种鲨鱼,分别是尖吻鲭鲨、长鳍鲭鲨、鳄鲨、人眼长尾鲨、路氏双鲨、长鳍真鲨、镰状真鲨、大青鲨和黑异鳞鲨,隶属于3目6科。共钓获鲨鱼24 711 kg,其中大青鲨是优势种类,占鲨鱼渔获尾数的50.4%,占鲨鱼渔获总重量的76.5%,平均个体重量达到64.9 kg。调查获得9种大洋性鲨鱼的渔获率,其中以大青鲨的最高,达到0.964尾数/千钩,鳄鲨次之为0.497尾数/千钩,其它鲨鱼的CPUE均在0.200尾数/千钩以下,此外估计了东太平洋海域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总渔获量,约在4.0~5.9万吨。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和日本1975-1982年期间在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各自调查所获拖网试捕与海况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调查海域近底层温盐度周年变化很小,水平分布为内侧高、外侧低。长颌水珍鱼集群区夏季适温为11-15℃、适盐为34.4×10-3至34.6×10-3,冬季适温为12-18℃、适盐为34.5×10-3至34.7×10-3。水珍鱼周年分布于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上、中部一带(25°30′-32°00′N,水深120-600米),其集群区则在该带中部(28°00′-30°30′N,水深130-280米),该区有许多处海底平坦,鱼探映象明显,适合于单拖作业。根据资源面积密度法,算得水珍鱼原始资源量为41100吨。开发水珍鱼资源的时机已趋成熟。  相似文献   

7.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主要的兼捕物种,其兼捕量的估算是当前资源评估和管理的焦点问题。根据我国金枪鱼渔业国家观察员2012—2018年调查数据,利用Tweedie-GAM模型,分析了大青鲨单钩次兼捕量与时空因素、环境因素和作业因素的关系,并利用交叉验证对基于模型的方法与分层比率估计法对兼捕量估算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累积解释率为51.6%;单筐钩数、经度和纬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单钩次兼捕量随着单筐钩数的增加波动降低,当单筐钩数大于19时,兼捕量显著降低;具有显著的纬向和经向递增的分布特征,在低纬度地区较低且分布均匀(10°S-5°N),东部水域高于西部;单钩次兼捕量季节差异不显著,受月光亮度影响,满月日作业的渔船兼捕量显著升高;在叶绿素浓度较高(≥0.15mg/m3)或暖温海域(≥29.5℃),兼捕量相对较高。同时,本研究发现单钩次大青鲨兼捕量与下钩数量的线性关系不显著;基于模型的兼捕量估计方法优于分层比率估计法。为降低大青鲨兼捕,建议中西太平洋延绳钓渔业单筐钩数不低于20,应控制在中纬度和178°E以东水域作业的渔船数量,并对其兼捕减缓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重点监测;为提高大青鲨或类似种群兼捕总量的估算精确度,后续研究建议采用基于模型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金枪鱼渔业观察员项目于2006年2—11月在东太平洋水域作业的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上收集的数据,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seus摄食强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个体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大个体大眼金枪鱼的高,叉长小于140 cm的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相对较大;3—4月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小,5—11月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相对较大;3月大眼金枪鱼的空胃率相对较高,5—11月大眼金枪鱼空胃率均低于15%;200~350 m水层中大眼金枪鱼的摄食活动非常活跃。各月份(χ2=227.95,P〈0.0001)和不同叉长组(χ2=364.61,P〈0.0001)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不同水层(χ2=178.50,P〈0.0001)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渔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宇 《世界农业》2002,(12):23-25
中西太平洋(WCPO)的金枪鱼渔业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太平洋国家在沿海水域作业的小型的、手工作业,以及在太平洋国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水域的大型的、工业围网、竿钓和延绳钓作业。金枪鱼渔业的主要目标种类是鲣(Katsuwonuspelamis)、黄鳍金枪鱼(Thunnusalbacares)、大眼金枪鱼(T.obesus)和长鳍金枪鱼(T.alalunga)。一、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渔获量自1991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渔获量比较稳定以后,从1998年以来,在WCPO中,4种主要金枪鱼(鲣、黄鳍、大眼和长鳍金枪鱼)的年渔获量明显增加。2000年在WCPO,金枪…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1年8-9月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海域长鳍金枪鱼资源调查数据,对捕获的长鳍金枪鱼群体组成、性比、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太平洋延绳钓渔业捕获的长鳍金枪鱼个体较大,叉长为77.5~112.9 cm,优势叉长为93~103 cm(67.2%),平均叉长97.6 cm,雌性与雄性个体大小存在显著差异(P〈0.05);(2)体重(W,kg)与叉长(FL,cm)关系分别为:W=4×10-5FL2.829(9总体),W=10^-4FL2.565(9雄性),W=6×10^-5FL2.764(7雌性);(3)雌、雄性别比为1:1.94,成熟期雌性个体性以Ⅴ、Ⅵ期为主(94.4%),雄性个体以Ⅲ、Ⅳ期为主(65.7%)。推测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在调查海域及调查期间存在产卵行为;(4)长鳍金枪鱼在繁殖期间摄食水平较低,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81.1%),其中空胃率占56.6%。平均饱满度指数较低,且与个体大小无关(P〉0.05)。  相似文献   

11.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海表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我国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在东南太平洋的生产资料,结合海表温数据,按经纬度1°×1°的空间单位进行分析,利用Marine Explorer 4.0软件作图,研究作业渔场CPUE分布与海表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宜作业海表温为12~15℃,月平均CPUE呈正态分布:8月最高,为11.34 t/h;6~9月均超过7.00 t/h,密集鱼群区域分布在34°~40°S,79°~92°W,其海表温范围为13~15℃;10月平均CPUE为6.08 t/h,其表温范围为14~17℃;其余各月平均CPUE均不超过4.30 t/h。CPUE与适宜海表温关系通过K-S的检验。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我国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在东南太平洋的生产资料,结合海表温数据,按经纬度1°×1°的空间单位进行分析,利用Marine Explorer 4.0软件作图,研究作业渔场CPUE分布与海表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宜作业海表温为12~15℃,月平均CPUE呈正态分布:8月最高,为11.34 t/h;6~9月均超过7.00 t/h,密集鱼群区域分布在34°~40°S,79°~92°W,其海表温范围为13~15℃;10月平均CPUE为6.08 t/h,其表温范围为14~17℃;其余各月平均CPUE均不超过4.30 t/h。CPUE与适宜海表温关系通过K-S的检验。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0月~2011年3月金枪鱼延绳钓船在北大西洋西部水域(48° ~ 52°N/15° ~ 34°W , 3° ~ 15°N/34° ~ 40°W)兼捕524尾大青鲨(雄性328尾,雌性196尾),本文根据从中随机采集的51尾雄性(104~254 cm FL))和52尾雌性(135~211 cm FL)大青鲨椎骨样本进行年龄鉴定和生长研究。结果表明:叉长和脊椎骨半径的关系式为FL=192.8VR0.837 (n=117,R2=0.90);通过10%硝酸钴染色法观察脊椎骨轮纹,雄性的年龄范围为2~9龄,雌性为3~7龄;平均百分比误差指数(IAPE)为6.33%,精确度较高;采用实测的年龄-叉长数据估算雄性大青鲨年龄,逆算的年龄-叉长数据描述雌性大青鲨生长;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 L∞=330.4cm FL, k=0.15yr-1, t0=-0.64yr (雄性); L∞=295.7cm FL, k=0.14yr-1,t0=-0.62yr (雌性);雌雄寿命分别为21yr 和20yr。  相似文献   

14.
海龟处于海洋生态结构的顶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根据2009~2019年科学观察员对热带大西洋公海海域(15°N~15°S, 15°W ~45°W)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兼捕海龟现象。结果发现:共误捕到蠵龟(Caretta caretta)、大西洋丽龟(Lepidochelys kempii)和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3种累计108 只,其中海龟死亡32只。年兼捕率范围在0.0016~0.0693只/千钩,直接咬钩和被支绳缠绕是兼捕的主要方式;兼捕时间上存在一定季节性差异,高兼捕率BPUE(By-catch Per Unit Effort)发生在10月到翌年5月;赤道以北兼捕率年际间出现波动,但总体变化幅度不大,赤道以南兼捕率年际差异较大,2009~2013年间未发现海龟兼捕,但自2013年后南纬BPUE增长趋势明显,于2015年达最大值,随后BPUE逐渐降低至2019年到达最小值;海龟兼捕易受到月相强度的影响,往往在满月或接近满月的环境下兼捕现象明显增多;某些特定温度区间会出现不同种类海龟的兼捕,棱皮龟在水温24 ~26 ℃时兼捕更易发生,丽龟兼捕则在26 ~27 ℃间更为集中。此外,本文探究了近年来中国船队海龟兼捕存活率提高的原因,建议在今后为有效降低热带大西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海龟兼捕,应根据作业海域、目标鱼种和环境因子的不同适时调整相关养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19年中西部太平洋海域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总渔获量为85050吨,比2017年的渔获量峰值少8365吨,其中96%的渔获量由延绳钓渔船捕捞。2018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最新的资源评估结果表明该鱼种既没有资源型过度捕捞,也没有努力量型过度捕捞。中西部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于2005年首次通过了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管理措施,旨在限制公约区南纬20°以南的捕捞努力量。2014年WCPFC通过了捕捞控制规则的养护和管理措施,并制定了发展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管理策略的工作计划。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管理目标,目的是将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资源维持在临时目标参考点以上。在此基础上,通过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管理路线图,修订新的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养护和管理措施。本文分析了中西部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管理措施的制定和修订历程,分析南太平洋岛国提出的基于专属经济区的渔业管理制度对中国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业的影响,探讨了中国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业的调整方向和初步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7年6月—2019年2月在热带太平洋东部海域(14°03′N~30°22′S, 179°36′E~114°29′W)开展的6个航次金枪鱼延绳钓渔获采样资料及胃含物组成数据,运用12个食物网网络分析指数,研究热带东太平洋中上层食物网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本食物网物种(类群)数为83,连接数为542,食物网的平均营养级为2.4,顶级物种、中间物种、基础物种的比例分别为10.85%、83.13%、6.02%。食物网不同营养级物种的比例、杂食性指数(omnivorous, O=92.77%)、连接复杂性指数(connection complexity index, CSC=13.22)和特征路径长度(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 P=1.85)的分析表明,该食物网结构处于较稳定状态;聚类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 Cc=0.242)表明食物网物种间可形成几个连接性较密切的子网络结构;由连接密度(linkage density, D=6.53)和连通度指标(connectance , Cl=0.08)可知食物网的复杂性处于正常水平,对人为扰动以及环境变化存在一定的抵御性。研究可以为今后热带太平洋食物网功能的深入研究及基于生态系统的大洋渔业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热带中东大西洋拟锥齿鲨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拟锥齿鲨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常见的兼捕鱼种,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金枪鱼渔业国家观察员在热带大西洋海域(4.24°~14.03°N,38.28°~27.13°W)调查时采集的383尾拟锥齿鲨样本,按不同性别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拟锥齿鲨雌雄性比约为1∶〖KG-*2〗0.36,且存在显著性差异;雌、雄性拟锥齿鲨的优势叉长范围分别为75~95 cm、65~90 cm;雄性肝重指数与性腺的发育程度关系不明显,雌性性成熟个体的肝重指数小于未成熟个体;雄性成熟个体占雄性总数的96.8%,雌性性成熟度以Ⅱ期和Ⅳ期为主,性成熟个体占雌性总数的56.12%,雌性拟锥齿鲨50%性成熟叉长为84.6 cm;摄食等级以0级为主,其次为1级,分别占52.38%和〖KG*9〗33.86%;胃含物中以沙丁鱼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鱿鱼,分别占72.56%和27.44%;雌、雄的叉长和重量关系式分别为:WR=2×10-5LF2.7614,WR=2×10-6LF3.3287。  相似文献   

18.
摘 要:本研究基于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收集的2015-2017年东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金枪鱼自由鱼群捕捞数据和相匹配的卫星遥感数据,使用二阶提升回归树模型(Boosted regression trees, BRTs)建立了该鱼群的栖息地,以探究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环境因子,空间因子对大眼金枪鱼自由鱼群的丰度有更大的影响。环境因子方面,纬度、经度、混合层深度、月份和海表面温度是影响大眼金枪鱼捕捞成功概率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影响丰度的主要因子为经度和海表面叶绿素浓度。空间上,大眼金枪鱼主要处于10°S以南, 95°W以西的海域。在2016年7-9月和2017年2-4月中,BRTs模型预测的空间分布显示一些高度密集的自由鱼群分别栖息在远离海岸,经度为150°W,纬度为0°的赤道海域和经度为120°W,纬度为10°S附近的海域。时间序列上,大眼金枪鱼丰度月平均值的年际间变化差异很小,月间差异较大,在7月达到最高值,但在8月份立刻下降到最低值。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东太平洋大眼金枪鱼的资源养护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东南太平洋不同海域环境因子对茎柔鱼栖息地分布的影响差异,本研究利用东太平洋2016—2018年赤道海域、秘鲁外海与2015—2017年智利外海3个海域茎柔鱼渔业生产数据,选取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涡旋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a,Chl-a)、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MLD)、溶解氧浓度(Dissolved oxygen,DO)等7个海洋环境因子,建立最大熵模型以探究不同海域夏、秋两个季节内茎柔鱼适栖息地分布情况以及探究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各海域不同季节最大熵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大于0.8,实际捕捞位置与模型拟合的适宜栖息地范围重合。3个海域适宜栖息地的变化情况如下:赤道夏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110°~120°W、1°N~3°S海域范围内;秋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97°~117°W、1.5°N~1.5°S海域范围内,栖息地分布向东延伸。秘鲁外海夏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86°W、15°~20°S海域范围内;秋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84°W、15°~20°S海域范围内,夏季到秋季最适宜栖息地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智利外海夏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3°~85°W、20°~30°S;秋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85°W、20°~28°S海域,夏季到秋季适宜栖息地整体向东北缩减。最大熵贡献率结果显示,影响赤道、秘鲁和智利海域茎柔鱼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分别为SSH、Chl-a、SSS、SST;SSH、MLD、DO、SST和SSH、SST、Chl-a、MLD。研究表明,不同海域影响茎柔鱼分布的环境因子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荔枝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低温能促进荔枝(LitchichinestsSonn.)开花,但是成功诱导开花的临界温度和所需低温量并不清楚。研究了最高温/最低温:15°/5°,20°/5°,20°/10°,20°/15°,25°/10°,25°/15°,25°/20°和30°/20℃8个温度处理对KwaiMayPink荔枝和Casino荔枝营养生长和开花的影响。在第2个试验中,WaiChee荔枝在转移到无诱导条件的30°/20℃温度前,分别给予0,2,4,6,8,10和31周的15℃低温诱导。在第3个试验中.WaiChee荔枝生长温度为15℃时,每24小时内给予高于20℃的温度处理时间分别为0,1,2和8h(15℃以上分别为0,2,4和15h)。在第1个试验中,KwaiMayPink的营养生长温度为25°/20℃和30°/20℃,温度为25°/10℃和25°/15℃时,既有营养生长,又有花穗发育,较低的温度更利于开花。Casino荔枝除了在25°/10℃和25°/15℃的温度条件下既无营养生长,也无花穗发育外,其余处理的反映和KwaiMayPink荔枝类似。对2个荔枝品种而言,在20°/15℃和更低的温度时,几乎所有枝条都开了花。‘WaiChee’荔枝成花诱导条件为在转移到高温条件下之前,保持15℃的低温4周,最长6周。低温时间的长短还影响花穗的类型,15℃的低温诱导10周后,‘WaiChee’荔枝几乎无有叶花穗。保持15℃的低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