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探究江西复杂地形下烟叶种植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或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基于江西省中南部40个烟叶种植县1959~2018年历史气象数据、2008~2012年烟叶产量数据、农民纯收入以及种植面积等数据资料,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3个方面,构建江西烟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基于GIS技术,采用加权综合法、层次分析法和自然断点分级法,开展烟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江西烟叶种植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整体处于中高等级,其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抚州市北部的东乡、临川、崇仁以及吉安市北部的新干、峡江、吉水等县区,上述地区需加强灾害防御;较高风险区主要位于赣州西部的崇义、遂川以及南部的龙南、定南、寻乌等县区,上述地区可适当增加烟叶种植面积。同时,设计了江西烟叶种植保险天气指数,得出了各类气象灾害不同程度受灾等级的保险气象指数阈值和保险系数,以期为江西烟叶种植决策和气象保险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2.
利用江西中南部40个气象站1959—2018年的常规观测资料,参考烟叶全生育期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江西烟叶种植气象灾害危险性特征进行分析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影响江西中南部烟叶种植的主要气象灾害按权重大小依次为暴雨、冰雹、连阴雨、低温冰冻和高温热害,其中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布东部高、西部低;冰雹危险性分布西北高、东南低;连阴雨危险性西部高于东部,且内部呈现自北向南递减的趋势。低温冰冻和高温热害危险性北部高于南部,东西分布比较均匀。综合来看,江西烟叶种植区气象灾害危险性表现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其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抚州和吉安两市北部的部分地区。本研究区划结果可为江西烟叶种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小气象灾害对烟叶种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莲雾低温阴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阴雨是影响海南莲雾冬季花果期的重要因素,持续低温阴雨过程造成落花、落果和裂果等现象发生。为合理布局莲雾种植、减轻低温阴雨灾害影响,利用1994—2014年海南岛18个市县的历史气象资料和灾情状况建立了基于莲雾生物学特性的低温阴雨灾害综合气候模型,并结合莲雾种植面积、人均GDP、各市县边界数据等资料分别构建了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指数,最终评估了海南莲雾种植低温阴雨灾害综合风险。结果表明,海南莲雾低温阴雨灾害风险区划呈现明显的纬度带状分布格局,由北向南风险值逐渐降低,其中高风险区集中于海南岛北部,中风险区位于西北部、中部和东北部的带状区域,低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屯昌县是海南省蜜柚的主要产区,开展屯昌蜜柚的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可为蜜柚种植推广和灾害防御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利用2006~2017年屯昌县及周边39个高覆盖度区域气象站资料,通过构建蜜柚寒害指数和风害指数,计算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建立屯昌蜜柚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按自然断点法划分为5个风险等级。结果显示: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南坤镇、枫木镇、乌坡镇南部山区;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南坤镇、枫木镇、坡心镇部分地区;中等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南坤镇、枫木镇和乌坡镇部分地区;较低和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坡心镇、西昌镇、南坤镇北部地区。在高风险地区,可以适当调整当地蜜柚种植结构,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推广抗风、抗寒栽培和先进管理技术,保证稳产增收;在低风险区适宜大面积种植推广蜜柚。  相似文献   

5.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本文以菏泽市的历史气象数据和气象灾害灾情数据为基本资料,建立菏泽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菏泽市的气象灾害进行风险区划,以期达到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的目的,为菏泽市气象灾害防御提供了科技支撑和理论支持。根据菏泽市7县2区1971~2016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菏泽市的气象灾害灾情数据,对菏泽市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发生强度及发生地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考虑了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易损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因素,结合GIS系统,得出菏泽市暴雨、高温、雷电、冰雹和大风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布图以及菏泽市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区划所使用的方法为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气象灾害风险指数法和加权综合评分法等。研究结果表明:菏泽市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程度较高的县区主要分布在牡丹区、巨野县;风险程度相对较小的县区主要分布在成武县、单县;其它县属于中等风险区。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软件以1971~2010年汉中市气象数据作为数据源,对该区域的暴雨、干旱、连阴雨、低温等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风险指数法对各气象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汉中市综合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插值分析。结果显示:汉中市23%的地区为气象灾害低风险区,且集中在中部盆地;而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区为综合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占全市总面积的70%左右。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软件以1971~2010年汉中市气象数据作为数据源,对该区域的暴雨、干旱、连阴雨、低温等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风险指数法对各气象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汉中市综合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插值分析。结果显示:汉中市23%的地区为气象灾害低风险区,且集中在中部盆地;而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区为综合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占全市总面积的70%左右。  相似文献   

8.
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建立基于Arc GIS应用技术的灾害风险指数评估模型;再找出各评价因子的影响程度,计算各灾种的风险系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Arc GIS应用技术的支持下,按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低风险区3个等级,绘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为科学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防灾减灾、降低灾害损失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冷害、热害综合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长过程中的冷害、热害发生情况,对种植区进行综合风险评价和区划,以期科学指导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产。【方法】利用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种植区1961—2012年气象资料、1981—2010年农业气象资料及气象灾害和社会统计资料,以发育期为时间尺度,为早稻生长季综合灾害发生情况构建危险性评价模型,为承灾体的脆弱性构建脆弱性评价模型,为承灾体的暴露性构建暴露性评价模型,为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防灾减灾评价模型。依据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采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方法结合上述4要素构建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对种植区进行风险区划。【结果】用灾害指标值、发育期权重系数、灾种权重系数构建各发育期危险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湖南南部和江西东南部危险度很低,冷害和热害都很少发生,是优良的双季早稻种植区。湖南、江西腹地危险度在0.3左右,是由于灌浆期热害较强导致危险度略高。湖北地区危险度东高西低,种植条件略差,其中阳新和蕲春分别受分蘖期冷害和孕穗期冷害的严重影响,危险度较高。浙江除分蘖期危险度低之外,其他各发育期的危险度都比其他省高,特别是灌浆期高温热害严重影响早稻产量,是双季早稻种植的高危险度区。以产量变异程度作为评价指标构建脆弱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浙江中东部、江西中南部、湖北种植区脆弱度较低,湖南宁乡、茶陵等地脆弱度较高,江西北部脆弱度最高,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年份当地产量波动较大。以植被覆盖度为评价指标构建暴露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湖南中东部和江西地区暴露度最高,双季早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最高达85%,而浙江和湖北双季早稻种植区暴露度较低。以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化肥施用量作为指标构建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浙江全省防灾减灾能力最高,湖南中部、湖北西部地区和江西南部防灾减灾能力较强,其他地区防灾减灾能力都偏低。以危险性、脆弱性、暴露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要素作为风险评价因子共同构建风险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浙江中西部、江西东北部、湖南中部、湖北东部基本为高风险区,湖南南部、江西东南部和浙江东部大致处于低风险区,其他地区为中等风险区。【结论】长江中下游4省分别需采取不同措施降低双季早稻种植风险:浙江中西部调整播期,江西加大资金投入,湖南调整产业结构,湖北改善种植条件。  相似文献   

10.
玉溪烤烟低温冷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玉溪复杂地形下烤烟种植的低温冷害风险,规避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利用玉溪七县二区13个烤烟气象观测站2009—2018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社会经济数据等,综合危险性、敏感性、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评价因子构建玉溪烤烟低温冷害风险评估模型,借助GIS平台进行风险评价和区划。结果表明:1)灾害因子危险性表现为东北部较高、西南部较低,成熟采烤期较移栽伸根期危险性高。2)孕灾环境敏感性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大部区域敏感性在中等偏上;西部、北部地区承灾体易损性较高,中部地区较低;防灾减灾能力呈东高西低。3)综合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域在中等及中等气象风险以下,对比不同县区,江川区、澄江县、新平县东部、华宁县北部为中风险-高风险区;易门县、红塔区、通海县、峨山县为低-次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水平,为调整当地水稻种植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61-2017年四川省单季稻主产区123个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4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30年(1986-2015年)观测资料,结合四川省气候区划结果将四川省单季稻主产区划分为7个区域,确定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敏感期(拔节期-孕穗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抽穗期-成熟期),最终根据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理论,从灾害风险的致灾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构建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对四川省单季稻不同生育期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结果】四川省水稻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暴雨日数及暴雨洪涝发生频率较高的3个区域,一是盆中丘陵区西南部,二是盆中丘陵区西北部,三是盆东平行岭谷区;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四川省的南部和北部,该区域暴雨危险等级中等或偏轻,山地多,地形起伏大,当地水稻种植率低;其余地方为中等风险区。【结论】四川省水稻暴雨洪涝灾害以中、低风险区域为主,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三大暴雨区。  相似文献   

12.
鲁西平原是主要的玉米的产区,同时也是气象灾害的频发区,因此加强鲁西平原地区夏玉米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东阿县为例,利用当地气象观测数据,结合GIS技术对夏玉米的干旱、高温、渍涝等气象灾害进行风险性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玉米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度为0.25~0.30,各乡镇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度均在轻微灾害风险区。牛角店镇玉米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度最小,为0.25;姚寨镇最高,为0.30。全县玉米气象灾害风险较小,适合玉米的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做好宜丰降水预报,完善气象服务工作。本文基于宜丰县历年国家基本气象站、17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历年降水资料, DEM高程数据,辖区内社会经济资料,确定暴雨灾害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易损性等区划因子,并使用ArcGIS对各项因子进行模拟计算,最终获得完整的宜丰县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宜丰呈现高风险偏向南面、低风险偏北的特征。而低风险区,又是北部高于其他区域;高风险区则南部高于北部,中风险区持分级状态。  相似文献   

14.
柑橘气象指数保险合同费率厘定分析及设计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设计柑橘气象指数保险合同,为开展柑橘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柑橘减产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应用极值理论分析导致巨灾结果的气象风险的尾部分布,确定保险费率,综合区域产量指数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优点,设计柑橘气象指数保险合同。结果确定了浙江省西部地区各县的纯保险费率和气象灾害赔付金额。淳安、兰溪、金华市区、丽水市区气象灾害纯保险费率为1.8%—3.0%,建德、常山、江山、龙游、衢州市区气象灾害纯保险费率为5.5%—6.6%。结论气象指数保险合同针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需求设计,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农业保险和国外指数保险存在的问题,设计成气象衍生品进入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5.
苹果花期低温冻害风险区划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陕西省关中东部11个县市区30 a气象资料,以苹果为例,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以及抗灾能力等四个方面,综合评估陕西省关中东部苹果花期冻害风险程度。结果表明,关中东部苹果花期冻害高风险区位于北部的白水、澄城和合阳县,低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渭河的临渭区、华县、华阴和潼关。建议关中东部苹果种植一定要避开高风险区,才能将灾害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陇东地区冬小麦和春玉米种植的干旱风险,为指导该区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有效地进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陇东主要农作物产量灾损角度出发,利用作物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对历史干旱灾损情况(干旱分布、干旱发生强度和频率、干旱灾损分布)、受灾体种植面积比例和当地产量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干旱灾损风险评估模型,确立综合区划指标,并进行干旱灾损风险区划。【结果】陇东多数县(区)冬小麦、春玉米因旱减产率大于20%的年份分别超过20%和14%;冬小麦、春玉米生育期间各类干旱发生频率分别为53%~94%和34%~80%;环县是陇东地区干旱发生最多,重度、极重度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冬小麦、春玉米干旱灾损率最大值均在环县,分别大于30%和20%;根据标准化风险指数将陇东冬小麦、春玉米种植区域分为低、中、较高和高4个风险区,对应的标准化风险指数(Ei)冬小麦分别为:Ei≤0.1,0.1Ei≤0.3,0.3Ei≤0.5,Ei0.5,春玉米分别为:Ei≤0.2,0.2Ei≤0.5,0.5Ei≤0.7,Ei0.7。【结论】陇东冬小麦和春玉米干旱风险分布自南向北逐渐增加,呈纬向分布;陇东北部是高风险区,中北部是较高风险区,中南部是中度风险区,东南部是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7.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利用东阿县及各乡镇气象数据、油用牡丹生长特征,以自然气象条件为依据,对油用牡进行气象灾害的综合风险分析。结果显示:东阿县油用牡丹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度在0.25~0.65之间,其中新城街道办事处、大桥镇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度在0.5以上,处于综合气象灾害中风险区;姜楼镇和铜城街道办事处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度在0.3以下,为轻微灾害区;其它乡镇综合气象灾害风险为低风险区。精细化东阿县综合气象灾害重风险区未出现。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国内外关于灾害风险研究的基础上,以滇东北地区为案例,通过分析农业低温冷害自然致灾风险值和承灾体易损度指数,构建滇东北地区农业低温冷害综合风险度评价模型.对农业低温冷害综合风险度进行分级,并利用GIS技术绘制滇东北地区农业低温冷害综合风险区划图;最后,借用交通网络结构的测量参数对自然致灾风险区、易损度等级区及综合风险区进行空间结构分析,且对低温冷害系统内部一些要素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滇东北地区缺失农业低温冷害综合风险的较高风险区,存在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4个风险等级区;综合风险度呈现自中部分别向北部、南部逐渐减弱的空间态势;从各级风险区空间结构分析,分散指数越小,表明区域内部不同等级区之间的破碎性越小、连通度越高,同一等级区的连片分布特征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利用福建省1978-2004年66个县(区)的粮食单产资料,通过统计处理得到相对气象产量,并以相对气象产量的变化来表征福建粮食产量气象灾害风险程度.采用歉年平均减产率,教年减产率变异系数,相对气象产量低于-5%的保证率3个风险指标作为综合风险评估指标,来评估福建粮食单产气象灾害风险.结果表明全省各县综合风险指数介于0.08~0.73之间,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平潭县、泉州和漳州的大部县市、龙岩和三明的西部县市、宁德市东北部和南平的部分县市,这些区域的台风、暴雨、干旱和寒害等灾害对粮食单产的影响较大;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福建中部沿海县市及内陆县市,气象灾害对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相对小些.  相似文献   

20.
采用重庆3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09年的冰雹灾害及相关社会经济和地理信息数据,运用自然灾害评价理论和方法,借助GIS平台对重庆市冰雹灾害进行了风险区划.选取冰雹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指标,按照风险评估理论将4个指标综合计算,得到重庆市冰雹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重庆冰雹灾害可划分为5级风险区,重庆东北部和东南部冰雹灾害风险度较高,而中西部冰雹灾害风险度较低,西部大部分地区为低风险区,中部大部分地区为次低风险区.这为制定社会发展规划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