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2014~2018年婺源茶叶观测资料和同期的气象资料,采用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方法,并引入不断变化的气象条件,对婺源常规的春茶开采期预报模型进行了改进;然后以2019年为例,对改进的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模型和常规的预报模型进行了预报检验。结果表明:1月平均气温和1月雨日数是影响婺源春茶开采期的关键气象因子;1月平均气温越高、1月雨日数越多,则春茶的开采期越早。与常规的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模型相比,改进模型对2019年婺源春茶开采期的预报结果与实际值更加接近,预报效果更好。本文建立的婺源春茶开采期预报模型具有较好的时效性,能够满足春茶开采期预报业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浙中南春茶采摘期的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报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健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5):722-724
利用2005—2017年浙中南武义县春茶3个主栽品种的采摘期时间资料,结合同期的气温、降水、日照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浙中南春茶采摘期与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并探讨不同气温要素对春茶采摘期的影响,建立基于气象要素的春茶采摘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浙中南春茶采摘以乌牛早最早,其次是迎霜,最晚是龙井43,迎霜和龙井43的采摘期接近。春茶采摘期与2月气温的相关性最大,其中,2月上中旬气温回暖条件、2月中下旬低温霜冻程度是预测茶叶成熟采摘的关键。浙中南春茶采摘期预报模型以气温为预报因子,效果较好,其中,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因子能有效反映回暖条件,旬尺度最低气温因子能有效反映低温霜冻的影响,预报时效最长提前至10~40 d,优于积温预测方法,模拟效果较好,可为茶农合理安排春茶采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潘东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8):184-186
选用黄梅县国家气象站近30年(1991—2020年)和北部山区1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近5年(2016—2020年)气象资料,分析黄梅县禅茶生长期间的气候资源;同时利用2011—2020年禅茶开采期资料和同期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黄梅禅茶开采期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禅茶开采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黄梅县热量资源和水资源丰富,适合禅茶生长,北部山区比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偏低0.9~2.0℃,禅茶春季开采偏迟7~10 d;禅茶春季开采期与2、3月平均气温和1月降水量呈负相关,其中与3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气温升高,开采期提前,反之,开采期推迟,同时前期降水量、后期气温对开采期影响较大;建立的开采期预报模型经2021年验证,效果较好,预报误差1.5 d左右,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为茶农适时组织劳力、合理安排禅茶采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1961~2019年江西省修水县逐日气象观测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近59 a不同采摘期春茶的春霜日数和气候品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9 a修水县春霜日数呈减少的变化趋势,春霜冻灾害发生概率依次为早春茶>明前茶>雨前茶,晚春茶期间没有发生过春霜冻灾害;近59 a来春茶气候品质平均特优率依次为雨前茶>晚春茶>明前茶>早春茶,早春茶、明前茶和雨前茶特优率呈增加趋势,明前茶增加趋势最为明显,而晚春茶特优率则显著减少。因此,修水县春茶采摘期间出现霜冻的可能性在降低,气候变暖有利于提高早春茶、明前茶和雨前茶的品质,但不利于晚春茶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频发的气象灾害对茶叶生产造成比较严重影响,茶叶生产急需专题气象服务。本文利用2012-2020年泰顺县罗阳镇三垟平茶场的连续9年开采期记录资料,结合泰顺县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30年(198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课题组研究影响茶叶开采期的关键气象因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分析,揭示出泰顺三杯香茶叶开采期与气象因子的深层次关系。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三杯县”茶叶开采期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开采期预报模型,在预报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三杯香”茶叶采摘气象指数服务。  相似文献   

6.
基于1961~2019年江西省修水县逐日气象观测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近59 a不同采摘期春茶的春霜日数和气候品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9 a修水县春霜日数呈减少的变化趋势,春霜冻灾害发生概率依次为早春茶>明前茶>雨前茶,晚春茶期间没有发生过春霜冻灾害;近59 a来春茶气候品质平均特优率依次为雨前茶>晚春茶>明前茶>早春茶,早春茶、明前茶和雨前茶特优率呈增加趋势,明前茶增加趋势最为明显,而晚春茶特优率则显著减少.因此,修水县春茶采摘期间出现霜冻的可能性在降低,气候变暖有利于提高早春茶、明前茶和雨前茶的品质,但不利于晚春茶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利用湘北地区1987~2011年早稻单产和早稻生育期内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法建立了早稻的气象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并进行了预报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分析气象产量与早稻生育期逐旬气象要素相关性,筛选出5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5月中旬平均气温、5月下旬日照时数、6月中旬降水量和7月中旬日照时数是影响湘北早稻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了早稻气象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对1988~2009年早稻产量进行了预报验证,平均准确率在91.0%以上。该模型的预测结果基本反映了早稻产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7—2018年常山县油茶产量及常山国家一般气象站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油茶不同物候期气象因子同油茶产量的相关性,并利用气象因子建立油茶产量模型。结果表明:常山油茶开花期、春梢和芽生长期、果实第一次膨大期及果实油脂转化高峰期与产量有较大关联;主要影响产量的气象因子为油茶开花期的平均气温、果实油脂转化高峰期的雨日及果实油脂转化高峰期的日照时数,且均与油茶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频发的气象灾害对茶叶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茶叶生产急需专题气象服务。本文利用2012—2020年泰顺县罗阳镇三垟坪茶场连续9年的开采期记录资料,结合泰顺县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30年(198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影响茶叶开采期的关键气象因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分析,揭示了泰顺"三杯香"茶叶开采期与气象因子的深层次关系。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三杯香"茶叶开采期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开采期预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三杯香"茶叶采摘气象指数服务。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塬区的庆阳市西峰区1990—2018年夏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春玉米发育期及产量资料,分析了夏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春玉米发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每10年0.46℃;降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每10年4.22 mm;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每10年为4.76 h。夏季平均气温偏高年较偏低年春玉米各平均发育期均提前,全生育期日数缩短,平均气候产量偏低;夏季降水量偏多年较偏少年春玉米各平均发育期均推迟,全生育期日数延长,平均气候产量偏高;夏季日照时数偏多年较偏少年春玉米各平均发育期均提前,但对全生育期日数和平均气候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夏季气象因子影响气候产量最显著的是降水量,其次是气温,日照时数与气候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平均气温影响气候产量相关最显著的是拔节-抽雄期;降水量影响气候产量相关最显著的是拔节-抽雄期;日照时数影响气候产量相关最显著的是开花-吐丝期。  相似文献   

11.
雪霉雪腐病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冬小麦的主要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随着气象条件的变化形成了发病周期。通过搜集1996—2018年病害资料与田间调查,分析冬小麦雪霉雪腐病发病率与冬季最大积雪深度、≥20 cm积雪日数、≥30 cm积雪日数、3月中旬降水量、3月下旬平均气温等19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筛选出强相关性气象因子,建立了冬小麦雪霉雪腐病发生气象等级预报模型,通过应用检验,有比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病菌的越冬、生长、发育阶段与冬季和早春气候关系密切。根据病菌越冬、生长、发育阶段的相关气象因子和菌量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分析表明,小麦赤霉病发生级别与1月份降水量、雨日数呈显著负相关,与4月上旬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3月上中旬雨日数、3月中旬降水量、1月份和2月份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该模型预测吻合度达91.49%以上。  相似文献   

13.
从山东日照、青岛、临沂三个主茶区45年的气象资料中,选择可能导致茶树越冬期大冻害形成的31个气象因子作为自变量,以越冬期大冻害发生有无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中选出9个有统计学意义的气象因子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茶树越冬期大冻害发生的Logistic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月平均气温、上年7月平均气温、上年11月降水量、上年11月平均气温、2月空气相对湿度五个气象因子决定了茶树越冬期大冻害的发生,其中1月平均气温是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沿江地区油菜菌核病流行强度辨别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对江苏省通州市历年油菜菌核病流行强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影响流行强度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油菜开花至终花期的雨湿条件,并筛选出1月下旬降水量、3月下旬降水量、2月下旬高湿日数、3月上旬高湿日数等有关前兆因子,组建了预测模型,回归检验的历史符合率达85.71%,预报准确率100%,对油菜菌核病预测预报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气象条件对油松毛虫的影响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越冬死亡率、发生量监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普查了影响油松毛虫活动的主要气象因子.以当年1月平均气温、2月最高气温、2月地面最高气温、1月地面平均最低气温及3月地面平均最高气温等气象因子建立了油松毛虫幼虫越冬死亡率预测模型,历史拟合率91.9%.以前1年8月下旬平均气温、前1年10月上旬降水量、前1年12月平均最高气温、当年1月中旬平均气温及当年4月上旬平均气温等气象因子建立了油松毛虫发生量预测模型,历史拟合率为88.2%.预报模型可以应用于防虫减灾工程.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油用牡丹种子成熟采摘期受气象条件影响的变化规律,依据菏泽市2008—2019年油用牡丹物候观测资料和生育期间气温、光照及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DPS统计软件,采取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滑动平均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象条件对油用牡丹生长及种子成熟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用牡丹花期年变化趋势和种子采摘始期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个别年份因出现特别的气候异常除外;影响种子采摘始期的气象因子主要是温度,包括平均气温、积温、最高最低日较差等,相关性达显著性检验。光照、湿度、降水等与种子采摘始期相关不显著,但这些气象因子对牡丹生长的影响不容忽视;选取相关显著的气象因子,采用回归方法,建立了油用牡丹种子采摘始期预报模型,分别于7月11日、7月21日制作并发布种子采摘始期预报。模型历史回代,并对2019、2020年进行预报检验(允许误差均在±1天),准确率均为100%,拟合和试报效果较为理想,研究结果可为花农适时采摘优质牡丹种子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多年资料进行回归分析,用气象因素建立了龙州垦区大宗茶开采期、春茶高峰期、停采期的预测模型,经回测验证,预测误差小,效果理想。同时,对预测模型的研究方法、不同时期影响茶树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采用内蒙古自治区孪井滩气象站(2010年至2019年)气象观测资料及(2010年至2019年)春玉米的每个发育期数据,分析春玉米发育期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播种期:春玉米播种期的敏感因子为4月平均气温、4月平均最高气温、3月极端最低气温;b.出苗:春玉米出苗期敏感因子为4月平均气温、4月平均最高气温、3月极端最高气温、11月平均风速;c.三叶期:春玉米三叶期敏感因子为4月平均气温、4月平均最高气温、5月平均风速;d.七叶期:春玉米七叶期敏感因子为4月平均气温、4月平均最高气温、5月极端最高气温、3月极端最低气温、5月平均风速;e.拔节期:春玉米拔节期敏感因子为3月极端最高气温、8月极端最低气温;f.抽雄期:春玉米抽雄期的敏感因子为10月平均气温、5月平均最低气温、10月平均最低气温、3月极端最低气温、5月极端最低气温;g.开花期:春玉米开花期的敏感因子为10月平均气温、12月平均气温、5月平均最低气温、10月平均最低气温、12月平均最低气温、5月极端最高气温、3月极端最低气温;h.吐丝期:春玉米吐丝期的敏感因子为12月平均气温、10月平均最低气温、12月平均最低气温、5月极端最高气温、3月极端最低气温;乳熟期:春玉米乳熟期敏感因子为10月平均气温、3月极端最低气温;i.成熟期:春玉米成熟期敏感因子为3月极端最低气温、5月极端最低气温、9月平均风速。玉米的出苗期与抽雄期和日照时数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其余发育期和日照和降水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气象因子与春茶及中高档春茶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以春茶产量、中高档春茶产量作为参考母序列,以春茶、中高档春茶生长期内2—3月降水量、3月空气相对湿度、4月中旬平均气温为参考子序列,对春茶和中高档春茶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联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与春茶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是3月空气相对湿度,其次是4月中旬平均气温,最小是2—3月降水量;与中高档春茶关联度最大的是2—3月降水量,然后依次是3月空气相对湿度和4月中旬平均气温。基于气象因子与春茶及中高档春茶产量的关联度,生产上应该采取措施以提高春茶和中高档春茶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暖对上海奉贤地区单季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上海市奉贤区1959-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84-2008年单季晚稻苗情、产量和产量结构资料,分析了气候变暖的基本特征,计算了单季晚稻产量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以研究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显示:单季晚稻产量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日平均气温稳定≥15 ℃、≥20 ℃初终期早晚、间隔日数长短及活动积温对产量影响显著,且这些气象因子总体演变趋势使单季晚稻生育可利用的适宜生长期延长,提高了气候资源利用率和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播种育秧期平均气温在21.7~24.3 ℃产量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抽穗扬花期最适宜平均气温为25.3 ℃,籽粒灌浆期平均最高气温与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延迟型低温冷害和阶段性低温冷害对单季晚稻产量或产量性状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