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棉田生态系统中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证明:(1)施用N肥能促进各生育时期拂株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增加LAI、改善棉株农艺性状、极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总铃数和棉花产量;(2)在等N、P、K条件下,与单施无机N相比,绿肥 沼肥 化肥配施对于提高棉花单位面积总铃数和产量、增加棉株和各器官干物量、促进不同生育时期棉株各器官干物量合理分配、使棉花生育后期保持最后LAI并降低LAI衰减速度效果较好,绿肥 化肥配施次之,单施无机N肥较差。  相似文献   

2.
脲酶抑制剂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在石门县利用湘棉10号进行了脲酶抑制剂--氢醌(HQ)对棉花产量和效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氢醌能提高棉花对尿素氮的利用率,在施氮水平适宜的条件下,按尿素用量的5%加入氢醌.可以提高皮棉产量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棉花/辣椒、棉花/绿豆、棉花/黄豆对棉花杂变种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辣椒的产量和经济效应最高,比棉花/黄豆多3.0元/小区、比棉花/绿豆多3.25元/小区,棉花/绿豆的产量和经济效应最低。多因素试验结果还表明:棉花与辣椒、黄豆、绿豆套种。可以提高棉花和其套种作物的经济效益。本实验条件下,在棉花密度32490株/hm^2。各套种作物的密度为16245株/hm^2的情况下其互作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4.
间作对红壤旱地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红壤旱地棉花适宜的耕作方式,增加棉花产量、改善品质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以棉花单作为对照,分别比较了棉花与大豆、玉米和甘薯间作对棉花株高、果枝数等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较单作可提高棉花第一果枝高度和第一果枝节位;促进棉花株高、果枝数、真叶数的增加;可增加棉花成铃数,特别是提高伏桃比例从而提高棉花产量;可降低马克隆值和提高断裂比强度从而改善棉花纤维品质。综合分析认为,棉花间作甘薯的优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油后短季直播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株行距配置、施氮量对于棉花群体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各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于提高棉花群体成铃数具有重要意义。密度对于提高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种因素分别对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交互作用对产量的提高也有极显著影响。施氮量180 kg/hm2处理的群体具有较高的上半部纤维长度、伸长率和断裂比强度。高密度比低密度群体具有相对高的整齐度指数;等行距处理比宽窄行处理整齐度指数高。  相似文献   

6.
磷运筹和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不同水磷运筹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新冬20号和新冬23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水分和施磷时期处理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籽粒蛋白和淀粉含量、淀粉特性、植株和籽粒全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品种、水分、施磷时期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2)品种、水分及三个试验因素的互作效应对籽粒淀粉和蛋白含量均有显著影响;籽粒淀粉含量以新冬20号干旱胁迫下一次施磷(DT+P1)处理的最高,新冬23号以干旱胁迫下三次施磷(DT+P3)处理最高;两个品种均以适水对照下三次施磷(WT+P3)处理的籽粒蛋白含量最高;(3)不同磷素运筹和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淀粉粒的微观结构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淀粉粒的水解效率;(4)两个小麦品种的籽粒硬度均以DT+P3处理最低;(5)水分和施磷处理的互作效应对植株和籽粒磷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主栽品种的密度、施磷量、施钾量、种肥氮量、追肥氮量5项农艺栽培技术措施的综合试验研究,系统地分析了5项农艺措施对产量影响的单因素和交互效应,阐明了5项农艺栽培措施的产量效益.实现大豆单产200kg/667m2以上产量的优化农艺栽培措施是株数2.53~2.75×104株/667m2;施磷量(P2O5)4.56~5.44kg/667m2;施钾量(K2O)5.77~6.74kg/667m2;种肥氮量2.73~3.18kg/667m2;追肥氮量2.49~2.91kg/667m2.  相似文献   

8.
以短季棉中棉所94A2941(V1)和春棉豫农棉31(V2)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外施生长素对棉花幼苗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外施生长素可显著提高棉花幼苗鲜物质质量、叶面积和株高,V1的叶面积、株高、光合速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6.0%、11.9%和19.3%;与V2相比,V1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较高。相关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外施生长素可提高棉花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但不显著;短季棉V1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较春棉V2大,丙二醛含量较V2低。此外,茎尖细胞显微结构表明,外施生长素后棉花幼苗茎尖生长点变大,细胞密度增大,V1叶原基和幼叶发育较V2早。由此推论,外施生长素可以促进短季棉幼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磷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滴灌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为滴灌玉米高效施磷提供技术依据。磷肥用量各处理相同,设5个处理[Pb100:磷肥100%用作基肥;Pb50:磷肥50%用作基肥,50%用作追肥;Pb25:磷肥25%用作基肥,75%用作追肥;Pb0:磷肥100%用作追肥;不施磷肥(P0)为对照]。等施磷量条件下,磷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滴灌玉米的养分吸收、产量和磷肥利用率影响不同,以磷肥25%用作基肥、75%用作追肥处理效果最佳,玉米生育中后期磷素吸收量均高于其他4个处理,较全部基施产量提高18.05%,磷肥利用率为23.90%。滴灌玉米氮素和磷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生育中后期(吐丝至灌浆期),且在吐丝期和灌浆期玉米对磷素和氮素的吸收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2),说明加大后期施磷比例有利于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滴灌条件下,新疆北疆磷肥25%用作基肥、75%用作追肥处理较为适合本地区施磷方式。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研究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施钙量等5个栽培因素对春花生新品种莆花3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因子对花生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种植密度>CaO>纯N>K2O>P2O5;莆花3号实现产量>4500kg/hm2的最优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种植密度2.6271×105~2.7369×105株/hm2,施氮量149.46~153.21kg/hm2,施磷量87.48~91.05kg/hm2,施钾量177.66~181.32kg/hm2,施钙量56.04~57.87kg/hm2.  相似文献   

11.
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稻茬小麦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以冬小麦品种扬麦23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85.7%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耕翻、旋耕和板茬)和播种方式(条播、带状条播和均匀摆播)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板茬处理更利于小麦对养分的吸收,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比耕翻和旋耕处理分别提高了20.1%和5.7%、35.0%和17.7%、7.0%和4.0%,且增加了肥料表观利用率、肥料利用效率、肥料农学效率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产量比耕翻和旋耕处理分别高14.9%和9.6%。均匀摆播较条播和带状条播提高了小麦氮、磷、钾素吸收能力,且促进了花后氮、磷素的积累与花前积累的转运;此外,均匀摆播的肥料农学效率比条播和带状条播分别提高30.6%~31.9%和4.1%~4.7%,氮肥、磷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4%和4.6%、12.8%和3.5%。本试验条件下,板茬配以均匀摆播的耕播方式能够通过提高小麦早期氮、磷、钾养分吸收能力来促进植株生长和后期养分积累,进而增加养分吸收效率,有利于籽粒产量与养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但籽粒蛋白质含量未有一致表现,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大豆对磷素吸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以北丰-14为供试品种,采用五因素三水平实施方案,系统的研究了大豆在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下,各器官磷素含量和对磷素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大豆各器官磷素浓度大小因器官而异,均呈下降趋势;大豆对磷素最高吸收速率出现在结荚至鼓粒期,最高吸收速率为5.28mg/株·d,吸收量约占全生育期总吸收量的30%~50%左右;适宜密度和氮磷钾适量配施,可显著提高大豆磷素的吸收量与吸收速度,并能显著提高大豆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短季棉鲁棉532覆膜晚播和无膜晚播种植模式与春棉鲁棉258常规种植模式进行比较,探索适宜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地理条件的短季棉最佳种植模式,为大面积推广短季棉种植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短季棉覆膜晚播种植模式对促进生长、增产、增效效果不突出;短季棉无膜晚播种植模式比其他模式可明显减少管理用工,降低植棉投入,比覆膜晚播效益略高,比春棉产量和效益均降低。建议采用短季棉无膜晚播与黑麦草(饲草)连作模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大面积推广,以提高短季棉的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以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试材,研究不同磷肥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糯玉米子粒产量及磷素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糯玉米成熟期子粒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苏玉糯5号在基施和拔节期分别追施P_2O_575 kg/hm~2处理子粒产量最高;渝糯7号一次性基施P_2O_5150 kg/hm~2的处理子粒产量最高。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两个品种植株磷素积累量均逐渐增加;同一生育时期下,两个品种植株磷素积累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两个品种在各施磷处理下子粒中磷素占植株整体的分配比例均最高,达70%左右;雄穗和苞叶中磷素含量相对最低,各仅占植株整体含磷量的2%左右。植株磷素利用效率在基施和拔节期分别追施P2O575 kg/hm~2处理下较低。综合两个品种产量、磷素积累和分配在不同处理的变化趋势,以基施和拔节期分别追施P_2O_575 kg/hm~2较优。  相似文献   

15.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水田水稻产量和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生产要求全面减施化肥农药的大背景下,综合评价四川冬水稻田区有机无机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效应具有一定意义。本试验在冬水稻田区,比较了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无N(CK)、单施化肥N、P、K(T1)、30%有机肥N+70%化肥N(T2)、50%有机肥N+50%化肥N(T3)、100%有机肥N(T4)等处理的水稻产量、氮肥利用和土壤肥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水稻产量较CK增加17.29%~31.43%,T2处理最高,且明显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有机无机肥配施具有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的作用。可见,冬水稻田区适宜的有机肥替代方案为30%有机N+70%化肥N,既可稳定水稻产量、降低成本,又可提高氮素利用率和降低对农田环境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接种菌剂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植株磷含量和吸收量以外,施肥处理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导致玉米产量、农艺性状、品质和植株氮素与钾素含量下降,但接种菌剂能够改善农艺性状,降低减产幅度,而且能够改善玉米籽品质,提高植株氮素与钾素养分含量及吸收量。不同菌剂处理间以FSB2农艺性状较好,而品质和植株养分无明显差异。另外,化肥配施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能够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接种菌剂时效果更佳,在土壤养分方面以FSB2效果较好,而土壤酶无明显差异。说明接种降解菌剂有利于提高秸秆还田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不同磷肥用量及运筹的验证与肥料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水稻不同施磷量及运筹试验,探讨对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每667m2施P2O58kg,即基施P2O550%(4kg/667m2)+倒5叶50%(4kg/667m2)产量最高;同时合理磷肥用量能显著提高磷肥利用率,特别是提高拔节至抽穗期吸磷量是提高水稻产量重要途径;最佳施磷量及运筹,当季磷肥利用率在35%左右,成熟期植株最佳含磷为0.555%,百公斤稻谷吸磷量以1.11kg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省曲靖市开展2组旱地玉米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磷钾施肥量对玉米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高峰期在抽雄期;磷素和钾素的供应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钾素的影响大于磷素。P 120 kg/hm2、K 75 kg/hm2(P2K2)处理搭配合理,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积累和子粒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产量比其他处理高3.90%~24.74%。P 60 kg/hm2、K 75 kg/hm2(P1K2)处理的磷肥利用率和磷素农学效率较高。P2K2处理的钾肥利用率和钾素农学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水稻不同施磷量及运筹试验,探讨对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每667m^2施P_2O_5 8kg,即基施P_2O_5 50%(4kg/667m^2)+倒5叶50%(4kg/667m^2)产量最高;同时合理磷肥用量能显著提高磷肥利用率,特别是提高拔节至抽穗期吸磷量是提高水稻产量重要途径;最佳施磷量及运筹,当季磷肥利用率在35%左右,成熟期植株最佳含磷为0.555%,百公斤稻谷吸磷量以1.11kg为最佳。  相似文献   

20.
在黄淮海夏大豆主产区,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比较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常规机械播种、人工小耧播种3种不同播种方式的节本增收效果,并分析了间苗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方式的产量、效益均较常规机械播种、人工小耧播种处理高;间苗可改善植株的农艺性状,但在3种播种方式条件下均不增产,同时降低净利润;在不间苗条件下,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处理净利润较常规机械播种、人工小耧播种处理分别增加1053.60、2109.45元/hm2,增效分别为31.7%、93.0%,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处理成本利用率分别是常规机械播种、人工小耧播种处理的1.4、2.3倍,表明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为黄淮海夏大豆节本增效的播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