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油茶产量与密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我国油茶主要产区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林分密度对油茶产量的影响规律以及密度和产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了不同立地条件下油茶的最适栽培密度,以期为指导油茶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油茶林产量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7年对湖南省25个油茶林样地的产量状况进行调查测定,结果表明:油茶自然低产林平均产果量只有2 382 kg/hm~2,油茶低产林经改造后产量提高2.01倍,4年平均产果量达到了4 788 kg/hm~2。油茶林采用良种+良法,造林第四年产果量1 249.5 kg/hm~2,第五年产果量3 075 kg/hm~2,第六年产果量5 497.5kg/hm~2,盛产期产果量9 757.5 kg/hm~2。油茶花期,油茶花芽分化与油脂转换高峰期的气候条件对油茶产量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油茶盛产期良种林,由于其产量高,对水、养分等需求量大,更容易受花期低温阴雨、高温干旱等灾害性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福建林业科技》2017,(1):61-64
采用实地调查与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对尤溪县6个坡度级和4种经营类型的油茶林的分布面积和产量及3种经营类型(低产林)的改造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尤溪县油茶林2008年的面积13519.03 hm~2,主要分布于斜坡地和陡坡地,两者共占总面积的91.28%,不同坡度级的油茶林产量的变化幅度为61.90~110.62 kg·hm~(-2),缓坡地以上的林分产量随着坡度级的加大呈降低的趋势;现有油茶林经营类型以中和差为主,约占整个种植面积的89.78%,油茶林产量与经营等级呈正相关,好、中、差、荒芜4种经营类型的油茶林产量分别为313.42、102.73、64.83、27.59 kg·hm~(-2),总的年平均产量为93.92 kg·hm~(-2);中、差、荒芜3种经营类型的油茶林改造后3 a的平均产量与改造前3 a相比,产量比值分别为2.4、2.6、7.1,平均增产150 kg·hm~(-2)左右,且改造后林分增产幅度与经营类型密切关联,经营类型越低则增产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4.
油茶的生长,产量和生物量与海拔高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Camellio Oleifera Abel)是我省主要木本油料植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是全国的重点产区之一。为了探讨我省油茶的低产原因和生产潜力,我们于1983年——1984年先后调查了全省10个重点油茶产区县(市),共调查样地349块,通过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油茶低产与生境的生态差异性有关。本文仅就海拔高与油茶生长、产量、生物量及叶片营养物质的含量的相关关系作一探讨,这些结果为我省油茶垂直分布的栽培区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夏季高温季节对油茶施不同水平钾肥试验,以期为油茶夏季施肥及优质丰产栽培提供依据.选择8年生普通油茶为试材,设置5种施钾肥水平,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测定相关指标并分析.结果 表明:不同施钾肥处理对油茶叶片温度、果皮厚度、2a茶果产量和茶果数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施用100g/株钾肥时,叶片叶绿素SPAD值、叶片含氮量...  相似文献   

6.
对福建省5个主要油茶产区的土壤养分、油茶产量和种仁含油率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1)样地间p H值差异最小,其他土壤养分差异明显,种仁含油率的差异较小。(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相互关系紧密,有非常明显的协同与拮抗作用,油茶产量与种仁含油率的负相关系数达到-0.67。(3)通径分析表明土壤中有效Fe、水解性N、速效K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大、中量元素对油茶产量较大的正向直接通径效应是微量元素的间接通径效应累积的结果,回归分析表明全K、有机质、有效Fe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的主要结果基本一致。(4)含油率受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应根据油茶林本底营养和需肥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7.
针对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国营加锥农场油茶低产低效的问题,进行了不同伐桩高度(10cm、30cm、50cm)低产林改造试验,研究不同伐桩高度对油茶低产林的萌芽更新、存活生长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伐桩处理可以提高油茶的萌芽率,且随着伐桩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对伐桩后油茶成活率及生长的调查发现,伐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油茶存活及萌条的生长,且随着高度的增加这种影响效果逐渐显著。4a后通过对油茶测产显示,伐桩促进了油茶产量的增长,伐桩高度10cm、30cm、50cm的油茶茶籽的单株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30%、100%、68.3%与95.0%、61.2%、26.1%。  相似文献   

8.
攸县油茶生物学特性及矮化密植早实丰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从湖南引种至浙江的攸县油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察,同时对与果实产量有关的主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就各种不同造林密度进行了试验,得出冠高(x_1)、冠幅(x_2)与单株产量(y)的回归方程:y=0.048 x_1-4.537;y=0.034 x_2-2.24。结果表明,攸县油茶的最适造林密度为每亩500~950株(即7500~14 250株/ha),以此密度造林可达到早实高产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油茶土壤养分和果实主要经济性状对沼液用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沼液在油茶上的应用提供合理与科学的指导,以6年生油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了5个施不同沼液量的试验组(B_0:0 kg/株,对照组;B_1:10 kg/株;B_2:20 kg/株;B_3:30 kg/株;B_4:40 kg/株),连续2 a观测其对油茶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变化情况及对油茶果实产量、含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液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对土壤肥力改良作用明显。在施沼液2 a后,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随着沼液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则趋于平稳。5组处理中,以B_4(40 kg/株)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改善效果最好。在油茶果实方面,施用沼液能有效提高油茶单株鲜果产量,改善油茶果实经济性状。不同沼液用量处理油茶鲜籽含水率、鲜出籽率、种仁含油率、鲜果含油率差异显著。与对照组B_0处理相比,B_3(30 kg/株)处理油茶鲜出籽率提高了56.7%,干出籽率提高了34.72%;B_4处理主要提高了油茶果实含油率,与对照相比,其种仁含油率提高了21.20%,鲜果含油率提高了58.93%。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油茶果实含油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以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果实含油率相关性最好。因此,施用沼液能够改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显著提高油茶果实含油率。  相似文献   

10.
以8年生油茶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沼肥与复合肥不同施肥比例对油茶生长及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沼肥与复合肥配施能有效促进油茶树高、地径及冠幅面积增长,配施比例不同使油茶生长出现差异,其中处理3油茶树高、冠幅增长量最多,处理2油茶地径增长量最多;沼肥与复合肥配施能有效提高油茶单株冠幅面积产量,改善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其中处理2油茶单株冠幅面积产量、干出籽率、果实干出仁率及种仁含油率高于其他处理;沼肥与复合肥配施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及微量元素含量,其中处理2改善土壤肥力作用明显。综上,油茶成林按3︰1施用沼肥与复合肥,能有效促进油茶生长,提高油茶产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回归及主分量分析等方法,建立了地被物负荷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郁闭度与活地被物负荷量呈负线性相关关系,龄级与其呈正线性相关关系;故郁闭度与死地被物和总地被物负荷量呈正线性相关关系,龄级与其呈正线性相关关系;蓄积量与地被物的负荷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12.
性信息素引诱监测预报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橡胶诱芯和船形诱捕器对马尾松毛虫成虫进行林间诱捕和幼虫虫口密度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幼虫低虫口密度、成虫低诱捕量时(幼虫虫口密度100条/株以下,成虫诱捕量在65只以下),成虫诱捕量与幼虫虫口密度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可以用模拟的幂函数In(T)=2.278×1n(p)-2.521进行监测预报;幼虫高密...  相似文献   

13.
通过收集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数据,分析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林分年龄、林分密度、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枝落叶层现存量等8个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林下植被生物量与林龄、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以与草本层生物量相关性最大,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而与年均温、年降水量无显著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林龄、林分密度、草本生物量可解释枯枝落叶现存量变化的90.6%。  相似文献   

14.
以微密度分析对19个种源杉木的木材密度径向变异模式进行了研究.不同种源间和种源内株间,年轮平均密度的径向变异曲线都存在一定的变异,但此变异主要表现在种源内株间.年轮平均密度的幼龄-成熟相关性从第3年起就极显著.由微密度分析得出的一系列密度和年轮宽特征值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在年龄影响下的变异过程中,年轮内密度变异曲线随年轮宽的变动导致晚材率变动的效应较为显著,年轮平均密度主要受晚材率影响;年轮平均密度与年轮宽呈特别显著的负相关.而在种源影响下的变异过程中分析,上述效应不明显,而不同种源间密度变异曲线的上下移动影响显著;年轮平均密度主要受早材平均密度影响;年轮平均密度与年轮宽的负相关远不如在年龄影响下的变异过程中显著.  相似文献   

15.
X射线图像法测定木材生长轮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萍  刘盛全  周亮  徐斌 《林业科学》2007,43(7):61-66
提出X射线图像法测定木材生长轮密度和生长轮宽度的一种新方法,应用自编的软件,对图像进行预处理,获取其灰度值,根据图像的灰度值与穿透物材料密度的线性关系直接测定物体微密度,并与微密度测量仪测定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X射线图像法与仪器法相比,平均密度误差为0.45%,相关系数为0.966 4;生长轮宽度误差为0.34%,相关系数为0.996 2,显著度密切相关.图像法测量生长轮密度和生长轮宽度是可行的,对于生长轮界限不明显的木材,图像法更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木材的基本密度在木材质量等级评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木材分流及精细化利用的重要依据。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实时监测木材性质,掌握木材性质的变化,为进一步制定和改善林木培育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借助树木生长锥对椴树活立木取样,以椴树样品基本密度真值和近红外光谱数据为输入,分别通过卷积平滑、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预处理方法来实现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预处理,建立了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LS)的椴树木材基本密度的近红外估测模型。【结果】在350~2 500 nm波段范围内,一阶导数预处理的椴树木材基本密度模型是最优的,校正集相关系数为0.964 8,校正均方根误差为0.002 7,验证集相关系数为0.943 2,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003 3。在对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去噪优化处理,构建椴树木材基本密度模型后,在500~2 300 nm波段范围内,一阶导数预处理椴树木材基本密度模型依旧最优,其校正集相关系数为0.987 1,校正均方根误差为0.001 6,验证集的相关系数是0.948 6,预测的均方根误差是0.002 1。【结论】选择特定的预处理方法,结合样本特征,建立椴树木材基本密度模型,可以显著降低建模成本,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快速测定椴树木材的基本密度。  相似文献   

17.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生长轮特性及其径向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5种造林密度,15年生马尾松生长轮特性,包括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和管胞列数及其径向变异规律。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马尾松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和管胞列数的影响较大,经方差分析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造林密度与生长轮宽度和管胞列数成反相关关系,与晚材率成正相关关系。同时,年龄对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和管胞列数的影响亦显著,且符合一般规律。但不同造林;密度生长轮特性差异显著程度不同,较低和较高的造林密度各生长  相似文献   

18.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filtration capacity in bamboo grov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ter and surface soil on the infiltration capacity in bamboo groves, infiltration rates were measured on a plot-scale using an oscillating-nozzle rainfall simulator at seven Moso bamboo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sites and one Madake (P. bambusoides) site in Japan. The maximum final infiltration rate (FIRmax), which was defined in this study as the infiltration capacity, was calculat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IRmax and earth surface properties was analyzed. The FIRmax ranged from 9 to 308?mm?h?1, showing little correlation with litter as surface cover, and a weak correlation with bulk density (0.3–0.9?g?cm?3)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10.4–45.9%).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bulk density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surface soil, rather than surface cover, can be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infiltration capacity in bamboo groves. The bulk density of surface soil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represented by bamboo rhizomes, suggesting that the infiltration capacity can increase with the amount of root networks present, related to macropore formation. The stand density showed a weak positive correlation, although not significant, with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FIRmax. Thus, the infiltration capacity of bamboo groves can increase as the stand density of culms and bamboo rhizomes increase.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就国营雷州林业局尾叶桉 U6无性系立木木材密度与吸水率的关系作了探索和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即密度越大吸水率越小,其相关系数为:r=-0.9237;回归方程的估测精度为99.01%,高达一级精度水准,回归方程本林区适用;同时发现尾叶桉 U6立木木材不同高度的密度、吸水率的差异性是极显著的;生长在不同土壤类型的立木木材密度和吸水率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0.
对两个地区不同种植密度的湿地松、火炬松进行了微密度分析,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木材密度径向变异模式的影响。主要结果是:种植密度对湿地松和火炬松各密度特征值径向变异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变异曲线平均水平高低的变动,而对变异曲线形状的影响并不显著。种植密度对湿地松和火炬松各年轮宽特征值径向变异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年轮宽度RW和早材宽度EW变异曲线平均水平高低的变动和RW、EW与晚材宽度LW变异曲线形状的变动。种植密度对年轮密度RD的影响从年轮内宽度和年轮密度变异曲线平均水平高低两个方面起作用,出现较复杂的情况,并非所有情况下都是单调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