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容量农药喷雾法(又称细喷雾法)具有喷药成本低(每亩药液施用量仅为3.3~33.3升)、省工省时和减轻环境污染的特点,是近年来在茶园、棉花等经济作物上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高效喷药技术。现将低容量喷药机具的选用和使用技巧介绍如下:一、手动低容量喷雾手动低容量喷雾器喷片的孔  相似文献   

2.
低容量农药喷雾法(又称细喷雾法)具有喷药成本低(每667平方米药液施用量仅为3.3~33.3升)、省工省时和减轻环境污染的特点.是近年来在茶园、棉花等经济作物中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高效喷药技术.现将低容量喷药机具的选择和使用技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低容量农药喷雾法(又称细喷雾法)具有喷药成本低、省工省时和减轻环境污染的特点。是近年来在茶园、棉花等经济作物中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高效喷药技术。现将低容量喷药机具的选用和使用技术巧介绍如下:1 手动低容量喷雾。手动低容量喷雾器喷片的孔径为1mm,主要有工农-16型、长江-10型等,在使用可湿性粉剂或水质硬的地区,为了防治堵塞喷眼,手动低容量喷雾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适期为初花至盛花期。错过防治适期,防效明显降低。初花至盛花期早小麦为5~7天,迟小麦为3~5天。此时常遇连续阴雨,能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时间往往只有1~2天,甚至更短。因此争取防治速度很要紧。目前我县弥雾机还较少,手动喷雾器则较多,平均8~9亩麦田就有1台。把现有这些手动喷雾器改为低容量喷雾,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劳力,还能加快防治速度,及时控制赤霉病的危害。为此,1983年我站进行手动喷雾器低容量喷雾防治赤霉病的试验,设不同喷药量与不同用水量两组试验如表1、2。于5月7日(扬花5%)喷药,  相似文献   

5.
<正>1低容量喷雾法单位面积上在施药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农药原液稍加水稀释后喷雾。添加水量相当于常规喷雾技术的1/10~1/5。具体方法是将常规喷雾机具的大孔径喷片换成孔径0.3 mm的小孔径喷片即可。这样可减少农药流失,节约大量用水,提高防治效果。2静电喷雾法在喷药机具上安装高压静电发生装置,使带电喷施的药液雾滴在作物叶片表面沉积量大幅增加,农药  相似文献   

6.
李明 《农家致富》2012,(22):26-27
茶树生长过程中,会受到病、虫、草害的侵袭,化学防治是茶树保护的重要技术措施,而化学药剂的喷洒是借助各种喷药机具完成的。茶园喷药机械的种类和型号较多:从动力形式可分为人力和机动两种;从药液稀释程度可分为常规容量、低容量和超低容量等类型;按照药剂使用方法又有喷雾、喷粉、弥雾等形式。  相似文献   

7.
低容量喷雾与古老的大雾滴雨淋式常规喷雾法相比较,具有省水省力省工时、药液利用率高防治效果好、费用低、污染小、天敌和操作人员安全等优点.笔者十多年低容量喷雾的经验是:"三必须、四保持、五不喷".  相似文献   

8.
对等行、宽幅2种播种方式及单层喷药、双层喷药、无人机喷药3种喷雾方式对冬小麦成株期叶锈病的控害及增产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喷药方式条件下,与常规等行播种相比,宽幅播种对叶锈病防效显著(病株率降低70%),增产效果明显(22.77%);常规单层喷雾和无人机均可显著降低叶锈病病株率70%左右,双层喷雾效果不显著,但是产量均较对照明显增加15%以上。  相似文献   

9.
<正> 1 低容量喷雾技术 是指每公顷喷药液量在50~200升(约50~200公斤)的喷雾施药新技术。通常手动喷雾器或高压机动喷雾器所喷药液量每公顷都在600公斤以上,称为高容量喷雾。高容量喷雾,用水量大,消耗能量大、人力多,效率低,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低,药效和安全性都受到影响。低容量喷雾技术是通过改进喷头技术,提高喷雾器的雾化能力,使雾  相似文献   

10.
我校土化系尚鹤言副教授于1982年春在山东省德州地区武城县建立小容量喷雾推广试点。今年10月中旬,尚鹤言同志会同德州地区农业局、站以及有关县政府的领导同志和农牧渔业部、机械部、化工部为关司、外的领导同志共同对小容量喷雾技术作了考察。大家在武城县梁庄公社、陵县滋镇公社、城关公社听了汇报,有了小容量喷雾在棉田里的实地操作(即手动喷雾器低容量喷雾技术和东方红——18型极低容量及超低容量喷雾技术的表演)。另外我校准备推广的涂抹技术、油喷施药和手持小型喷雾三项新技术也在现场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低容量喷雾技术的应用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防治病虫害的喷雾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低容量喷雾较高容量喷雾天敌青蛙死亡率降低46.6%,对害虫防效提高,省药省工。在用药成本降低50%时防效仍达70.33%~90.88%。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2%川楝素乳油在作物叶片上沉积量与喷雾条件的关系,笔者以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Makino)、黄瓜(Cucumis sativus L.)和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为植物材料,2%川楝素乳油为供试药剂,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和中心组合设计试验法,研究了雾滴大小、喷液量、药剂稀释倍数和喷头高度对2%川楝素乳油在3种作物上沉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瓜和小白菜上喷施时,2%川楝素乳油的最佳喷雾条件为:雾滴VMD 215.3μm,喷药量406 L·hm~(-2),稀释倍数为600,喷头高度为50 cm;在甘蓝上喷施时,2%川楝素乳油的最佳喷雾条件为:雾滴VMD 151.7μm,喷药量694 L·hm~(-2),稀释倍数为600,喷头高度为70 cm。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选用九种内吸杀虫剂,采用培养皿叶背喷雾法和指形管叶面喷雾法对截形叶螨实验种群进行了室内药效实验。结果表明:黑杀手和氧乐果的药效最好,在培养皿叶背喷雾法中均达96%以上,而在指形管叶面喷雾法中均达87%以上;在喷药后的第一天和第三天,培养皿叶背喷雾法的药效比指形管叶面喷雾法的药效分别高36.61%和10.58%。因此,防治截形叶螨形,应选用黑杀手和氧乐果,而且施药时最好是叶背喷药,以提高杀虫剂的药效。  相似文献   

14.
一、水育秧田 以稗草、莎草及阔叶杂草混生的秧田:(1)每亩用30%苄.丙草可湿性粉剂80~100克,在经浸种催芽的稻种播种塌谷后2~4天内,对水均匀喷雾。(2)每亩用36%二氯·苄可湿性粉剂40~50克,于秧苗3叶1心后对水30公斤喷雾,喷药前排水.喷药后1~2天复水,并保水3~5天。  相似文献   

15.
长江—10型、工农—16型、单管等手动喷雾器常规喷药,喷水量多,用药量大,工效很低,农药严重浪费,土壤、水源及环境也受到污染。1980年,我们开展了手动喷雾器低容量喷雾部件的改进,应用0.7~1.0毫米孔径钢玉瓷喷片,收到了雾滴细、喷雾角大、流量小、喷片耐久性好等效果。其使用寿命是铜片的130倍,是不锈钢片的20多倍。  相似文献   

16.
化学杂交剂津奥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1~2002年对冬小麦不同品种进行了化学杂交剂津奥啉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津奥啉对参试品种都有杀雄、抑雄效果,是一种理想的小麦化杀杂交剂。在母本主茎幼穗长0.7~1.4cm、叶龄余数2.8~0.8时进行喷药,喷药剂量为0.5kg/hm2,用双扇面低容量喷头喷雾机动车一次性喷药,绝大部分品种雄性不育率达98%以上,异交结实率大部分达60%以上。不同品种对津奥啉反应有差异,普遍有降低株高与推迟抽穗现象。  相似文献   

17.
水稻化学杀雄法是应用化学药剂人为地制造雄性不育“母水稻”的一种方法,对推广杂优品种夺取水稻稳产高产有十分重要意义。但目前喷雾杀雄是采用手动压缩喷雾器对制种田各垄母本从不同角度来回喷药八趟。这样劳动强度大、工效低,且喷药均匀性受操作人员影响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型温室的喷药作业大多采用背负式喷药,这种喷药方式具有简单轻便,适合单人操作的特点。背负式喷药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手动按压,劳动强度大;二是高压气瓶加压,成本高,多用于短时间科研喷雾使用;三是电动加压,具有环保和省力的特点。电动加压的优势是喷雾压力恒定在0.3~0.4 MPa之间,雾滴均匀性和喷洒效率都优于手动加压。因此该装置将电动加压技术应用在背负式喷药装备上,并针对原有的薄弱技术环节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达到减轻药械自重40%以上,提高喷雾续航时间3 h以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苜蓿蚜田间药剂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4种杀虫剂防治苜蓿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喷药后3d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BNO乳油15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94.3%和91.3%,喷药后10d天敌瓢虫的减退率分别为36.0%和29.6%,建议在生产中交替使用这两种药剂;40%氧化乐果乳油(700倍) 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混剂与0.9%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药后30d的防效分别为96.0%和74.0%,喷药后10d瓢虫减退率分别为87.5%和47.4%。  相似文献   

20.
选用5种药剂防治柳蚜的试验结果表明,申农(2.5%乐氰乳油)3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树冠喷雾,防治效果最佳,喷药后2 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6.5%和97.1%,喷药后7 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9.6%和100%;其次是2.5%好乐士2 500倍液、绿富隆乳油2 500倍液,树冠喷药后7 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5.7%和97.9%,这4种药剂均可作为防治柳蚜的替换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