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域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临沂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忠秀  谢爱良 《水土保持研究》2008,15(1):176-178,181
设计多目标土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探讨评价因子的选取以及其权重的确定。采用因素限制法和经验评定法相结合对土地进行多目标适宜性评价,并建立数学模型来确定土地的适宜性级别,同时以临沂市为例,实际分析论证该方法的实用性。最后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临沂市的土地利用分区。  相似文献   

2.
余光英    员开奇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5):179-184,192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碳平衡的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增强发展可持续性的根本途径之一。研究参考已有文献,将碳平衡引入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中,分别从经济、生态、社会角度建立了基于碳平衡的城市圈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碳源适宜性评价和碳汇适宜性评价两个方面。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获得了研究对象的两类适宜性的综合评价值和多边形图示。碳平衡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各城市适宜性差异显著,存在较大的区域内协调潜力。选取多目标规划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城市圈的碳排放权进行优化配置研究,并将碳排放权优化限制结果引入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问题中。最后得出了各城市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比,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碳排放权配置研究可以有效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碳平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对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四川省马尔康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四川省马尔康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阐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内涵,依据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原则和主要影响因素选取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并采用DTM模型分析确定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坡度值,依此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行叠加分析.得出耕地、林地和草地适宜性等级图,进而为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海涂围垦区土地资源多目标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繁  裘江海  周斌  徐建明 《土壤通报》2008,39(2):218-222
海涂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开发海涂的基础。选择浙江沿海典型海涂围垦区,基于GIS建立空间和属性数据库,采用栅格运算与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的土地资源进行多目标适宜性评价研究;根据优先用地规划方案,应用评价结果,初步实现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配置。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地资源具有多宜性特点,不同利用类型的适宜等级间存在"重叠"现象;基于土地多目标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配置时,不同的用地规划方案会产生不同的配置结果。  相似文献   

5.
区域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价和空间布局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为研究对象,以GIS为工具,建立了该区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该系统的基础上,以地块为评价的基础单位,应用综合指数法以及划分各评价等级界限值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介,在此基础上,应用多目标规划法以及专家辅助决策法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和空间布局决策,将规划的结果落到了地块上。  相似文献   

6.
矿山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能够正确合理地确定矿山损毁土地复垦方向。基于此,以府谷县伙盘沟煤矿为例,根据矿山实际,分析了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及损毁土地情况,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为矿区土地复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改进决策树模型的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矿区传统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运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对决策树的1D3算法加以改进,建立基于改进决策树的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以平禹二矿为研究区,将改进的评价模型运用到塌陷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中,选取7个评价指标作为测试属性,提取100个已确定复垦方向的评价单元作为样本,运用改进的ID3算法,构建研究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决策树,然后运用生成的决策树分类规则,对各评价单元按其属性进行分类,最终确定各评价单元的复垦方向,并将分类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改进决策树模型的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不依赖于经验知识,依靠样本的自主学习,制定分类规则,得到的分类结果较为客观合理,而且决策树分类规则确定后,可以直接应用于同一地区的其他待评价区,且分类过程简单明了,便于操作,避免传统评价方法中较为繁琐和复杂的计算过程,提高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效率,为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可变模糊集方法及其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适宜性是多级别、多指标模糊评价问题,其模糊性在评价中应予以考虑。可变模糊集方法以可变模糊集理论为基础,通过模型参数的变化,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该文在介绍该方法的基础上对长乐市农用土地适宜性等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市农用土地适宜性等级介于中度适宜与高度适宜之间,略偏于中度适宜。可见该方法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小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探讨小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初步提出 4个工作研究部分 ,首先要进行小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明确小流域在不同位置上的功能差异和存在的问题 ;其次根据小流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 ,采用土地适宜性评价 ,研究小流域的自然适宜性 ,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 ,分析小流域农业经济发展优势 ,确定其最佳农业产业结构和具体的优化目标 ;再用目标规划确定其数量结构 ;最后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确定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最终将最大限度地使小流域土地得到优化配置 ,功能与潜力得到发挥 ,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永兴县冰糖橙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斐法以及GIS空间叠加方法,对永兴县发展冰糖橙产业的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永兴县共有冰糖橙种植高度适宜性土地1 426.85hm2,适宜性土地28 858.43hm2,勉强适宜性土地406.57hm2,不适宜性土地4 639.71hm2,适宜性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5.72%,整体隶属度值为0.84,位于二级水平。基于土地评价结果,形成了永兴县冰糖橙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提出了永兴县冰糖橙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DEM的烟台市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根据"耕地优先,兼顾园、林、草用地"的原则,进行烟台市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为烟台市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东省烟台市为研究区域,以DEM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海拔高度、坡度、地表起伏度,结合有效土层厚度因子,确定最佳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生成耕地、园地、林草地的适宜性等级分布图,最终得到烟台市农用土地适宜等级的空间布局。[结果]与烟台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烟台市目前的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33%,大于适宜性耕地面积;实际园地面积小于适宜性面积;林草地的实际面积略小于适宜性面积。[结论]烟台市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而土地复垦规划作为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损毁土地基数不清、复垦潜力评价方法单一、复垦目标确定不够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土地复垦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该文采用统计分析法、典型调查法、实证分析法和类比法,结合山西省的具体情况,将损毁土地划分为煤炭、金属、砖瓦窑、公路、铁路、水利水电、自然灾毁7个类型,具体采用单位产量损毁系数测算法、典型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测算损毁土地面积、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进行复垦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复垦目标。研究表明:山西省各类型损毁土地基数5.06×105 hm2,待复垦损毁土地3.51×105 hm2,损毁土地可复垦耕地潜力1.55×105 hm2,规划期内确定土地复垦总目标3.0×104 hm2。基于省级土地整治规划中损毁土地测算、复垦潜力评价及复垦目标确定的方法体系的探索,可为土地整治规划中复垦规划的编制、实施、监管和评价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数据流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对面向数据流的系统设计方法介绍的基础上,将该方法运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中。通过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数据分析获得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数据流模型即分层数据流图;并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结构设计获得系统结构图;最后根据系统结构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通过面向数据流的系统设计方法,提高了土地适宜性评价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耕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在新增其他用地配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针对城市边缘带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与农用地大量减少的矛盾,构建了土地自然生产潜力评价系统和土地发展压力评价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并以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镇为例,评价了城市边缘带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和发展压力,划分了9大耕地适宜性分区,探讨其评价结果在新增建设用地时空配置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结果表明:王辛庄镇60%以上的土地都具有较强的耕地适宜性,约50%的土地都承载着较大的发展压力,不同的规划目标导向下具有不同的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时空顺序。该适宜性评价方法为城市边缘带新增建设用地的配置提供了明晰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5.
碳排放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全球变暖等诸多气候问题,土地是碳排放的载体,土地利用方式对碳排放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运用文献分析法查找有关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研究,将碳平衡引入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建立了城市圈土地碳平衡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分别从碳源和碳汇两个角度对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碳汇适宜性较高的城市有咸宁市、黄冈市和孝感市,碳源适宜性较高的城市有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通过图示可以直观地发现各城市的优势和不足。以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碳排放当量为依据估算各城市碳源碳汇总量,通过计算平衡因子、碳源碳汇比例等综合指标分析各城市土地碳平衡潜力,结果显示,各城市碳平衡潜力差异显著,工业较发达地区在碳平衡方面一般处于劣势。在城市圈发展中,区域整体的碳平衡更有利于实现城市圈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宁南山区河川乡为例,开展黄土高原乡级尺度的土地利用适宜性研究。根据河川乡自然与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从土地利用的地形、土壤养分、土壤侵蚀、水源条件等方面建立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将GIS空间分析方法与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相结合,对河川乡土地的适宜性与适宜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河川乡土地可以划分为高度宜农地、中度宜农地、宜林地、宜林牧地和宜牧地,它们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34%,13.49%,2.47%,41.37%,35.33%。评价结果可为河川乡土地利用格局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针对传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缺乏从自然、社会和经济综合的角度考虑土地利用问题的缺陷,建立了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武汉市黄陂区为试验区,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综合考虑的土地利用的经济和生态需求,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仅注重土地自然条件的不足,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位和"反规划"思想的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深入了解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情况并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根据城市土地现实生态位与最适宜生态位的贴近程度,构建出城市土地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借鉴反规划思想构建出该模型的评价因子体系。以北京市房山区为研究区,根据城市土地生态适宜度对房山区土地综合开发适宜性进行分区,从平原区、浅山区和深山区3方面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度整体呈阶梯状,土地开发适宜性由西到东逐渐升高;平原区城市土地开发最适区最多,深山区和浅山区多为不适宜区和特别不适宜区;深山区和浅山区受生态管控、采空塌陷等限制因素影响较大。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和反规划思想进行城市土地综合开发适宜性评价,丰富了反规划和生态位理论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9.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南宁吴圩空港经济区土地资源为研究实例,选取地形坡度、重要生态功能区、水域、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等5个土地资源开发建设的限制性因子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GIS技术,在单因子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来确定多限制因子限制下的土地资源适宜开发建设的空间范围和规模,从而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的系统化、定量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土地多适宜性和多功能性,构建丘陵山区煤炭采空影响区未利用地宜耕、宜林、宜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丰盛一矿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对丰盛一矿煤炭采空影响区未利用地进行多目标适宜性评价,遵循因地制宜、优先复垦为耕地的原则,结合现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32个评价单元中,有24个单元可复垦为耕地,占评价单元总数的75.00%; 7个单元可复垦为林地,占21.88%; 1个单元可作为建设用地,占3.12%。经现场回访踏勘,评价结果与土地现状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