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刘跃鹏  王咪  裴蕾  李波 《北方园艺》2023,(2):153-157
羊肚菌是一种喜湿、低温、好氧型真菌,适宜出菇的湿度、温度范围较窄,一般采用“冬播春收”的栽培模式,一年只能栽培一季。该研究着重针对羊肚菌品种、栽培基质、周年化生产设施建设、母种及栽培种制作、外源营养袋制作及管理、养菌期管理、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出一套利用栽培基质周年化立体栽培羊肚菌技术要点,突破季节、气候等环境对羊肚菌栽培的限制,提高羊肚菌生产的周期和品质。  相似文献   

2.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植株长势、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以土壤、菇渣:砂=3:1和菇渣:砂:鸡粪=4:2:1为栽培基质,采用定期浇灌营养液的方式来栽培番茄,研究了不同栽培基质对其植株长势、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土壤相比,菇渣:砂=3:1和菇渣:砂:鸡粪=4:2:1基质栽培有利于株高生长和茎的增粗,但对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大;菇渣:砂=3:1的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土壤的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全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单果重和单株平均产量以菇渣:砂:鸡粪=4:2:1最高;糖酸比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菇渣:砂:鸡粪=4:2:1>菇渣:砂=3:1>土壤,VC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菇渣:砂=3:1>菇渣:砂:鸡粪=4:2:1>土壤。综合3种栽培基质对番茄植株生长、果实品质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菇渣:砂:鸡粪=4:2:1为番茄基质栽培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3.
摘要:为了探究大棚栽培羊肚菌对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邢台地区和衡水地区羊肚菌的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统计分析羊肚菌出菇情况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情况,测定分析在羊肚菌栽培前与采收后土壤pH值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个地区土壤速效磷含量在羊肚菌栽培前和采收后降幅最大,均达到50%以上,且前后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邢台地区栽培前土壤速效磷含量为49.15 mg/kg,采收后不出菇土壤组和每667 m2羊肚菌产量50~100 kg土壤组速效磷含量分别降低到了18.37 mg/kg和11.8 mg/kg;衡水地区栽培前土壤速效磷含量达到36.37 mg/kg,采收后不出菇或每667 m2羊肚菌产量<3 kg土壤组和每667 m2羊肚菌产量 300~400 kg土壤组速效磷含量分别降至10.85 mg/kg和13.1 mg/kg。全钾含量在羊肚菌采收后上升,邢台、衡水2个地区羊肚菌采收后土壤全钾含量均分别显著高于栽培前(15.50、18.79 g/kg),且产量较差的区域(邢台:18.96 g/kg,衡水:23.55 g/kg)与产量好的区域(邢台:19.42 g/kg,衡水:23.91 g/kg)相比基本持平,无显著性差异。所以,羊肚菌在生长过程中对速效磷的消耗比较大,同时能富集土壤中的全钾,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总体上看来,邢台地区土壤和衡水地区土壤在所检测的营养元素上呈现出相同的消耗趋势,为合理栽培羊肚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露地栽培羊肚菌受自然气候影响极大,为了探索适宜室内栽培的菌株与光照条件,在设施大棚内利用周转筐栽培羊肚菌,研究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羊肚菌分离1号、羊肚菌分离2号的出菇情况以及不同遮阴处理对六妹羊肚菌出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六妹羊肚菌的产量最高,每筐子实体朵数为13.4朵,每筐鲜菇质量为150.1 g,鲜菇商品性状较好,菌盖呈塔尖顶形,子实体呈灰黑色、大小适中,单朵鲜质量为11.2 g,菇柄最短,菌盖最长,菌盖最宽位置位于菌盖与菇柄连接处;梯棱羊肚菌的综合表现次于六妹羊肚菌,但优于羊肚菌分离1号和羊肚菌分离2号;盖1层遮阳网的六妹羊肚菌处理可以正常出菇,而不盖遮阳网和盖2层遮阳网的处理均无法正常出菇;因此,利用设施大棚栽培羊肚菌时,可以选择栽培六妹羊肚菌,在棚内加盖1层遮阳网,以保证出菇、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根据宜昌地区的气候特点,结合羊肚菌的出菇规律,探索和总结羊肚菌避雨设施化栽培技术。内容涉及生产季节安排和菌种选择、栽培前大田处理、栽培管理、采收与干制加工。采用避雨设施栽培在羊肚菌出菇期间可有效控制土壤水分并降低倒春寒的不利影响,保证羊肚菌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6.
羊肚菌栽培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特点,其菌种必须含有两种交配型基因才能出菇,普通羊肚菌菌种分离技术均有可能缺失交配型基因,而科研院所可以通过PCR技术检测菌种后用于生产,导致羊肚菌菌种市场价高并趋于垄断.可以自行制作羊肚菌菌种,利用冷库进行出菇效果对比试验,筛选出菌种用于大田栽培.通过3年生产实践,方法可行,具有推...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羊肚菌营养袋的原料组成与配比,以食药用菌栽培基质中常用的4种秸秆及谷壳、麦粒、麦麸,通过主成分分析归纳各原料的营养组成属性,设计出9个营养袋配方进行栽培试验,比较出菇产量,得出高产营养袋原料组合为谷壳和麦粒;再以谷壳与麦粒按11种不同的重量比混合制成营养袋进行栽培试验,综合考量制作成本、出菇产量、经济效益等因素后,最终得到高产高效的羊肚菌营养袋配方(重量比)为谷壳19%、麦粒79%、石灰1%、石膏1%。  相似文献   

8.
以8个羊肚菌菌株为材料,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开展稻田栽培试验,通过观测不同羊肚菌菌株在整个生长周期的菌丝、无性孢子、菌核、原基、子实体等生长特点,比较分析了8个羊肚菌菌株出菇特点、产量和性状等差异,以期筛选出适合于苏南地区种植的羊肚菌菌株,为苏南地区羊肚菌栽培与推广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8个羊肚菌菌株中,以Y4菌株出菇时间最早,出菇整齐率高,抗逆性好,菌盖长度最长,产量最高,适合在苏南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9.
开展了6个羊肚菌菌株的核桃林下栽培试验,以期为大理地区羊肚菌的栽培与推广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观测各个品种羊肚菌菌丝、菌核、原基、子实体整个生长周期的特点,综合对比分析了各个品种在成熟时间、出菇特点、品质、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试验区内,6个羊肚菌试验菌株中以六妹系列的LL-1出菇时间最早、品质最佳、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辛颖 《食用菌》2020,(3):56-57
羊肚菌是一种低温高湿型珍稀食用菌。人工栽培羊肚菌周期短,投入成本低,效益高。近年来,我国人工栽培羊肚菌技术取得了突破,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羊肚菌栽培模式主要有大田仿生露地栽培模式、小拱棚(套棚)栽培模式、冷棚栽培模式、日光温室栽培模式。日光温室栽培羊肚菌,可以适时人为调控栽培环境,减少不利自然环境因素对出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前期人工驯化出的耐高温羊肚菌菌株M840和高产菌株M40为亲本,在单孢分离进行基因测序后确定2种不同交配型菌丝进行单孢杂交,进行羊肚菌高产菌株的选育,以期为羊肚菌优良菌株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经过出菇验证、遗传稳定性分析验证、农艺性状优良子实体分离、二代栽培出菇验证,最后获得了产量稳定且高产菌株Z5。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利用冬闲期的冷棚来降低羊肚菌人工栽培成本,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探索出1套适宜华北地区的羊肚菌冷棚栽培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羊肚菌品种选择、栽培季节安排、土质要求和栽培流程及出菇管理等.在冷棚栽培羊肚菌可以利用果树、蔬菜大棚等设施,增加了棚室冬闲期的产出,每667 m2鲜菇产量可达200 k g,增加生产效益2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3.
尖顶羊肚菌人工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种母种培养基和5种原种培养基对分离到的一株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进行人工栽培,并探讨了温度、光照和覆土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和出菇的影响。结果表明,母种培养基M1与原种培养基Y1最有利于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Y1培养基有利于羊肚菌子实体的形成,且在菌丝满袋后不覆土、强光刺激48h、室温(13~23℃)处理下实现出菇。  相似文献   

14.
以芦苇秸秆为栽培基质,采用栽培法,研究了不同的芦苇秸秆含量(0%、20%、40%和60%)及不同方式处理的芦苇秸秆(发酵和未发酵)对平菇和秀珍菇生长、产量等的影响,以期为秸秆资源的充分利用及探究新型食用菌栽培基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栽培基质中芦苇秸秆含量为20%时,平菇菌丝覆袋时间为(26.0±0.6)d,菌丝洁白浓密有活力,出菇状况良好,此时平菇干质量和粗蛋白含量为(19.5±0.8)g和1.4 g·(100g)-1;秀珍菇在木屑栽培基质上覆袋时间最短(芦苇含量为0%),20%的芦苇含量基中中菌丝生长洁白浓密,出菇状况良好,且秀珍菇干质量和粗蛋白含量最佳,分别为(18.3±0.7)g和(1.7±0.001)g·(100g)-1。此外,发酵后的芦苇秸秆栽培的平菇和秀珍菇各方面均优于未发酵的芦苇秸秆。  相似文献   

15.
福建地区由于冬春季温度偏高,栽培羊肚菌存在较大困难,但福建部分山区温度比平原低4~6℃,1~2月具有适合羊肚菌出菇的持续低温时间,可以满足羊肚菌原基形成的低温条件。从栽培时间的选择、栽培种和营养袋的制作、平棚搭建、播种、栽培等方面介绍羊肚菌栽培经验,并讨论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2018,(6)
正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是羊肚菌属真菌的统称,因其子实体外观形似羊肚而得名。羊肚菌是一种世界公认的名贵野生食药用菌,常自然发生于清明节前后。羊肚菌的栽培早在1883年就有记载,之后的100多年有了许多羊肚菌栽培出菇的报道,其中标志性的突破是1982年Ower的人工栽培的成功[1],之后羊肚菌栽培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的羊肚菌大规模栽培开始自2012年,先后从200 hm2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并筛选出适宜黔西北冷凉山区栽培的羊肚菌品种,对引进的2种羊肚菌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和七妹羊肚菌(M.eximia),采用2种设施模式(简易平棚和简易平棚套小拱棚)开展栽培比较试验,对比分析2个种在不同设施模式下的出菇情况、产量及农艺性状差异.结果显示,六妹羊肚菌...  相似文献   

18.
《浙江食用菌》2014,(3):139-139
近日,从四川省阿坝州农业局农科所和甘肃舟曲县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传出喜讯,羊肚菌人工栽培获得成功,羊肚菌整体长势良好,正破土出菇。  相似文献   

19.
羊肚菌是一种名贵的食(药)用菌,北方日光温室羊肚菌种植时间一般在11月上旬,从播种开始,经过菌丝着床萌发、地表菌霜形成、菌霜消失的50~60天养菌阶段,次年元旦前后进入出菇管理,羊肚菌子实体发育需要经原基期、针尖期、桑葚期、幼菇期和成菇期5个阶段才能成为可供采收的商品,每个阶段的不当管理都能终止羊肚菌生长进程,造成栽培...  相似文献   

20.
模拟野生羊肚菌的生态习性,进行了不同培养料的配比栽培试验,采用简单的挖畦,培养料内增加棉籽壳、复合微量元素成分等综合栽培技术措施促成羊肚菌正常出菇,提高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