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夏闲菜田间套作糯玉米产量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单作糯玉米和单作蔬菜为对照,探讨了蔬菜间、套作糯玉米体系下作物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间、套作糯玉米一直处于优势位,干重显著高于单作糯玉米,具有间、套作增产优势;间作青刀豆产量较单作低,造成间作体系减产;套作西兰花前期植株小、结球晚,后期加快生育进程,产量与同期单作西兰花相比无明显差异,套作体系增产10.93%~11.57%。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单作马铃薯、马铃薯/蚕豆间作和单作蚕豆对干物质积累以及氮、磷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和蚕豆共生期内,马铃薯植株和各器官干物质累积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蚕豆收获后,马铃薯各器官干物质累积促进,间作处理马铃薯植株干物质累积为304.03g/株,大于单作处理的298.29g/株。在苗期,间作处理较单作处理对马铃薯根和叶的全氮累积分别提高了36.52%和17.41%,间作对茎全氮累积具有抑制作用,在生长后期间作处理较单作对马铃薯根、茎和叶全氮累积分别提高了68.68%、42.98%和109.48%,促进作用很明显。在苗期间作处理较单作处理对马铃薯各器官全磷累积具有促进作用而在块茎形成期只对根和叶全磷累积有促进作用,但随着生育期推进反而对不同器官全磷累积都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间作小麦光合性能对地上地下互作强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上地下互作强度对间作小麦光合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间作体系作物产量优势的光合机制提供依据。2015—2017年连续3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以小麦间作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地下部3种互作强度:根系不分隔(完全地下互作处理, W/M)、300目尼龙网分隔(部分地下互作处理, NW/M)和0.12 mm塑料布分隔(无地下互作处理,PW/M),以及地上部高、低玉米密度(M1、M2)2种互作强度,同时设置相应单作处理。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共生前期和后期完全地下互作处理促使小麦净光合速率(P_n)显著提高,且共生后期玉米密度的提高促使完全地下互作效应增强,进一步提高了小麦P_n。小麦间作玉米共生前、中和后期,完全地下互作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叶片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i),且玉米密度提高对共生前期完全地下互作处理和部分地下互作处理小麦Gs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在共生前期、后期完全地下互作和部分地下互作处理保持了较低的Tr。间作完全地下互作处理有助于小麦叶日积(LAD)的增加,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提高比率越大。完全地下互作处理使共生中期间作小麦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值(SPAD)显著增加,有利于光合强度的提高。间作小麦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完全地下互作处理中小麦籽粒产量达到相应单作产量的76.8%,具有显著提高间作群体籽粒产量的优势,且地上部互作强度增强有利于完全地下互作处理正效应的发挥。地上地下互作强度是影响间作小麦光合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产实践中可通过调节地上地下互作强度的强弱来优化低位作物光合性能。  相似文献   

4.
集约栽培条件下间套作的光能利用理论发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黄高宝 《作物学报》1999,25(1):16-24
通过连续3年小麦、玉米带状间套作的试验,比较了作物在间套种植与单作种植时对光能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玉米间套作复合群体LAI妻3的日数比单作小麦、玉米提高2.03倍和29.2%,叶-日积提高1.2倍和13.1%,截获的太阳辐射能高54.75%和2.32%,透光率高38.7%和26.4%。间套作的小麦、玉米的LAIs/LAI在生长盛期比单作小麦、玉  相似文献   

5.
小麦花生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产量品质效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小麦花生玉米产量、品质、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花生和玉米间套作提高了小麦、玉米的产量,花生的产量有所降低,而且玉米的品质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对花生的品质没有显著的影响。综合全年作物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花生和玉米6:2的间作种植模式最好,说明小麦玉米花生间套作增产的关键在于田间带距和行比的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明确棉花库源比(铃叶比)变化对红叶茎枯病发生的影响,揭示红叶茎枯病的病因,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开展了多项试验并获得初步结果。试验结果显示,棉株的病害严重度与其铃叶比呈高度正相关。早熟品种开花期早,铃叶比高,病害发生重;盛蕾期以前的气温对棉花生长和红叶茎枯病发生的作用大于土壤水分的作用。与常温处理相比,提高棉花3叶期至盛蕾期的气温,可促进棉花的营养生长,减小库源比,其发病盛期延后约45天,病情  相似文献   

7.
棉花花生间作复合系统的照度、生长发育与生产力效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摘 要:洞庭湖平原是我国的高产棉区之一,随着杂交棉的推广,种植密度大幅降低,为农作物多熟复种提供了条件。本研究运用作物生态位差异等原理,选择3个花生品种即湘花120(繁茂度高、中早熟、大果)、四粒红(繁茂度中、特早熟、中果)、湘农小花生(繁茂度低、早熟、小果),与长江流域的主要杂交棉品种湘杂棉2号进行间种,探讨了棉地间作花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间作棉花的相对照度、生长势、产量(3.4%~5.7%)均有所降低,而间作花生的相对照度提高,产量主要因为间作田花生基本苗减少而降低;2)不同花生品种对间作棉花的影响主要与繁茂度有关,以湘花120>四粒红>湘农小花生,而不同花生品种受棉花的影响主要与熟期有关,以湘花120>湘农小花生>四粒红;3)虽然间作棉花略有减产,但全田整体效益大幅增长,其中比花生单作增长35.9%~107.6%,比棉花单作增长31.6%~52.9%。因此,棉田间作花生在经济上不仅可行,而且大有可为。其中湘花120与棉花间作的整体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8.
间作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探讨仁用杏作物间作对作物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提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最优间作模式,对东北风沙半干旱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于2012-2014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谷子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仁用杏单作、花生单作、谷子单作、甘薯单作7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仁用杏与作物间作能够提高光能利用效率,2012-2013年间作花生、间作谷子、间作甘薯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提高44.74%,51.60%,51.68%;仁用杏谷子间作比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分别高118.07%,33.09%,为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奠定了基础。仁用杏作物间作作物越靠近树行,光合作用受影响越重,而仁用杏谷子间作谷子边3行并未受到影响,间作谷子边行的叶面积指数在后期差异也不显著,这是谷子产量降低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2014年间作花生、谷子、甘薯产量比单作分别减少62.90%,54.88%,64.32%,而间作仁用杏与单作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仁用杏谷子间作最能够适宜当地的生态环境,在东北风沙半干旱区持续雨养农业发展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该盆栽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分隔方式下三种禾本科作物与蚕豆间作对间作作物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及吸氮量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三种分隔方式(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和无分隔)建立了同一作物组合条件下种间根系相互作用的不同强度;其次选用竞争能力不同的三种禾本科作物(大麦、小麦和玉米)与蚕豆间作,建立了禾本科和豆科作物的竞争强度不同的作物组合。【结果】首先,与三种禾本科作物间作,以及同一间作体系不同分隔方式,对蚕豆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的影响不大;仅与小麦间作蚕豆地上部生物量无分隔显著高于尼绒网分隔。其次,禾本科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玉米和大麦显著高于小麦,分别高出15.3%和16.5%;三种禾本科作物地下部生物量,玉米显著高于大麦,高出30.5%,大麦显著高于小麦,高出50.8%;同一间作体系不同分隔方式,对玉米、小麦和大麦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影响显著。再次,大麦全氮含量显著高于玉米和小麦,分别高出16.5%和19.7%,与三种禾本科作物对土壤氮素的竞争能力相一致,大麦大于小麦和玉米;同玉米间作蚕豆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同小麦和大麦间作蚕豆,分别高出11.2%和5.6%。最后,玉米,同小麦和大麦间作蚕豆无分隔处理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塑料膜分隔,表现出间作优势。【结论】蚕豆的生长受间作禾本科作物的影响不显著;然而大麦/蚕豆间作体系利用氮素最充分;间作玉米在氮素营养上显著受益于同蚕豆的间作;并且在三种间作体系里,根系完全相互作用时有利于作物氮素的累积。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优势贡献的差异。本研究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通过比较间套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综合分析了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套作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为1.16~1.72,具有套作产量优势,玉米花生间作LER为0.89~1.13,无明显间作产量优势。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32.60%~54.22%、27.35%~34.64%和17.74%~24.42%,氮素利用效率低于相应单作21.99%~42.07%。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R的贡献分别为0.34~0.62、0.31~0.46和0.22~0.32,利用效率的贡献分别为–0.11~–0.35、–0.03~–0.31和–0.11~0.22。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出相应单作–7.86%~31.58%、23.09%~46.52%和1.60%~55.48%,氮素利用效率高出相应单作7.55~26.60。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  相似文献   

11.
不同作物与玉米间套作对玉米产量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设置蒜苗、甘蓝、豌豆、大豆、胡麻、小麦与玉米间套作,研究不同作物与玉米间作对玉米产量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大豆/玉米间作模式外,其他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不同作物与玉米的共生期越短,其模式的LER越大;相对于单作玉米,与蒜苗、甘蓝、豌豆间作的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显著提高;与大豆间作的玉米百粒重虽显著提高,但穗粒数提高不显著,与胡麻和小麦间作的玉米各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提高,但不显著.玉米的生物量累积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相比单作玉米,与蒜苗、甘蓝间作的玉米在播后66~ 86d后生物量累积高于单作,与大豆间作,共生期玉米生物积累量始终低于单作;与豌豆、小麦、胡麻间作,间作玉米的生物积累量转折点分别为玉米播后106、86、75d.  相似文献   

12.
麦棉套作技术之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3~1978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说明:小麦茬棉田以采用麦棉套作较好,套作的合理配置方式以小麦播幅占地40%,预留棉行占地60%(畦宽4.0尺,小麦播幅占1.6尺,预留棉行占2.4尺,以下同)较恰当。这种配置方式六年小麦亩产418.0~611.0斤,平均491.5斤,比单作(麦棉轮作)减产15.8%。麦棉套作又以套作移栽的棉花产量最高,1975~1978四年亩产  相似文献   

13.
豆科–燕麦间作对作物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进一步揭示豆科燕麦间作体系中作物产量优势的光合机制,设置燕麦单作、大豆单作、花生单作、大豆燕麦间作和花生燕麦间作试验,在不施氮肥的条件下,调查大豆、花生同燕麦的产量、功能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及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大豆–燕麦和花生–燕麦间作优势明显,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41~1.63和1.31~1.52。同大豆间作的燕麦除单株粒重及千粒重外,其他各产量构成因子均增加;同花生间作的燕麦各产量构成因子均高于单作燕麦,其中小穗数、穗粒数、单株粒重与单作相比差异显著;间作提高了大豆各产量构成因子,但降低了花生的结荚数及单株粒重。间作提高了燕麦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改变了叶绿素构成,使燕麦衰老延缓;间作对大豆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均无显著影响;在燕麦孕穗后期至抽穗期,间作花生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单作。在不施氮肥的条件下,间作体系均明显优于单作,其中燕麦花生间作体系显著促进了燕麦的生长发育,大豆燕麦间作体系对燕麦、大豆均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棉田高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从作物田间配置,作物间竞争互补关系,复合群体内生态因子变化规律,经济效益和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对棉田各类立体种植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棉菜(瓜,豆)间套作中春棉∥西红柿,春棉∥春甘蓝,大蒜/春棉。园葱/春棉和春棉∥西瓜是优化模式,五模式的亩收益分别是单作春棉的3.94,3.59,3.27,3.19和3.19倍;麦棉套作的最佳模式是“3:2”式,亩纯收益比单作春棉提高49.4%  相似文献   

15.
探明氮、磷对玉米(Zea ways L.)、花生(Arachis hypogaea)间作体系中作物蛋白质品质和功能叶片氮代谢的影响特点,对改善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蛋白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不同氮磷水平条件下,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和花生功能叶的峭酸还原酶(NR)、谷氨酸胺合成酶(GS)、内肤酶(EP)及欺肤酶(CP)等酶的活性和子粒蛋白质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花生间作提高了玉米功能叶的NR, GS和EP的活性,增强了花生(芙果膨大期和饱果期)功能叶的NR和GS活性,降低了EP和CP活性,增施氮肥有利于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功能叶NR和GS活性的提高,高氮水平增施磷肥有利于提高NR和GS的活性;间作提高了玉米子粒、花生果仁的蛋白质含量,间作体系蛋白质总产量分别比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高出16.2%~20.5%和30.7%~55.8%,蛋白质产量当量比(PLER)>1,具有明显的蛋白质产量间作优势;增施氮肥、磷肥有利于提高间作玉米、间作花生蛋白质产量。这表明玉米花生间作促进玉米、花生蛋白质合成和玉米。叶器官中氮营养的再运转,提高间作体系蛋白质产量,增施氮肥显著提高间作体系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16.
自 1997年以来 ,在陆稻单作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 ,探索出陆稻与玉米、三樱椒、甘薯、果树等多种作物间作套种模式。在商丘市及开封、周口市一些县区累计推广 760 0 hm2 ,产值 1.0 5~ 5.1万元 ,较单作玉米增加 60 0 0元以上。其主要间套模式及栽培技术如下 :1 陆稻玉米间作种植模式 陆稻与玉米间作 ,玉米处于高位 ,且边行优势明显。陆稻处于下位 ,受玉米遮阴的影响较大 ,行数愈少 ,受影响愈重。前茬主要为小麦、大蒜、油菜。种植方法有 :( 1)播带 2 2 0 cm,8行陆稻间作 1行玉米 ,陆稻等行距2 0 cm,陆稻与玉米间距 4 0 cm,玉米株距 17cm,…  相似文献   

17.
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杏麦间作条件下,以杏树为基点至两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将小麦种植带分为3个冠区(冠下区、近冠区、远冠区),对3个冠区的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研究,选用‘新冬20号’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小麦幼穗分化、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单作田小麦幼穗分化快于间作田;在间作田内,距杏树越近,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强度越低;单作田小麦叶面积指数高于间作田;单作田平均灌浆速率大于间作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表现为单作田大于间作田,单作田产量最高,间作田平均产量比单作田减产49.72%;在间作田,千粒重与成穗数均表现为远冠区>近冠区>冠下区。结果表明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不及单作田,造成小麦产量不同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正>研究和实践表明,把不同种作物通过间作、套种或混种等形式,科学搭配种植,往往可以控制或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收到不施农药、胜施农药的效果。1.麦棉套种这种配植方法对控制棉花苗期蚜虫十分有利。麦套棉由于小麦的屏障作用,不仅直接影响棉蚜迁入,而且棉田温度要比单作田低1℃左右,再加上麦行天敌的作用,不用施药即可控制蚜虫为害。2.麦烟套作由于麦株能阻碍烟蚜迁飞降落,再加上麦田七星瓢虫等天  相似文献   

19.
麦棉共生期间棉花根系的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单作棉为对照,采取池栽试验方法,设置麦棉自然根系(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麦棉纱网隔根(肥水可相互通过,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麦棉塑膜隔根(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麦棉复合根系群体,研究了麦棉套作对棉花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麦棉自然根系和纱网隔根复合群体降低了麦棉共生期的棉花根系活力,而麦棉塑膜隔根提高了棉花根系活力;麦棉套作,无论隔根与不隔根,均降低了麦棉共生期内的棉花根系内源保护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小麦收获后,棉花根系内源保护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比共生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麦棉隔根复合根系群体仍然低于麦棉自然根系.  相似文献   

20.
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玉米/大豆间作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本文通过2个生长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播后第79d以前),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生育后期,玉米/大豆1:3间作模式下(I1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大豆2:3间作模式下(I2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显著水平,1:3和2:3间作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内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动态,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于边际效应的影响,间作群体内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明显。间作玉米的干物质转换率高于单作,单作大豆的转换率高于间作。I1和I2处理间作总籽粒产量比单作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加约6%,比单作大豆的籽粒产量增加约3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