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番茄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膜下暗灌(G1)、膜下滴灌(G2)、隔沟交替灌溉(G3)和普通沟灌(G4)4种灌水方式对塑料大棚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当地番茄的灌溉方式。结果表明:G1、G3和G4 3种灌溉方式较G2灌水方式均显著提高了番茄株高和茎粗。G2灌水量最少,为1 146m~3·hm~(-2),G3次之为1 601m~3·hm~(-2),G1和G4 2种灌水方式灌水量最大,约为2 000m~3·hm~(-2)。G2、G3较G4灌水方式分别节水44.2%和22.1%。G2灌水利用效率最高为48.1kg·m~-3,G1、G4最低为27kg·m~-3。与其它灌溉方式相比,G3显著增加了番茄地上部和地下部干质量;而普通沟灌根系干质量最小,根/冠比最低。综上可见,膜下滴灌和隔沟交替灌溉在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可显著降低灌水量,提高灌水利用效率,为塑料大棚番茄合适的灌水方式。  相似文献   

2.
葡萄作为新疆吐哈地区主要特色林果,受其干旱、少雨、蒸发量高的气候环境限制,对葡萄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由于葡萄灌溉普遍采用地面沟灌,耗水量大,造成水资源日益紧张,导致葡萄在水分管理上存在着灌溉定额过大、高耗低效及粗放的田间管理等问题。该研究在滴灌灌水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弥雾微喷调控技术,对葡萄各生育期光合参数、温度、湿度进行测定,分析葡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确定葡萄优质增产的微气候因子阈值范围。结果表明:光合速率随叶片温度变化呈抛物线状,坐果期的Pn和T的阈值为22.05μmol·m~(-2)·s~(-1)和36.19℃;果实膨大期的Pn和T的阈值为20.33μmol·m~(-2)·s~(-1)和35.81℃;果实成熟期的Pn和T的阈值为11.15μmol·m~(-2)·s~(-1)和37.52℃。同理,坐果期的Pn和RH的阈值为22.14μmol·m~(-2)·s~(-1)和47.08%;果实膨大期的Pn和RH的阈值为19.91μmol·m~(-2)·s~(-1)和40.12%;果实成熟期的Pn和RH的阈值为10.96μmol·m~(-2)·s~(-1)和25.24%。蒸腾速率与空气温度都呈单峰型关系,坐果期阈值为37.46℃,果实膨大期阈值为39.34℃,果实成熟期阈值为37.58℃。蒸腾速率与空气相对湿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坐果期阈值为44.35%,果实膨大期阈值为33.70%,果实成熟期阈值为25.14%。试验结果表明,在葡萄坐果期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阈值为36.19~37.46℃和44.35%~47.08%;果实膨大期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阈值为35.81~39.34℃和33.70%~40.12%;果实成熟期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阈值为37.52~37.58℃和25.14%~25.24%。  相似文献   

3.
以自育番茄品种"垦番1503"为试材,采取随机区组试验,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和停水时间对加工番茄果实成熟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加工番茄种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不同灌水量和停水时间对单果质量、果实红熟度、产量性状(产量、红果率、青果率、烂果率)均影响显著,对品质性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加工番茄最佳收获时间为停水后14 d、最佳灌水量为4875 m3·hm-2,产量可达18.25×104 kg·hm-2、果实红熟度95.24%.青果率和烂果率均较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5.43%,番茄红素含量达20.97mg· (100g)-1.  相似文献   

4.
不同灌溉方式下果园土壤水分分布规律及合理灌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矮化密植"工藤富士"苹果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滴灌和痕量灌溉对比试验,研究2种不同灌溉方式及痕量灌溉2种不同灌水定额下,果园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以及灌溉水的利用率,并结合果树实际水分需求,确定合理的灌溉方式、灌水定额、灌溉频率。结果表明:灌水量相等情况下,痕量灌溉的灌溉水利用率高于滴灌;苹果树痕量灌溉适宜的灌水定额为12L·株-1,流量0.2L·h-1,灌水频率约3~4d一次。  相似文献   

5.
以番茄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日光温室条件下,设置单次灌水量分别为75、150、225、300、375m~3·hm~(-2),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温室番茄的生长、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番茄合理节水灌溉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发育指标对灌水量处理的反应具有阶段性。在番茄需水量较大的盛果期株高、Fv/Fm和光合速率显现缺水限制效应,荧光反应显现进入采收期以后,而叶片数则在第5穗果坐果到摘心前显现。灌水量与番茄产量及田间耗水量均为二次曲线关系,灌水量低于75m~3·hm~(-2)显著降低产量,低于对照26.72%;随着灌水减少,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高,与对照相比增高16.19%~121.62%。综合考虑番茄生长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等指标,秋冬茬温室番茄覆膜沟灌方式灌溉以灌水量为930~1 230m~3·hm~(-2)。  相似文献   

6.
有机营养肥料对设施连作番茄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地区设施土壤连作障碍问题,研究了氨基酸肥、腐植酸肥、生物炭肥等有机营养肥料对番茄产量、品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有机肥和有机肥+生物炭肥3 t·(667 m~2)~(-1),单一腐植酸肥和腐植酸肥+氨基酸肥均能较好地改善土壤酸碱度;腐植酸肥施用后,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提高,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机肥、腐植酸肥均能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腐植酸肥+氨基酸肥处理细菌数量显著增加,单独施加腐植酸肥,真菌与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有机肥1 t·(667 m~2)~(-1)+生物炭肥6 t·(667 m~2)~(-1)处理番茄产量最高。综上,腐植酸肥0.4 t·(667m~2)~(-1)+氨基酸肥0.03 t·(667 m~2)~(-1)、腐植酸肥0.4 t·(667 m~2)~(-1)+氨基酸肥0.03 t·(667 m~2)~(-1)+生物炭肥3 t·(667 m~2)~(-1)处理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番茄产量与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7.
膜下沟灌中不同灌水量对黄瓜生长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艳侠 《中国蔬菜》2010,1(21):51-54
在早春大棚采用膜下沟灌灌溉方式,研究不同灌溉量对黄瓜生长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苗期、根瓜开花期黄瓜根系吸收水量小,25m3·(667m2)-1灌水量较为适宜,结瓜期和盛瓜期随着植株和根系生长需水量逐渐增多,30m3·(667m2)-1灌水量较为适宜。从产量上分析,30m3·(667m2)-1处理产量最高,并且和25m3·(667m2)-1处理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郑番1203是以T12-6为母本,TY12-3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无限生长型晚熟粉果番茄一代杂种。商品性好,裂果率低,叶色深绿,生长势强,果实粉红色,幼果无绿果肩,果实高圆,果面光滑,硬度高,平均单果质量198g。含有Ty1、Ty3a和Cf9抗病基因,田间表现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和叶霉病。VC含量155.4mg·kg~(-1),可溶性固形物4.2%,品质优。早春种植产量6200kg·(667m~2)~(-1)左右,秋延后种植产量4100kg·(667m~2)~(-1)左右,适宜我国北方春秋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9.
《中国瓜菜》2016,(4):27-30
为建立西瓜高产的肥水耦合模式,以三倍体西瓜品种‘黑帝’为试验材料,在伸蔓期和膨瓜期设置不同肥水组合,探讨其对西瓜苗期植株干物质积累、膨瓜速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T3(灌水2次,每次灌水量225 m~3·hm~(-2),冲施复合肥112.5 kg·hm~(-2)有利于西瓜苗期植株干物质积累,明显提高了西瓜果实生长速度,日平均膨瓜量为122.91 cm~3;其产量最高,可达59 894.6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总灌水量和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处理T3的肥水耦合方式可起到以水调肥的协同作用,提高西瓜膨瓜速度和产量。试验结果为实际生产中肥水耦合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日光温室基质袋培番茄东西垄向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滑盖式现代节能日光温室采用基质袋培方式开展了番茄东西垄向栽培模式研究,通过分析番茄不同垄向栽培的冠层小环境、植株长势、产量、品质指标,探讨日光温室番茄东西垄向栽培模式产量形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栽培密度相同时,与南北垄向相比,东西垄向番茄冠层辐射量和冠层空气温度较高。东西垄向EW-4处理(2.9株· m~(-2))、南北垄向SN-1处理(2.9株· m~(-2))和SN-3处理(2.9株· m~(-2))的茎粗、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地下部干质量无显著差异。EW-4处理株高比SN-3处理显著提高13.07%;地上部干质量为473.10 g,分别比SN-1和SN-3处理显著降低19.26%和6.86%;平均单果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高于SN-1和SN-3处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SN-1和SN-3处理。东西垄向不同栽培密度处理中,EW-1处理(2.2株· m~(-2))植株冠层辐射量较高,EW-4处理冠层空气温度较高。EW-5处理(3.3株· m~(-2))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EW-4处理叶面积及地上部干质量较大;EW-1处理地下部干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产量方面,EW-3处理(2.6株· m~(-2))的平均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3.68 kg ·株~(-1)和9.57 kg · m~(-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番茄果实可溶性糖、有机酸、VC含量和糖酸比均无显著差异。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单果质量和平均单株产量对不同垄向袋培番茄单位面积产量有直接影响。综上,在滑盖式日光温室内,基质袋培番茄采用东西垄向栽培时产量高于南北垄向,以东西垄向栽培密度为2.6株· m~(-2)进行生产可得到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猕猴桃种植中合理施用硫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将土壤、有机肥和硫磺粉混匀后装盆,移栽1 a生猕猴桃嫁接苗,定期观察不同硫处理盆栽猕猴桃植株的生长情况;另外冬季在‘米良一号’猕猴桃老果园中采用不同浓度硫磺粉和有机肥混合作基肥进行环状沟施,翌年9月研究施硫处理对猕猴桃叶片叶绿体结构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施用适量的硫磺对翌年猕猴桃植株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当硫质量浓度大于2.5 kg·m~(-3)时,猕猴桃植株新梢生长较短,叶片较小,对猕猴桃植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施硫2 a后土壤性质发现了明显变化,质量浓度为1.0~2.0 kg·m~(-3)硫处理后,土壤pH符合猕猴桃适宜生长的范围,而1.5 kg·m~(-3)硫处理后,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与对照不施硫相比,田间1.0 kg·m~(-3)硫处理的猕猴桃叶片中叶绿体呈规则的梭形,环绕在细胞内表面,基粒、基质片层清晰,基粒类囊体垛叠多且排列致密整齐,叶绿体内富含小颗粒的淀粉粒,且叶片细胞大小均一,排列整齐紧密;同时低、中质量浓度的硫处理明显改善了猕猴桃果实品质,其中以2.0 kg·m~(-3)硫处理效果最好,其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1.19%、8.94%、32.65%、5.45%、9.16%、11.76%和26.92%;随着施硫量的增加,果实中全硫的含量也不断增加,但所有处理均在作物全硫含量安全范围内。【结论】施硫质量浓度为1.0~2.0 kg·m~(-3)时能改善土壤养分,稳定维持猕猴桃叶片细胞和叶绿体结构,明显改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2.
赵坤  张朝明  唐胜 《中国蔬菜》2020,1(6):87-89
桂牛5号是以自交系Ca1-5-1为母本,以自交系Ca1-3-8为父本配制而成的牛角椒一代杂种。中早熟,植株生长势较强,连续坐果能力强;果实长牛角形,果长25~30 cm,果肩宽3.5~4.0 cm,单果质量125 g左右;青熟果黄绿色,老熟果鲜红色,商品性好,微辣,果实干物质含量7.88%,VC含量1?530 mg · kg~(-1),辣椒素含量0.023%,宜鲜食,耐贮运;田间对病毒病、炭疽病、疫病的抗性强于对照黄美龙,露地栽培鲜椒产量3?500 kg · (667 m~2)~(-1)左右,适宜广西、广东等地春、秋露地种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方设施蔬菜质量安全现状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设施蔬菜生产实地调研、设施专家专访和设施内环境因子实时监测等方法,研究并总结分析我国北方设施蔬菜安全生产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影响设施蔬菜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种植户以种植番茄、黄瓜、辣椒等果菜为主,1年2~3茬。北方东部发达地区年平均化肥、农家肥施用量分别高于100kg·(667m~2)~(-1)和16m~3·(667m~2)~(-1)的比例高达65.5%和72.4%;灌溉和追肥方式以大水漫灌和随水施肥为主,分别占58.6%和93.1%;每次施药量在20~40kg·(667m~2)~(-1)(药水混合)范围的用户比例最多,占41.7%。与东部相比,北方西部欠发达地区年平均化肥、农家肥施用量最高范围在81~100kg·(667m~2)~(-1)和6~10m~3·(667m~2)~(-1)的比例均为41.4%;灌溉和追肥方式以滴灌和随水施肥为主,分别占75.9%和96.6%;每次施药量在20~40kg·(667m~2)~(-1)(药水混合)范围的用户比例最多,占46.7%。采收季,农户在农药安全间隔期之外采收蔬菜的比例占90%以上,设施蔬菜产品农药残留总体在安全可控范围内。温室环境是影响蔬菜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土壤盐渍化影响了蔬菜产量和品质;设施蔬菜生产中大量使用畜禽粪便,加重了菜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今后,应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温室环境调控、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技术,并提升温室生产的省力化和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以"隋珠"草莓为试验材料,利用LED精量可调光源,设置2个光强水平(400μmol·m~(-2)·s~(-1)和600μmol·m~(-2)·s~(-1))和3个红蓝光配比梯度(1∶1、2∶1和4∶1),共6个试验处理,以常规钢架塑料大棚栽植为对照,研究不同红蓝光处理对"隋珠"草莓叶片光合特性、植株营养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红光比例或光强,有利于提高"隋珠"草莓叶片净光合速率,促进植株营养生长,提升果实品质及产量。处理E(光强600μmol·m~(-2)·s~(-1)、红蓝光2∶1)和处理F(光强600μmol·m~(-2)·s~(-1)、红蓝光4∶1)均有效增加了"隋珠"草莓叶片纵横径和复叶数,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果实产量,改善了果实品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固酸比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处理E与处理F对果实产量方面的影响相当,但处理E在品质指标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处理F,因此,确定处理E是本试验中适合"隋珠"草莓生长发育的最佳红蓝光配比方案。  相似文献   

15.
唐粉108是以自交系YT-01-12-04-12-10为母本,自交系LT-05-06-12-14-08为父本配制而成的番茄一代杂种。属于无限生长型,早熟,耐低温弱光,坐果率高,果实高圆形,粉红色,平均单果质量281.2 g,前期产量高,占总产量的40%~45%,冬季日光温室每667 m~2产量7 500 kg,适宜的栽培密度为3 000~3 500株·(667 m~2)~(-1),高抗烟草花叶病毒病(TMV)和枯萎病,适合华北地区冬季日光温室、早春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16.
灯笼椒新品种"坛坛香3号"是以自交系‘9705’为母本,自交系‘9719’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辣椒一代杂交种,果实灯笼形,果面光亮且褶皱,果实纵径5.0 cm,横径4.0 cm,单果质量15 g,果实呈橙色,果皮薄质脆。干物质含量为14.5%,维生素C含量141.8 mg·(100g)~(-1),辣椒素含量35.2 mg·(100g)~(-1),平均667 m~2产量2 538.4 kg。坐果力强,果实转色快,颜色黄艳持久。其病毒病、炭疽病、疫病田间抗性强于对照。适宜海南冬春季露地栽培,也可在长江流域避雨栽培。  相似文献   

17.
以采集于冀南太行山区的野生酸枣茎、根和叶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酸枣不同组织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及其抗氧化功效,以期优化酸枣不同组织类黄酮提取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酸枣茎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5%、料液比1∶20g·mL~(-1)、浸提时间2.5h、浸提温度60℃,且在最佳工艺条件时的类黄酮提取率为10.13%;酸枣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5%、料液比1∶10g·mL~(-1)、浸提时间2.0h、浸提温度60℃,在此工艺条件时的类黄酮提取率为14.15%;酸枣叶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5%、料液比1∶25g·mL~(-1)、浸提时间3.0h、浸提温度65℃,此最优工艺条件下的类黄酮提取率为18.98%;酸枣茎、根、叶的提取液均具有较好清除DPPH·的能力,且在相同的浸提液浓度下,不同酸枣组织对DPPH·的清除效果为叶根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瓜菜》2016,(3):26-28
为探讨不同底肥、密度和整枝方式对无籽西瓜新品种产量的影响,采用3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2种不同的底肥水平为主区,分别为鸡粪+复合肥+土壤调理剂+土壤修复剂和鸡粪+复合肥;5个种植密度为裂区,分别为每667 m~2500~900株;2种整枝方式为再裂区,分别为双蔓整枝和3蔓整枝。结果表明,添加土壤调理剂可极显著提高‘新生代3号’的产量;栽培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密度为每667 m~2700株时产量最高。在所有组合处理中,添加土壤调节剂、种植密度为每667 m~2700株、进行双蔓整枝是最优组合,产量最高,达到59 718.75 kg·hm~(-2)。  相似文献   

19.
以番茄品种罗拉为试材,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CK,定植密度33 300株·hm~(-2),留6穗果;T1,49 500株·hm~(-2),留4穗果;T2,66 000株·hm~(-2),留3穗果;T3,49 500株·hm~(-2),单株留2穗果与留6穗果相间;T4,66 000株·hm~(~(-2)),单株留2穗果与留4穗果相间,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留果方式对外保温覆盖大棚内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品质、群体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T2和T1处理生育期平均温度、温度适宜度较高;T1和T3处理摘心前的叶片SPAD值显著高于对照;T1、T2处理的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VC、可滴定酸、可溶性糖、番茄红素等果实品质以T1处理最优。综合产量、品质以及大棚内的温湿度和光照适宜度,T1处理种植风险较小,是外保温覆盖大棚中较为合适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赤霉酸(gibberellin acid,GA_3)、氯吡脲(forchlorfenuron,CPPU)等生长调节剂组合和处理时间对'阳光玫瑰'葡萄(Vitis labruscana Bailey×V. vinifera L.',Shine Muscat')果实无核及品质的影响,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阳光玫瑰'葡萄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花前3 d和花后2 d分别对'阳光玫瑰'葡萄花序(果穗)进行25mg·L~(~(-1))GA_3+200 mg·L~(~(-1))链霉素(streptomycin,SM)、2.5 mg·L~(~(-1))噻苯隆(thidiazuron,TDZ)+25 mg·L~(~(-1))GA_3+200 mg·L~(~(-1))SM和2.5 mg·L~(~(-1))CPPU+25 mg·L~(~(-1))GA_3+200 mg·L~(~(-1))SM 3种不同组合的处理,采收后测定无核率及穗质量、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和耐压力等品质指标,并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处理。【结果】6种处理对果实影响不同,GA_3显著拉长果粒,提高果实耐压力,添加CPPU或TDZ后穗质量、粒质量、穗粒数显著增加。各处理均提高了果实固酸比,除处理A外,各处理的果实无核率均达96%及以上,可满足生产需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花后2 d 2.5 mg·L~(~(-1))CPPU+25 mg·L~(~(-1))GA_3+200 mg·L~(~(-1))SM花后2 d 2.5 mg·L~(~(-1))TDZ+25 mg·L~(~(-1))GA_3+200 mg·L~(~(-1))SM花前3 d 2.5 mg·L~(~(-1))TDZ+25 mg·L~(~(-1))GA_3+200 mg·L~(~(-1))SM花前3 d 2.5 mg·L~(~(-1))CPPU+25 mg·L~(~(-1))GA_3+200 mg·L~(~(-1))SMCK花前3 d 25 mg·L~(~(-1))GA_3+200 mg·L~(~(-1))SM花后2d 25 mg·L~(~(-1))GA_3+200 mg·L~(~(-1))SM,花后2 d处理综合效果优于花前3 d,添加CPPU或TDZ效果优于GA_3。【结论】花后2 d用2.5 mg·L~(~(-1))CPPU+25 mg·L~(~(-1))GA_3+200 mg·L~(~(-1))SM处理最适合'阳光玫瑰'葡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